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戏对百家姓(329——344)

戏  对  百  家  姓

作者:梁健

329

慕(Mù)

治国修身收宝岛;

编书摇铎课蒙童。

  上联典指清朝名臣、甘肃静宁人慕天颜(1624-1696年),字拱极,号鹤鸣。慕天颜先祖为辽西鲜卑族人,复姓慕容,东晋咸康三年氏先祖慕容皝建立前燕政权。其后慕容族裔流散各地。明初,慕容氏后裔有到平凉为官,遂安家静宁。到慕天颜的父辈改“慕容”复姓为单姓“慕”。慕天颜生性聪颖,自幼喜读书,且过目能诵,少有大志,胸襟旷达。当时静宁地区发生大旱,饥荒之年,饿殍浮地,“我家藏谷数千石,仓满屯盈,何不赈济饥民?”父惊其少小年纪,竟有如此胸襟,遂开仓取谷,以济饥民。在学时,慕天颜求知求学心里得不到满足,遂到城郊西岩寺山研读佛教经典《大藏经》,苦读经年。后又精读《四书》。顺治三年,慕天颜二十三岁乡试中举,顺治十二年又中进士,翌年由吏部派往浙江钱塘县任县令。自此始便历经涯,正如他所说:“儒者之学,贵于有为,除大害,兴大利,学者分内最切事”。踏上仕途,便开始施展他的抱负。任钱塘县令时,正当朝廷沿海用兵,准备收复台湾。民众负担过重,供应浩繁,加之吏役鱼肉百姓,民不聊生。慕天颜上任减轻了百姓负担。当时大军驻扎浙省,准备占用民房,慕天颜坚持应在江岸筑营,不可占用民居。后皇帝诏谕:“兵自以城”。人皆服其见识。浙江省从明末来即有盗匪潜藏山中,劫掠儿童为票,勒索赎金,多年此风不息。钱塘有巨匪,地方官不能制,慕天颜设法予以擒杀,斩其首犯数十人,协从教育释放,使四境得以安宁。慕氏任钱塘县令七年,兴利除弊,民风大变。慕天颜奉诏以兼理太常卿充正使的身份招徕台湾郑经,曾正理严词斥责他妄图独立:“你父,祖父皆我中国之臣民,岂有中国臣民的子孙不隶我版籍者,天朝皇帝仁覆万方,不忍以中国臣民流于外化,我今来是招我中国臣民回归祖国,不是招外国人和外国土地,这是理之必然,谁也抗拒不了”。。慕天颜于康熙间历任江苏布政使、江宁巡抚,请疏浚吴淞江、刘河等,又请免荒田赋额,皆报可,坐事去官,起为湖广巡抚,终漕运总督,他一生以治国利民为己任,在江南为官多年,颇多建树,功绩永垂史册,更为百姓所称颂。有《抚吴封事》、《楚黔封事》、《督漕封事》。

  下联典指清朝乾隆时学者慕甲荣(生卒年不详),字冠栌,许州城西慕庄(今河南省许昌市)人。潜心经史,留心训诂,为文剖析理蕴,精刻沉实。甲寅以拔贡中举,秉铎禹州。著有《述德堂大小塾课先人言》刊刻行世。并著有诗、古文、词藏于家。世称慕夫子。现有《述德堂训蒙》、《述德堂稿》、《述德堂小草》传世。

330

连(Lián 連)

冰清更冻家财足;

耿介为官税赋平。

  上联典指北宋著名隐士连舜宾(?-1030年),字辅之,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人。因不求仕进,奉养父亲,调教儿子,周济乡邻,而受世人敬仰。宋庠、宋祁及欧阳修游学到应山,都与他家交往甚密。他在家里教两个儿子庶、庠读书,说:“这就是我的资产。”连舜宾客死云梦,应山百姓闻之,自发将其灵柩运回应山。欧阳修仰其功德,为其撰写了《连处士墓表》,盛赞其贤。连庶很聪明,也很清廉,人们称他为“连底清”。而连庠对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彻,象冰一样透明,处理事物很严肃,象冰一样叫人感到凉飕飕的,人们称他为“连底冻”。连舜宾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都很有名气,也都当了县令。他们为官清廉,人民对他们俩都有很高的评价,号称“应山二连”,与“二宋”齐名乡内,后世谓“人才二宋”、“盛德二连”,并称“应山四贤”,县城南有四贤祠。

  下联典指明代官员连矿(1495-1553年),字佰金,号白石,后更号明山,河北广平府(现河北永年裴坡庄)人。嘉靖五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按当时惯例,补为日照县知事。该县地瘠民贫,多有因赋税而逃亡者。矿认真审查修定,使负担尽趋合理,地方遂得安定。连矿性情豪爽,读书好古,不轻与人苟合,其文追先秦,诗步盛唐,书法端劲如其为人。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人称“连都堂”,在一方名声显赫。敕任总督漕运兼总河督御史,加户部右侍郎,为官28年,享寿五十有九,祀于乡贤祠。著有《明山疏稿》、《燕山漫稿》。

331

茹(Rú)

为政清明饶少壮;

觐君宴乐颂期颐。

  上联典指北宋官员茹孝标(生卒年不详),安徽舒城人。少年时负节气,好学不倦。天圣年间进士,以都官员外郎出任江州知州,有政声。

  下联典指明代无锡人茹文中(生卒年不详),永乐年间随父迁居燕地。性坦易,解书史。天顺年间一百零四岁时,英宗在便殿召见他,赐予冠带,又命顺天府设宴招待,还命吏部尚书姚夔到他家去致贺。

332

习(Xí 習)

临池植卉游人醉;

博学专心磕齿伤。

  上联典指东汉习郁(生卒年不详),字文通,襄阳人。习郁随汉光武帝刘秀驾幸黎丘(今襄阳宜城辖地),两人共同梦见苏岭山神,刘秀因他有功,封为襄阳侯。习郁就在苏岭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于祠前神道两侧,百姓称之为鹿门庙,苏岭山从此改称鹿门山。他在襄阳岘山南,依照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旁有堤,种有竹、楸、芙蓉、菱、芡覆于水面,人称习家池。晋征南将军山简驻襄阳,常游憩于此,酒醉而归。说“此我高阳池也”。池背负岘山,面临汉水,苍松翠柏,风景优美,自古以来游人接踵而至。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贾岛等,均有诗描写习家池景色。

  下联典指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习凿齿(317-383年),字彦威,湖北襄阳人。是魏晋精神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世代为荆楚豪族,东汉襄阳侯习郁之后人。习凿齿少有志气,且博学多闻,以能文著称。初为东晋大将、荆州刺史桓温的别驾,位列诸参佐之首。桓温北伐时,也随从参与机要。桓温任大司马后,图谋篡夺帝位,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以制桓温野心。因忤桓温,迁为荥阳太守。不久辞职归乡。习凿齿精通玄学、佛学、史学,其人博学多才,但有足疾,读书入迷曾摔倒伤及牙齿。主要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其中《襄阳耆旧记》是有影响的人物志之一。

333

宦(Huàn)

向仕求名难进也;

辨稽论语说由之。

  上联典指舜之后裔陈梅林改姓故事。战国时期有一奇人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星象占卜,兵法韬略无不精通,门下弟子皆为高官,显赫一时。著名的有苏秦,张仪,庞涓,孙膑等。陈梅林亦为其弟子,学艺下山后却难登仕途,求官不第,最终其妻也离他而去。陈临终前嘱咐其子:我一生未入仕途,希望你能完成此愿,并改为宦氏,以慰此念。其后人遂以宦为姓。

  下联典指清朝学者宦懋庸(1842-1892年),字伯铭,号莘斋,别号碧山野史,贵州遵义人。幼苦心向学,时值离乱,未就乡试,先后游幕江浙三十年,与浙江一带学者名流交游。清光绪八年(1882),京兆选为誊录,愤弃不就。一生学识渊博,晚年再度攻治许、郑之学,著述宏富。计有《六书略平议》、《说文疑证编》、《播变记略》、《论语稽》、《两论蠡测》、《读史记稗言》、《读前汉书私记》、《窭数室备忘录》、《纪程》、《萃斋文集》、《莘斋诗集》、《莘斋诗余》等。如,宦懋庸在《<论语>稽》中,对《论语·泰伯》的句读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释孔子的这十字名言为: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现代不少学者认为,这种解释更合乎孔子的思想实际。

334

艾(ài)

药性分明参别说;

庸官鞭挞胜看经。

  上联典指宋徽宗崇宁年间真州(今江苏省仪征)人艾晟,字孚先,登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 ,授杭州仁和县尉。曾任通仕郎行杭州仁和县尉管句学事、秘书省校书郎,兼修六典文字,曾以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作为参校本,并摘取几十条陈氏的议论,冠以“别说”附入逐药味之末,校正、增补了《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使唐慎微的著作在几百年间多次以官刻颁行全国,被视为本草范本流传于世。

  下联典指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吴兴县令艾若纳(生卒年不详),他曾大书座屏曰:“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捧折乡胥手,何劳育大乘。”

335

鱼(Yú 魚)

疏河利浚通舟楫;

奏事推官论国防。

  上联典指唐代著名官吏鱼孟威(生卒年不详),咸通九年(868年)从黔南移镇桂州,任刺史。主持修灵渠,大为利民。当时距前任李渤修灵渠已四十三年,渠道湮圯严重,舟楫往来艰难。他主持修浚,一改前人用“束条”、“散材”的作法,“其铧堤悉用巨石堆积,延至四十里”,“其陡门悉用坚木排竖,增至十八重”。历时一年多,竣工后“防阨既定,渠遂汹涌,虽百斛大舸,一夫可涉。”他写有《重修灵渠记》,建议常加修浚,以利国计民生。后人感念其功,列为修渠“四贤”之一。

  下联典指北宋时人鱼周询(生卒年不详),字裕之,开封雍丘人。少年时为孤儿,勤奋学习。举进士中第,为大理评事,历知南华、分宜、静海三县,迁太常博士、通判汉州。城中夜有火,部众救之,植剑于前曰:“攘一物者斩!”火止,民无所失亡。仁宗时官至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庆历八年后,多方奏请皇帝对地方官吏选贤任能,犹对西北关防军务及西夏国事分析建言,目光敏锐,言辞恳切。相传他任安州知州时,管园子的小吏见有大蛇垂在阑干上,走近仔细看,原来是鱼周询喝醉了酒在那里小睡。

336

容(Róng)

清风护榇归桑梓;

孝道随身作范仪。

  上联典指明代安徽安庆人容若玉(生卒年不详),字昆石,万历年间进士,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治理地方,为百姓着想,办了许多好事。在江西岭北道,一身兼数职,积劳而死。家无长物,靠同事资助,才得以被送回乡安葬。

  下联典指明代香山人容悌舆(生卒年不详),字行白,博学而为人厚道,孝敬父母,永乐年间任本县教谕。母亲患风瘫病,他在床前侍奉汤药,日夜侍候十三年如一日,从来没有厌倦,乡邻称他为“孝行先生”。著有《云岚集》。

337

向(Xiàng)

满足安贫真逸士;

研庄注易是高贤。

  上联典指东汉时著名隐士向长(生卒年待考),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易经》。生活贫困,有人送给他东西,他留下必需品,多余的退回去。王莽的大司空王邑召他,经年累月才到,想推荐给王莽,向长坚决辞让才罢了。隐居在家中。曾读到《易经》中的损、益两卦,喟然叹道:“我已知道富裕不如贫困,高贵不如低贱,但不知道死怎么如生啊!”建武年间,待他的儿子、姑娘娶嫁之事办完,便与家室断绝关系,说:“就把我当作死了吧。”与好友北海禽庆一起遍游五岳名山,最后不知所终。事迹见《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向长)。

  下联典指魏晋之际哲学家、文学家向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庄子》、《周易》作注。向秀少年时即以文章俊秀闻名乡里,后来研读《庄子》颇有心得,于乡里讲学时为山涛所知。山涛听向秀所讲高妙玄远,见解超凡,如同“已出尘埃而窥绝冥”,二人遂成忘年之交。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注】向长,亦作尚长。唐·李贤注引《高士传》:“'向’字作'尚’。”

338

古(Gǔ)

单凭孔武河鼋伏;

独创奇文县令箴。

  上联典指春秋时人古冶子(生卒年待考),善游泳;《晏子春秋·内篇》:“古冶子,春秋人,以勇力事齐景公,公尝济于河,鼋衔左骖没,冶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卒杀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以为河伯。”

  下联典指唐朝人古之奇(620-688年)。宝应二年在礼部侍郎洪源知贡举时进士及第,他与耿伟同时登科。曾任安西都护府幕下书记,与李端司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写过一篇奇文,名叫《县令箴》,其中写道:“政不欲猛,刑不欲宽。宽则人慢,猛则人残。小恶无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未将拱。勿轻小道,大车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说到当县官应做些什么,也说到清官还在次要,更重要是通晓世事,心地仁爱才有益于百姓。古之奇精通古体诗,他的诗充满宁静、闲适、淡泊的情趣,婉转成篇,在艺苑中享有名声,也不是一般的浮泛之作啊。古之奇的诗集流传于世,代表作为五言诗《秦人谣》。

339

易(Yì)

三经通义显聪慧;

纯孝扬名应紫芝。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易充(生卒年待考),字正翁,分宜(今江西新余)人。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

  下联典指宋代易延庆(生卒年待考),字余庆,筠州上高(今江西上高县)人。父赟,以勇力仕南唐至雄州刺史。延庆幼聪慧,涉猎经史,尤长声律,以父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乾德末,赟卒,葬临淮。延庆居丧摧毁,庐于墓侧,手植松柏数百本,旦出守墓,夕归侍母,时称“纯孝先生”。紫芝生于墓之西北,数年又生玉芝十八茎。本州将表其事,延庆恳辞。或画其芝来京师,朝士多为诗赋,称其孝感。后知端州,卒。子纶,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及第。

340

慎(Shèn)

从政因循强势显;

读经无怠正襟吟。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韩国大夫、法家名人慎到(约公元前395-前315年),他是先秦诸子之一,尊称慎子。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其学术倾向至今有争议,有人认为属于黄老道家,有人认为属于法家,也有人鉴于其道法结合的思想倾向,称之为道法家。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有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慎子》一书,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介绍说有“十二论”。徐广注释道:“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总目》记为三十七篇。《慎子》一书,不仅讲“势”,而且讲“法”,书中虽未提出“术”的概念,但有部分内容是论“术”的。法家思想“法”“术”“势”初具规模,为后期法家之源。中国哲学史上的道家体系,从慎子开始,走上了积极干预社会的道路。慎子以“因循自然”的哲学体系,在政治上提出较系统的法、术、势理论,为法家政治理论增添了许多新鲜血液。在前期法家中,慎到以“贵势”著称。慎到博识疆记,于学无所不究。他主张“抱法处世”“无为而治”。慎到与孟轲同时,皆通五经;轲长於《诗》,慎到长於《易》。慎到研习黄老的道德之术后得到启示,于是有了自己的学说,他主张“抱法处世”“无为而治”,从“弃知去己”出发。著作有《慎子》四十二篇。

  下联典指北宋初年词人慎知礼(生卒年待考),衢州信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父温其,有词学,仕钱俶,终元帅府判官。幼年好学,十八岁时献书玉吴越王钱俶,被任为校书郎。入宋后,历官鸿胪卿、陈州和兴元知府,后因母亲年老而辞官十年,被人称为孝子。母服除后,表请纳禄。至道三年,以工部侍郎复致仕。自幼至白首,岁读《五经》,周而后止。每开卷,必正衣冠危坐,未尝少懈焉。咸平初卒,年七十一。子从吉。事迹见《宋史·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三十六》。

341

戈(Gē)

百变蝶几奇组合;

双红词韵正宫商。

  上联典指明代常熟人戈汕(生卒年待考),字庄乐,号岂葊(庵)。能诗,精篆、籀,善画松石。作画钩染细密,人谓其得北宋画院笔意(《常熟悉志、海虞画苑略》)。他和汲古阁创始人毛晋共著《楚辞参疑》(不分卷)。“能书善画,尝造蝶几,长短方圆,惟意自裁,垒者尤多,张者满室,自二、三客至数十俱可用。”参考南宋的《燕几图》作组合家具的设计图则《蝶几谱》,“蝶几”指三角形和梯形的几,计六种十三只,有一百三十多种变化。用“蝶几”拼的图形比“燕几”图形要复杂丰富得多,能组成亭、山、鼎、瓶、蝴蝶等形状,变幻无穷。实用之余,转为清玩,变桌为板,具体面微,成为“七巧图”的前身。该书成书于明万历丁已年(1617年),功能多样,变化无穷,“随意增损,聚散咸宜”,“时摊琴书而坐,亲朋至藉觞受枰。”与《燕几图》有异曲同工之妙,二图对后世家具设计影响极大。

  下联典指清代戈载(生卒年待考),字顺卿,一作润卿,又字宝士、弢甫、孟博、又号山塘词隐、双红词客,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诸生。工隶书。写意花卉,设色冶逸可喜。尤善写梅,疎枝繁蕊,得王冕法,著《翠薇花馆词》、《畊砚田斋笔记、墨林今话》、《词林正韵》等。父戈宙襄号小莲,著有《韵表互考》、《韵类表》、《字母互考》、《字母会韵纪要》等若干种。戈载世其家学,尤潜心于宋人宫调声律之学。嘉庆十二年(1807年)县学生,选贡士,为大学典簿。晚乃归里,以词学讲论终老。传世著作有《词林正韵》3卷及诗词曲类著述、辑录、考订等六十余卷。

342

廖(Liào 飂)

乱世诗人尘土若;

忠言御史佞邪惧。

  上联典指唐末、五代时期著名文学家和诗人廖匡图(952-1003年),字赞禹,江西宁都县黄陂(今江西赣州宁都)人。父亲廖融与其兄廖凝于唐末均有诗名。廖匡图在《唐才子传》及《五代诗话》中称作“廖图”,他是唐朝天策府学士,精于文藻,并因此扬名,也是宁都最早的知名文学家。后被湖南楚王马殷聘为幕僚,后来的梁太祖授天策府学士,与刘禹、齐已等齐名。唐末宗族繁衍,廖家为刺史钟章所忌,遂举族西徙。马殷当时据有湖南,将其族安置衡山,遂为衡人。殷子希范开天策府,置十八学士,匡图列居第八,才华博瞻,为时辈所折服。廖氏先世居河南洛阳,后迁浙江,唐贞观庚子年,廖匡图先祖廖崇德曾出任虔化(今宁都)县令,后擢升为宣州刺史。虔化任满时士庶挽留,又钟情于虔化的山川灵秀、田腴物丰、民风淳朴,遂举家从浙江松阳顺义乡诚信里徙居虔化。廖凝和廖融兄弟、融子廖匡图都有诗名,廖匡图有诗二集传世,廖凝也有诗七卷。《全唐诗》录廖匡图诗四首,录廖凝诗三首,俱端正凝重,有萧飒摇落气象,和纷乱的世事相应。廖匡图在《永州江干感兴》中“正悲世上无限事,细看水中尘更多”恰恰道出二人诗的风格。

  下联典指两宋时人廖刚(1070-1143),字用中,号高峰居士,南剑州顺昌谟武(今福建顺昌)人。少时从陈瓘、杨时学,成就了廖刚“道南高弟,绍兴名臣”的美名。廖刚一生亲历两朝荣辱兴衰,历任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工部尚书。他持身立朝,忧国爱民,对外力主抗敌御侮、对内全力慰抚百姓;他刚正不阿,忠直抗言,令蔡京、秦桧等奸邪沮气。廖刚的精神和品格名重于天下,名扬于千古,为世代所赞颂。崇宁五年进士登第,宣和初年,从漳州司录授国子录,提升监察御史。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论奏无所顾忌。因双亲年老要求补授地方官,出朝为兴化军知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授工部员外郞,因母亲有病推辞不受。绍兴元年,邻州出现了盗贼,官吏全都逃走,顺昌人听廖刚的命令。廖刚告知跟随盗贼的人回来就业,接着其它盗贼进入顺昌,路监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长子廖迟规劝盗贼,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散去。后被召为吏部员外郎。郑亿年因与秦桧有关系而得了美差,廖刚上奏揭发了他的恶行,秦桧对廖刚恨之入骨。金人背叛了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邻近的藩县,秦桧知道了这件事后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于是改授工部尚书,却把王次翁任命为御史中丞。年初,边关来报说金人背约,众官员聚集在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千方百计为金人袒护,现在金人已经背弃盟约,你还有什么颜脸留在朝廷呢?”郑亿年为祠禄官而离开了朝廷。廖刚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他博学工文词,著有《高峰文集》十七卷。有子四人:迟、过、遂、遽,皆为将帅,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号称“万石廖氏”。

343

庾(Yǔ)

一楼望断长江水;

五郡思缠故国云。

  上联典指著名东晋大臣、文学家庾亮(289-340年),字元规,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东晋时期外戚、名士,丞相军谘祭酒庾琛之子、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兄。他是北方南迁士族子弟,十六岁时随父在会稽,巍然自守,风格峻雅,时人惮其方严。晋元帝为镇东时,闻其名任为西曹椽。及引见,见其风情都雅,甚为器重,由是聘庾亮之妹为皇太子妃,太子即位,其妹立为明帝皇后。于是庾亮历任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大臣。太宁二年(324年),参与讨平王敦之乱,攻灭吴兴豪族沈充,为东晋王朝建功立勋。三年,受遗诏与王导等辅立成帝,任中书令,执掌朝政。联中的楼指江州(今九江市)的庾楼,为庾亮于咸和年间所建,乃古代江州名胜之一,楼下有三啸堂,楼南有一古槐,几经兴废,于咸丰三年毁于兵灾。

  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庾信(513-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南朝梁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所以,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有《庾子山集》。联中五郡指湘东、邵陵、武陵、庐陵、南康,为梁宗室分封之地,侯景作乱均被叛军占领。

【注】时见有人将“庾”写作“瘐”,谬矣。

344

终(Zhōng 終)

请缨壮语嘉童子;

还璧谐书窘解元。

  上联典指西汉少年外交家、爱国英雄终军(约公元前133-前112年),字子云,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十八岁时入长安,被选为博士弟子,受到汉武帝赏识,封“谒者给事中”,后擢升谏议大夫。曾上书自荐成功出使匈奴,元鼎五年出使南越,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他说服南越王臣服汉朝,但南越丞相吕嘉极力反对,发兵攻杀南越王及汉使者,终军亦被杀。死时年仅20余岁,世人称之为“终童”。

  下联典指宋朝时人终慎思(生卒年待考),北京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氏,曾考取解元。据李宗谔《倦游杂录》卷八云:“终慎思,大名人,家贫苦学,衣冠故敝,风貌寝陋。始来应举,魏之举人视之蔑如也。既就试,遂为解首,其谢解启曰:'三年于此,众人悉指于毛生;一军皆惊,大将果归于韩信。’又,董储郎中慜其穷,尝以书荐于士人之富者,庶濡涸辙。而士人殊无哀王孙之意,终复取书归,而具启纳于董曰:'鲁箭高飞,谓聊城之必下;秦都不割,怀赵璧以空归。’人多嘉其切当。”

丁酉年六月

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陆氏祠堂对联
汤姓源流
【对联】汤姓通用对联大全,“淝水振家声”不难理解,是说合肥的
清朝绝对今朝对
伍戈早读◆清联赏析( 二 )
百家姓联(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