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联句脚平仄的规律
    

长联,顾名思义就是很长的对联,跟短联相对的。区分长联和短联,有的说看字数,有的说看句数,这个暂时还莫衷一是。既然今天我们要讨论句脚平仄的规律,就用句数来说吧,两个分句及以上的对联,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句脚,就是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举个例子,江峰青题九江琵琶亭:

松菊荒,游子不,片帆过彭泽故,只如画云,猿鸟岗头呼负

枫荻萧,美人何?落日访江亭遗,听清秋弦,虾蚂陵下唤卿

换个说法,就是标点符号前面那个字,上面对联都给加粗了。我们知道一般而言上联以仄声结尾,下联以平声结尾。那么中间句子的平仄呢?有没有什么规定?

规定,应该是没有的,有的只是规律,好了现在闭上眼睛体会一下这两个词的区别。

然后我们继续。

长联句脚平仄规律,比较主流的有两种观点,第一是著名学者余德泉先生曾提出过的“马蹄格”的说法。余先生是对联界泰斗,为当代对联文化作出过巨大贡献。他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马蹄格”的观点:

从最后一句开始往前,句脚平仄按两平两仄交替出现。

也就是说,我们以上联为例(下联相反),只讨论句脚:

一个分句:仄;

两个分句:平仄;

三个分句:平平仄;

四个分句:仄平平仄;

五个分句:仄仄平平仄;

六个分句:平仄仄平平仄;

……

这一观点在许多对联中可以得到印证,如清代兵部汉本房对联:

为机务总其,按日具,子细上尘乙

与戎曹分厥,经年缮,辛勤下协寅

上联句脚平平仄,下联句脚仄仄平,是符合“马蹄格”的。

此联“乙览”-“寅恭”这组对仗工整而精致,“乙”是天干,对应的“寅”是地支,再次强调工对在对联中的重要性。

清代重庆府贡院对联:

诵左思蜀都,江汉炳,文物媲西,郡合有茂才异

读王勃益州,賨渝变,儒风被东,客休歌下里巴

上联句脚仄平平仄,下联句脚平仄仄平,也是符合“马蹄格”的。

与余德泉先生观点不同的,来自《对联话》作者吴恭亨,一般把这种观点称为“朱氏规则”。吴恭亨在《对联话·卷七 哀挽二》中说道:

……忆予垂龆时请业于朱恂叔先生,研究作联法,问句法多少有定乎?曰:“无定。昌黎言之,高下长短皆宜,即为联界示色身也。”又问:“数句层累而下,亦如作诗之平仄相间否?”曰:“非也。一联即长至十句,出幅前九句落脚皆平声,后一句落脚仄声,对幅反是,此其别也。”今论汪著,爰追系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吴恭亨小时候向朱老师请教对联对联句数与句脚平仄的规则,朱老师说:

以上联为例,最后一个句子句脚仄声,前面都是平声。

表述得很简单,我们还是以上联为例(下联相反),只讨论句脚:

一个分句:仄

两个分句:平仄

三个分句:平平仄

四个分句:平平平仄

五个分句:平平平平仄

六个分句:平平平平平仄

……

也就是说不管有多少个分句,前面都是平声,只有最后一句句脚是仄声。

这个观点同样在许多对联之中有体现,如清代户部大堂对联:

典领三,会合东都储国

勤修六,循行南亩赡民

成都府贡院的对联:

江汉钟,二千年天府廓名,看大雅扶,渊云嗣

峨岷擢,廿四属人文循正,沼诸生鼓,邹鲁同

有细心的同学可能有问题了:你举例全都说上联,那下联呢?

下联的句脚和上联是处处相对的,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也能看出来。

“马蹄格”和“朱氏规则”三个分句之内都是一样的啊?

是的,上联/平仄/平平仄,下联平/仄平/仄仄平,同时符合两种规律。

“马蹄格”并没有说倒数第二句开始就平仄交替呀,从倒数第三句开始可不可以?这样最后两句也加入了“马蹄格”了。

理论上似乎可以,但实际上这种句式是很少见的。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而是很少。想得起来的,就暂时只有两个例子,一是明代徐文长题汤绍恩祠对联:

炼石补星,两月兴工当万,缵禹之

凿山振河,千年遗迹在三,于汤有

此联末两句句脚相同,我们可以看作最后一句集句作为后缀来强调。

汤绍恩,字汝承,号笃斋,明代四川普州(今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任户部郎中、安德知府、绍兴知府、山东右布政使等职。后致仕归,年97而卒。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百度百科》)

另外就是上回文章里提到的,钱镠王祠对联:

十四州一剑霜,辟门天,闭门节使

三五夜群婓玉,陌上花,江上潮

此联见于吴恭亨《对联话》,对于末两句,吴评价道:对下八字搬移不动。没办法变化它来顾及格律了,只能这样了。

可能还有其他问题我没听到,下课了单独在留言区说。

这两种观点都是比较主流,比较客观,也比较有影响力的。但是实际上也有不少对联是在这两种观点所述规律之外的,比如我很喜欢的一副,李彦章题西邕书院正学堂联:

儒馆辟边,渐户多弦,士励廉,快养人材为世

郡斋邻讲,喜公暇论,夜深闻,不忘书味似儿

这联句脚是上联平仄平仄,下联仄平仄平,并没有符合“马蹄格”或者“朱氏规则”。

又,宾州劝农亭联:

万二千家为,看水田再,洫路交,到处争留吾所

三百六旬成,忆春晚观,秋晴喜,连年频与尔相

这联句脚同样是平仄平仄和仄平仄平。

又,杭州天竺山送子观音殿对联:

湖山本毓秀之,看桃华开,燕子西,蠢尔未销情欲

天地有好生之,愿嘉门善,明神祐,螽斯无妒子孙

还是两种规则之外的平仄平仄和仄平仄平。

“蠢尔”-“螽斯”这组对仗同样很精致,工对工对工对!

咦?难道我们发现了新的规律?

且慢!我们看这三个对联的中间两句,有什么规律?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中间两句都是自对!

如果我们把自对的部分算成一句,那么就变成了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这种同时符合两种规则的形式了。

这么做可以吗?刚刚我们看的是三个分句句中存在自对,那么我们看看首句自对和末句自对的情况:

清代浙江藩属对联:

权衡江海,司牧名时时思裕国泽,何暇论湖光山

黜陟幽明,承宣庶念念存戴高履,更须持茹檗尝

前两句自对,如果把它们放一起的话,我们得到的是平平仄和仄仄平。

上林县劝农亭对联:

地利极膏,十万山近绕澄,今年喜雨足田肥,人和岁

边情须体,三百里亲来行,到处得兴农课士,问俗观

后两句自对,我们把它们放到一起,得到的也是平平仄和仄仄平。

好了,其实说到这里,我们的规律已经大概能够总结出来了:

1、上下联每句句脚平仄处处相对;

2、倒数第二句和最后一句的平仄一般不同;

3、三分句对联句脚平仄,一般而言是平平仄、仄仄平;

4、自对部分可以放在一起讨论。

第一点应该不需要太多解释,但也不是没有例外,举两个例子,都来自清末学者、著名联家俞樾,第一个是他的财神庙对联:

无以为,唯善以为,则财恒足

义然后,人不厌其,又从而招

第二个是他自题俞楼: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不待五百年,斯楼传

傍山北山南循地选,适在六一泉,其胜如

上下联句脚并未严格相对,特别是第二联中间分句,句中平仄都一模一样。

当然,这些都只是特例。

第二点,前面已经解释过,这其实也是很多初学者容易犯的——不能说错误吧,因为并没有哪种说法明确指出这样的不对,但是从许许多多对联作品中看,特别是《楹联丛话》和《对联话》这两部可以说是对联学习的殿堂级教科书来看,里面对联几乎都是末两句平仄并不一致的。特别是4+7格式的,今人多未注意。

第三点,也不是铁律,而是许许多多作品共同反映出的一个规律。

第四点,作为句脚平仄的辅助工具,也不是铁律。

最后两点,再举一种形式的对联说明一下。

《对联话》中记载晚清书法家张世准一联:

客到黄,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

天生赤,只为周郎一战,苏子两

赵尚辅题湖北襄阳督学行台联:

且开拓心,看汉水波涛,岘山风

若评论人,有武侯经济,工部文

靖难之役中遇害的明初才子卓敬,谥号忠毅。浙江温州有卓忠毅祠联:

久要不忘平生之古谊若龟鉴,忠肝若铁

敢问何为浩然之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

这三个对联,初一看都是三分句,但仔细分析其实是一个起句带后面一组自对。那么首句要注意了,它不能算成是三分句的首句,而应当看作两分句对联的首句,也就是说在这种形式下它的句脚应当是平声。如果是仄声,那么把后面自对部分视为整体的话,上联仄仄,下联平平,就不合适了。

以上在谈到每种规律,包括特殊情况的时候,都举了些例子,只是表示存在,有些特例只是特例而不是典例,大家要注意。还有许许多多例子没有举出,但它们大都符合上面红色字体所提到的四条规律,不信你挨个去看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马蹄韵
对联知识集锦(八)对联学堂第二讲:学习马蹄韵
【专题培训】第二十一课对联基础知识(三)
对联分句句脚平仄应适度放开 舒甘来 安徽黄山
《撰写对联》第三章 多句联的句脚
(二十一)楹联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