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颦一笑总关情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1)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人物描写的方法

诗词中艺术形象举隅

一、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三、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六、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八、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九、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

十、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波》。

  十一、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古典诗歌表现人物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反面衬托、借物喻人、修辞等。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它直接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行为(经历)、神态、心理、语言、处境、遭遇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其中,若描写的是人物细微的动作、神态、心理等,则又可称其为细节描写。阅读诗歌时,要注意其中对人物的直接描写,并通过这些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

  例: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闺中少妇的形象。阅读这首诗歌要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这个闺中少妇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塑造这个形象的意图何在?

  首先说第一个问题。欲分析闺中少妇的形象,首先要看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个闺中少妇形象的?我们看前两句。首句中的“不知愁”,通过少妇的心理,表现了这个少妇无忧无虑的特点。第二句中的“凝装”,指少妇着浓妆,穿华衣,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上翠楼”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她为何要上翠楼?当然不是消愁解闷,而是为了欣赏大好春光。前两句通过人物的心理、外貌、动作,刻画了一个年轻漂亮,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妇形象。不过,在这首诗里,这个少妇的形象不是静止的,而是有变化的,后两句就写出了这个变化。我们先看第四句。这一句很显然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少妇后悔自己当初让夫婿“觅封侯”而使其从军远征。通过少妇的这个心理,一方面表现出其曾经的虚荣,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其此刻心中的“怨”。她为什么怨?因为她“忽见陌头杨柳色”。“杨柳”为何会让她对当初的行为后悔?一则杨柳让她忽然产生了对丈夫的思念;二来春日青青的杨柳生机勃发正如她的大好年华,少妇时值青春却因虚荣使丈夫远离,自己只能独守空房使年华虚度,这怎不让她后悔怨旷?总之,这首诗歌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年轻漂亮,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爱慕虚荣,又因看到柳色思念夫婿而怨恨自己让其从军的少妇形象。

  把握住了诗中少妇的心理变化,诗人塑造这个形象的意图也就清楚了:一是表达对少妇的同情,二是以这个少妇的经历劝谕世人珍惜身边的幸福。

  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四句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四句运用细节(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思念和深切关心之情。第四句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这个细节(动作)表明诗人要说的话之多,突出了对家人思念之深切。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是怎样描写的?

  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一二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三四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五六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七八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等动作描写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轻视的一面。

3.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②行。

  莫嫌荦确③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野人,诗人自称。③荦确:山多大石。

  根据最后两句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是一位不避坎坷、超脱旷达的被贬者形象。面对山多石大这样的坎坷道路,诗人却劝慰自己“莫嫌”,并直陈心曲“自爱铿然曳杖声”,可见其面对坎坷时旷达的人生态度。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找出词中对抒情主人公直接描写的句子,分析其分别表达的思想感情。

“千里念行客”描写抒情主人公的心理,直接表现了其对“远人”(行客)的思念之情;“何处寄书得”仍然是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渴望“远人”书信而不得的失落和怨恨;“泪弹不尽临窗滴”是对抒情主人公神态的描写,写她临窗不停的流泪,表现了其因深切思念远人而产生的巨大痛苦;“就砚旋研墨”是动作描写,结合最后三句在写信时抒情主人公的泪水将红色的信纸染成无色,再一次表现了其对远人的思念之切以及因此给她带来的痛苦。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乾道二年(1166)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卜居镜湖之三山。此诗即作于此时。②玉瀣:美酒名。③黄庭:道经名。

  这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却被统治者弃置不用,只能远离尘俗,心中抑郁不平的隐居者形象。抒情主人公在词的上片是一位远离尘俗,镇日饮美酒、阅道经、漫步竹林、卧看群山,过着闲适惬意生活的隐居者形象。下片前三句表面上说自己已经安于此种生活,但后面“元知”两句笔锋一转,揭示了造成自己这种处境的原因:原来正是造物者的无情,才使英雄白白地在闲居中衰老死去。这样,一股抑郁不平之气就在篇末流露了出来。

   侧面烘托又叫间接描写,这种手法不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环境、外物等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人物,以使其鲜明突出。这种手法主要包含以人烘托人、以物烘托人和以环境烘托人三种情况。

  请看同样出自“汉乐府”中的两段诗句。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孔雀东南飞》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都是女主人公的漂亮,不过,在表现手法上有明显的不同。《孔雀东南飞》中的这段文字直接描写了主人公刘兰芝的穿着、身上的饰品、长相和动作,这些描写从正面表现了刘的漂亮。《陌上桑》则不仅有对女主人公罗敷采桑时所用的笼子,她的发式、耳饰、衣着的直接描写,还描写了罗敷采桑途中所遇到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四类人。诗歌为什么要描写这些人?显然,诗歌写着四类人目的并不在他们身上,而是通过他们见到罗敷之后种种如痴如醉的举动来表现罗敷之美。这种写法就叫侧面烘托,这样写的好处是把罗敷的美表现得极具感染力。

  再看下面这首诗。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边将形象。如何把握这个形象?诗歌在塑造这个形象时,基本上没有对其做直接描写,而主要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因此,只要搞清诗歌借助何种媒介烘托这个形象,如何烘托这个形象,就基本上把握了这个形象和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首联描写的是边将的生活环境。“北风凋白草”描写的是边塞之苦寒,是自然环境。读到这样的句子就要想想:诗歌描写自然环境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描写边塞的苦寒就是为了烘托边将生活之艰苦,因为他就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胡马日駸駸”,写胡马每天都跑得很快。这里的“胡马”不是一般的马,是战马。写胡人的战马每天都在奔驰,其实是想说战争之频繁之激烈,这就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战争气氛。边将每天都要面对敌人,面对战争,恐怕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他也一定因此而身心俱疲。诗歌开篇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边将饱受边塞生活之苦。

  颔联中有“边将心”三字,这可以说是整首诗里唯一对边将的直接描写。不过,边将心里想些什么?仅看这三个字却无从知晓,因此还是要看其它描写。这一联明确交代所写时间为“秋来”、“夜后”。秋天,本就是一个让人感伤的季节,再加上又身处肃杀的边塞之秋,夜后独立于戍楼之上遥望明月的边将,其心中之伤感孤独可想而知。此联对边将思乡之情的表现,仍然通过交代时间和对物象的描写从侧面加以烘托。

  颈联描写边将所穿之“铁衣”和所骑之“战马”,其目的还是对边将的形象进行烘托:上联以“霜露重”描写铁衣,表现边将在戍楼上站立时间之长,烘托其乡思之浓;下联“战马岁年深”,写战马在边塞征战的年岁很长,是从侧面表现边将戍边时间之长。

  经过层层烘托,至此,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已经呼之而出了。不过,把握了边将这个形象,还不能说完全读懂了这首诗。要彻底读懂这首诗,还需要进一步思考诗人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何在。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何在?首先,当然是对边将和像边将一样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守边将士的同情。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思考造成边将们痛苦的原因。那么,是什么让边将长时间有家难归呢?请看尾联,“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这里的“烟尘”代指战争。整联的意思是说,自从边疆修建了卢龙塞直到现在,战争就从未间断。尾联与前三联不同,它是诗人的自陈。诗人在尾联直接告诉我们,连年不断的战争是造成守边将士有家难归的根源。据此,我们可以确定诗歌塑造边将这一形象更想表达的是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

  练习:

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首诗歌是如何表现蜀僧弹琴技艺之高超的?请简要分析。

①直接描写。“为我一挥手”通过对蜀僧弹琴动作的描写,表现其技艺之娴熟。②侧面烘托。“如听万壑松”与“客心洗流水”两句通过诗人听琴的感受,从侧面烘托蜀僧技艺之高超;“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表面交代弹琴结束的时间和天气,但“不觉”一词表明,这两句还是通过描写诗人对琴声的陶醉侧面烘托蜀僧弹琴技艺之高超。

2.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陆鸿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主要是如何表现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诗歌主要是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这一形象的。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从侧面表现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表达了思乡孤寂之情。是借助环境烘托和对抒情主人公动作行为、心理的直接描写表达感情的。上片前两句描写环境,秋天傍晚,天气转阴,秋风吹袭,满庭凄冷,烘托作者内心的凄凉;后两句写作者“伫听寒声”的行为,作者希望得到家人的消息却看不到传递书信的大雁,表现其内心的失落。下片前两句描写夜深朋友散去后只有孤灯相映的环境,烘托作者内心的孤寂;后两句则通过直接描写其酒醒后的心理,表现孤寂之感。

4.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诗歌前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诗歌前两句用落月、啼鸦、霜、江枫、渔火等夜晚江上的景物,描绘了一幅冷寂、凄清画面,烘托了诗人旅途中孤寂愁苦的心情。

  (2)后两句写寒山寺的钟声是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寒山寺的钟声是夜半传来的,可见诗人此时仍未入睡,这就侧面烘托出了内心孤寂愁苦之深。

5.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创作的。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流放被赦后内心的轻松激动。全诗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心情的词句,而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归程船行速度之快,从侧面表现诗人内心之喜悦激动。

反面衬托,又叫反衬。它和烘托都是衬托,两者的共同点是都不对所要表现的人物进行正面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其他的人、事、景、物对所要塑造的人物加以表现。当然,反衬不是烘托。反衬不同于烘托的地方在于,用以反衬的人、事、景、物与所要表现的人物在特征、性质上是相反的,两者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请看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环境,描绘了一幅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空阔荒寒的画面。这幅画面的特点有二:一是阔大,诗人用“千山”和“万径”两个词夸张地予以表现;二是空寂,通过“绝”和“灭”两个词可以看出。诗人在诗歌开头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幅既无比开阔,又空寂得不要说人连鸟都没有的画面?搞清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分析这幅画面与诗歌三四句的关系。诗歌三四两句描写了一个寒江独钓的老人。很明显,这个老人是诗歌要表现的对象。这两句对老人的描写与前两句的环境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环境的阔大与老人的“独”对比,环境的“空寂”与老人“钓”的行为对比。诗歌为什么要用环境与老人进行对比?因为越突出环境的空阔越能反衬出在这个环境中独钓寒江的老人不惧严寒的风骨和孤高傲世的品性。

  再看杜甫的一首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处是归年?

  这首小诗表达的感情根据三四两句很容易把握:思归之情。问题是,前两句的景与这种思归之情是一种怎样关系,对表现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我们看诗歌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这两句诗人描写了碧江、白鸟、青山和鲜艳欲燃的红花,这些景物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春色图。这种美景与诗人的思归之情构成一种鲜明的对比。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心中没有愉悦,有的反而是什么时候才是归年这样的伤感,这就反衬出诗人的思归之切。诗歌用美景来表现哀情的手法,也叫做以乐景衬哀情。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把哀情表现得更为感人。

  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都是用环境来反衬人物。下面,我们再看一首词。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写于李煜国破被俘之后,词作表现的是亡国之恨。不过,除了第一句“多少恨”之外,作者没有再直接表现这种恨,而是描写了自己昨夜的梦境。梦中,作者还和自己以前在南唐为帝时一样,在一个春夜带着众多随从到上苑玩花赏月,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作者描写这样的梦境,是故意用梦中的热闹繁华与现实中自己的处境形成对比,以反衬自己现在的孤独凄凉,从而表达亡国之恨。

  练习。

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颔联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颔联通过描绘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雄浑壮阔的景象,与诗人的孤独、渺小形成对比,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2.阅读下面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临江仙①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②。

  闻说阆山通阆苑③,楼 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①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②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③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这首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怎样表现的?

  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遭贬远离朝廷的酸楚凄凉和对仕途不得志的悲愤无奈。上阕回忆刚考中进士时的春风得意,与被贬后远离朝廷、官职卑微的处境形成对比,反衬作者此时内心的酸楚凄凉和悲愤无奈。

3.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鹊桥仙 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这首词中的双星是怎样的形象?词的上阕为什么要写“月姊”和“风姨”?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的双星是被群仙嫉妒,渴望相见,相见后却为马上分手而愁苦的形象。上阕描写月姊蹙眉、风姨吹雨等群仙对织女的嫉妒,反衬出双星良夜之美好;整首词又通过描写被群仙嫉妒的织女只能与丈夫短暂相会并因此而愁苦,突出群仙的孤独寂寞。

4.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守边将士形象?前六句对塑造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表现了一群不畏艰苦,忠贞报国的守边将士形象。前六句极写塞外环境的恶劣和军旅生活的紧张和艰苦,与后两句写守边将士的杀敌雄心形成对比,反衬将士们不畏艰苦忠贞报国精神之可贵。

  诗歌使用借物喻人这种手法,有两种情况,一是整体使用,一是局部使用。所谓整体使用,是整首诗都在借物喻人;所谓局部使用,是只有某一句或某几句使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题目为“咏山泉”,是一首咏物诗。这种咏物诗,咏物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表现人,其使用的手法即为借物喻人。阅读这样的诗歌,首先要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所咏之物的,描写了所咏之物的什么特点,然后据此把握诗歌所要表现的人的特点。我们看这首诗。首联中的“借问不知名”,表现了山泉默默无闻的特点。颔联和颈联都写的是山泉的作用:“映地为天色”说山泉在地上能倒映出天色,“飞空作雨声”说山泉从空中飞落可发出雨声,“转来深涧满”意为山泉汇聚起来能贮满深涧,“分出小池平”意为山泉从深涧中分流出来能注满小池。尾联“恬澹无人见,年年常自清”表现的是山泉虽“无人见”却清静淡泊和坚守自己清澈本性的品格。总括起来看,诗中的山泉有很多的作用却默默无闻,虽然如此,它却不抱怨,不自弃,而是清静淡泊,坚守本性。清楚了山泉的特点,其所要表现的人物(就是作者自己)的特点也就很容易把握了。诗歌借山泉表现了诗人虽怀才不遇却清静淡泊坚守节操的品格。

  再看一个局部使用借物喻人手法的例子。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这首诗题目为“客中初夏”,“初夏”是时间,“客中”交代自己当时客居他乡的处境。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这首诗即作于此时。此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初夏之景:时值四月,雨后初晴,天清气和,正对着门的南山由模糊渐渐清晰起来。这两句表面写景,内中透出的却是诗人心情之宁静恬淡。后两句仍写所见:在这里,诗人看不到随风飞起的柳絮,只能看到朝向太阳的葵花。诗人为什么要写风一吹就离开柳树四处飘飞的柳絮和总是将花盘朝向太阳的葵花?借物喻人:柳絮象征轻浮,没有操守之人;葵花则象征坚守节操,忠贞不二之人。诗人说,所居之地没有(“更无“)柳絮,只有“向日倾”的葵花,显然说自己就是葵花(写柳絮是用以反衬葵花的)。总起来看,这首诗中表现的是一个虽然政治上不得志,却宁静恬淡,坚守节操,对朝廷忠贞不二的诗人形象。

  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诗歌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三四两句对表现这种形象有什么作用?

  诗歌表现了一个虽政治上失意却乐观、孤傲、倔强的诗人形象。三四两句表面上写在日暮时分,风吹雨散,嵩山的几座山峰从云中显露出来,实则是借物喻人。作者用从云中挺立出来的山峰来自比:虽然自己仕途不顺,但所有的不顺终究会风吹云散,自己终究会像这几座清瘦的山峰一样挺立于世。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乐观、倔强、孤傲的品性。

2.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是如何表现的?

  诗歌塑造了一个因落魄半生、怀才不遇而狂放孤傲、愤懑无奈的诗人形象。首句诗人直陈自己的经历与现状,“落魄”不仅是诗人半生的经历也是其当前境况;第二句“独立书斋啸晚风”,通过描写行为表现了了诗人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表面描写图中内容,实则借图中如明珠般珍贵却因无人赏识只能被随意抛掷在野藤之中的葡萄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无奈。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②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①緌(ruí):本指帽子或旗杆顶上的缨子,这里指蝉首的触须。②流响:形容声音传得很远。

  诗中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写蝉有什么用意?

  诗中的蝉身居高处,以清露为食,叫声远播。诗人热情赞美蝉意在以蝉自比,自己身居高位却高洁清廉,名声远播而不借外物,具有独立的人格与自信。

  诗歌表现人物,常常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生动鲜明;使用夸张,则可以是人物的个性特点更为突出鲜明。

  请看杜甫的《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中的诗人是一个孤独,漂泊无依,对仕途的失意愤慨无奈的形象。诗歌为使形象特点更为鲜明,在尾联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把自己比作广阔天地间到处飞翔的一只小沙鸥,这一方面突出了自己的漂泊无依,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自己的孤独和渺小感。

  请看李白的《秋浦歌》: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鬓发霜染,愁思浓重悠长难以排遣的的诗人形象。诗人写自己的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为什么?因为首句的夸张。“白发三千丈”,非常的不合情理:一个人七尺左右的身躯,何以能有三千丈长的头发?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我们恍然明白,原来三千丈长的不是白发而是诗人之愁。以夸张的“三千丈”来写愁绪之浓重之悠长,诗人的愁就有了撼人魂魄的力量,让人不能不动容。

  我们再看下面这支元曲:

  【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剥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①下手。

  【注】老先生:唐、宋以来,称呼达官显宦为“老先生”。

  这支曲子题目为“讥贪小利者”,在刻画“贪小利者”形象时,作者极尽夸张之能事:他们从燕口夺食,在针头剥铁,于佛面上刮金,到鹌鹑嗉找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中刮脂油。作者正是通过对其荒唐不合常理行为的夸张描写,将元朝的各级官员搜刮民财时不避对象、不择手段、贪得无厌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捧腹的同时领略世事百态。

  古典诗歌鉴赏中人物形象试题的解答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表现形象的手法是诗歌鉴赏题中常见的考点。

  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诗歌鉴赏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忘我的诗人形象。

  这个答案的要点有三:一,对人物形象的总体概括“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忘我的诗人形象”;二,塑造形象所用的手法(即表现形象的手法),“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三,结合诗句对形象进行的分析,“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再如2012年湖北卷诗歌鉴赏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风。诗歌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和上面一首诗的参考答案一样,这个参考答案要点仍然是三:对人物形象的总体概括,刻画人物所用的手法,结合诗句对形象的分析。

  以上两个例子告诉我们,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要包含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回答时,一般把对人物形象的总体概括放在开头,接着指出塑造形象所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一般说来,对人物形象的总体概括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人物特点的概括,一是对人物身份的概括。如,“诗歌前两句塑造了一个孤独无依、望月思归的游子形象”。在这个对人物形象的总体概括中,“孤独无依、望月思归”是人物的特点,“游子形象”是对人物身份的概括。

  对人物特点的概括包括人物的思想、情感、品格、处境等;对人物身份的概括,需结合诗歌实际,可以根据人物的职业概括,如诗人形象、宫女形象、将士形象等;可以根据人物的年龄概括,如老者形象、少年形象等;可以根据人物的处境概括,如游子形象、隐者形象等;可以根据人物的思想感情概括,如思妇形象等,还可以根据性别概括,如少女形象等。

  练习:

1.2013年辽宁卷诗歌鉴赏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2.2013年重庆卷诗歌鉴赏题。

  鹧鸪天 酬孝峙

[清] 钱继章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注】①钱继章,明崇祯九年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的怪异,用比喻突出性格的坚忍不拔。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白朴,一生优游不仕。

  这支曲子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渔夫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这支曲子描写了一个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渔夫形象。曲中的渔夫生活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傲视达官显贵,过着像鸥鹭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寄寓了其厌弃功名、留恋山水、追求自由、淡泊宁静的品格。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冬夜

  黄昇①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②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③,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注】①黄昇,南宋词人,早年放弃科举,遁迹山林,吟诗填词。②稜稜:形容被子又冷又硬。③吟未稳:吟诗尚未觅得韵律妥贴、词意工稳之句。

  词的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词的上片描写了一个夜深未眠、苦吟填词、孤寂凄冷的词人形象。夜近五更,万籁俱寂,月照霜华,只有诗人在昏暗的灯光下苦吟填词,孤寂凄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二)古典诗歌表现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
第三节:鉴赏古代诗歌中人物的形象
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一)
诗歌鉴赏技巧助攻:常见的8种人物形象分析,快快收藏!
鉴赏古代诗歌中人物的形象
高中语文速记:诗歌鉴赏技巧,常见的8种人物形象,打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