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金英品读《张栋诗词选》

为有真情注诗章

——品读《张栋诗词选》

作者:张金英 

20172月,我与云帆微信原创诗词平台结缘,在此平台担任总编审,阅稿无数。张栋这个名字频频出现,很快就被我记住了。他不仅是云帆平台真诚的诗友,更是云帆诗家中的捷才。他诗思如泉,所到之处,即咏成诗,是一个以诗记录生活的真诗人。

成为微友后,我对张栋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经历过社会的几次巨变,亲历了重大的变革,对不同时代的生活深有体悟。他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为一名国家干部,曾经走过难忘的知青岁月,参加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逐步奠定了自己的人生基础。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都是他创作的素材。他的作品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朴实自然而不事雕琢,通俗易懂而真情自现。2016年退休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亲近诗词,走遍大江南北,不管是国内的景点还是域外的风情,都以饱满的情怀、明快的笔触将眼中景呈现出来,让人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诗者形象。统观20172018这两年的张栋诗词,发现其涉猎的题材范畴极其广泛,作品的内容充满着正能量,情感真挚,极富生活之味,主要有以下八方面的内容:

乡土风情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云: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外,张栋,就是一位善于从生活中得诗的诗人。在创作中,他非常重视现实生活这股源头活水,创作出了大量接地气的作品,从不会凭空捏造,尤其是他的乡土田园诗在其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朴实清新,漫溢着缕缕乡风,读来轻松,试看以下几首:

回乡过村口老槐树

网过鸣蝉掏过鸟,攀爬敏捷技如猫。

童年多少调皮事,犹在老槐枝上摇。

作者回乡见到村头的老槐树,不由得想起儿时的种种趣事,道出了老槐树给孩童带来的无限快乐,从而表达出对家乡深切的热爱之情。全诗无一句艰涩之语,却是自然天成,形象生动,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拉到多年以前,与作者一起回味童年的种种乐趣。全诗以叙事起笔,勾画童年的乐趣,做足铺垫,转句顺势概括,结句化虚为实,回扣“老槐树”,最为出彩,“摇”字将难以感知的“调皮事”化为有形可感,趣味顿生。

张栋有着难解的槐树情结,写下了大量的槐诗,均以情贯之,情真意浓,因而佳作不少,尤以《槐情三首其一》为上佳。槐树是作者乡情的一个象征,这首诗将他对槐树的特殊情感表露无遗:

槐情三首其一

野麦平畴一望遥,晓风吹起翠波高。

春光也有粗疏处,绿到槐林雪未消。

此绝采用词韵,将春到槐林的景象呈现出来,笔法粗犷而不失细腻,想象丰富奇特,情寓于景,动人心弦。

起承以大镜头拉开背景:作者远望平畴,看到“晓风吹起翠波高”这一宏阔景象,心中喜不自胜,因而仔细观察,结果发现“春光也有粗疏处,绿到槐林雪未消”。作者将春光完全人格化了,在他眼中,春光是一位粗枝大叶的使者,他将绿意送到了一望无际的野麦平畴,荡起了阵阵翠波,结果“忽略”了槐林。“春光也有粗疏处”的想象别具一格,是为全诗亮点。诗人埋怨春光的“粗疏”,实是反衬出自身的细心,之所以如此细心,那是出自于对槐林的无限热爱之情,心中时时装着那一片槐林。当晓风荡起层层翠波之时,诗人唯独聚焦槐林,而对其他景物则未予仔细观看。如果说春光“疏忽”了槐林,那么,作者则是疏忽了其他的景物而钟情于槐林。如此这般,槐情的抒发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曲意的表达法更是耐人寻味。春光送给大地予绿意,却偏偏“粗疏大意”,“绿到槐林”之处呈现出“残雪未消”的景象。以“残雪”喻指刚刚开放的槐花十分贴切,亦可看出诗人见到槐花初开的欣喜之情,从而说明他对槐林的极度热爱,“槐情”可谓非同一般。

总之,全诗因“春光也有粗疏处”一句足以提升整首诗的质量,最是精彩,从中也说明了想象是诗人创作中最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可以创造出无穷的魅力,给诗词增添无限的浪漫色彩。

张栋对槐树的喜爱是相当自然的,他在另两首诗里这样写道:“簇簇香槐带笑妍,澄湖日午淡浮烟。一丛浅草容闲卧,好放诗槎到梦边。”“一川夜月渚流光,暗树明花散异香。未置清樽心已醉,欲邀槐影舞成双。”

槐树在他的乡土田园诗中随处可见,又如这首七律:

回乡二首其一

秋色渐深霜雨涵,一川韵味旧曾谙。

悠悠往事浮云渺,缕缕情思落叶簪。

似见枣林身影动,犹闻芦荡笑声酣。

当年父植槐花树,待我村头仔细参。

此律布局合理,情蕴景出。首联以景切入,营造怀乡情境,“涵”“一川韵味”贴切蕴藉,耐人寻味;颔联紧承,以“浮云”喻“悠悠往事”,以“落叶”写“缕缕情思”,“渺”“簪”的使用精准生动,“簪”字尤其形象,将难以捉摸的无形“情思”变为可以触摸的事物,此乡情附着在落叶上,借落叶巧妙地传达出回乡的心理需求。颈联由“情思”引发出两个记忆中的典型情景,以点带面。尾联落笔特定镜头——槐花树,并以“待我村头仔细参”作结,充分地表达了对槐树的喜爱之情,从而将对家乡的情感推向制高点。此结很见艺术性,含蓄蕴藉,“仔细参”最为高妙。

退休之后,张栋先生也写了很多田园诗,清新自然,毫无雕琢。如《种蔬》:“退休生活信随缘,乐种蔬园归自然。名利已抛高枕外,风光常在短篱前。萌芽长叶株凝翠,引蔓分枝花竞姸。最是提篮收获日,堆盘佐酒诵诗篇。”又如:“朔方游罢暮归家,回首流连余味奢。塞月一弯携手里,吹声柳笛作清笳。”(《暮归》)“十月村郊景自妍,徘徊徙步意悠然。霜风有句君知否,合在疏林野水边。”(《村郊觅句》)均是张栋先生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之作,信手拈来,足见天然心性与淳朴诗心。
二、旅游景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下笔如有神”,张栋先生中学毕业后喜欢背诵唐诗,通读萧涤非先生《中国古代文学史》,并能背诵唐诗近500首。恢复高考后,当年知青的他考入了大学,就读中文系。虽然算不上“读书破万卷”,但丰富的学养给他今后的诗词创作奠定了基础。退休后的他经常到大自然呼吸自由清新的空气,到各地的名胜古迹吸收浓郁的人文气息,所到之处,他都随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诗词的形式记录下来。诗词,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日记。读其诗,宛如跟着他周游各地的景点一般。所以,旅游诗是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可谓精彩纷呈。如以下两首写山的五律:

登庐山

白云涵秀谷,情意向谁钟。

瀑尺裁苍翠,松鞭响净空。

一筇能度险,五老自成峰。

真面何须识,时时不稍同。

此律采用词韵,布局合理,描景有致,寓理深刻,尤其在用语上融古出新,雅正出奇,耐人咀嚼。庐山的云雾是一大奇观,首联之“涵”形象生动地将这一奇景描绘了出来。山谷就像一个大容器,包容着白云,从而写出了庐山的典型特征。对句以拟人手法状之,喜爱之情蕴于其间。颔联想象奇特,炼字精微,巧将瀑布比喻成长尺,裁出苍翠;对句将直向高空的松枝比作鞭子,在净空里摇曳呼啸,呼风作响。颈联物我相融,巧以“五老”喻峰,句式圆活。尾联别出心裁,一反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意,拓展出另层意味,以“时时不稍同”突出庐山面目变化之快,表现出庐山奇幻的特征。全诗以白云、秀谷、瀑尺、松鞭、筇、峰等特有的景物表现庐山奇秀、险峻的特点,从而展现了庐山的面目。

巫山神女峰

神女应无恙,临风绰约姿。

有缘来接见,挥手略迟疑。

千载浮波浪,几人吟赞诗。

莫言除却句,云意不能期。

张栋的作品用典不多,此律一反平常写法,巧化有关巫山神女峰的诗句,借古出新,表现了神女峰的风姿与神韵,彰显其丰厚的人文历史内蕴。首句“神女应无恙”借用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结拍句,将其置于开头,以“造思”式开头,表问询之意,突出作者对神女峰的关心,对句以“临风绰约姿”作答,写出了神女峰的绰约风姿。颔联以拟人手法写出神女峰的动作与神态,形神兼具,栩栩如生。颈联导入神女峰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尤以上分句为佳,以景寓理。尾联化用唐·元稹“除却巫山不是云”之句,浑融出自我之意。全诗布局错落有致,味足神完。

在《观高山阿美族歌舞》中,张栋将高山阿美族姑娘的媚态与舞姿描摹得生动传神,给人遐想:“盈耳阳春曲,娇人下里巴。舒眸秋水聚,散发墨云斜。裙举牵星月,风旋撩鼓笳。兴来询舞者,阿美一枝花。”他的旅游诗不仅多,而且佳句不少,如:“绝壁千寻萦水调,心香一瓣谒莲台”(《金山寺》)“佳人霸业堪交易,谁悯妙龄孙尚香”(《甘露寺》)“箫涵千古诗桥韵,月映一城云水波”(《忆扬州》)“一路走来山借势,千流汇聚浪追天”(《黄河壶口瀑布》)“自惊人语半天外,却信梵音三界中”(《悬空寺》)“肚量洞中人说大,浮名槛外佛言轻”(《绵山抱腹岩》)“云逐羊群走,人随马背抟”(《巴尔虎草原》)“一镜涵天象,三江挟雪流”(《长白山即景》)

另外,异国风情也是他的旅游诗的组成部分,独具特色,如《泰国风情园》罗列了几种能够表现泰国风光的物象,一种悠然闲适的异域风情跃然纸上:“大象珍花百果奇,浮云几朵雨如丝。芳汀草畔容闲立,人与自然零距离。”

三、节令感怀

钟嵘提出诗人诗思的萌发乃是自然天地之“气”催发的产物。节令乃自然现象,但不同的自然之“气”催发了诗人不同的情怀。因大自然的一切现象带给人们的感受不同,因而着上了不同的情感色彩。诗贵含蓄,借景抒情是最佳的表现手段。张栋的这部诗词集,因节令而自然抒发情怀的作品为数不少,如:

闻雨

一地青苗旱象呈,黄昏云聚滚雷鸣。

漫言时尚流行乐,不及窗前落雨声。

此绝自然清新,由闻雨声而感发,表达久逢好雨的喜悦之情。起笔勾勒田地里的旱象,善于留白,使人联想到一地青苗的可怜之状。次句紧承旱象而来,描写雨前景象,形声兼具。转结想象奇特,尤为出彩。作者没有直接描绘雨景,而是宕开一笔,以“漫言时尚流行乐”跳脱开去,结自然与之对比,突出了闻雨的愉悦之情。

春雪二首其一

六出悄然至,晨来绽满枝。

清凉新世界,温暖老相思。

风动银花舞,时迁玉影移。

权从黎庶唤,落地物华滋。

此律描绘了春雪降临人间带来的喜人气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春雪的喜爱之情。首联自然道出春雪悄降人间的情形,并以花状之。颔联对比鲜明,用语尤为精彩。春雪装点了大地,世界都变成了新的模样,一片清凉,显得清新美好;在这纯净的世界里,内心深处最温暖的情思在萌生。颈联以景衬情,轻盈可爱。尾联表现了春雪滋润万物的作用,实为瑞气祥和之物。全诗层层相扣,用语如雪花般轻盈可爱。

张栋先生的词作不多,以下两首在其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浣溪沙·秋意

红叶新裁一色匀,凉生苔石净无尘。鸟歌虫语唤秋魂。

路向霜林深处转,影从云雁过时分。千般清景在黄昏。

这首词极具画面层次感,声色交互。上片通过红叶、苔石、鸟歌虫语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清气绕林、鸟歌婉转、秋虫呢喃的无尘世界,动静结合,秋意袭来。过片对仗工稳灵动,自下而上地写出了霜林深处的蜿蜒小径以及雁过云层的朦胧影子,进一步渲染浓浓的秋意,给人以无限遐想。结拍点题,道出黄昏时分更是秋意最浓的时段。全词语言婉约有致,呈现了一幅唯美的画面,这种笔法在张栋先生的作品中较为少见。

西江月·雪境

簌簌飞花飘落,疏林一地匀匀。寻来好景与谁分?可爱此番清韵。

滚滚物流横欲,攘攘市井风尘。此时不染忘机人,全被冰晶融尽。

此词没有完全停留在对“雪景”的细致描摹中,仅仅通过“簌簌飞花飘落,疏林一地匀匀”勾勒出一片晶莹的世界,由此生发开去,重心在于“雪境”。“寻来好景与谁分”突出了作者对此番好景的赞美,欲与人分享,亦可看出词人心境也,此种心境,当是雪赋予的无私无尘的情怀罢。“可爱此番清韵”进一步突出对此番清韵的无限喜爱之情。下片陡转,由自然之景转入对社会现状的反思,突出自身的“洁身自好”,并以“全被冰晶融尽”表达了对“雪境”的高度赞美。

张栋先生写节令的作品中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句子,如“一颗诗心如蓓蕾,青蝉蛐蛐叫中开”(《暑日偶得》)“无尽思情春雨洗,梨花凭藉泪花倾”(《清明》)“怀生万物来相伴,便引诗情添性灵”(《惊蛰》)“犹闻小巷梆声曲,远自宋唐敲过来”(《春晓》)“千重麦穗风中秀,一片蛙鸣雨后生”(《春晚即景》)“一水烟云含暮色,几丛篱架借秋声”(《秋郊即景》)从中可以看出张栋先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这些都缘于他对生活的热爱。

四、人物画像

张栋先生是一位捷才,其作品朴实清新,真切自然,有“以文为诗”的倾向。他涉猎的题材范畴极其广泛,尤以旅游诗与乡土诗居多,然有些人物绝句亦写得独具特色,如以下三首:

思念母亲(折腰体)

慈亲每忆泪凝瞳,思念拉长星月空。

童年故事多浮现,似听歌谣载夏风。

这首绝句折腰体从形式到写法都独具匠心,将对母亲的思念蕴于童年往事之中,朴实自然而又含蓄婉致。首句采用倒装句突出“忆”的情愫,想到慈亲,不禁泪凝双瞳,这是最直接的情感表现,极见真情。承句是为全诗亮点,用语灵动,富含张力。“思念拉长”一语将无形的思念之情化为有形可知,似乎思念也有了长度,而这思念的长度是无止尽的,它漫溢在星月空里,无法测量,从而突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切。此句以虚写实,令人遐想,亦为转结做足铺垫。在思念的星空里,童年的故事不由得浮现在眼前。作者沉浸在思念之中,又似乎听到母亲在夏夜里给“我”吟唱歌谣的情景,母亲的歌谣随着夏夜的清风飘到很远很远......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情景,以点概面,着力表现母亲的爱。爱得越深,思念更切,从而很好地表现了诗的主旨。

    全诗以穿越时空的思绪为主线,由“忆”到“思”,由面到点,最后聚焦于夏夜母亲的歌谣,停留在童年美好的记忆里,停留在母爱的温馨里。个觉转句较为平实,与承句相比显得新意不足,跳脱欠佳,“似听”一词亦显得板实了些。

对父母深沉的爱,时常流溢在张栋先生的作品里。无独有偶,在《梦父亲》一诗中,他这样回忆父亲:“阴阳成永隔,魂魄亦相通。一别经年后,几回来梦中。笑容亲可近,言语味无穷。乍醒惊前事,坐聆窗外风。”全诗以情贯之,用语自然流畅,尤以“坐聆窗外风”给人回味,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父亲无尽的思念之情。

农夫之手

五指呼风岁月悠,辛勤劳作侍田畴。

莫言茧裂皴皮老,巧绣冬春夏与秋。

此绝选材角度新颖独特,通过“农夫的手”表现出农夫的辛劳,语言通俗易懂,主旨鲜明。起句不俗,尤以“五指呼风”独具气象,韵味顿出。诗人以虚写实,直入主题,突出农夫之手在岁月的沉淀中饱经风霜,次句紧承“呼风”之意,化虚为实,“侍”体现出农夫对天地的崇仰与敬畏之情——因为这是农夫的生活寄托与保障。转句宕开,描摹细致,实为与结句对比也,“老”与“巧”比对鲜明,给人出其不意之感。“绣”的运用灵动鲜活,突出农夫在田地里用双手创造出的种种气象,一语含四季之景,实属巧妙。诗人巧以议论入理,赞扬了农夫之手的神妙,回扣主题。

全诗虚实相交,叙议结合,语言朴实,以一双农夫的手折射出农夫的生活状况,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具有现实意义。唯觉承句之“辛勤劳作”欠些诗味,可用具象写出“辛勤劳作”之意,当更有嚼劲。

悲范增(词韵)

一笑寒酸作别离,霸王宏业乃何兮。

西风古道荒原外,几缕残阳没白衣。

范增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公元前206(汉元年),范增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后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又使项庄舞剑,意欲借机行刺,终未获成功。汉三年,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用陈平计离间楚君臣关系,被项羽猜忌,范增辞官归里,途中病死。此绝以“悲”为题眼,表现了一代谋士难以言说的无奈与愤恨,然作者未做全面的叙说,而是选取范增生平中最凄惨的结局来入笔,极具悲剧色彩,更易打动人心。

起句从范增辞官归里写起,陈平之计得逞后,范增怒而说道:“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着办吧。希望您把这把老骨头赐还给我,让我回乡为民吧。”项羽允许范增辞归。承句生发感慨,隐隐透出一股失望之情。转结是全诗亮点,作者以列锦之白描手法,勾勒出范增归里的萧瑟环境,从而渲染历史的苍凉意味,表达出对范增命运的悲叹之情,尤以“没”字贴切传神也,一种“英雄末路”的悲怆感油然而生。西风、古道、荒原、残阳、白衣这些意象的排列,给我们的视觉以强烈的冲击,直扣心扉,诗已尽而意有余。钟嵘认为,气调不凡的诗大都是以悲为美的产物。在《诗品序》中,钟嵘就列举了种种人生遭际对文学作品产生的感染作用,这种感染作用是深挚动人的前提。作者虽然不是写自身的人生境遇,但能穿透历史,将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呈现出来,于现实亦有一定的意义。

此绝采用词韵,以短小的绝句写人物生平是难以写尽的,善于抓住人物故事的典型节点,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对人物做出一定的评价,此绝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如果起承在用语上再雕琢一下则更好。

这三首人物绝句各有特点,其一重在“思”,以近似意识流的手法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富有新诗味道;其二则从最能体现农夫生活的“手”切入,表现农夫的辛劳,赞扬农夫的“巧”,从而拓展出别具一格的美感来;其三善于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悲剧的情节,渲染悲剧色彩,以突出人物的悲剧命运,令人感慨。三首绝句,美的角度不一样,其一以“情怀”为美;其二以“沧桑”为美;其三以“悲剧”为美,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张栋先生秉承“自然英旨”的写诗标准,力求自然美与真美。这三首绝句均有耐人寻味之佳句,虽有可待商榷之处,然瑕不掩瑜,盖因其自然也。

咏物寄怀

张栋先生的咏物篇什不少,亦有不少清新之作,如以下两首

杏花

小院亭亭疏影斜,暖风细雨著新花。

不知春色添多少,一夜香分四五家。

杏花是诗人笔下常常状写的事物,古来不乏佳篇好句。唐·戴叔伦《苏溪亭》的“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流露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意蕴多重而深刻;宋·宋祁《玉楼春·春景》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意境顿出。想要超越这些名句恐怕很难,但可以做到不重复古人的立意与情怀。张栋这首《杏花》以毫无雕琢的语言将杏花静雅恬淡的形象与默默奉献的精神表现了出来,顺畅自然,朴实无华。

起句置杏花于小院之中,“亭亭”状其姿态,以拟人手法表现杏花形态的美好;“疏影斜”借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疏影横斜水清浅”之词句。开篇重在静态描写,承句由静而动,以“著”唤醒杏花,描绘出杏花在和风细雨中尽情地绽放出自身美丽的动态流程,不由得使人想到“寒梅著花未”之句,然情感色彩大相径庭也。王维句以梅寄托思乡之情,而此句透露出更多的是欣喜之情。作者在起承对杏花进行精工细描做足铺垫之后,转结打破常规手法,由外而内,歌咏杏花至真至纯的本质。和风细雨催生出来的杏花增添了多少春色呢?一夜之间,她的香气就弥漫到家家户户了,“四五家”乃为虚笔。嗅到了杏花香,即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抑或是杏花香到底给人间增添了多少春色?诗人不由轻问,在这一声轻问中流露出对杏花的无比喜爱之情。这两句给全诗着上了亮色,不管是正读理解还是倒装理解均可以,诗语极具柔韧性,余韵无穷也。

全诗轻灵可爱,情景交融,化用无痕,然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亭亭”与“疏影斜”均是状写杏花姿态,显得累赘了些,断句时若是不看题目,“亭亭”的指向就不够明确;二是若用白描手法勾勒杏花形象,也许会比起承的精工细描更容易给读者留下遐想空间,味儿更足。

张栋先生似对杏花十分喜爱,其笔下的杏花多呈现出轻灵之态。如《楼前杏树》:“十载知恩重,春花夏果先。轻寒遮不住,一笑自嫣然。”又如《杏花》:“楼畔杏花今盛开,朱朱白白掩阳台。南风熏也浮香度,韵若唐诗句里来。”

雨中月季

沐雨花开又几丛,庭前惊艳散香风。

青枝舒展精神在,漫把浮尘一抖空。

此绝语意顺畅,将雨中月季脱俗清新的形象和盘托出,悦人怡目。起句自然精简,勾勒出几丛月季在雨中盛开的态势;承句由面到点,进一步深化雨中月季的艳丽与馨香;转句自外而内,带出“漫把浮尘一抖空”之主旨:一场及时雨彻底地抖落月季身上的浮尘,净化了月季,使其更见精神,香飘溢远。红尘之人,何尝不是需要沐雨一番呢?作者将视觉落在“雨中月季”,角度新颖,并由此生发开去,意味深长矣。

全诗主题鲜明,结构合理,一反以往咏月季之题材,破中有立。如注意以下几点或可更好:二、三句表达稍欠,“惊艳”一词显得俗了些,与下文的立意似不相合,转句过于直白,“精神”无需直接道出,“青枝舒展”已含有精神焕发之意;如若在用语上避免“熟”与“俗”,月季的形象当更为清新鲜活。

张栋咏物作品中对植物的吟咏占的比例较大,对动物亦有所涉猎,如这首《咏鸡》一反常意,表现了鸡的勤勉、大度的“领头人”形象:“司晨早起不言愁,五德修身竞一流。休道肚肠犹短小,能容鹤立出风头。”

知青岁月

张栋先生曾是一名知青,他以组诗记录了那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诗中详实地记录了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淳朴自然。之所以要记录那一段知青岁月,他在知青组诗的“序诗”《知青诗箋》中写道:“春光无限豁青瞳,世界频惊中国红。要让子孙知过去,蹉跎岁月莫尘封。”从而告诉我们,虽然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过去那一段蹉跎岁月是无法抹去的历史,要让子孙们都知道,忆苦思甜,才会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七、师生情谊

张栋先生是一位谦谦君子。虽然他写诗多年,但从来不会居高自大。对老师,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老师非常尊敬。我们从以下四首诗可以看出:

癸未秋夜读熊东遨老师诗稿有寄二首

风卷帘帷月欲沉,披衣似觉夜寒深。

诗箋案上心声递,霜菊窗前花影侵。

断续秋歌云外听,依稀春迹梦边寻。

何当细煮从师酒,共合江河动地吟。

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首联以“造境”开头,营造一幅清寒的夜晚,给人想象。颔联一事一景,“心声递”道出师生之间感情的融洽,对句以景进一步渲染师生之间感情至深,暗含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直到“花影侵”,突出师生情笃,尤以“霜菊窗前”入味,语意双关,明指秋夜,暗指师生的情意如同霜菊般高洁。颈联用语清雅入味,以景衬情。尾联表达了对恩师的恭敬之情,抒发师生吟诗的快乐。

其二

陶家菊社结芳邻,每忆师恩弥可珍。

脚下一条崎曲路,座中几个性情人。

岂无甘露滋时物,自有清风涤俗尘。

云竹月梅声恰恰,循声遥见岭南春。

此律以“陶家菊社结芳邻”起兴,引出“每忆师恩弥可珍”这一主旨。颔联引用熊东遨老师原句,自然而精警,道出学诗之路崎岖而漫长,能遇上性情相投者实属不易。颈联以物寓理,巧用借喻手法,突出恩师的教导如甘露滋润时物、清风荡涤俗尘一般。尾联极为出彩,以“云竹月梅”之声喻指恩师的谆谆教导,而这教导来自于“岭南春”,即远在广州的熊东遨老师,巧妙地赞美了恩师。

读《杨逸明作品集》

古韵新风境界兴,寻常生活剥深层。

吾将亦火杨公句,诗屑佐餐灵感增。

杨逸明老师的诗在当今诗坛上独树一帜,常以冷幽默的语言挖掘生活的内涵,让人在悦读中不禁掩卷思索。此诗前两句概括了杨逸明老师作品的特色,精准到位,说明作者对恩师的作品读得细,读得深,从而表现出对杨逸明老师的敬佩之情。转结自然道出自身对杨诗的学习,尤以“诗屑”一词出彩,以谦虚的态度间接地突出杨逸明老师作品的高超艺术,从而水到渠成地赞扬了老师,手法独到。

张栋先生随邓世广老师游大剑山遇雨的五律也写得极有味道:“随师攀蜀道,风雨亦欣然。指顾分危栈,舒眸赏杜鹃。峰头云袅袅,涧底水潺潺。笑语和诗话,录存山里边。”(《随邓世广先生游大剑山遇雨》)

八、学诗断想

张栋先生不仅是一位谦谦君子,更是一位诗痴。在多年的学诗过程中,他不仅形成了的自然朴实的创作风格,对诗词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对诗词的点滴看法与感悟都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了一组“学诗断想”。我们可以从他的《学诗断想二十九首》中看出他的诗词风格与诗词观:

注重炼意,取材生活

十年春夏与秋冬,炼意持之未放松。

笃信功夫诗外见,方家最忌是平庸。

张栋先生认为诗词的立意尤为重要,赞同“意在笔先”之观点,反对平庸的立意。他认为“诗里功夫诗外循”,强调“求诗于书中,得诗于诗外”“生活是诗词创作的源泉”,这是不变的真理,因此他的作品均取材于生活,很接地气。他提倡诗词创作要走创新之路,在读契诃夫的作品时,他由契诃夫的《套中人》联想到了写诗:“短篇拈得见精神,生活中来创意新。商略诸君须努力,吟诗莫作套中人。”他对生活的态度达到了虔诚、敬畏的程度,认为“生活当中韵味藏,辛勤挖掘莫虚狂。”即便是空灵的作品,离开了生活之源,也是不行的。对此,他感慨道:“空灵岂可离烟火?”所以,他认为写诗的真正功夫在诗外。一个人的思想、阅历、修筠、生活积累等,都是很重要的。

2、诗中气格,人之风骨

学诗先养气,尘俗一抛光。

谨守清明志,远离轻薄狂。

得鱼非祭獭,梦蝶信思庄。

不慕包装俏,尊贤在四方。

张栋先生认为诗的气骨很重要,而一个诗人的内在修为更是写好诗的前提,正可谓“人品如诗品”也。真正的诗人是谨守清明之志,从不妄自尊大,更不需要包装的。他认为在写诗过程中,“欲开佳境赖修筠”。一个人的修为达到了虚竹之气骨,其作品的境界自然也就达到了佳境。而“运风藏骨”惟有经世,方能从生活中得来新句。“正声高格多呼唤,民意社情勤问津”,正是“诗中气格乃人之风骨也”。

3、崇尚自然,反对泥古。

诗不拘泥见率真,芙蓉清水自然新。

堆鱼獭祭嫌多事,最忌行吟亦效颦。

张栋先生认为诗词是诗人真性情的外在表现,自然清新是好诗的标准,反对“东施效颦”式的模仿。模仿过多,必然没有自我,难以形成个人的创作风格。对诗坛出现的“泥古风”,他亦写诗加以讽刺:“意象连篇拟古人,煌言惟此正声真。诸朋吟罢争相问,怎个诗家也效颦。”他坚持“常守胸中真一片,红牙铁板两堪珍”的诗词观。

4、古今结合,融古出新

诗当酒饮尽倾觞,似醉犹痴入梦乡。

好在胸中无碍物,半装当代半装唐。

张栋先生认为“好诗如酒”,令人陶醉痴迷。当代诗词的发展,既不能泥古,也不能丢了传统精华,应该新旧结合,融古出新:“矢志追寻诗韵,向来倾慕英贤。跟随时代写新篇,莫作无为兴叹。”(《西江月》)除了提倡立意出新,他还喜欢以时语入诗,如:“篱前扁豆初惊艳,河畔芦花早卖萌”。

5、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天下华章出大心,追随时代莫消沉。

物华人事诗魂育,情至深时语变金。

    张栋先生认为情感是诗词的生命线,强调积极向上的阳光情怀。情至深处,诗语自然如金子般可贵,能够打动人心。情出自然,妙句可得;紧跟时代,开新境界。正如他所说的:“欣向自然寻妙句,敢随时代逐新潮”。

另外,张栋的多数作品常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现代语去写,散文化的语言带有新诗的味道,有“以文为诗”的倾向,朗朗上口,自然顺畅,这与他喜欢新诗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他的作品是新旧诗的结合体,是以新诗语言营造古典意境的一种尝试,在寻求古今结合的道路上有其独特性。

张栋先生的这一组《学诗断想》不仅表述了自己的诗词观,对当代诗坛上的种种不良现象亦加以讽刺,足可看出他是一个敢说敢做的性情中人。在他朴实温和的外表下,有着敏锐的目光与尖锐的思想。他认为写诗切忌傲气、狂气、戾气、小气、俗气、酒气......当今诗坛,自称“大师”的狂妄人物还真不少,由此他写道:

学诗断想三

网络吟坛气象殊,大师一夜满江湖。

方家草阵知多少,各逞其才道不孤。

学诗断想十二

成语新传故国奇,吟坛怪象幻迷离。

大师充数犹多见,端坐高坛漫说诗。

学诗断想十六

草阵门墙频竖旗,吟坛怪象幻迷离。

竟然还有王伦辈,高筑篱藩自谓师。

张栋是一个诗痴,已经将写诗上升为一种责任:“情有独钟传国粹,责无旁贷做诗人”;他勤奋好学,笔耕不断:“捻断胡须臻化境,望穿青眼觅相知”“诗旅笔耕浮梦幻,高吟未必是张扬”“常向古贤询哲理,时同今学猎宏文”;他很谦虚,常常自嘲:“笑我苦吟方入境,羡他佳作尽成篇”;他是个重情重义的诗人:“嘤鸣本是清欢事,且惜相逢一段缘”......他“为有真情注诗章”,笔者最为欣赏的是他作品流露出来的“真”,毫无矫饰,诗如其人——他是一个富有真情、翱翔诗海的真诗人:

学诗断想(二十八)

十年消渴一方成,从不愁眉问养生。

当信学诗瘳此疾,读书敲句赋真情。

学诗断想(二十九)

情趣盎然诗意张,思无拘束亦无狂。

心空要比天空大,一任飞鸿自在翔。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云:“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也就是说文学是情性的反映,心灵的律动,亦即文学既是创作主体自我情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也是其内心世界有节律的自然外显和表征。《张栋诗词选》正是这种自我情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的作品,滴滴真情自然流泻于笔端,流淌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充满着正能量,给人阳光般的享受。我们期待张栋先生在今后的写诗生涯中创作出更多的佳作!

  

张金英于海口

2019-01-15

 

作者简介: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女,70后,粤人居琼,知名诗人、诗词评论家,著有各种评论六百余篇。曾担任全国诗赛评委并点评获奖作品,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华诗词》“新作点评”栏目评论员、《诗刊·子曰》特约评论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首诗整首诗都在写春,实际却是诗人心中怨愤、惆怅的寄托
【90后诗人】良木先生诗词五首
古代诗人关于春天的诗词:一个季节,万般相思!
读文齐深先生新作《年华如诗》有感
古诗词里雨的意象:喜、苦、雅、禅
古今诗词抄袭化用解析 (1-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