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绝

五绝

高福林

  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有人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对此,各家解释并不一致。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五言四句而又合乎格律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一、五言绝句的历史渊源

《岘佣说诗》云:“绝句,盖截律诗之半,或截首尾两联,或截前半首,或截中二联而成。”这个说法呢,看上去貌似完全对的,一首五言律诗,你把头两联截来是一首绝句,把尾两联截来也是一首绝句,把中间两联截来也是一首绝句。都是可以的,但是,这样绝句就变成了截句。其实,这种说法并不能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赵执信《声调四谱》云:绝句之名,唐以前即有之。因为律诗到唐朝才能定型,一般性地认为是沈佺期、宋之问使五言律诗定型的,徐东海(即徐陵)撰《玉台新咏》,别为一卷,实古诗之支脉也。至唐而法律愈严,不惟与律体异,即与古体亦不同。或称"截句”,或称“断句” ,非也。可见,赵执信不赞成"截句”,或“断句”的观点。因此,《声调四谱》又说“盖律因绝而增,非绝因律而减也。绝句云者,单句为句,句不能成诗。双句为联,联则生对;双联为韵,韵则生粘;句法平仄各不相重,无论律古,粘对联韵必四句而后备,故谓之绝。”绝就是作为一首诗,文字少到不能再少,最起码要有四句。一句叫句,两句叫联,两联才称其为诗。这是作为短到不能再短的诗,所以叫“绝”。我比较倾向这一种观点。不赞成那种说从律诗中截取两联,或者说是头两联、尾两联、中两联的“截句”说法。

《声调四谱》还说,“由此递增,虽至百韵可也,而断无可减之理。”减至无可减就叫“绝句”,它是产生于律诗之前的。只要你对隋朝诗歌略加研究,就会发现隋代时期的诗歌成就,远比人们过去认识的水平高得多,由逯钦立编、中华书局出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也对隋朝诗歌给予较高评价。

孙楷弟先生也说“绝句最初只是乐府的一解,一篇乐府有若干解,现在只取一解,所以谓之绝句。”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是成立的。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春江花夜月》,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作为一解,一解就是一首绝句,当然这是七言的。

王力先生认为“1、古体绝句产生于律诗之前,有平韵、有仄韵,句中的平仄不受律诗平仄规律的限制。2、近体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后,句中的平仄受律诗平仄的限制。”这种说法看起来是对的,其实不对,原因是:诗歌的格律化是在同步进行的,五言绝句也有个格律化的过程。当然你可以找出那些未成格律的五言绝句、五言古绝,这种情况其实一直到律诗形成之后好长时间。现在去翻唐诗三百首,我们马上就能找到要举的例子,有许多仍然是古绝。大家最喜欢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不符合我们通常说的五言绝句的格律,而且是押仄声韵。王力先生在中国诗歌格律史上,恐怕是有极重要的贡献,但是,我们却发现无论是他的《汉语诗律学》,还是他广为人们熟悉的《诗词格律》,这两本书都有不少问题,尤其《汉语诗律学》里面错误还比较多。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

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当代诗坛很少有人写五绝了,写得极好的就更少。即便是五律写的人也不多,一写就是七律,要写绝句也是七绝,很少写五律,基本不写五绝,而且入宋以后,五绝和五律特别优秀的作品,就渐渐地比七律和七绝越来越少了。相反,盛唐时期五律和五绝都比七律和七绝应用的更广泛,像李白就有一百多首五言律诗,七律好像只有八首,绝句也是如此。

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说实话,李白、王维之后,五绝呈每况愈下的情况,总的形势不如盛唐时期。

   二、古绝  

   绝句起源于律诗之前。唐以前的绝句不讲平仄,也可以押仄韵。唐以后,诗人们也写这种绝句。后人把今体的绝句称为“律绝”,古体的绝句称为“古绝”。古绝同样分为“平韵古绝”和“仄韵古绝”,下面,我们就分别说一说。

  (1 平韵古绝:

祖咏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终南是终南山,在长安的城南,也叫南山,是秦岭的一段。因为靠近长安,出现在唐诗里就特别多。大家注意第二句后三字“浮云端”,全是平声,这是典型的三平调。前面我们曾讲到,格律诗里严格按照格律,是不会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调的,但是呢,由于第三个字常常是可平可仄的,所以,出现三仄调的可能性是有的,而且也是允许的。但三平调是绝对不允许的。一旦出现三平调,就是典型的古风形式。这里出现了三平调,所以应该讲它是一首古绝,而非律绝。但是,就表达内容来说,这首诗很受后人推崇。《对句作收法》说“五绝收笔,如钟韵远宜清,如石坠地宜重,若用对句则绛树双声,黄华二牍,自有一种雅致,非俗气所能绕笔端也。祖咏《终南望余雪》、孟浩然《宿建德江》诗,皆用对句作收,可以援例。”他自称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完了,那就此搁笔吧,就成了一首古绝。虽然不是律绝,倒反而别具一格。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也是如此。民国·刘铁冷《作诗百法》评论“此诗循题布置,而收句悠然,意已尽矣。然起句明点终南,次句即点“雪”字,暗含“望”字;第三句转到“望”字,故见霁色;第四句仍绾住“雪”字,因雪生寒,收虽对句,其层次固极井井。”但是,大家在写诗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对句收尾。因为它有一个缺点,我们后面讲到章法的时候要做深入一些的讲解。我们常讲格律诗要讲究起承转合,最后,要用对句来做尾联,无论是律诗或是绝句,都会给人一个没有完全收起来的感觉。对此,特别是初学阶段更是不易驾驭的。就是祖咏当年这样写也未见得是非常老练故意而为之,他也是正好写了一半写不下去了,意境也尽了,诗卷交上去,实际上他心里也没谱。因为科举考试中,规定你写多少句,什么格式,你不按这个写,就是违规,违规就不可能被录取。他也是歪打正着,正好留下文坛一段佳话。

刘长卿  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现在,我们看看刘长卿的《听弹琴》,也和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差不多,“松风寒”也是一个三平调,所以,这首也是古绝,而不是律绝。

韦应物  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这首诗二三句失粘,这样,也必定是古绝。后两句写得很有点意味,诗意很浓。空山松子落,“空”字指的是什么?王维经常用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翠湿人衣,那这个空指什么,我以为就是没有人,没有人就叫空山。但不一定什么也没有,起码有石头,有荒草、树木等。

李商隐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一首大家是非常熟悉的,特别后两句是千古绝唱。我们看第一句五个字全是仄声,后两个字还都是入声,第二句用了四个平声,这同样是一首古绝。但是结尾两句写得极好,只从字面上来看,写得是夕阳西下的黄昏景色,但另一方面却道出了晚唐的经济政治状况的衰败气象。晚唐的时候,由中唐而来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形势越来越严重,皇帝越来越成为傀儡,就是遇上一两个能干点的皇帝,也很难扭转国家的颓势。相比较唐宣宗还是能干的,但大势使然,他也只能当傀儡。唐朝末年的唐昭宗,也很能干,一样也难改大局,国家颓势,无法挽回。因此,只是近黄昏,带有几分非常的无奈。

金昌绪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不宜写过大的题目,像这种就是描写生活中一个很小的片段,女子在天快亮的时候,正在做春梦,但这时偏偏被窗外面树枝上的黄莺啼声吵醒了,这个女子是个征夫的妻子,此时,她正在与丈夫梦中于辽西相会,却被一阵鸟叫打乱了,所以,才起来去打惊她好梦的黄莺鸟。写得非常好,也是人们经常引用的诗篇,也是中国爱情诗当中不可多得的,又带有几分民歌色彩的作品。尽管它出自文人之手,但金昌绪是个小文人,他对底层群众的生活有深切的体验,不然,怎么可能写出这么细致入微的诗章!如果没有这首诗,可能谁都不会知道金昌绪,因为有了这首诗,金昌绪才一举成名。

 2 仄韵古绝:

   仄韵绝句在唐诗三百首中并不罕见,有许多仄韵绝句,一样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我们说律绝和律诗都是要押平声韵的,一般不允许押仄声韵。但事实上也有一些押仄声韵的,尤其是五言古绝。现举例来讲:

王维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二、四句要押韵的字“响、上”全是仄声,这就是一首仄韵古绝,而且写的相当好,属于王维《辋川绝句》中的代表作。史载,王维买下了宋之问在蓝田的辋川庄,在辋川庄,王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写下了不少与辋川庄有关的诗篇,并与朋友裴迪有许多唱和作品,多以绝句为主。后来裴迪编成了《辋川绝句》,这首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仄韵佳作。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六中评此诗时说“首二句见辋川中花木幽深,静中寓动。后二句有一派天机,动中寓静。诗句深隽,非静观不能自得。”民国·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中对此诗也有评语“前二句已写出山居之幽景,后二句言深林中苔翠阴阴,日光所不及,惟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浅红,相映成采。此景无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诗笔方能写出。”《通体入仄韵法》“五绝宜用平韵,用仄韵则近五古矣。不知用平韵不如用仄韵之雅,用平韵不如用仄韵之朴,唐人故多有用之者。后世亦互相摹仿。然如王维之《鹿柴》,贾岛之《寻隐者不遇》真上乘也,试一诵焉。”民国·刘铁冷《作诗百法》也不乏赞语“此诗起句明点,最为轩豁,次句从不见递到有闻,是实,写山空也。第三句写入林只有返景,人之不到可知。第四句折到青苔,则苔外当然无别物矣。然雄浑处只在善用仄韵。”仄韵有时候还真是很别致,别致在于创新。王维的《竹里馆》也是这样:

王维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啸、照”两个韵脚都是仄声字。他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诗同样是仄声韵。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民国·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卷三“通首都是讯问口味,不必作无聊语,即此寻常通问,而游子思乡之念,昭然若揭。四句一气贯注。” 民国·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故乡久别,钓游之地,朋酒之欢,处处皆萦怀抱,而独忆窗外梅花。论襟期固雅逸绝尘,论诗句复清空一气,所谓妙手偶得也。”

孟浩然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少”也都是仄声,是典型的仄韵绝句。这首是在每个人牙牙学语时即进入脑海里了,所以,已经成了启蒙读物。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是最典型的,这首不但是仄声韵,而且还是首句入韵,全部都是入声。我认为,这首诗虽然是仄韵绝句,却是在唐代所有绝句中写得最好的一首,其它都无法比肩。他刻画了一个在大雪弥漫天气里,群山连飞鸟都看不到一只,所有的路上没有一点行迹,独独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偏有一只小船和一个披着蓑笠的老头子,在寒冷的江上垂钓。据说,这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或者是柳州时写的。柳宗元以文著称,而诗大多写于被贬之后,这一首应不例外。他被贬到了十分偏远的地方,等于被国家抛弃了,在一个很低的职位上,苦度日月,可怜之至。岭南不比现在,当世是蛮荒之地,五个县才一万五千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写出这样绝世独立的渔翁形象。

贾岛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夫寻隐者不遇,则不遇而已矣,却把一童子作波折,妙极!有心寻隐者,何意遇童子,而此童子又恰是所寻隐者之弟子,则隐者可以遇矣。问之,"言师采药去",则不可以遇矣……曰"只在此山中","此山中"见甚近,"只在"见不往别处,则又可以遇矣。

   后面讲起承转合时要用这首诗作例子,这首诗的起承转合是非常典型的,格局安排的非常好,具体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三、律绝

  盛唐以前,五言绝句不但没有对仗,而且平仄也不讲究,盛唐之后五言绝句严格遵守格律诗之规定,虽然其中也有极少数按古诗的做法写的不讲究平仄与对仗的“古体诗”,但五言绝句此时已经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体诗。

   现在,我们在加深一下对五言绝句平仄句型的认识并举例进行讲解。

  五言绝句的基本句型有四种: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C. 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这四种基本句型本身就组成了五言绝句的第一种形式,在这里,我们就叫它

A型起句式

王维  江上逢李龟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大家不要小看这首诗,千古以来,这是一首很有名的爱情诗。“红豆生南国”,第一个字可平可仄。这首诗,睹物思人,恒情所有,况红豆本相思物,愿君多采撷者,即谆嘱无忘故人之意。红豆又叫相思豆,后代人把它作为爱情的一种象征,无锡就有一个“红豆集团”,是一个纺织企业,红豆就被这个企业注册成了著名商标。前些年还出钱搞了一次“全国红豆诗词大奖赛”,要求参赛作品里必须嵌入“红豆”二字,大赛盛况空前,共收到十几万首作品,十几万首什么概念,比两个全唐诗的总量还多。一次大奖赛就收到两个多全唐诗,这是不得了的事。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也是一样,这首千古绝唱除了“欲穷千里目”的“欲”字,用了应平可仄外,严格地遵守了格律要求。四十个字里面容不得半点废话,而且立意必须要新。再短的诗它也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它也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也要有一个较新的立意,否则,它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这首诗大家对它的立意是有共识的,特别是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已经变成了人生的格言。

宋之问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在唐诗三百首中,这首诗标注的是李频,但更多的场合标的是宋之问,宋之问被贬到了岭南,后来偷偷地逃回来,最后快到家乡时,所以有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杜甫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对句作起法》:五绝只有四句,四句只二十字,直写则一泻无余,故益用曲笔。顺写则一览已尽,故益取逆势,然非知炼字炼句不可,尤非从炼字炼句,炼为对句不可,杜之《八阵图》、皇甫曾之《送王司直》,皆以对句作起也。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一般是不要求对仗的,同时也允许对仗的出现,因为它平仄正好相反,并不违拗格律,但是注意,一旦要用对仗,必须用在第一二句(首联),最好不要用在三四句(尾联)。如果以对仗结尾,似乎这首诗还没写完,往往很难收得起来。

  B型起句式

B.平平仄仄平,

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C.平平仄仄平。

   五言绝句的第二种形式,我们不妨依四个基本句型的A. B .C. D进行排列,叫它B型起句式。B型句上升为A位后,原来的D位就到了B位,原来的A位句换到C位,原来的C位自然降到D位。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

   这首诗是首句押韵的。李白有一首此种格式的拗格诗,我们也来看看

李白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蹙)蛾眉。

⊙○●○○,◎●●○○。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

对李白的《怨情》,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谈道“不闻怨语,但见怨情。颦,蹙也。首句写望,次句继之以愁,然后写出泪痕,深浅有序。信手拈来,无非妙笔。”

对这首诗出现的拗句,民国·刘铁冷《作诗百法》给出这样的解释“拗句抽换平仄,较谐平仄者为难,而五绝句短字少,尤不能轻易著笔,且须有层折,有寄托,方为合度。李白《怨情》诗,刘长卿《弹琴》诗,均用拗句,而深深款款,余味曲包。殊觉百读不厌,学者宜熟玩之。”刘铁冷不是什么大名人,但《作诗百法》里面,有些观点,有些例句倒很有参考价值。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找来看看。因为他也是从对仗讲起,是一本只讲诗、不讲词的书。另外还有一本书叫《作词百法》,但是,我觉得写得不如《作诗百法》更有见地。

c型起句式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五言绝句的第三种形式,就是把第一种形式的A. B句和C. D句作个集体换位即可。这更容易记住。

王维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

第三句第一字“春”、末句第三字“归”均属于应仄可平。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对这首点评到:“慷慨寄托,尽末十字,蕴藉不觉。深味之,知右丞非一意清寂,无心用世之人。”民国刘铁冷《作诗百法》也说“此诗起言送别之处,承言别后归家之时,转笔脱开一层,言春草之绿有定期,王孙之归无定期,即兴体也。末句别后望归,语长心重。”

李端  听筝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

这首诗是唐诗三百首里绝句里面最守格律规矩的,任何一个字都未用可平可仄。故此,这首诗应该是五绝的典型之作。

D型起句式

D. 仄仄仄平平

B. 平平仄仄平

C. 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是由第一种格式演变而来,B. C. D句并没有任何变化,只是A句被D “仄仄仄平平”所替代。A句和D句都是D句的句式。这样的例子在五绝中相对较少见,因为正像王力先生所指出的“五言绝句是以首句不押韵的为多”。像这样的我们也举两个例子

元稹  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

首句“寥”字是应仄可平,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一字“白”和“闲”分别是应平可仄和应仄可平。

  卢纶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这首诗也和上一首一样,只是第三句第一字“欲”用了应平可仄。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甚至容许用邻韵。

四、五绝的特点、结构和节奏

五言绝句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句数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2、押韵严格。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别,他的押韵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其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3、关于对仗问题。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因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么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要看作是律诗的首、尾两联则都不用对仗,如王维《相思》;如果看作是律诗前半截,则三四句要对仗,一二句不用;若看作是颔联和颈联的截取,则都要对仗。而后两种情况不多见。

    4、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五言绝句的最大特色。

   5、讲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加一个音节形成“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种基本句式。

   五言绝句的结构和节奏

   这里只是想谈点关于学习五言绝句的内在结构和节奏的问题的感受。当然,我们讨论的主要是指近体诗的绝句。绝句只有四句,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是古今诗人遵守的基本规律。首句为“起”,即起始,是整首诗歌的引子;第二句为“承”,即承接,叙述描写的同时,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句为“转”,即转折,是向主题过度;末句为“合”,即收合,也就是说突出主题。而他的章法并不是由谁来规定的,而是诗人们在作诗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约而同遵循的,是自然形成的,直到元朝时代,才有人对律绝诗歌的章法结构进行了总结。

   五言绝句的格律为平起和仄起两种不同的类型:

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而首句不入韵的五言绝句,只是将首句最后三个字的“仄平平”做“平平仄”;“仄仄平”做“平仄仄”即可。

    一般的理论认为五言绝句的每一句可以分为:二三句式,现在我们将每一句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运用“二字音节”法继续细化,从而划分为:221212。个人认为,差不多每首绝句都可以依此而分。首先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这两种的区别,不同点就在每句的最后三个字是“上一下二”还是“上二下一”。虽然只是三个字的结构变化,却让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变化去寻找诗句本质的东西。我们随意用王之涣《登鹳雀楼》为例: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虽然“依山尽”、“入海流”、“千里目”、“一层楼”都可以说是3字词组,但“依山——尽”“入海——流”“千里——目”“一层——楼”这几个词组我们仍然可以把他们划分为“21”结构。综观王之涣的全诗,每一句都是“221”结构。那么,我们就得到了一种绝句的结构形式---每句的句势结构全部相同。我们把四句的句势结构相同的,统称为第一类。自然,剩下的四句的句势结构不全部相同的,统称为第二类。

      在《唐诗三百首》中,共有五绝37首,按照前面的结构划分属于第一类的有5首。也就是说大部分绝句都是属于第二类。

      个人认为这种结果不是偶然形成的,他透露出了某一种信息。因为,在那个古老的年代,诗歌除了吟咏外,还会配上曲调歌唱。例如王唯的《送元二使安西》就被谱上曲子,成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的《阳关三叠》。第一类的绝句在结构上的单一性,使得内在的节奏感不强,不是十分利于传唱。而第二类的绝句,因为有了结构上的变化,可以带来节奏和韵律上的变化,给出了跌宕起伏之势。比之第一类的“一成不变”,不论在吟咏和传唱上都会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

   同样,我们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可解读为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层楼。

这样,句势结构即划分为:221212221212。其内在句势结构的变化一目了然。虽说传承至今的绝句都具有好的境界、节奏感和韵律,然而豪雄之士的绝句多为第二类,除去各人的修为不同外,对绝句本身的结构和节奏的把握却是惊人的一致!通过句势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节奏的转变,再巧妙地运用“起、承、转、合”的手法,写出传世的绝句,这便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去认真学习绝句的目的。

总之,绝句之义,迄无定说,民国·刘铁冷《作诗百法》“谓截近体首尾或中二联者,恐不足凭。五言绝起两京,其时未有五言律。七言绝起四杰,其时未有七言律也。但六朝短古,概曰歌行,至唐方称绝句。又五言律在七言绝前,故先律后绝耳。”但是,形成格律化,大概律诗比绝句更早成熟一些。他又说“五言绝,调易古。其实不仅五言绝调易古,五律也调易古。”五律比起七律来更有古的味道。“七言绝,调易卑,五言绝,即拙匠易于掩瑕,七言绝,虽高手难于中的。”可见,七言绝是较难写的。“五言绝,尚真切,质多胜文;七言绝,尚高华,文多胜质。五言绝,曰方于两汉;七言绝,起自六朝。源流迥别,体制自殊。至意当含蓄,语务舂容,则二者一律也。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中唐遽减风神,晚唐大露筋骨,可并论乎!”大家注意,无论律诗还是绝句,人们一般都推崇盛唐。这个盛唐是包括杜甫在里面的。尽管杜甫的创作绝大部分是安史之乱以后,但是,古人论述杜甫的诗多半把他归入盛唐。现在对杜甫归入盛唐还是中唐,学术界是有争议的。新出的若干文学史都把杜甫归入中唐,像冯沅君、陆侃如夫妇编的《中国诗歌史》,就把杜甫归入了中唐。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是把杜甫归入中唐。看起来他们讲的有一定道理,就是说安史之乱之前,杜甫留下的作品仅几十首,而除掉《望岳》一首外,其他都不是太著名。作为分界线,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此时,安史之乱实际已爆发,但杜甫还不知道。之后的作品都是安史之乱之后的。从历史上来讲,安史之乱是盛唐和中唐的分界线。至于严羽提出的初、盛、中、晚的概念,是论诗而言的,是诗歌的分界,而不是政治的分界。政治的分界是以安史之乱划分。安史之乱之后,战争频发,民不聊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再也盛不起来了,但是,就诗歌来说,把杜甫不算入盛唐确实是有些可惜,而且,杜甫和中唐的作家,实际上区别是很大的。“五言绝二途:摩诘之幽玄,太白之飘逸。子美于绝句无所解,不必法也。”尽管晚唐的有些绝句看起来写得很工,但是,再也没有盛唐时候的气象。差距很大,甚至有异代之感。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绝句固自难,五言尤甚。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而腰腹亦不可少,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缓。”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五绝即五古之短篇,如婴儿颦笑,小小中原有无穷之意,解言语者断不能为。诗至于五绝,而古今之能事毕矣。窃谓六朝、三唐之善者,苏、李犹当退舍,况宋之后之人乎!以此体中才与学俱无用故也。五绝,仙鬼胜于儿童女子,儿童女子胜于文人学士,梦境所作胜于醒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天学会写诗词
如何才算是一首合格的七言绝句?绝句与律诗的区别之处在哪里?你如何理解?
格律诗平仄格式表
网易博客欢迎您
什么是诗词格律
五言绝句格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