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须有“思”与“考”

时常会面对关于读书的提问,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是:读书不少,收获不大,精神境界没啥提升,写作能力没啥进步,读书,到底有啥用?

读书有啥用?以前,我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读书,不就是日常生活?还需要这么认真地拷问意义?但近些年来也难免疑惑。因为,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读书对于许多人来说,不一定就是常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真的是一种必然?我看未必!读书若没有基本的思考介入,只不过是浏览了一堆语言符号而已,这些符号很可能阅后即“焚”,转瞬即烟消云散。

有质量的阅读,一定是伴随着阅读主体的“思”与“考”的。

对于现代社会的知识生产而言,“思”这样的主体行为,和读书活动密不可分。毕竟,现代人来自于直接经验的知识少而又少,更多地需要借助前人(他人)的知识输出来丰富自己。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结合自己的职业、志趣、经历、学识、目标等,想一想我们到底该读点什么书,怎样有侧重地读点书,就显得特别重要。人生何其短,谁能读尽天下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足矣!基于性情,读自己喜欢的书,基于功用,读自己可用的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尤其重要。否则,在书籍的汪洋大海中,我们永远也找不到搭乘的舢板。

从词源上来说,“考”亦有“问”之义。将其转换到阅读语境中,就是想表达这样的认知:读书不是简单的识字行为,而是深沉的主体追问。不管是经典名著,还是新作新著,绝不可盲目迷信。不论是名人名流,还是网红大咖,皆不能陷入迷思。读书中的“考”,就是要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管是千古圣贤,还是当代翘楚,他们的书,只是我们通往思想彼岸的一座桥梁(甚至只是一块垫脚石)而已。只要是凡夫俗子,只要是一个具体的人,所思所想就难免有缺陷,所著所作就注定有局限,这应该成为阅读中最基本的判断。既要潜心阅读,亦要用心追问,才会真正阅有所值、读有所获。

广义上而言,“读”这样的行为,几乎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每一个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读”,无时不刻不在 “知”。但公众的总体判断却是:读书,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认知反差?原因就在于:互联网时代的终日刷屏,根本替代不了真正的阅读。如果没有“思”之自觉,“考”之自省,再多的“读”,我们看到的终究是一朵朵匆匆掠过的信息浮云而已。

撰文:陈守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大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为什么我不赞成“听书”学习
精品 | 《政治生活》行为主体知识整合
精品 | 《经济生活》行为主体知识整合
政治干货丨《政治生活》行为主体知识整合!
************期中复习|必修二《政治生活》十大行为主体知识体系整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