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话晚晴诗


晚晴者,晚年好景之谓也。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的名作《晚晴》云:


深居俯夹城,春去复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这首诗细腻地描画了晚晴的景物,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不露痕迹地寄寓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人以启迪,令人振奋。这体现了诗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功力之不寻常。也许这正是这首诗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特别是被上了年纪的人所钟爱的原因吧。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桂林郑亚门下当幕僚时写的。在这之前,他一直在党争漩涡中弄得好苦。此时他跟随郑亚到桂林,离开长安这个党争是非之地,暂时免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获得一种解放;而郑亚对他也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感受到一些人情温暖。因此,他在诗中才会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乾巢之感,并从而塑造了“归飞体更轻”的精神振作的积极形象。从“微注小窗明”到“归飞体更轻”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开朗欢快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所以这首诗能给老人一种鼓舞的力量。


当然,如果拿来与叶帅那首“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眼青山夕照明”放在一块,那是很难相比的。叶帅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宇宙,放眼世界,把个人生命旅程放在历史长河的高度上,以为人类解放事业贡献毕生为乐,所以即使是“黄昏”也还是那么“喜”。而更重要的是,经过他们奋斗了半个世纪之后,在祖国的锦绣河山上,已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人民共和国;当他步入生命历程的“黄昏”时期,面对着共和国的万里河山,是“满眼青山夕照明”的一派大好形势。这正是叶帅“喜”的根由。这和李商隐当时处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离开京城逃避党争,获得暂时的解脱而欢快振奋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这也许就是古代的晚晴诗与现代的晚晴诗在思想境界上的本质区别吧。从艺术风格来看,也是大相径庭的。李商隐的诗体现着封建士大夫的清高飘逸,叶帅的诗则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雄壮阔。


今天,随着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现代晚晴诗正方兴未艾。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强调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敬老爱老的社会新风逐渐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年人,从中央到地方,明确提出力争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在老年人面前,的确展现出一幅“满眼青山夕照明”的欢娱好景。有了这样优越的社会条件,于是,老年人的生活就丰富多彩了.许多老人走出斗室,走出厨房,上老年大学,参加诗词学会、书画协会、体育协会、老人合唱团、气功学习班,跳老年迪斯科等等.这些新的现实,就孕育了当代新的晚晴诗.这些新的晚晴诗,随着形势发展而象雨后春笋般迅速萌生.现在全国各地,老人的诗词有集体的专集,有个人的专集,有报刊的专栏,有定期的与不定期的刊物;有公开出版的,有内部发行的;甚至有打印的、油印的、以至手抄的、复印的等等。就以我们区内来说吧,前几年,就有已故作家秦似的《两间居诗词》,已故的老领导莫乃群的《晚晴集》,近年来的如罗立斌、林克武、廖联原、汪民全、雷继昌、梁译森等老前辈都有诗集。《老年知音》里辟有“诗词荟萃”专栏,《广西老年报》上也辟有“老年歌台”这一专栏,发表了许多老同志的作品。广西老年大学文学班在初开班三年间就印了十几期的《学习园地》(诗词习作选),在这基础上,当时的校长王祝光还亲自领导编了一本诗词选集《晚霞颂》。后来的文学班又办有诗词刊物《冬红》和《秋圃》,质量都比过去提高。外省亦有很多老人诗词集子,如《岭南诗词》就是广东省老干部的诗词专集,个人专集的如老前辈刘田夫的《田夫吟》、许士杰《风雨吟》、郑星燕的《征途诗草》,老诗人张采庵、李汝伦、芦荻、黄雨等等也都有诗集问世。更远的如济南王砚耕的《鹊华吟草》、淮安市老干部诗词协会出的《楚风吟》等等。真是不胜枚举。

有些人不了解情况,说这些晚晴诗没什么内容,不过是老人们闲着没事干用来消遣日子吧了。其实不然,只要认真看看,就可以看到其内容是丰富的。因为这些诗并非全是晚年时的作品,有些是青壮年时就已写下来到晚年时才修改整理汇编起来的,所以,其中有反映革命历程的,有反映军旅生活的,有描写粉笔生涯的,有慨叹荆途坎坷的,有歌颂老年大学的,有写晚景自娱的,有写发挥余热的,有寄情海外的,有渴望统一的,有歌唱盛世的,有针砭时弊的,有唱和联吟的,有怀旧悼亡的,有勉儿教子的,有歌唱新人新事的,有歌颂祖国山川的,有写景咏物的,有怀古警世的等等;而且几乎涉及各行各业,触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谓丰富多彩。有些人说晚晴诗都是些调子低沉、老气横秋的东西。照我的感觉和理解似乎这个断语不大合乎实际,至少并非都是如此。其实晚晴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苍劲峭拔,有些豪迈雄奇,有些潇洒飘逸,有些淡泊幽雅,有些清丽隽永,有些委婉缠绵,有些沉郁邈远,有些轻快跳荡;有些现实主义手法多些,有些浪漫主义色彩浓些;有些较含蓄,有些较坦露。诗有古体近体,乐府歌行,律诗绝句,以至民歌竹枝;词曲有长调、中调、小令,还有自度曲。总之,从风格、手法、体式等方面看,晚晴诗也是多采多姿的;其优秀者还有不少新鲜活泼的东西。当然,有没有内容空虚、消极低沉、老气横秋的东西呢?是有的,这就是我们亟需改革的地方。有改革才有创新,也才有发展。整个诗词界如此,晚晴诗也不例外。现在我想就人们意见较多的几种来谈谈。

一是纪念节日、祝贺唱和这一类的诗。有些人认为这类诗多是歌功颂德,或互相吹捧,或附庸风雅,或攀龙附凤等等,庸俗得很,无什么诗味。我认为,对这种论调应作分析。歌功颂德未必不好,也不一定庸俗。只要有具体的内容、真实的材料,为人民立功,为群众树德,象党领导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象开放改革带来的新气象,象雷锋、焦裕禄那样的奉献精神,怎么不该歌颂呢?问题是不要泛泛而谈,而应该有个人的深刻情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比如,我看过有些诗就能从作者自己如何跟着党干革命,经历了多少艰险才走过来的角度来写纪念“七一”的抒怀诗,这就很实际,很有内容,也很有情感。但也的确有不少纪念节日的诗是空空洞洞的,既看不出这个节日的特点,也看不出这个作者对这个节日的特殊感情。这样的歌功颂德的确是庸俗乏味而且苍白无力。至于那些祝贺什么社团成立的诗,也应该根据这个社团的性质任务以至地方特色等特点来写,不要用些套在那里都可以的陈辞滥调凑上去。说到诗人间的互相唱和,那也是不能一概否定的。凡是贺诗和诗这一类,都可以起到以诗会友,联络感情的作用。我们干革命要搞五湖四海,那写诗词的如果关起门来孤芳自赏恐怕不大好吧。当然,这些唱和诗也同样应该从实际出发(包括自己的实际、对方的实际以及自己和对方的关系,这三点实际),只有这样,才会有内容,有特色,有真情实感。在历史上,李白与杜甫之间互相唱和互相怀念的诗就很感人,苏轼与秦观相互酬赠的词也流传千古,为什么呢?就是这个原因吧。现在我们的唱和诗的确难找得到这样感人的佳作,不少还停留在象“哈哈,今天天气好”这样不痛不痒的客套上。这也就是我们应该正视,亟待改革的地方。至于什么“互相吹捧、攀龙附凤”之类更是俗不可耐了。不过在文学批评上似乎不该这样用语;婉转一些使大家都容易接受不更有利于团结吗?

二是寻幽探胜、晚景自娱这一类的诗。有些人认为这类诗词都是老人们闲得发慌,游山玩水,吟风弄月,栽花钓鱼等无聊消遣,甚至是消极玩世的东西。听说某某刊物还曾经声言拒绝发表旅游诗和酬唱诗。我认为这种看法有点偏激,这种做法有点过分。古人也懂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大意义。登山涉水,寻幽探胜,其实也是开拓视野,广求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诗人要获得生动形象的亲切感受,要索取第一手材料的感性认识,有时“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加实在。所以李白、陆游等在青壮年时代就仗剑离家,漫游千里,这对他们的成长关系极大。据说李白并没经过蜀道,但由于他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加上他高超的艺术修养,就竟能写出那名传千古的杰作《蜀道难》。在现代晚晴诗中,确有相当数量是旅游诗。其中有些是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有些是凭吊古迹缅怀前贤景仰先烈的,有些是通过一个地方的今昔对比来抒发对新社会热爱之情的,有些是结合美丽的神话传说来抒发对民族文化的赞美的,有些是从某些雄伟建筑来惊叹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的,还有些是反映各地风土人情的,有些是写异国风光的,有些还从山光水色中悟出什么哲理来的,等等。我认为这样的旅游诗都是有深厚的内涵,有积极的意义的,不能说是无聊消遣。当然,如果是为写景而写景,一般化的旅游纪实式的东西,是没什么意思的。所以写这类诗词必须要有内容,有情感,有寄寓,有特色;要情景交融,或有言外之意,这才耐人寻味。可惜这样的佳作是不可多得,这就有待我们今后的努力。至于那些家居闲赋,或东篱采菊,或南湖垂钓,或月下抚琴,或林间漫步之类的晚景自娱诗,也要作适当的分析。这类诗中,有些是反映党对老年人的关心,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环境下,老人能颐养天年,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由衷地感谢党。这样的诗风格是爽朗的,感情是健康的;虽然题材小,多是写些身边琐事,但有些还是写得很有实感,颇有生活气息的。对这样的诗我认为也不能取否定态度。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其思想境界,就是不要停留在个人欢乐、闲适惬意上,而应善于把个人小天地溶入社会大背景之中,从而使诗境获得进一步的升华。当然,那些消极玩世之作是不足取的,不仅对社会影响不好,就是对老人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有悲欢离合”,有些个人伤感之作亦难免,也是一种感情的宣泄,真情之流露,也会出佳作。这是不应责难的。

三是对人生旅程的回顾与感触述怀这一类的诗。这些诗中有部分是写作者过去工作的成绩、对人民的贡献的,有人就认为这是自我吹嘘;有一部分是写作者对经历坎坷、步履维艰的,有人就认为这是对现实不满;还有一部分是写作者过去的人生理想与今天要求能发挥余热的愿望的,有人则认为这是唱高调。对这样的观点我也想谈谈我的看法。首先,青年人喜欢畅想未来,老年人善于回顾过去,这从生理与心理两方面来看都是很自然的。我们许多老同志参加革命几十年,或多或少者都会在工作上做出点成绩,对人民都会作出点贡献,这也是他们在苍颜白发的今天回首往事时最大的安慰。所以作为“心声”的诗,很自然就记下这方面的内容,这是无可厚非的。只要从实际出发,恰如其分,是非分明,那是不能责之为“自我吹嘘”的。不过我觉得这类诗还需进一步开拓诗境,就是如何从个人经历中反映时代的大背景,以及如何从自己走过的道路来教育后辈,给他们以正反两面的启迪,使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沿着父辈的脚印永远跟着党走社会主义大道。这是改革发展中重要的一环。至于对那些写坎坷经历的诗,我认为也不能上纲上线地说是什么“对现实不满”。过去极“左”路线给我们党和国家、人民带来多么严重的灾难,这是铁的事实,中央文件都肯定了的,不然何来个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呢?诚然,这是阴暗面,写阴影面的东西是要慎重。但我想,把它作为前车之鉴,使后人永远记取这血的教训而不再重蹈覆辙,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能遵循着正轨而顺利地大步向前,这又有何不好呢?当然不应该为暴露而暴露,而应该指出光明,应该反映我们党勇敢地纠正错误以及拨正航向之后的新气象。事实上,我们不少老同志都是这样写的,有些还写出自己在平反后得到安度晚年从而衷心地感激党的心情。对这样的诗怎能说是不满现实呢?不可否认,有些调子是比较低沉的,这可以酌量改正。至于个别人若别有用心,那是另一种性质的问题了。最后说到那些谈理想表愿望的感触述怀诗,是否都属唱高调呢?我看这也未免有点武断。我们不少老同志年青时抱着伟大的理想,而且毕生执着地追求,到年老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希望能发挥余热去继续奋斗,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这点精神反映在诗歌里,仿佛就使人看见一颗闪光发亮的雄心。这样的晚晴诗读来是叫人振奋的。作者是在鼓舞别人,也在鼓舞自己。说这是“唱高调”未免有点泼冷水之嫌。不过,话又得说回来,这类诗也有待进一步的充实,有些是写得空洞点,不够踏实,有些甚至近于政治口号。这正是给人以“唱高调”的错觉的一个原因。所以必须写得实际点,而且要做得实际点。所谓“文如其人”“诗为心声”。想得深切,干得漂亮,有了实感,才能写出好诗,这推理不错吧。

只要夕阳无限好,何须感叹近黄昏!

文/丹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泥军儒诗词精选(第二辑·四)||《人民诗界》金榜诗人专集连载
老年人专集!
鲜为人知的《宁波老人报》
晚风放纵诗人笔,初月勾留画士心
七律·红船颂(轱辘体)
我们这样度过彩霞岁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