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体诗词创作初探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悠久的文化浩如江河,源远流长。历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宝藏和文化遗产,从《诗经》、《楚辞》的吟唱中走来,从汉乐府到初唐律诗中壮大,再到宋朝长短句的兴盛,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前人的高标让后来者望尘莫及,在徒叹奈何之余,又情不自禁的被古典诗词文化的魅力所感染,被优美文字予人的愉悦享受、审美感官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
历史的车轮已经滚动到了二零一七年,在高歌民族复兴的大前提之下,文化产业的复兴、古诗词创作的复苏变为现实,使得有深厚积淀的文化成果更好的服务于当前社会。可是,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不提倡写古诗,反对用故诗体创作,所以上真正懂得古诗体创作的人并不多,造成了众说纷纭,杂乱无章的状况,这是时代的原因,也是我们诗词爱好者所面临的现实窘境。
做为一名爱好诗词的初学者,在此浅谈我的一些看法,以做简单的探究。
一、古体诗创作的教材没有统一标准,初学者很难选择到一本真正适合自己的指导书籍。
王力教授的《诗词格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奉为臬圭,然而成书的时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其中对诗词基础知识做了简单的普及。东南大学的王步高教授认为有些知识点仍然没有讲清楚,我记得前言有句话如是说:“不提倡在青年人中写古体诗”,在这种又要普及知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况下,似乎未能放开手脚。
《古代汉语》的编撰工作同样如此,各大专院校自己出教材,理论观点也并不一致。例如我使用的是陝师大胡安顺教授主编的版本,举一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在陝师大版是不被认可的,也不可能写到知识框架内的。
二、古诗词的受众面局限,窠臼在小众的文化圈子里,达不到普及。
出现了有作者而无读者的窘境,这是从小没有受到训练,《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此类的启蒙都没有做到,更不用谈到创作与欣赏。可以说这是传统文化知识上的一个缺失。
三、部分创作者自身暴露出的思想矛盾问题。
爱之、恨之,褒之、贬之。思想在反复的纠结中摇摆不定,拿不起放不下。为什么要加入诗词学会,为什么要和写古诗词的人混到一起呢?这个问题自己也无法回答得了吧?是真正的发自肺腑的爱好,还是叶公好龙,撑撑面子。
按我的理解,这是源头活水,是真正的草木之本,如果没有古典文学就没有传承,就无法研究古人的智慧,学习古汉语文学的人都知道,秦汉文学、唐宋文学都是单独成册,再到明清,现当代,一脉相承而来,这样枝繁叶茂的一颗参天大树,我们多少有所了解。不管此人后来专攻小说、散文或西体诗歌,也许这样你写出来的东西更有底蕴,耐看,深厚。
四、对古典诗词的部分误解,需要修正,不能过于悲观。
在此例举我的一位文友的观点:
古典诗词属于国粹固然不错,可古典诗词的创作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太多,束缚人的思维、想象和情感。其实,现代汉语在语法及读音方面与古代汉语有所不同,要是古文基础不是很扎实的话很难把握,难怪自唐代以来流传下来的好诗篇很少。古典诗词是属于贵族文学,诗词是用来为贵族士大夫们休闲消遣娱乐的,而且是配了音乐来吟唱的。窃认为,在古代读书人相对现在要少得多,故而文人墨客们也是在故弄玄虚,有卖弄文采之嫌!故意设置了许多条条框框,用公式化来限制创作。而且,统治者还限制文人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想,严重约束了文学的发展。一般情况下不是吟风弄月,就是隔靴搔痒,不是花花草草,就是叽叽歪歪,无病呻吟,不能触及现实生活。只有杜甫,李白,白居易等少数诗人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
现代人写的有些格律诗苦涩难懂,读起来如同嚼蜡,不知所云。说明写格律诗很难,要是基础不扎实,就如同戴着手铐脚镣在跳舞,难受之极。但作为兴趣爱好和消遣还是可以的。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想说这位文友过于悲观了。目前我国已经大力推广传统优秀文化,《声律启蒙》、《弟子规》、《孟子》、《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已经走进了校园,出现在了课堂上。
五、古体诗的社会功能和文字功能。
古体诗有着丰腴肥厚存在的空间和生长土壤,是中国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春节要贴对联,高中课本一半是古文,茶文化、书法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形态无法脱离古文话而独立存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文化传承的“神”是永恒的,各种文体如古体、散文、现代诗、小说、故事……都可称为“形”,形式总要服务于内容。
诗者,言象而立意也,只要能描摹物象,抒发感情,歌颂人性,无所谓运用何种形式出现。
小时候看过一个老电影《神鞭》,主人公的鞭子被炮火中被打断了,可是他却练就了“神枪”,最后说:“辫子没了,可是神还在”。再往浅了说,如同一个美女,无论穿的是华丽盛装,还是农家布衣,抑或淡妆,抑或浓抹,她的美是骨子里的,任何时候都是光彩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枝繁叶茂,我们这些人发展运用好一个小枝条,一片小叶子,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研究诗词,和古人贤达对话,真乃人生最畅快之事。
六、学术研究上的严肃性与大众通俗性的矛盾。
古典诗词受格式化的局限太严重,显得生搬硬套,太古板苦涩,使诗歌创作的发展空间狭窄了,不宜让思想感情和想象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
诗歌是把思想感情和美学高度融合的语言艺术,那能仅凭一首古典诗中的56个文字就能完全表达清楚呢?古代汉语是以文言文为主体的,其语法风格是高度凝练的,其语法和修辞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不仅表现在读音、平仄以及语素方面,还表现在运用语言的环境和习惯方面。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国粹固然不假,也无可否认!可现在的文人写格律诗显得难写,朗读起来显得别扭呢?这是因为,现在,运用语言的环境和习惯发生了变化的缘故。现代汉语是经过语言学家从古代汉语中深入挖掘,通过研究整理并参考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不断修订完善了的语言文字,通过对词语(包括副词和虚词等)、词组、成语、典故、字词搭配、语法修辞、内涵外延等方面不断更新,比古代汉语有了革故鼎新的变化,认真研究一下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语、读音(平仄)、解释和运用就不难发现,语言也是在推陈出新(新陈代谢)的,只会越来越丰富多彩,也会越来越通俗易懂。如:文言文中单音词很多,复合词比现代汉语要少得多。我们在阅读报刊和文章时,通过文章阅读的流畅程度和意思的明白程度就会深刻认识到上面所述的情况……。
这样的忧虑和感叹或许是一大部分写诗词的人遇到的疑惑和困难。有较好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固然欣喜,可是目前理论层次上达到一定水准的人士可谓凤毛麟角,也不会有人手把手的告诉你的平仄、对仗、押韵、粘对的对错,意境、写作手法的把握,所以我想我们应该在战斗中学习战斗,摸索着,通过练习感悟,自然而然搞懂了诗体的创作规律了。如果皆以一颗平常心待之,这层神秘感也就掀开了,渐渐喜欢上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深爱上这种文学体裁。
七、进行广泛的研讨,打开思路,方能有所进步。
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各抒己见来探讨诗歌的源流和发展,能令人受到鼓舞和感动。不论文学艺术,还是诗歌、语言、音乐、美术、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等也不例外,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提高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不断取舍和继承中,在朝着臻于完善和完美的方向发展的,也符合辩证的哲学思想方法和规律……
诗歌本来就是将思想、感情、文化、音乐等诸多要素融合的语言艺术,其中音乐美和抒情是重要特质……
关于诗歌的探讨进行整理,并结合理论知识,汇集百家之长,用博采众长的精神取所长舍其短,不断提高诗歌的创作和指导实践!更需要摈弃门户偏见,取人之长,避人之短,合理取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综上所述,诗词是有着无限生命力的载体,爱上她不敢轻易的舍弃她,要怜香惜玉之心待之,学习古诗词,便可更深的了解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解了文化,人格修养个人能力和社会交际都会走上一个更高的层次,爱好书画到朋友更是如虎添翼,增光添彩了。
让我们更好的热爱诗词,用优美的诗词来装点我们的生活,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勤学苦练,感恩祖国,书写出一段无悔的人生。


史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旧体诗中的平仄格律有多大价值?有取消的必要吗?
哲夫推荐:古诗词的灵与肉
论古诗词教学中的吟诵
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
有哪些描写音乐的古代诗文
古诗词的创作:消亡、小众化或大众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