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戏对百家姓(105——120)

戏  对  百  家  姓

作者:梁 建

105祁(Qí)

举才为国凭贤德;

守孝居庐见兔乌。

  上联典指春秋晋国大夫祁奚,字黄羊,曾任中军尉。后请求告老,推荐了他的仇人解狐接替他的职务。不料,未及任命,解狐便猝然去世。祁奚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当时人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下联典指北宋胶水人祁暐,字坦之,淳化年间进士,天禧年间官潍州知州。母亲去世,他安葬在州城南,又在墓侧筑小屋守孝,素食六年。有白乌白兔来,盘绕于墓侧。

106毛(Máo)

盛典五洲留绝响;

诗经六义赖宗公。

  上联典指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字润之,湖南省湘潭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

  下联典指秦汉之际著名注经、易学者毛亨、毛苌父子,开创古诗学的“毛诗学”。

107禹(Yǔ)

死守襄垣真勇慨;

官知仁寿自清廉。

 上联典指金朝雁门人禹显,以战功授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率领200士兵驻守襄垣。元师集河朔步骑数千前来攻城,数四不能拔,后因内变,城破被俘,得脱,复被执,不屈而死。

  下联典指明代临洮人禹祥,官仁寿知县,处世待人,以诚实不欺为宗旨,居官清约,生活如贫寒之士。

赤胆忠君凭勇武;

诚心敬事乐清贫。

  上联典指金朝雁门人禹显。以战功授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率领三百士兵驻扎襄垣,坚守八年。元师曾经集合河朔地区的数万步兵、骑兵前来攻城,打了四次不能攻下,后因军队哗变,城破被俘,逃脱后复被执,不屈而死。

  下联典指明代仁寿县知县禹祥,待人接物,以诚实不欺为宗旨,居官清约,生活如贫寒之士。

108狄(Dí)

唐家兴复凭仁杰;

宋祚延缓仗涅青。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初历官大理丞,侍御史,豫州、宁州刺史。武则天即位初,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曾受诬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初年复相。后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安抚大使,率军追击突厥兵。以不畏权势著称,又善于识别人才,所荐张柬之等数十人,后来都成为名臣。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联典指北宋大将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狄青出身贫寒,从小就胸怀大志,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脸上刺字,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对西夏作战中多次立功,为范仲淹等提拔,由士兵升至大将。范仲淹送给他《左传》,便刻苦读书。皇祐年间为枢密副使,击平侬智高(在南方反宋而立的割据政权大南国“皇帝”),回朝任枢密使。后来仁宗劝他洗去充军时脸上刺的字,但是狄青答仁宗“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因此被称为“面涅将军”。

109米(Mǐ)

雍凉声韵乐官老;

父子图书待诏新。

  上联典指唐代人米嘉荣,著名的歌唱家,西域米国人。他曾在宪宗、穆宗、敬宗三代任供奉,史书上称他为“三朝供奉”。刘禹锡有诗句:“唱得凉州意外声,故人惟有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 好染髭须事后生。”“三朝供奉米嘉荣,能变新声作旧声。”

  下联典指北宋书画家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以及米芾长子米友仁,人称小米,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小名寅哥、鲨儿,字元晖。宣和间应选入掌书学,高宗时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

110贝(Bèi 貝)

襄助文端元史著;

施行政惠运河清。

  上联典指明代文学家贝琼,字廷琚,浙江崇德人。博览群史,工诗能文。明初召修《元史》,官国子监助教。与张美和、聂铉齐名,时称成均三助。有《清江文集》。

  下联典指宋代江阴知县贝钦世有惠政,县有运河久湮,贝钦世欲浚治之,大姓争捐金为助,不逾月而成。

111明(Míng)

正史通经修礼乐;

兴师抗暴镇西南。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人、平原人明克让,字弘道,少好儒雅,博涉书史,三礼、礼论,他都深有钻研。天文历法、占卜他也各擅其妙。先在南朝梁作官,梁朝亡后,上长安去北周做官,累迁司调大夫。隋朝帝受禅后,被拜为率更令,进爵为侯,奉诏与太常牛弘等修礼议乐。对当朝的史实,他经常发表有见地的议论并予以修正。著作有《孝经义疏》、《古今帝王记》、《续名僧记》、《文类》、《文集》等。明克让生于梁武帝普通六年,卒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年七十岁。

  下联典指元朝末年随州人明玉珍,那时天下乱,至正初,他率乡兵参加徐寿辉的红巾军与元兵交战,战争中眼睛受到到伤害。后来率兵由巫峡西进,占有川蜀之地。陈友谅杀寿辉称帝,玉珍自称陇蜀王,国号定为大夏,改元天统,仿周制,设六卿,上奉弥勒。明玉珍身高八尺,身形魁梧,勤俭节约,爱好文学。礼贤下士,与明太祖关系很不错,经常书信往来。明玉珍做了六年皇帝死去,享年才36岁。就由儿子明升继承王位。接着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天下安定,明升就归顺了朱元璋。明玉珍父子建立的大夏国,只存在了十一年,以重庆为国都。

112臧(Zāng)

雄词壮志宣盟约;

被褐浇园撰晋书。

  上联典指东汉末年义士、广陵郡射阳县(今江苏宝应县东)人臧洪,字子源(一作子原),他的父亲臧旻曾任使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守、太原太守,曾平定会稽妖贼许昭的叛乱。臧洪十五岁时,因其父的功绩被拜为童子郎,“知名太学”。臧洪体貌魁梧,格外优秀,为人雄气壮节,曾为关东联军设坛盟誓,共伐董卓。东汉末期,臧洪先为张超所用,被袁绍见到后,任命为青州刺史。其治理青州两年,群盗奔走。袁绍惧怕其才能,改迁东郡太守。后臧洪因袁绍不肯出兵救张超,开始与其为敌,袁绍兴兵围之,经过几番恶战,臧洪被袁绍所擒,慷慨赴死。臧洪的同乡也是属下陈容质问袁绍:“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袁绍羞惭难遮,使将陈容牵出,谓曰:“汝非臧洪畴,空复尔为?”陈容顾曰:“夫仁义岂有常所,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今日宁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也。”遂复见杀。在绍坐者,无不叹息,窃相谓曰:“如何一日戮二烈士!”臧洪在城破之前派遣两个司马出城向吕布求援,等到他们回来时东武阳已经陷落,皆赴敌阵而至战死。陈寿评曰:“陈登、臧洪并有雄气壮节,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洪以兵弱敌强,烈志不立,惜哉!”臧洪著有不少文章,今存《酸枣盟辞》、《答陈琳书》,皆情辞慷慨,动人心弦。

  下联典指南朝齐国史学家、东莞莒县(今山东)人臧荣绪,他出生在官宦之家,所著的臧版《晋书》成为后来唐朝房玄龄、诸遂良等人修史《晋书》的最重要蓝本。他的祖父奉先曾任建陵(今江苏泰县)令,父庸民曾任国子学助教。荣绪幼年丧父,靠自己劳动养家,“躬自灌园,以供祭祀”。因此,后有“灌园叟”的别号。荣绪笃志好学,酷爱“五经”,自号“被褐先生”。青年时期与朋友一起,钻研历史典籍,穷本溯源,为著书立说准备资料。臧荣绪虽博学多才,但从不愿为官。数次征辟从不就任。在京口教书时,南徐州刺史曾请其任西曹,举秀才,荣绪不就。萧道成(后为南朝齐高帝)为扬州刺史时征荣绪为主簿,也未赴任。他潜心著述,终于在花甲之年撰《晋书》110卷,俗称《旧晋书》。其书囊括了东西晋的全部历史,各体具备,卷帙繁富,弥补了在此之前17家《晋史》之不足。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所以,唐修《晋书》晋史部分的时候,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考其他诸家晋史、杂说编纂而成。荣绪还著有《嫡寝论》、《拜五经序论》等。另有《绪洞记》作为韦曜《洞记》的续集。

113计(Jì 計)

轻财御史留清白;

妙笔画师绘菊梅。

  上联典指宋代朝奉大夫计衡(生卒年不详),字致平,绍兴年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出守池州,转朝奉大夫,居官多有善政。在太学时,曾上书论天下大计,献四策,使南宋暂时得以保存,高宗奖他说:“有士如此,不负教养。”他死后,家无余资,时人称之“清白吏”。

  下联典指二人,一是明代刑部郎中计礼(生卒年不详),字汝和,号懒云,浮梁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擅画菊,落笔皆用草书法。时云:“林良翎毛夏昶竹,岳正葡萄计礼菊。”二是清代画家计楠(1760-1834年),字寿乔,秀水人。廪贡,官严州教谕,耽著述,精绘事。家于闻溪,于雁湖畔筑小圃曰一隅草堂。喜艺花,耽著述,初与奚冈、方薰交,师其意画竹石草虫,尤善画梅,时称计红梅。深谙医理,尤精妇科。著有《客尘医话》、《端溪砚石考》、《石隐砚谈》、《一隅草堂集》、《牡丹谱》等。

114伏(Fú)

单父操琴能管理;

尚书夹壁幸留传。

  上联典指春秋的时候,孔子的弟子伏不齐(生卒年待考)为单父宰。不齐是一个很仁爱的人,而且他很有才智,他每天只弹琴作乐,看来不象他的同学巫子期表现得勤劳,但是单父仍然被他治理得很好,孔子夸奖他有“王佐之才”。

  下联典指伏胜(公元前260-前161年),字子贱。为伏羲的后裔,其近祖由淮阳陈国迁到鲁国(今山东济南)。原为秦国博士,世称伏生,享年99岁。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到了汉高祖灭了秦以后,伏生扒开墙头,见书发霉损坏了一些,还剩21卷。伏生便在齐、鲁一带聚徒讲授。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伏生是时九十余岁,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传世的《尚书》。自己撰有《尚书大传》。成为文学派的开山祖师。

115成(Chéng)

精神汇聚融音乐;

政事诚能助帝王。

  上联典指春秋时名琴师成连(生卒年不详)。伯牙尝从学琴,三年而成,于精神志未能专一,成连云:“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遂与俱至蓬莱山,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但闻海水汨没奔澌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授琴歌之。曲终,成连刺船还。伯牙遂为天下妙手。

  下联典指西汉名士成公,春秋时代卫成公(姬姓)的后代。他自隐姓名,常读经书,不交世利,为世所高。汉成帝出游,遇见成公,成公不行礼。成帝说:“朕能富贵人,能杀人,子何逆朕?”成公说:“陛下能贵人,臣不做陛下之官;陛下能富人,臣不受陛下之禄;陛下能杀人,臣不犯陛下之法。”帝不能屈,使郎官二人就受《政事》十二篇。

116戴(Dài)

礼记真传兴绝学;

哲思宏论启新潮。

  上联典指《大戴礼记》作者戴德(活跃于公元前43-前33年,生卒年不详),春秋宋国君主宋戴公的二十二世孙,《小戴礼记》作者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字延君,号称大戴;戴圣字次君,号称小戴,汉宣帝时均立为博士。戴德官至信都王刘嚣的太傅;戴圣官至九江太守。他们是西汉时期梁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家族显赫。戴德和戴圣都是西汉经学家后苍(约公元前70年在世)的弟子,由于二人在礼学上的重大贡献,也被后人尊称为儒宗。《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是长时期积累起来的繁富的礼制。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思想、仪礼、官制、器物等方面的重要典籍。秦始皇焚书,《礼》不得传,唯有高堂生能言讲。遂传《仪礼》十七篇于萧奋,萧奋传之孟卿,孟卿传之后苍,后苍传之戴德及戴圣。

  下联典指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戴震(公元1724-1777年),一字东原,二字慎修,号杲溪,汉族,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乾隆27年举人,乾隆38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40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梁启超、胡适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巧艺精工雕佛相;

  上联典指东晋著名美术家、雕塑家戴逵(公元326-396年 ),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居会稽剡县(今浙江绍兴嵊州市)。他是顾恺之时代另一有名画家,南渡的北方士族。晚年长期住在会稽一带。戴逵终生不仕,初就学于名儒范宣,博学多才,善鼓琴,工人物、山水,坚拒太宰武陵王召其鼓琴之命,王徽之曾雪夜访之,到门未入,孝武帝时累征不就。著《戴逵集》9卷,已散佚。他少年时画的《南都赋》,使他的先生范宣(当时有名的学者)改变了绘画无用的看法。他富有巧艺,绘画而外,又善于弹琴,更以擅长雕刻及铸造佛像而知名,是最先创造了中国式佛像的艺术家,也是今天仍流行的脱胎漆器的创始者。戴逵在南京瓦官寺作的五躯佛像,和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及狮子国(锡兰岛)的玉像,共称“瓦官寺三绝”。

117谈(Tán談)

护民減赋无私利;

医国寻踪有逸儒。

  上联典指明朝谈伦(1429-1504年),字本彝,上海县鹤坡里(今杜行乡群益村附近)人。天顺元年进士,授吏部验封司主事,不久升郎中。伦服母丧期满,即补为虞衡司郎中,又擢升应天府丞。安徽凤阳大水,当地官员力图掩盖,不上报朝廷,伦自署上奏,凤阳百姓得免缴秋后粮税白银数万两。后升应天府府尹,又改任顺天府府尹,官至工部右侍郎。

  下联典指清朝海宁人谈迁(1593-1657年),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其注心。著有《国榷》一书。50多岁完成原稿,但被小偷偷走,在受到打击后,他便从痛苦中挣脱出来,编著一部新的《国榷》。新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

118宋(Sòng)

赋诵文辞悲世象;

究寻物理识天然。

  上联典指战国时楚国襄樊宜城人,文学家,屈原的弟子宋玉(约公元前298-前222年),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人,宋国公族后裔 ,楚国文人。生于屈原之后,为屈原之后学。曾事楚顷襄王。工于辞赋,擅长音律,《九辩》、《招魂》为其代表作,开创了后代诗人悲秋的主题。

  下联典指明代科学家,江西奉新县人宋应星(1587-1666年),所著《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是一部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性的科学巨著,在国际上也影响甚巨。

119茅、茆(Máo)

识典通坟堪助教;

讲文论武赞奇才。

  上联典指宋时茅知至(生卒年不详),仙游人。操尚介洁,博通三坟五典,介六经孔孟之道貌岸然,以开明人心。著二十一史绎,注十三经旁训,以阐发奥旨。后荐于朝,补国子助教。终归隐。

  下联典指明代博士茅坤,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人。善古文,又好谈兵。累官广西兵备佥事。后迁大名副使。尝提兵戍倒马关,总督杨博视其营垒,叹为奇才。著有《白华楼藏稿》等。

120庞(Páng 龐)

学士奇谋防紫塞;

岐黄妙术续青囊。

  上联典指北宋大臣庞籍(988-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县(今属山东菏泽市)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庞籍及进士第,被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司理参军。西夏兵侵犯边境,他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修筑城寨,募民耕种,严肃军令,加强防御,起用名将狄青,并筹划议和。宋、夏和议后,回京任枢密副使,继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太子太保,皇祐年间封颍国公。是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晚年作诗有句:“田园贫宰相,图史旧书生。”

  下联典指北宋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被誉为“北宋医王”。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自少从父学医,年未及20,通黄帝扁鹊医书,且能阐发新义。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他为人治病,不分贵贱,招待住食,尊老慈幼,就像是病在自己身上一样;其中不治者,必定如实相告,不再治疗;病家持金来谢,也不尽取,其医德高尚可称。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庞氏对《难经》非常推崇,著有《难经辨》,以及《主对集》、《本草补遗》,因年代久远,这些医学著作现在大多遗失,仅存着一部《伤寒总病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向氏祠堂对联
清联300幅(三)
洪姓郡望堂号
[转载] 张姓宗祠通用对联(七言)
任氏——楹联典故
百家宗祠:余姓起源之历史名人,宗祠通用对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