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议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一)概说

    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写什么,主题是什么,打算怎么样写,想达到什么样目的等等。为了保证思路完整,脉络清晰,让读者读着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布局。先交代什么,后交代什么,这顺序不能乱。如果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势必会造成文理的混乱。

    下面首先通过杜甫《蜀相》来看格律诗章法。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论事,诗篇由景及事进而抒发史论,结构独具匠心,笔触流畅自然。首联(起)第一句设问扣题,第二句紧承首句自作回答引出武侯祠所在位置;颔联(承)承接首联,继续描述祠堂周围景象;颈联(转)话题一转,由景物转到人物,用叙事的手法写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尾联(合)发岀感叹,结束全篇。全诗气韵流畅,读起来余味悠长、让人叹惋。

格律诗通常都有起承转合,这就是格律诗的章法。章法,也叫结构规律或叫布局谋篇的方法。写格律诗的过程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应当符合和所有艺术形式一样的形成规律,即除了艺术形式本身的个性特征外,还应具有所有艺术形式共性的特点,也就是必须讲究结构,讲究章法,讲究起承转合

唐人及唐代以前的人作诗很少有章法可循,写诗只是依照一般的思维规律进行创作,许多作品都是有感而发,出于自然。直到元代,一些诗歌理论家才发现前人在写诗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起承转合的法则(章法)。

 “”是起头所写,“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出新意,“合”是合拢收束。要特别注意的是,起头之后的各个步骤都与上一步骤有承接的关系,即转是承上而转,合也是承转而合。

所谓 “ 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办法开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起为全诗总领,对以下各句具有统领作用。只有起得好,以下才能顺利承转。绝句的起叫“起句发句发端;律诗叫起联首联。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诗歌创作的开头亦是如此。诗的开头,古人称为凤头虎头,意即开篇就能引人入胜,并为下面几联留下广阔的空间。诗怎样开头,并无定法,要根据题材来考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所谓“承”, 就是承接上文,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承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过:承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要接破题,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喻作诗要掌握精妙之处。有成语探骊求珠。)承在诗中作为一个要素存在,它是诗的四大台柱之一,其地位决不可低估。

所谓 就是转出新意,就是不能一味地说下去,全是流水帐,要制造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处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转应俯仰上下,照顾前后。转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地位,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互相照应。诗至转,仿佛人马行至三岔路口,向何处去?眼前一片迷茫:若向右转,可能山重水复,杂草丛生,一派荒凉;若向左转,或许柳暗花明,风光无限,满眼生机。

所谓 就是承转而合,就是不能把话题扯得过远,要拉回来,做个总结。转折只是手段,必须配合结句,而合才是主旨。合要自然,或就题作结、或题外作结、或拓开一步;或用事、或写景、或抒情,要渊永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尾在全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杨载《诗法家数》云: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 反之,结句好,谓“虎头豹尾”。

我发现,律诗和绝句虽然都有起承转合,但就因为绝句是四句,而律诗有八句,中间还有二联对仗,所以律诗的起承转合和绝句还是有许多不同。

 

(二)律诗的起承转合

 下面先讲律诗的起承转合:

 一、起

    律诗起的方法很多,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有“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 “明起、暗起、陪起、反起” “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设问式” 等多种分类方法。我喜欢有人提出的内容分类法:诗首先要有题目,要表现的内容无非是情、景、事。所以诗的开头也离不开题目和情、景、事。据此,择举四种。

1、扣题起,既有扣题词,也有扣题意的。

1)扣题词,如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首联扣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

(2)扣题意,如刘禹锡《始闻秋风》

黄菊与君玄蝉我却
五夜飕飀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开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首联扣题意,采用拟人手法,代秋风设辞,匠心独具地创造了一个生动可感的秋风形象——“。去年秋序已尽之时,我们一起观赏黄菊怒放,别情依依;今又值暑尽秋来之际,我们正好共聆寒蝉啼鸣,情意款款。两句没出现“秋风”字样,却句句写“秋风”。一“,显示时序的匆匆变换;一” ,写出秋风的去而复返;一,点明二者的心心相印。
   2、叙事起,叙事既有一般事件,也有历史史实或传说。

(1)一般事件,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观猎》全诗,前半写出猎,后半写猎归。首联起得突兀,讲述一个将军出猎威武神态: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声强风一起呼啸;将军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晴郊。像是在讲故事,生动、形象。

(2)历史史实,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落笔,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表明速度之快。

(3)以传说起,如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云蜀汉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3、写景起,如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市远无兼味,酒家贫只旧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首联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不仅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还写出诗人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

4、抒情起,如杜审言《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襟。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    

 、承

承,律诗的承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如果将律诗的起承转合划分为两个小组,承句理所当然地应归到诗的前半部分,和起句联手,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部分,为转合提供一个坚固稳定的平台,好让转合在其上演绎出撼人心魄的诗情。律诗的承一般由颔联完成,这是律诗最基本的布局。如杜甫《咏怀古迹.明妃》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首联写昭君村颔联承接首联,写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只看上句的紫台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三、转

转,律诗的转应俯仰上下,照顾前后。一般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要发展,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有递进(词意和语句结构都要避免合掌)。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到律诗的转折:“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他强调“转折”要具有出神入化、令人惊愕的效果。

下面介绍三种常用的转法:

1、景情转换法

景情转换法,八句诗,常常四句写景(或亊),四句写情(或议论),中间加以转折,形成前后两段。

如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外,行舟绿前。

平两岸阔,风正一悬。

海日残夜江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的前半山、水、潮、帆”的写景。

后半转写情,海日江春的到来而驱走了残夜旧年,无疑悄悄地向人们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的故事,引起淡淡的乡思愁绪。

2、反转法

反转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此诗写作者在淮水边重逢阔别十年的梁州老朋友的喜悦之情,颇有感慨。前半写过去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颔联统包了分别十年繁复的世事人情。后半写当前:写重逢情景,相聚、痛饮和欢笑,写环境、形貌和心思,是诗的主体。诗的题目写喜会故人颈联“欢笑情如旧”中,却感叹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由喜转悲。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可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余地,这可视为向反方向转。

3、扩转法

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如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题目是“月夜”,首联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勾起怀乡之情。颈联由怀乡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的兄弟(杜甫有四个弟弟),可视为扩大范围之转法。

    四、

    合,律诗的结句,按内容分,亦有多种方法,择举六法。

    1、就题作结,如张说《幽州夜饮》

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首联描写夜饮寒冷的环境,渲染气氛。颔联紧接首联,进入夜饮 诗人抒发衰老的感叹。颈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令诗人为之感奋。尾联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呼应题意。

2、由题外作结,如刘禹锡《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题为《蜀先主庙》首联写先主庙堂威势逼人,颔联赞刘备的英雄业绩,颈联为刘备功业未成、嗣子不肖而叹息。尾联感叹后主亡国,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初看似与题目无关,但是从题外反面发挥议论、感慨,仍与题意相合。

 3、用期望、志向作结,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尾联写主人不仅以这次欢叙为难得,更约定客人来年重阳佳节再来做客,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另有一番赏心的情趣了。

4、以抒情作结,如王维《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是王维到湖北襄阳,在汉江登高远望所作。汉江与楚国的边塞及湘水连接,在荆门山和支流众多的长江相通。江水奔流不息,像流到天地之外,远望山色,若隐若现。郡邑像是漂浮在前面的水边,波涛像在远空中翻滚。尾联抒情作结:襄阳的景色真美好,我愿意像山翁(晋代山简,曾镇守襄阳)一样,在这里酣饮。

 5、以景作结,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此诗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首联写和尚来自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的奇妙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琴声如何美妙,而是以写景作结。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不觉天色已经晚: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从而使人感到琴声的美妙,回味无穷。

 6、以象作结,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以诗人形象定格,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诗人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簪子简直插不上了(古代成年男子须束发,故也用簪)白发为愁所致,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在结束律诗的起承转合讲述之前,说明二点:

一是律诗的转合有时比较隐蔽,不容易看岀来。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写下这首生平唯一的一首快诗。

有人认为这首诗只起承,没有转合。即: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第二至第八句,都是承其意,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奔涌直泻,没有转合。

但也有人却认为这首诗不仅有起承转合,而且还是虚实结合,只是转得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我更喜这种分析:它前两联写实,后两联写虚。前两联写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转写虚。诗人要焕发青春,返老还童,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 要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一泻千里! 我想,这里要特别注意“须”字和“好”字,这说明“纵酒”和“还乡”并未发生,是虚写。

二是律诗的“转”,不一定在颈联,位置也可能有所变化,以毛主席《长征》为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起,扣题;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承首句,进一步阐述“不怕难”;中间四句对第二句作展开描述:第三第四句写写二山;第五第六句写二水;第七句“更喜岷山千里雪”转,宕开一笔;第八句“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结,深化主题。

这首律诗的起承转合,并不符合通常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的布局,好像将一首绝句从中间断开,挿入二联对仗构成。将“承”提前到首联的第二句,中间两联可以看作第二句承的继续,还是写“承”。而将“转”推迟到尾联的第一句,末句才“合”。整首诗也是符合起承转合的。

 

(三)绝句的起承转合

    绝者裁也。所谓绝句,不过两联,离尾即首,离首即尾。故绝句起承转合不像律诗那样明显,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云:“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绝的四句可通常分成二组,第一联起承,第二联转合。即一首绝句会包括两组意象,这两组意象之间,就存在如何联系、如何转折的问题。无联系则彼此割裂;无转折则缺乏深度。高明的作者善于在前一组意象中埋藏着后一组意象的因子,使后一组意象虽然具有全新的、不同于前一组的内涵,却仍然与前一组意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绝句的章法,冯振心先生在《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中列出56法,林青先生在《绝句作法类举》一书中列出15法。我还是喜欢以起承和转合分析绝句的作法,因为56法也好,15法也好,通常都存在起承和转合关系。(不过也有例外,即四句之间并无起承和转合,后面具体讲。)

    一、起承
    绝句的第一联,一般都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等。首句起,起是开始、发端。第二句承,承什么呢?为首句做补充,或者再推进一点等等。下面介绍绝句五种起的方法。

1、就题起

(1)扣题词,如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首句扣题词峨眉山”和“”,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次句境中即有人,为下半写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作铺垫。

2)就题意,如孟浩然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的起句虽无“宿建德江” 字样,但“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加上“日暮”,就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既切合题意,另外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2、写景起,如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写岀江南一派春光明媚的美景。
    3、抒情起,如高适《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即除夕之夜。旅馆寒灯独不眠” ,高适写此诗时正流落他乡,客居旅馆,孤对寒灯,彻夜不眠。此时此刻,一阵凄凉之感涌上心头。诗的头一句就为“客心”的“凄然”准备了条件

   4、叙事起,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5、议论起,如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国古代诗词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写景,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转合

    绝句第三句的转,可谓是全诗最着力的地方。唯有转得好,才能翻出新意来,如此绝句的神韵才能绽放出来。杨载云:“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矣。” 
   下面先谈谈如何转,介绍五种转法。
    1、向前进一层转

向前进一层转是指在起承的基础上,作纵深发展,最后完成变化。

如严武《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诗的一二句写军城景色,三四句进了一层,写到军城人物的活动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可视为向前进一层转。 

    2、向侧面推开一层转

向侧面推开一层转是指先叉开原有的话题,向侧面推开一步,迂回一下,最后再回到原有的话题。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的首句说岐王宅,二句说崔九堂,诗人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往昔深情怀念。这都与李龟年有关,第三句突然推开,说到江南好风景,看似离题万里,可是第四句还是回到了原有的话题。可视为向侧面推开一层转。

3、向反面逆转,

向反面逆转是指三四句的观点、角度、方向或态势向一二句相反的方向变化。有颠覆、批判、悖离的意味。

如翦伯赞《王昭君》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诗的前两句指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战争,似在赞美汉武帝的丰功伟绩。后两句是指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第三句笔锋逆转,客观地肯定了和亲政策的意义,变相地批判了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政策。翦伯赞认为,汉武时的抗匈之战,虽然千古留名,但劳民伤财,不如昭君和亲来的效果好。可视为向反面逆转。

    4、由写景(或叙亊)转抒情(或议论)

这是绝句最普遍的类型,主要有两种转法。一是明联式,二是暗联式。所谓“明联”,就是转句与前面的句子有明显的联系,可以从两者所用的词语,或字面的意义上看得出来。而“暗联”则与此相反,转句与前面的句子没有明显的联系。即从转句与前两句的用语或含义里都找不到二者联系的迹象,但凭借共同表达统一的主题这种关系实现转折。

(1)明联式,如赵嘏《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头两句写登楼所见,水天一色,空阔无边,但内心却感觉空虚。转句“同来望月人何处”,其中的“望月”在词语上照应了次句的“月光如水”;“同来人何处”引出了下句“风景依稀似去年”,因为“物是人非”,加重了对人的思念。

    2)暗联式,皇甫松《采莲子》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一二句写的是采莲女子喜欢上英俊少年而任凭小船漂流的情景,转句进一步写采莲女的大胆调情举动“隔水抛莲子”引发了下句“半日羞”。诗的前后两半把少女情窦初开的表情与动作描写得维妙维肖,但却统一于“釆莲女可爱、动人”。

5、由情转景

(1)明联式,如戴复古《江阴浮远堂》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南宋小朝庭偏安江南一隅,以淮水为界,中原则沦陷敌手。作者登浮远堂下瞰时,已感到江流万里,愁也万里。转句无山遮望眼”是前两句的“下瞰大江流”、“堂前万里愁”的隐含前提相关;而“最苦”又引出了下句景物,“淮南极目尽神州” 。 即而北望时,看到淮水以北已山河破碎,心里更加难受。。

(2)暗联式,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头两句写出了作者不忍分别的复杂心情: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后两句转上另一巧妙构思,借助蜡烛来表达诗人不忍分离的心意。 蜡烛”与“酒樽”都是话别筵席上的必备之物,由此及彼,这转句与前句就存在顺次关系了,而这“蜡烛”,既然“有心”像作者一样“惜别”,它当然就会如同结句所说“替人垂泪到天明”了。诗人把蜡烛拟人化,使难舍之情,更得到有力的表现。

  合,就是指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结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我仍沿前面论述 “起”的思路,就内容分,择举六法:

1、就题作结,如沈德潜《过许州》

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

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过许州时,诗人身处绵延百里的柳荫道中,沿途碧青的池水,翠绿的垂杨,周围一片绿色,他甚至觉得连自己的胡须、眉毛也被这美好的景色染绿了,这使他感到十分赏心悦目。而一路知了的欢快叫声,更增添了他的愉悦之情,使他非常轻松地在不知不觉中过了许州
     2、以景作结,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3、以情作结,如黄景仁《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诗人常年奔渡在外。偶然归家,不过小聚几日,为了生计,不得不作别老母,离家远行。一个风雪之夜,诗人强忍离愁别绪,看了一眼白发散乱,泪眼干枯的老母,顿时愁情如潮、悲痛难忍,一首催人泪下的七绝《别老母》,结句发岀 “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诗人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短短七个字,既揭示了老母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和伤痛。

4、以理作结,如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的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给人一种清澈而明朗的感觉。诗人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向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通过塘水清澈,阐述了这样一条哲理:人心的睿智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5、议论作结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首句写黄河奔腾而来,次句写塞上的孤城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尾联,诗人就此发表的议论: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更有深意。

6、祈使作结,如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作品感情奔放,气势雄厚,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这位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了。他在临终时,还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示儿》诗。三四句更是他一生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临死时仍不忘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三、例外情况:

绝句和律诗不一样,确有无起承转合的情况。择举二种:

1、四句二联,一句一景,如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一首五言绝句,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是杜诗中别具风神的篇章。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巧可爱。

    再如他的另一首七言《绝句》也是如此。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二联对仗,无起承和转合关系,除了写景以外,也有记亊的。如储光羲《同武平一员外游湖其时武贬金坛令》

朝来仙阁听弦歌,暝入花亭见绮罗。
池边命酒怜风月,江浦回船惜芰荷。

(顺便说明一下,并非二联对仗的绝句都无起承和转合关系。我们熟悉的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却是第一联写景,第二联转抒发议论的。)

2、四句并列,句绝气贯,如李益《水宿闻雁》

    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诗名《水宿闻雁》的意思是说作者在水边留宿,早起的一瞬间看见雁群的景象。第一拨向南迁徙的大雁忽然成双飞过来,秋风吹过窗户,水面清冷,惊异秋天这样快就降临了。长长的夜晚,我早早起来,满天星月照在空荡荡的江面上。

    再如张籍《秋山》

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

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讲座结束前申明二点:一是,自古道,诗无定法。起承转合,只是格律诗的基本章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格律诗,本文所述不过是其中较有明显共性的方面,挂一漏万。二是,切不可将起承转合当作金科玉律。明代学者李东阳【麓堂诗话】云:“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当代学者易闻晓在《中国古代诗法纲要》中指出:“起承转合四法,作诗者或尊为定则,高论者则鄙为末技。”但无论怎么说,起承转合既然作为格律诗的创作方法,流传许多代,并且为一些人所推崇,必有其可取之处。

文章最忌随人后。诗是创作,必须具有独创性,必须是千变万化。只有具备独创性的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诗只有具备鲜明的个性才会具有艺术价值。写诗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拘成法。这里所介绍的一些方法,可能有利于诗友掌握格律诗的常用章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格律诗的章法——起、承、转、合
唐代的诗
《山居秋暝》中二联的写景,暗藏着王维人气不如李白的秘密
格律诗的一些规律
连载 | 张轩湖《诗法例释》(一)
格律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