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读一遍中学语文课本如何

宝泉/

早有重读中学语文课本的愿望,不久前终于得空读了,在“燎沉香、消溽暑”的日子。主要读了文言文。

读得极兴奋,好似瞬间回到数十年前的中学教室,重睹煤油灯光映照着的一个个青春的面孔,满心是旧地重游的温馨感。那时候早饭前安排两个小时自习,主要用于朗读课文,没有人指挥,数十名学子齐声抑扬有致地半读半唱:“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文言文的韵味是先读后品出来的,读则加深记忆,终生受用,品则体味韵致,寻到作品乐感。那时脑子是灵敏度极高的录音机,草叶上一只蚂蚁边爬边喊累的叹息声都录得下。

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很多是名篇,如:《曹刿论战》、《鱼我所欲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荆轲刺秦王》、《愚公移山》、《庖丁解牛》、《劝学》、《过秦论》、《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出师表》、《桃花源记》、《师说》、《陋室铭》、《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赤壁之战》、《读孟尝君传》、《石钟山记》、《指南录后序》、《左忠毅公逸事》、《病梅馆记》,等等。接触到的作家有孔子、左丘明、孟子、列子、庄子、韩非子、荀子、吕不韦、贾谊、司马迁、诸葛亮、陶渊明、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杜牧、范仲淹、欧阳修、周敦颐、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文天祥、蒲松龄等。

这些文言文星罗棋布在中国文学史上,按出世年代列序时间跨越两千余年,多么深长的一条通衢正道!多么宽广的一片芳菲的花的原野!这条大道上驶过秦王扫六合的战车,帝王封禅泰山的仪仗;走过移山的愚公,解牛的庖丁,奚落孔子的丈人,“鸡鸣狗盗之雄”的孟尝君,“一岁之犯死者二焉”的捕蛇者;有过“调素琴,阅金经”的陋室,“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的项脊轩,“斫其正,删其密”的病梅馆;至今依然伫立着“微风鼓浪,水石相搏”的石钟山,“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岳阳楼,“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醉翁亭……长达二十多个世纪中,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苍凉歌哭仍在这些文章中幽响。帝王、将相、诸子、游侠、迁客、骚人、隐士、平民、奴婢,都有其相应的安顿处。

这些文言文只是我国浩如烟海的文言文的一小部分,但是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它们思想深睿、脉络清晰、句意新隽、笔法讲究、易读上口,可谓典型的中国散文,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种子,一如古莲子,无论蛰伏多久只要温度、天象适合就要开花结实。在它们所当出世的年月,一经天成,随便落实一个地方,便有深根暴怒而出,牢笼其所立身处,天崩地裂不到它。它们形体不同,不过既是禀性所本、地气所钟,便奇正互补、卓立霄汉。它们香泽各异,招致褒贬不一,既然不为邀众赏也就不会屈己而盲从时尚。一般读者只发现某几件文言文合胃口,结果造成自家养分失衡、发育畸形;另有一些读者调整了注目姿态,由一成不变的仰视或俯视改为平视为主、兼有俯仰,终于发现所有文章皆可为己所用,只不过需要多预备几种汲取手段而已。这些文言文是深入浅出的典范、称小指大的楷模、举重若轻的健将,中学生习之大有益,国手研习也决不敢认为无益,因为它们有能力满足各层次人。谁若是善读、善汲取、善将它们融合为一个大世界,本事就很不小了,说话写作就有些底气了。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些古文似乎从来不曾走运、少被垂青,只是补白似的塞入文学史的哪个角落给结网的蜘蛛作纲,但它们活得自在大气、有声有色,呈现“无特色”之特色如隐士然,一两千年过去也未见其生命力衰减。它们以独特之存在方式证明其顺时合理。读者可以不喜欢但不能否认它们是强有力的存在;它们并不十全十美,但总有一两点两三点是合理的,所以不大在意某些晚辈的口诛笔伐。文化人在山脚下仰观,喜欢议论这样的峰头好看那样的峰头难看,而山对人的品头论足却置若罔闻,它喜欢同人共处却不投人所好。山即使丑、怪也呈自然天真风貌,纵然嶙峋不生草也光秃秃的逼人起敬。人推不倒它,不能置换它,这便是其长生的天理。

作家华盛顿·欧文说:“我们前人笔下确有一种恢弘的气势:他们用字不多,而境界崇高。”施莱柯尔断言:“要常读古书,读古人原著;今人论述它们的话没有多大意义。”施氏的结论虽则绝对了些,叔本华却大为欣赏、奉为圭臬,兴奋地说:“我很幸运,在童年就读到了施莱柯尔的美妙警句。”古人同今人隔着遥远的时空距离,但只要读他们的书便直如面对,他们给我们提供了一片内在的视野,而这片内在的视野静静地沐浴在他们的光辉之中。他们的书不仅使当今作家“意识到过去之已成为过去,而且意识到过去依然存在”,“意识到他在时间中的地位”(托马斯·艾略特)。他们的书还帮助我们“更完全地达到自身的充实,而避掉一切过眼烟云似的时尚”(叶芝)。如果善于汲取,随便一篇古文对我们都是有益的,也许它对于历史的映照是倾斜的,你加以调整不就周正了?当然不是说古文件件都好、无可挑剔,而是说仅只它们裹挟而来的历史气息和特殊的时代风尚就够我们受用不尽,阅读中我们随其走进荒远的历史,从此我们自己的作品也厚重起来。我们从古人的歌唱中“还能分辨出群众的复杂的无穷无尽的歌声,在艺术家周围合唱”(丹纳),从而想见古代散文作家与同时代读者水乳交融的联系。朋友,如果你希望你的作品气势恢弘请去读古文!如果你希望你的作品思想深睿请去读古文!如果你希望你的作品文字精简请去读古文!如果你希望你的作品长寿请去读古文!人欲长寿不能向孩子,而只能向老人请教,散文欲长寿也只能向古文求解。有些古文历经数十世纪风雨贯通不同时代依然健在,这个事实本身就是答案。优秀古典散文提醒我们,贫气不是幽默,浮躁不等于创作激情,媚俗不等于深入浅出,似通非通不等于句法革新。

优秀古典散文有时使创造它们的作家“相形见绌”,因为人们只顾阅读作品却顾不得关注作家。

《老子》出世两千多年间,世界各地大量翻译印行,据说全球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已然供养了无以计数的人们,还将供养无以计数的后人。一件精神产品可以被无数次阅读并不导致其质量弱化,这是天地间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所以即使一个时期中少有精品出世读者也不会感到少了什么。全世界散文精品早已多到供过于求,有很大数量的精品我们还没有接触到。这将使当代散文作家创作时间更宽裕、态度更从容。不必赶急啊!读者是有好东西读的。

二千多年前的古典散文今人还读得懂,这就让人觉得很神秘了,不是因为读不懂、无由介入而神秘,而是因其清晓明白觉得神秘莫测。清晓明白的东西才易于传承、革新。两千多年前便已作古的作家的心脏至今还在他们那些千字文、百字文里搏动,今人打开古人书首先感觉到的是血的热气,首先听到的是古人用古音、古方言摇头晃脑地吟诵他们的杰作,这使今人体察到历史同现实的一致性。中国古典散文是中国散文的黄帝陵,在它面前不管你有多大本事、姓名收进几册“名人”辞典,也该正正衣冠的。有远见卓识的作家向前走时不免回头看,他说:“为着未来,我当汲取过去。为着神秘的未知,我当饮水思源。为着与人类精神贯通,我当加入到代代相传的秩序中去!”

古典文学修养严重欠缺的问题目前正困扰着为数不少的散文作家。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一些散文作家将主动补习古典散文,先研习者先受益。古典文学修养深厚的作家即使说大白话也古意盎然,散发一种特别的深远的韵致。不懂古典散文怎么会写好白话散文呢?人啊,对于某些珍稀之物越是知之不多越舍得彻底否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给语文课本“动大手术”
“古人”王泗原 作者:郭戈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
怎么样学习古文(文言文),有什么技巧呢?
文言的学习 (三)风格
王文元:驳文言文死文字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