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格律的拗救

                        


        大家知道,律诗是典型的格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但是我们在阅读唐诗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合乎格律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还有我们在创作时,也会碰到,想用某个意象的名词表达某种意境,但又不合格律,故受格律束缚和困扰,那么,该如何解决呢?这就涉及到我们常说的拗救问题。今天这一讲,就和大家交流一下格律的拗救。



        一、唐诗为什么会时常出现不合格律的现象?

  近体诗以前的诗,也有规矩,但这些规矩都是约定俗成的。而律诗的格律却是由政府颁布的。

  实际上,唐朝,共四次颁布诗格律。分别为李渊、武则天、李隆基、李纯(唐宪宗)四人各自当政掌权时候制订。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大家在阅读唐诗时,看到不少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格律的原因,这是因为,拿今天理解的格律,也就是宋格律去印证唐诗,毕竟,从初唐到北宋,时间上跨越500年左右。自然会出现偏差。

  至此,如果我们明白了近体诗是宋代的格律,那么,对唐诗阅读中出现不合格律的现象,自然就会见怪不怪了。


        二、我们在创作中,受格律约束,一旦出现格律的困惑怎么办?

  创作中,偶尔会遇到为了生成某种意境,非得使用某个不在律的名词等,这个意象又无可替代,因此就会出现困惑。那么该如何处理呢?答案很简单,唯一的途径,就是采用格律的拗救。


        三、什么是格律的拗救?

  其实拗救应该分开了说,是“拗”和“救”两个概念。拗是诗句没有按马蹄韵写而犯了拗口的毛病。是一种诗病。“救”就是进行救治。有病了就要治疗。那么这样合起来称谓“拗救”。事实上这个称谓是不准确的,正确的应该叫“救拗”。不过人们习惯使然就叫“拗救”了。

  一般一句诗中平仄的比例不能超出两个(包括两个),如果超过两个(包括两个)就是拗句了,而一联中平仄的比例是平等的是1比1的关系,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我们写格律诗要受到平仄的限制,有的句子,因为固定词语或者是没有可以代替它的字,但是根据诗的脉络、意境或作者的想法就得这么写,没有可以代替的方法,那就形成了拗句。有了拗句那就必须要用拗救了。

  看杜牧的一个绝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仄格律是:平平仄仄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这就是拗救句,上句拗下句救。所以,尽管我们写诗不主张用拗救,但是我们必须来了解它。


        对于初学者我们可以简单地了解一下。但是要更高层次地学习古诗词,我们有必要更仔细地研究一下关于拗救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说按标准格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拗"了,那末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相反,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

  用调节平仄声的方法,使诗句出现新的和谐,这种方法就叫"拗救"。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四、怎么拗救?

  (一)首先我们来看本句自救:

  1、本句自救。有两种大拗是必须救的。

  第一种是救孤平。我们都知道:孤平是诗家之大忌,也是大拗,是必须救的。若是你作诗时,遇到: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的第一字,或七言的第三字非用仄声字不可,那怎么办?可将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改用平声,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如: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种救法,五言叫作一仄拗三平救(简称一拗三救),七言叫作三仄拗五平救(简称三拗五救)。说白了就是五言的第一个字仄了, 第三个字你就平。


  五言的孤平问题只有:平平仄仄平 句式,第一个字 应该平他仄了,那么,你的第三个字应该是仄音,变成平 就对了。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恐惊天上人

  仄平平仄平

  ——你们看 第一个字仄音了,那么第三个字是不是仄变平了呢?

  这句恰在第一个字(头节上字),该用平声的字眼上,用了仄声"恐"字,若不救便成了孤平句。于是就在本句第三个字(腹节上字),该用仄声的字眼上,用了平声"天"字,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又如:

  北风江上寒

  仄平平仄平

  ——这句的头节上字该用平声,而"北"是仄声,为避免孤平,就将该用仄声的腹节上字,用平声的"江"来救。——这是本句救了。


        七言的例子:

  未到晓钟犹是春

  仄仄仄平平仄平

  ——是哪个字救哪个字?七言的这个格式 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吧?

  这句头节上字(第三字)"晓"该平而仄,于是就用腹节上字(第五字)该仄而平的"犹"去救。又如:

  一任晚山相对愁

  仄仄仄平平仄平

  ——三拗五救,用“相”救“晚”。

  这个关于本句自救、孤平的这个问题,大家都明白了吗?


        第二种大拗是"特拗"句。它可以看成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

  有两个准格句:

  1、“平平仄平仄”——五言准格句

  “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变化,可以变化为“平平仄平仄”,象律句一样正常使用,可以当成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不算拗句。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如:

  仍邻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转句即是准格句。


    

        2、仄仄平平仄平仄——七言准格句。如: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前句即是准格句。这种"特拗"句式,多数用于尾联的上句,成为唐宋诗人的一种时尚。用于其他联的出句也有,但较少。现代人作旧体诗,也常用这种句式。

  特拗就是特指: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式。大家注意啊,一定是仄脚句式的这一种,其他句式不可以。

  那么这个句式如果6字格律点拗了,前面的5字必须救,就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是历史的特点变格,叫做格律特拗。

  关于格律拗救,本句自救总结起来,就是两种拗体:特拗、大拗。是格律点拗了可以救,但特拗是限定仄仄脚句式,其他句式不可以用,大拗是限定在平仄脚句式。

  这里我们就不再罗嗦了

        (二)对句拗救

  对句相救,就是在一联之中,出句该用平声的字眼上,你用了仄声,仄拗了,就在对句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这就平救过来了。

  或者出句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就在对句该用平声的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就仄救过来了。如果对句拗了,出句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来救。

  在前人近体诗中,常常出现一联之中,既有本句自救,又有对句相救,形成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的复合,这叫作一拗双救。


        第一种是腹节上字前拗后救,或后拗前救。

  前面曾说过,写诗时,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腹节上字),尽量按标准句式写,最好不用拗字,若是腹节上字拗了,要尽量用对句相应的字去救。例如: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人”救“鸟”;“天”救“孟”——对句救

  歌声袅袅出清漠,月色娟娟当翠楼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当”救“出”——对句救

  上述拗救方式,叫作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诗人写诗,有时对句腹节上字非用平声不可,于是就将出句腹节上字的平声改用仄声,来个平拗仄救。

  这种拗救方式只适用于出句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联。


        若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作为出句,也就是入韵诗的首句,腹节上字该仄而平(平平平仄平或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怎么样救?答案是不用救。

  因为对句是(仄仄仄平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其腹节上字正好是仄声,平仄相对,若是以平相救,则成为三平调了。七言诗首句入韵的多,前人以(平平平仄平或仄仄平平平仄平)首句,第五字用拗字的不少。例如:

  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个就对句救没救了哈。“何”拗,“柏”没救——以防三平仄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个对句也没有救吧。

  大家所要注意的是,所谓一三五不论,其中第五字只有在上述条件下,也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作为入韵诗的首句时,仄改平而不用抵偿。

  写近体诗时,腹节上字尽量不用拗字,如用了,应尽量去救;当然,不救也勉强合辙,故云"小拗可救可不救"。


  第二种是为了将诗句的声调调整得更和谐的前拗后救,同第二种本句相救一样,属锦上添花之列。例如:

  七言第一字的前平拗后仄救:

  才见吴州百草春,已闻燕雁一声新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已”救“才”,这个就是可以不救的,属于锦上添花的一种。

  第三种是一拗双救。

  就是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并用,是自救和相救的复合方式。这也属锦上添花之列。例如:

  七言的第一、第三字既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玉”救“蓝”;“高”既自救,又救上句“远”。

  关于拗救的这些问题 好像窗户纸,看起来千头万绪的,明白了就很简单了。

  大家注意,说白了,不管是哪一个不合符格式的,我们不管在对句还是本句, 救了就可以了。


  大家要了解——还有一种提法:

  135非格律点拗,为小拗;246格律点为大拗。救的方法同上。

  1、小失替(小拗)就是诗句的135位置没有按马蹄韵写。也就是135位置没有交替使用平仄。

  小拗口诀:本句自救;一拗三救,三拗五救。

  也有人说,小拗,没造成孤平的,可救也可不救,当然是救好。

  2、大失替(大拗)就是诗句的246位置没有按马蹄韵写。也就是二四六246格律点位置没有交替使用平仄。比如“野火烧不尽”,“火”是仄,“不”是仄,是失替了,是二四六位置没有交替使用平仄,这种情况就是大拗,大拗必救,一定要救的。


        

         对句救口诀:上句二拗或四拗,对句第三字救拗。上句第六字大拗,对句第五字来救。

  注意:不管前面句是大拗还是小拗,都是用下句的第三个位置或第五个位置去救,不能用二四六位置去救。

  另外,押韵的句子,千万不要出现大拗,如果出现大拗就无法救了,因为韵句的下句是另外一副联了。不能拿人家的东西回来补救自己家的亏空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拗救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不孤平、不三平尾、不三仄尾,不平头上尾,使平仄趋于平衡相等。尽管拗救句式复杂多样,只要我们掌握了上述几种类型,采用恰当的补救方法,就能轻松处理好拗句。照样可以写出好的诗歌来。当然,并不鼓励、也不提倡大家故意写拗句拗诗。只是遇到拗句时,能巧妙补救、妥善处理就OK了。

  大漠    2017、12、2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格律诗的拗救与拗救对照表 |《踏春》诗创作大赛通知
谈格律诗的拗救_董尚祥
声律调整之“本句相救”——诗词格律讲堂(十五)
参考资料⑩
五分钟学会律诗拗救方法
五分钟学会律诗拗救方法(转载) [诗论] 文/海珠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