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变调在楹联艺术中的应用


普通话发音中往往有变调。如“一、七、八、不”有变调,两个上声有变调。这些变调能否在撰写楹联时应用,值得我们讨论、研究。


两个上声相连,第一个上声读成阳平,如“老虎”、“美景”,这就改变了平仄关系,按道理这第一个上声在楹联的使用中,就可按平声对待。如:“喜临美景地;难忘幸福天”,按普通规则来看,“美景地”为三仄尾。但如果按普通话的变调对待,这里“美”应读阳平,该联就完全合律了。


“七、八”两字都读阴平,在去声前,要读阳平。不涉及平仄变化。


“一”单念是阴平,“不”单念是去声,这两个字用在去声前读阳平,如:一律、一个、不会、不去等;用在非去声(阴、阳、上)前读去声。如:一天、一人、、不说、不能、不想等等。这会涉及平仄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和“不”与不同的字组合时,有时是平声,有时则是仄声。


回想一下,现有的联律通则,应该是总结前人约定俗成的写作习惯制定的。前人写诗联,为什么要平仄交替,为什么要避忌三平尾、三仄尾?古时人们要吟诵诗联,只有平仄交替,只有不出现三平尾、三仄尾,吟诵起来才会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那么根据变调的规律,只要诗联中能达到平仄交替,不出三仄、三平,读起来能上口,那么就应该按合律对待。如:“西湖三月景;南海一枝春”。新旧韵都应算合格。“一枝春”不算三平尾,因为“一”在平声“枝”前,读仄声。另一联“林中一片绿;园内万株红”,这里的“一”则念平声了,因为它后面的“片”是仄声,所以该联不算三仄尾。


还有一联“会说不会写;能挣更能花”。按一般通则讲,此联是三仄尾,如果按变调规则,仄声“会”前面的“不”应念阳平,就不是三仄尾,该联就很合律了。


变调的规则在人们的说话中被普遍使用,只是人们有时不觉得罢了。但在诗联界,大家还很少涉及到。黑龙江联友郭振春的文章《诗味菊香伴春来》,刊登在《中国楹联报》2011年总962期3版,文中有辽宁李广发先生的咏菊联“菊放金秋千态美;诗吟玉质一园香”,李先生此联如果按新韵不变调的话,算不算是三平尾?笔者希望变调的原则能得到更多的联友以及楹联大家的认同。

作者:河北/韩进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言律诗声律
《怎样写绝句》之六
新声变异补充说
请问:如何判断一个字是否是入声字?
高中语文《奇妙的对联》(必修1)
王力格律诗系列讲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