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南讲记(八)读诗与欣赏
                   

第八讲:读诗与欣赏

        我们学习诗词,需要大量阅读古人和今人的作品。尤其需要大量地读和背诵古人作品。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读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就可以的,而是要认真地学习。学习的过程至少需要两步,第一步是了解作品的大致意义,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作品的一字一词以及每个典故的具体含义,甚至语法结构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大致理会作品的基本含义。第二步是学会欣赏作品,欣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特别欣赏作者值得称道和学习的精美构思和技巧,全面地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一首诗放在我们面前,我们首先要读懂它。诗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它的中心思想或者主题是什么,它到底都讲了些什么。表面意思也许是容易理解的,可它还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或内涵,就不一定都能理解了。初学时,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经验不多,会影响我们对前人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前人写的诗话、词话、理论文章以及赏析、评论文章,来帮助我们理解。当我们读过相当数量的作品以后,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便会逐步增强,也许我们可以适当地甩掉那些“工具”来独立地阅读和欣赏了。

        我们以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读诗的过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读懂这首诗,我认为大致可以分这样三个步骤。

        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表面意思:作者在赤壁古战场上偶然捡到一块废弃的断戟,回家后经过清洗打磨,发现这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时留下的。于是引发了作者对那场战争的思考:假如当年没有东风的相助,周瑜就不可能取得那场战争的胜利,江东的两位美人大乔和小乔都会成为曹操的俘虏而被囚禁于铜雀台上。至于作品中的关键字如前朝、东风、铜雀、二乔等等,自然是需要真正搞明白的。包括作品适用了假设的手法、暗喻的手法,也是要理解的。

        但是,读诗到此也只是知道了诗的表面意思。一首诗如果只讲这一层意思,也就没有多大的思想意义,更谈不上什么价值所在了。因此,我们需要理解诗的深层含义:历史可能是受到某些偶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成功与失败往往不是必然的,多少特殊的因素、多少主观的与客观的条件,共同决定和影响了历史的发展,人,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往往会面临许多的无奈。当然,面对这样一首千古名篇,可能每一位读者对它的理解都会有很大不同。但只要你能够读到或者理解到这一个层面,可以说这一首诗就基本上没有白读。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感慨,还不止这么简单。

        从有关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杜牧是懂军事的。和众多的封建文人一样,杜牧也存在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想法。与李白的“功成名遂身退”的理想抱负相类似,杜牧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几乎是旧时文人的共同特点。可是成功的文人毕竟不多,而大多数文人都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不免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慨,通过诗词歌赋来抒发自己的胸臆是他们理所当然要做的事情之一。在杜牧心里也许这样在想:周郎一战成名,不过是靠老天爷帮忙而已,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自己之所以没有成功,只不过是没有那样的机遇罢了。这样的思想,与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有着极其相似的内涵。所区别之处在于,陆游的感慨是通过律诗的气韵直接表达出来,虽然也有婉曲(毕竟不是直说,是拐了个弯子的),但毕竟容易理解。而杜牧的想法,却藏得更深。这也是律诗与绝句的重要区别之一。

        也许有的读者会认为,我的这个理解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作者的真实思想未必如此。不过这不是我的发明,前人的诗话词话里早有类似的分析。即便没有,我想我这样的理解恐怕也不过分,因为诗的魅力之一,就是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这在欣赏的意义上,是读者对作者作品的再创造。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诗的复意。

        我前面举的许多例子,比如王昌龄的《春怨》,比如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那些藏在诗的背后的意义,都是读者读出来的,因为作者没有注解。诗歌有诗歌自己特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只有掌握了这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才能与作者沟通,才能与古人对话,才能产生思想上的共识或共鸣。

        关于读诗,限于篇幅问题,我们只讲到这里。下面我们讲第二步:欣赏。

        对于一篇作品的欣赏,我认为同样包括三个层次。

        首先,理解作品,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进行沟通,产生共鸣,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问题不多说了,相信读者已经可以理解。

        其次,欣赏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比如《赤壁》的起承转合,它的假设手法,以及作者驾驭题材的能力等等,就是这首作品的主要特点。作者不说赤壁之战的结果如果改变的话,会使东吴灭亡和生灵涂炭等等可以想到的问题,而把着墨点单单放在二乔身上。而且这二乔可能的遭际,仅仅依靠对于历史细节的捕风捉影的传说上。这样的手法是只有诗歌才具有的,它是高度艺术手法的体现,是以点代面的结果,会使得作品更富趣味性和可观赏性。至于后世有些文学评论家对其肆意歪曲和诋毁,认为作者不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而只担心两位美人的遭际,因此反映了作者的某种心态和低级趣味,甚至引到阶级性、政治立场等等,那就不是正常人的正常心态了。我只能说,这样的人不配读诗,只配去读字典。

        再次,我们需要对作品的语言特点、具体的修辞手法等等细节的东西进行欣赏和学习。比如“春深”二字,就很值得玩味。同样,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作者的炼字技巧,就很值得欣赏。而“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等千古名句,我们当然要懂得欣赏,知道它好在哪里,妙在何处。

        我们阅读和欣赏古人作品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学习。同时也应该学会欣赏和分析今人的作品,这关系到我们的眼力。通过学习古人来提高我们的眼力,通过分析今人来验证我们的眼力。眼力高的人,其自己的作品不一定就高。但眼力不高的人,其作品肯定不会高到哪儿去。因为我们只有知道了别人作品的好处与不足,或者说知道什么叫作好,怎么才叫好,自己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别人好的语言、章法、技巧,我们自然可以学习和模仿。而知道了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我们才能知道怎样去避免。这就是读诗和欣赏的根本目的。

        阅读和欣赏,首先牵涉到看什么书的问题。在这里,我再给大家推荐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我的经验是,先从基础的鉴赏类书籍开始阅读,里面不仅有前人经验的总结,也包含很多知识和典故以及作者的背景资料分析。如果想深入学习,上海辞书的鉴赏类系列都可以涉猎,顺序上建议先唐宋,然后魏晋、先秦,最后元明清。可以先诗后词,兼顾曲和散文。初学时不建议阅读诗话词话类书籍,因为不容易读懂,效果反而不明显。我曾经给自己的学生推荐过这套书的名单,也列在下面,供读者参考: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两册)、宋诗鉴赏辞典、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先秦诗鉴赏辞典、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两册)、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古文鉴赏辞典(两册)。

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

        江南雨,本名孙书玉,字其如,自号绮梦楼。1965年生,北京房山人,居庸诗社发起人,常任秘书长。2004年从天津王蛰堪先生习词。著有《江南讲记》及诗词若干卷,未刊行。长期在网络上教授诗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南讲记(二)
唐诗鉴赏辞典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八、读诗与欣赏)
乐府诗鉴赏辞典
解诗歌鉴赏题时遇到陌生诗词该怎么办?
唐诗鉴赏辞典 画石 刘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