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诗心得

说一点学诗 读诗的一些体会。 记得《论语》一则中,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也?” 孔子的回答是:“绘事后素” 我们今天的理解也就是要先以纷纭的细节罗列出文饰美来。

这就要通过有效地方法和手法来衬托的;有的虚写有的实写。宋玉有一篇很著名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写的手法,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其原文是这样的:“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玉,齿若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这就是不直接地描写如何如何美?而是旁敲侧击的手法来表现它。“形似言” ,这样的手法不是很高妙吗?!我们的古人是很善于借鉴他人的长处的。唐诗中不乏其例以虚写实的:我们无妨从中汲取好的营养的;如果真的去实写不一定收到这样好的效果的。
如: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的句子“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皎洁,甚至连江滩的白沙都看不见了,真的一种梦幻般的美的自然流露啊;又如:“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不难看出月光洒满清辉,无数柳絮纷纷扬扬地飘过的影像,这是一种朦胧 静谧 静中有动的美的境界。。。。。
            

还有一种以实写虚的,避实就虚的手法,在唐诗中屡见不鲜——   描写相互关联的景物,使之相得益彰:如唐朝上官仪的“落叶飘蝉影 , 平流写雁行”再如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用矛盾的逆折法的语法,可使诗句警策”这都是当今一些评论家们的看法。说道警策也是古往今来的是人们所追求的。

如杜甫的“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照常理说应该是:风起云涌,天黑月出吧;但是这是安史之乱下的一种紧张荒凉气氛的折射;
又如;白居易的“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使人看上去很矛盾的,怎么会如此?这就是借幻写虚,可以说的烘托,但清朝的一位评论家认为“两语殊平浅,。。。不解东坡何以赏之?” 而东坡则认为“极高妙”  这样的鉴赏能力远不及苏东坡了。

回头再说律诗中的拗体 拗救 自救 拗句。这里概括地说一下:古人说“五言诗固要妥帖,然不能太过,必流于衰”于其中下一拗字,认为有一种峻直之风。如杜甫的:“梅花万里外,片雪一冬深”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飞星过白水,落月动沙虚”形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 。。。。自救,是指在本句救;拗救,是指一拗一救;还有的是拗而不救的。拗救称为变格,是为了扩大遣词用句的自由度。如李白的:“上林花满枝”“上林”是专用词,只能在本句第三个字用平声字了以资补救了。古人认为用变格以增加诗句的变化,使之产生一种高古的气韵;如王维的《终南别业》这首诗,不去勉强粘凑;昔人评语是:“此诗是无为,深合大道”而为 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按照正常的格式来写,了解一首诗究竟是不是合律?别把一首高技巧的诗认为是不合律也就够了。另有旧体诗的语序的倒置,也是一种常见的律诗中的所固有的现象。
            

如:“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比比皆是。。。。。 仔细的玩味这些句子,你就会不难发现,这些并非闲笔,它们在揭示背景渲染气氛,这也可以说是炼字上的功夫了;

对于诗的感情色彩和意境的创造起到了一种神奇的作用,同时也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和光彩。在此闲说几句:律诗的评论也是很有趣的,各种语言的评论均有,比如风格上的吧。说苏东坡的如丈夫见客人来了大步而出;黄庭坚的如见客人来了则先要梳妆打扮一番再去见客人,很是形象的。又如说唐诗和宋诗的:其评语是:‘唐诗如贵公子举止风流;而宋诗如如村里的乍富之人辞容鄙俗。’古代的诗歌评论是很繁盛的,一般的来说是则重于诗本身的兴象 气骨 韵律等方面的,当然也有一些有趣的评论了。


且说杨万里的体会最让人捧腹了:“船中活计只诗编  读了唐诗读半山  不是老夫朝不食 半山绝句当早餐”近乎于一饱口福了,可见学诗益处还颇多啊。记得《瓯北诗话》中说:“心之声为言,言之中理者为文,文之有节者为诗”我并非特意地用一些古文来说明问题,因为对于学诗实在是很有必要的;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诗“就是这样的,要用通过形象思维,以概括 典型 具体的形象具有本质意义的事物等,来说明问题,其写出的艺术形象来感染读者的。  古人云:“诗意也”   诗,是富于想象的,也有着很多的艺术手法:联想 夸张 拟人 明喻 暗喻 对比 博喻。等。其核心首先要“立意”  古人说作诗首先要立意要高,可见立意之重要了。还有此说“辞以达意”古人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其实要想写好一首诗,也要先从此处入手的。

《梁溪漫志》里这样记载一段苏东坡对此的理解:“譬如市上店肆,诸物无种不有,却有一物可以摄得,曰钱而已,。。。。
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   对于现在的文人来说仍有借鉴的价值的。其实就是多看多学多体会,还要勤于思考运用,定会有所裨益的。此次我就针对性地对于律诗的不同风格加以分析,由于水平不高,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了,望大家海涵!谅解!其目的地就是为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首先举例的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这首诗: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这里说明的是,不论怎么写,都要切题,有层次感,条理清晰。这首诗题目有”月“描写的就要有夜景的,因此有了“灭烛”“露滋”“寝梦”的字句;全诗找着重点在“怀”和“望”上,因此“天涯”“相思”“佳期”等都是在这两个字的意境中生发出来的。。。。。使人读起来此诗层次井然有序,特别是将情与景融会在了一起,一时真的难以辨哪是情哪是景的境界中了。

所以说此诗真是一篇佳作!  至于“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的颔联,有的说是初唐时期律诗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痕迹,不是很工整。也有的评论是:属于宽对;和孟浩然的“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这样的句子相类似的,在此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就此诗的每一联说起:“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这一首联,写的平静 自然 空阔,看似信笔挥出,而意境深远,使人浮想联翩,月华皎洁,无论是天涯海角尽在其中。。。。 随着承接首联的是:“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的颔联很有分量,且又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联使人富于了遐想的是“情人”和“相思”这里再次说明一下古人的这种写法,可不是狭义上的什么“情人”意在写想念远人的幽情为之远,没有定指的。此颔联“正如古人云:“骊龙之珠 抱而不脱”也要与之前联衔接好,可以说是首联的进一步深化。 再颈联是:“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这一联是转,所要求的是和颔联相对要有变化,写景叙事均可,不难看出来此颈联是紧扣主题“月”而来的,而情自在其中。最后是:“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的这样尾联作结束,并包含了此时此刻的美好情景的留恋,也照应了首联及全诗的意境,

借景寓情,情在景中;记得古人有这样的说法:“就景中写意,托物寓情”其实这也是兴的本意。 至于此诗的用典也是非常不错的,不露痕迹,如:“盈手”“灭烛” 古诗陆机有:‘照之有余辉 揽之不盈手  ’谢灵运有:‘灭华烛兮弄晓月  ’等这样的来历。用典用得好则更能增加意的深刻性,但要恰当自然 ,不能冷僻为佳。大凡咏物之诗,都要含蓄蕴藉,并有所寄托,不能太露筋骨为上。有的律诗起句平直,有的则不然起句就有声势的。 更有人说应该起句平易的好;其实不尽然,这都是内容意思表达风格的不同而已,何必要千篇一律? 各种风格的律诗都有的,就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为例—
           城阙辅三秦   烽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此诗的作法出口就不同凡响,语句豪迈堂皇,直接就说到了上任之人要去的地方,也包含了将要别离之情,这是颔联所表达的内容;颈联是也将是表达了即使到任之后,彼此虽然在天涯内心也和比邻一样,并不遥远的。 最后是表达了不必过于悲伤之情。。。。。 此诗的特点是从首联就开始对仗,颔联 颈联都如此这在唐诗中并不鲜见。前人的看法是:只要事实凑得好的话,开始可以对仗的,这样则更能增加诗的气魄的。

城阙辅三秦   烽烟望五津”此诗的首联出口就以缩地的手法,描写出了古之长安的城阙高大和蜀国的五津遥远,且将送人之情寄予其中;紧接着承首联之意的是颔联“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讲的自己也身在他乡别中送别的复杂心情。颈联则是话锋一转,不为眼前的事物所牵累,而是想到的是世间的人和物情与景了,“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这样想法来加以慰藉此刻的心情。尾联则是别后不要像这样的儿女之情而沾巾啊,也是安慰也是希望更有相会之时的,给人以今后遐想和期盼,并不见有过多的消极和悲伤的情调,很有余韵的。。。。。

              再看一唐诗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 ——

                                         一路行经处   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 芳草闭闲门

                                          遇雨看松色   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


这是一首寻隐者而不遇的情趣之诗。古人写这种题材的不少见,《世说新语》里有:“乘兴而来,尽兴而返,何必见戴”的典故,也可谓此诗的作意。前人有这样的说法“诗有诗眼,题有题眼;一首好诗必定切题,在此基础之上加以生发,看近看远。有道是:“画有工似,有工意。工似者,亲而近俗;工意者,远而近雅;作诗也然” 对于外在的东西,要有深刻的理解,不能流于肤浅,至于文笔的运用也是如此,虚实相生,阴一阳为之道。这乃是万物之本,《周易》里有“有形之象”“忘己之象”这也是形象思维的萌芽。诗的创作是离不开形象思维的。

且看这首诗,无妨从它的作意开始分析一下:其首联是:“一路行经处   莓苔见屐痕” 是以“寻”为着眼的,说的是要去一个地方寻觅一个人,莓苔是一种隐花植物大多生长在石上的,在这上留下了脚印,写的平静悠闲,不着重笔,而环境清幽自然显现。紧接着是其颔联:“ 白云依静渚 芳草闭闲门”这是承接首联的意境而来的,“白云”“静渚”这样的字眼更增加了清幽之意,“闭门”说明寻者不见。百无聊赖之余,做什么呢?正如颈联交代的一样:“  遇雨看松色   随山到水源”看松色又来到水源,也是溪水,也如题目所说的“南溪”这里点题,正在此悟出了一番道理来这就是尾联所交代的:“ 溪花与禅意   相对也忘言”至此写出最终“禅意”来了。再来寻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在此处点出来了,使人顿悟原来是一个道士。庄子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可见此道士也非寻常之人了。此诗的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毫不草率,对于我们来说从中能悟出其中的一些道理来,定会深有益处的。 其中颔联和颈联都是工对。白云依静渚 芳草闭闲门”在对仗中白云属于天文类,静渚属于地理类。闲门属于宫室建筑类。“ 遇雨看松色   随山到水源”松色属于草木花果类;水源属于地理类了。诗的创作是和作者本身的学识认知,以及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分不开的;诗,是要以 想象 情感 形象融为一体的。 

如:柳宗元的——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是一首遥寄的诗,写的是一番真挚的友谊,和相思之苦。也是此诗的作意。其首联就凌空而下“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发调高远,很有气势;重在破题;也揭示了海天茫茫愁思是什么?使人欲找答案。而颔联正承接首联的意思加以阐述深化了,那就是“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惊风“和“密雨”写出了柳州当时的气候和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

        在此说明一下 芙蓉和薜荔都是香草类的植物 借此暗喻君子。

故此有了“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这一颈联加以相关深化,而在意上又别开生面了。忘断眼底的是岭树遮挡了相思的视野,江水萦回又流去的是相思之苦;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诗有“索物托情,触物起情”之说。 也可以说此诗是容情入景的,是属于抒情的诗,抒情就不能筋骨太露,要恰到好处的收尾为佳。这首诗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这样的尾联来结束的,也很有余韵。一派感慨之情。。。。。其实,诗的风格和人的环境 气质 品格 学养等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人写出的东西也不尽相同,如清代的纪晓岚有一首诗是这样的:“浓似春云淡似烟    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蓬坐   翠色随人欲上船”  春云 淡烟比喻碧波起伏的江水,绿色的江水令人陶醉。
        

却说绿色善解人意了欲上船,却带着几分诙谐和顽皮了,其本人的性格也略见一斑了。再者郑板桥的“何日向 江村躲 何日向  江楼卧  有诗人某某 酒人个个。。。”一种无奈 清高的心情在字里行间里得到了流露。  当然,写诗是要锤炼的,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再者说一下诗病的问题:古人云:“情生于文,文生于情”情不足而多文,实为病;有的律诗颔联和颈联句法相同,古人谓之:“四句一法”乃为病。有这样的诗:“一从归白社 不复到青门   青古苽水映 白鸟向山飞”青白两字一首重出,为病。也说到了一些八句之中五地名,八句之中四地名的,六句中六古人名,也为诗病。在《瓯北诗话》中也提到了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其评语是:“四句五地名,毫不见堆垛之迹  此则是浩气喷薄,如神龙行空  不可捉摸  非后人所能模仿也” 诚然如此。

再者律诗和其对句一样,都是讲究虚实的。有的对句竭力做作,使得每一个字铢两悉称没有轻重,而有的似乎脱口而出,毫不费力。如:“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顺流而下毫不停顿的。有的则精心雕琢,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暗喻之中情于暮雨里了。另有一种借代的方法;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芳”“晴翠”是草的借喻字了;写得很含蓄。寓物的诗要写得真切,寄有所托,应有深意为佳。如骆宾王的咏蝉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其寓意是很深的。这就是虚实相生的,如一幅画一样,要有虚实,干湿浓淡的,用笔也是如此,笔断意连。诗,也无非如此的。  一首诗颔联虚写,颈联就应实写;遣词造句也是如此,虚字 实字兼用。上联实,下联虚来挑松它,免得呆板。如杜甫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山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人事音书漫寂寥”这就是眼前的景象加以想象和夸张,想象是虚写。记得鲁迅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作家写出的东西不一定非要亲身尝试过,经过形象和抽象的艺术加工是可以。
       

当然也离不开一些必要的修辞方法的。 如杜甫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这样的语序倒装句则更加突出了,一方天远,一轮孤月了;会景而生心的。最后用《四溟诗话》中的一则文字作为结束语:“唐人诗纯,宋人诗驳;唐人诗活,宋人诗滞;唐诗自在,宋诗费力;唐诗温润,宋诗枯燥;唐诗铿锵,宋诗散缓。。。。
        

宋诗“以才学为诗”“议论为诗”所以“少余味”可以这样说唐诗重意兴,而理在其中。一家之言了,请诸位文友们细心体会吧!     今天就到此吧 再次谢谢大家了 也希望不足之处给予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歌鉴赏训练九
宋代经典五言律诗36首,每一首都值得一读
古代诗歌鉴赏之—诗
[转载]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联考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诗鉴赏(下)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讲义(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