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余福智:《美在生命——中华古代诗论的生命美学》

美在生命——中华古代诗论的生命美学


中国美学出自中国哲学。我们虽然多少读过哲学,却是西方哲学。讲到中国哲学理论,什么阴阳呀,道呀,德呀,易呀,气呀,那就一窍不通了。我们不知道,西方哲学研究的主要是这个宇宙如何构成;而中国哲学研究的则主要是如何才能延续自己民族的生命。西方哲学重客体,中国生命哲学重主体。


今天,我不能处处把哲学原理讲清楚,只能把涉及诗歌理论的一些原理提纲挈领地讲一讲。明白这些原理,也就抓住要领了。


既然是讲美学,首先自然要讲“美”字。从教科书上学来的知识,说是“羊大为美”。但在这本书的开篇,我就着力反对这个观点,而说明我自己的观点。我的观点是:有利于华夏民族生命延续的东西才是美的。这是一。第二,要达到美,还要有联想和想象,能够引起审美愉悦。讲通俗些,就是,既要有益,又要有趣。既有益,又有趣,就美。


从诗歌美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人有几个重要的提法值得重视。


一,“文以气为主”。这个“气”字,含义是“生命气息”。文以气为主,说的是,文艺作品要有生命气息。读李白诗,李白就趾高气扬地站到我们面前。读鲁迅文,我们就看着鲁迅胡子翘翘尖酸刻薄地说话。如果文艺作品欠缺了生命气息,就谁也没兴趣去读了。


二,“游心虚静”。南北朝时代的文艺家发觉,许多艺术技巧的问题,其实不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精神上的问题。中華哲學認為,宇宙是一個自然運動過程,而人的生命只不過是這個總過程的一個小分支。因此,人的藝術感受本質上也是一個自然運動過程。所以,如果藝術家能做到自然而然地寫作,寫出自然過程,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所謂游心虛靜,就是叫叫藝術家保持自然心態,讓自己的生命感受過程自動顯現出來。事實上,作家,甚至科學家,有時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如果先放下,心態平和后再考慮,就可能迎刃而解。這種技術性問題要到精神上去找解決方法的思路,是西方所沒有的。


三,“意在笔前”。不是说要在下笔前确定主题思想,而是说,要有生命体验才好下笔。生命体验是思想、情感、意志、性格、气质、修养等整个精神世界综合酝酿生成的。所以“意在笔前”其实是叫文艺家先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才好动笔。


四,“境生于象外”。文艺作品中写到的客观事物,叫做象。文艺作品要写出意境。意境要通过象(客观事物)来表现。写出意境,是个基本要求。而中华民族对文艺的更高要求,是境生于象外,即是要求作品能令读者领悟到所写的内容之外更多的内涵。比如说,“夜半钟声到客船”,会读诗的人就能领悟到一种禅意:悠长的声韵把客船上的人吸引去思考宇宙人生。


五,“真”。不是“真实”的真,是“天真”的真。天真也就是自然。中华文艺不追求真实,而追求自然。李白《蜀道难》几乎没有一句真话,但整首诗体现的却是李白的天真烂漫。我们读蜀道难,不是想看到蜀道真实的情景,而是想得到李白飘逸豪迈、天真烂漫的精神感染。


以上谈到几个概念:气,神,意,象,真,这是本书上编的内容。下面所谈涉及几种诗论:言志说,滋味说,兴寄说,格调说,境界说。


一,“讽谕诗”。是言志说的高峰。白居易提倡的讽谕诗不是中华诗歌的主流,他自己也不完全按照这种理论写诗。几十年来把它吹捧过度,其实毫无道理。


二,“诗喻之酿而为酒”。作文和写诗有什么区别?吴乔《围炉诗话》说得好:材料同样是米,作文好比将米煮成饭,米并没有改变形状,而饭的功能是让人吃饱;而写诗,则好比将米酿成酒,米的形状完全改变了,而酒的功能是让人喝了陶醉。我们现在有些诗论,则是教人不要酿酒,只煮饭。我建议诸位注意,不要把酒当饭吃!


三,“味外之旨”。旨,是放到嘴里久久舍不得吞下的好味道食品。味外之旨,是《二十四诗品》用来形容超级好诗的话。二十四诗品进行的是深层精神世界的审美。深层精神世界越接近于道(理想境界),就越美。


四,“兴”。教科书常说到“比兴传统”,说得很含糊。其实比是比,兴是兴。“这位女孩像花一样”,是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兴。比,比什么?确定了。兴,也是比,但比的对象是什么?不确定。雎鸠可以比自由的人,可以比想着追女孩的男孩。比喻有随机性,是兴;无,是比。“孔雀东南飞”,是什么?


五,“寄托”。写小事而有深意,是谓寄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面上是寻一个人,实际上是表现一种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顺带说说那个“方”字,应作舫解,是一条船。


六,“诗,以声为用者也”。读诗既然是想陶醉,诗的音乐美就不能少。诗之讲究平仄,讲究韵律,就是愉悦生命本身的需要。根据科学家的研究,DNA某些碱基的排列有如乐谱,由此我提出一个假说:凡可以和生命活动中的“旋律”相对应的音乐,是悦耳的;反之,即是噪音。如有人从这方面研究出成果,就不得了了。


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诗法,是一种规范。具体说,就是要讲究诗歌结构的起承转合,用声用韵。中华诗论既重视作者精神世界的展示,也重视诗歌的形式规范。希望做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一致,同样做到自然而然。


八,“妙处唯在不隔”。“不隔”有特殊含义,钱钟书解释为有即兴当场之感,完全正确。好朋友去远了,送朋友的人如写“眼力不知人远,上江桥”,钱氏就认为“知”字改为“如”字才好。用“如”字,记录的是自己自自然然走上江桥,稍延片刻之相亲。用“知”字,则好像早已考虑到徒劳无益。总之,在传统诗学上,喜欢多点感性,不喜欢太多理性。


九,“境界”。许多人把境界和意境混为一谈,错!“境界”来自佛家,含义比意境深广。它表示:1,突出主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2,虚实相兼:色不异空,空不异色。3,稍纵即逝。4,个性强烈。总之,是对宇宙人生有特别深刻的领悟才算有境界。


十,“无我之境”。无我之境其实只是忘我之境。庄子所讲的无我,意思是消除利害得失的观念,做一个纯粹的自然人。保持这种纯自然心态写诗,就能够写出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过,要指出,这仅仅是古人喜欢见到的一种风格,不等于要求人人写诗都要到达无我之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王国维意境说的理论意义
蒋寅|原始与会通: “意境”概念的古与今(下)
藏书雅苑|《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 朱光潜 著 (1982年)
《人间词话》赏析与王国维学术思想
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再读《美学散步》
二十四诗品丨以诗论诗,结果比诗还更像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