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说汉字:父慈子孝——说“孝”

朱英贵

“父慈子孝”这个成语是说父母对子女要慈爱,子女对父母要孝顺。语见《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又见《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可见“孝”是中国传统社会子女对父母的重要行为准则和民间道德规范,本文就来谈谈这个“孝”字。

一、“孝”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孝”字的甲骨文字形由两部分构成:上部并非植物或毛尾之类的象形,而是“老”字的上部构件,通常称其为“从老省”,也就是说它是省写的“老”字;下部是一个完整的“子”子。可见“孝”字是由“老”(省形)与“子”两个构件构成的会意字。

《説文解字》卷八老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的解说大致有三层意思:一是“孝”的本质含义是“善事父母者”,意谓以善念侍奉父母的行为就是“孝”,以善念侍奉父母的人就可以称为“孝”;二是“孝”字由“老”与“子”两个表意构件会合成意,其中“老”字有所省略;三是“孝”为“子”对“老”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孝”字的金文字形承继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上部的“耂”字头更加完备;小篆字形则是在金文形体的基础上规范而成的。小篆形体发生隶变与楷化之后,就成了现代的“孝”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孝”,还有“孝道”。所谓“孝道”,实际上是孔孟之道“儒学”的治学内动力。如果要熟读五经四书,“孝”是方向也是基础,没有它,四书五经读得就会有偏差,没有家庭的“孝”,就没有国家的“忠”,“孝”是基础,“忠”是目标。这正如李大钊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变动的原因》一文中所言:“君臣关系的‘忠’,完全是父子关系的‘孝’的放大体。

在孔孟之道盛行以前,西周的联邦社会崇尚天道,没有皇帝这个称呼,人间的统治者叫“君”,“君”必须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和能力,道德的终极标准是敬天,顺从天意,否则不配做“君”。

而“孝”原本是一种父子之间的个体关系行为,这应该是符合人类道德标准的美德,无可非议。然而后来被皇权统治者提升到“孝道”的社会伦理层面,“孝”的本质属性也就变了味。《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这样一来“孝”就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了,而是成为一种“道”了。“孝道”的理念一出来,皇权就把原来的敬天一套周礼彻底颠覆,自秦始皇始,实行了两千余年的专制皇权,造成了百家争鸣文化的没落、自由平民阶层的消亡和民主议事制度的终结。

如果说在人与人之间单纯讲“孝”还是比较温馨的,然而一旦上升到儒学层面的“孝道”就非常可怕了,至于什么“二十四孝”之类的就更是社会的毒瘤了,它有强烈的迷惑性与欺骗性,成了皇权制度江山永固的催眠曲与护身符。

二、“孝”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孝”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就是孝顺,善事父母例如:“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左传·隐公三年》)再如:“子爱利亲谓之孝,反孝为孽。”(汉·贾谊《新书·道术》)又如:“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旧唐书·列女传·李德武妻裴氏》)又如:“有钱的不孝父母,像我这穷人,要孝父母又不能,真乃不平之事。”(《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由此造字本义可作如下三方面的引申:

其一,用作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例如:“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孝经·天子》)再如:“故以天子之尊,尊养三老,视孝也。”(《汉书·贾山传》)又如:“孝,亦善德之通称,非指事亲言之。”(清·汪远孙《国语发正·楚语上》)

其二,用来指称孝道例如:“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书·文侯之命》)孔颖达疏:“追行孝道于前世文德之人。”再如:“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经·庶人》)唐玄宗注:“始自天子,终于庶人,尊卑虽殊,孝道同致。”又如:“伏望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晋·李密《陈情表》)

在孝道的引申义基础上又可产生效法的深层引申义,例如:“靡有不孝,自求伊祜。”(《诗·鲁颂·泮水》)郑玄笺:“国人无不法效之者,皆庶几力行自求福禄。”

其三,用来指称居丧例如:“桓思皇后祖载之时,东郡有盗人妻者亡在孝中,本县追捕,乃伏其辜。”(汉·蔡邕《陈政要七事疏》)再如:“五岁丧父,不肯食肉。后丧母,居丧哀毁骨立。人云:‘崔九作孝,风吹即倒。’”(《北史·崔子约传》)又如:“不苦诈打扮,不甚艳梳掠;衣服尽素缟,稔色行为定有孝。”(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又如:“我倒也忘了孝未满。可怜你公公已死了二年多了!”(《红楼梦》第七六回)

在居丧的引申义基础上又可产生如下三种深层引申义:

一是用来指称居丧之人例如:“谢车骑在安西艰中,林道人往就语,将夕乃退。有人道上见者,问云:‘公何处来?’答云:‘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按:时谢玄居父丧,故称谢孝。

二是用来指称孝服、丧服例如:“那妇人带上孝,一路上假哭养家人。”(《水浒传》第二六回)再如:“赵氏穿着重孝,出来拜谢。”(《儒林外史》第六回)又如:“独看到宝钗浑身挂孝,那一种雅致,比寻常穿颜色时更自不同。”(《红楼梦》第一一○回)

三是用来指称祭、祭祀例如:“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再如:“(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史记·夏本纪》)

根据上面对“孝”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孝”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孝”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孝”字的成语不多,下面十几个是比较常见的,其中除了“披麻戴孝”中的“孝”应该作孝服、丧服的意思讲之外,其余的“孝”都含有孝顺或孝道的意思。

父慈子孝——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语见《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父严子孝——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语见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

披麻戴孝——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语见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

求忠出孝——指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源自《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源自《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语见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孝思不匮——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语见《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孝悌力田——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语见《汉书·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孝悌忠信——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语见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凡遇人,只劝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孝子慈孙——对祖先孝顺的子孙。语见《孟子·离娄上》:“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孝子顺孙——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语见《汉书·武帝纪》:“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

孝子贤孙——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语见元·刘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义夫节妇,爱的是孝子贤孙。”

移孝为忠——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源自《孝经·广扬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忠孝节义——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语见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

子孝父慈——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源自《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语见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六:“须是就君仁臣敬、子孝父慈与国人信上推究精微,各有不尽之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问题探讨》《孝经》在当代有何价值?
如何解析“孝”?
孝道[789]-[89]为什么中国要刻意的强调孝顺?
【原创】导游讲国学
首孝悌.次谨信
父慈子孝 家敦孝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