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草原诗刚柔相济

内蒙古诗词学会

第六届论坛优秀论文

荐读语

本期推出的是赤峰诗词学会董连辉老师的《让草原诗刚柔相济》。本论文为第六届论坛获奖作品。

自古以来,草原地域的诗与草原的雄浑壮阔相谐,总体上风格以刚健有力为著,但也不乏委婉柔美。历史上所讲诗歌的“刚”与“柔”风格主要是指气韵、情感的特征,当然也包括表达方法,比如豪放与婉约,本文主要是就现代诗歌创作而谈的,主要在对诗歌表达方法的分析论述,董老师认为草原诗“刚直有余,温婉不足”,所以重点在如何“温婉”上谈自己的体会,总结诗歌创作的经验,提出创作的主张,这是值得肯定的。

诗歌要有“韵味”,过于直白诗味儿就淡了——当然并非是简单指字面直白与否,而是指作品的内涵,有些诗字面直白,而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像《静夜思》《登鹳鹊楼》,明白如话。“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正是写诗应该追求的目标。作者最后说:“我们可以刚毅地表态,也可以柔美地传情。刚直而不粗鄙浅陋,柔美而不故弄玄虚。豪放敢追苏轼,婉约能比易安。”说得痛快淋漓。

“刚柔”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即阴阳。《周易·系辞》:“刚柔相成,变在其中矣。”《淮南子·精神训》:“刚柔相推,万物乃形。”这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文心雕龙》有《风骨》和《隐秀》两篇,基本可以认为是“刚”与“柔”的美学思想的系统论述。那么,本文的主题“刚柔相济”则具有了更高远的意义。

如果说一点不足,那就是文所举诗例,大多不是草原诗,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显的缺憾。

内蒙古诗词学会学术部 任英

2020年5月9日


让草原诗刚柔相济

董连辉

(赤峰市敖汉诗词学会,敖汉旗)

易中天在某种场合主张文化人的分类应该是:士人、学人、诗人、文人,前三种属于“君子儒”,后一种属于“小人儒”。我不想去追究他的分类是否科学合理,我只是很认可也很庆幸他把诗人位列于“君子儒”的称谓之下。
我一直很喜欢结交写诗的朋友,一直认为诗人重感情、有大爱、真君子。尤其我们内蒙地区的诗人,秉性刚直,性情豪爽,不虚伪,不做作。若是喜欢,就“倾盖成莫逆”,若是讨厌,就“连甍如不识”。这也造就了草原诗风的特质:豪放大气、直抒胸臆。就连我一个弱女子,诗中也难免出现“只生傲骨不生媚,几许炎凉奈我何”,还有“不羡江山谁指点,但求笔下有乾坤”这样雄豪的诗句来。
这种诗风无所谓好不好,就像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不能评判出谁的艺术价值高,谁的艺术价值低一样。没有好不好,只有适合不适合。
一、直抒胸臆,诗更有感召力
今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数一线抗疫勇士将生死置之度外,召必来,来必战,战必胜。作为诗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借助诗来赞美弘扬其奉献精神,鼓舞国人士气。这时,诗就是一种工具,一种动力,就需要直接些,直白些,刚性些。比如高天宏写的“身荐九州倾碧血,瘟神不灭誓不回”,常戈文写的“国家有难忠先尽,灭疫归来再孝娘”,周鹏江写的“一嗓强音呼到底,阻击疫战必成功”,贾云程写的“老夫没有回春力,面向江城鞠一躬”,这些诗都特别有感染力、感召力。我们做的微刊——“华夏第一村诗书画影”抗疫专题一,总点击量6.9万之多,可见这种快餐文化的魅力和对时政的助力作用。如果此时你非要把诗写得山路十八弯,或者引经据典、掏老祖宗挎兜,读者还得百度、查字典、反复琢磨才能明白个大概意思,那岂不是让读者虐心,也失去了弘扬正能量、助力抗击疫情的作用?
二、柔中有刚,诗更具感染力
如果把诗作为一种艺术,一种大众文学,那么我觉得草原诗是刚直有余,温婉不足了。私以为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达到刚柔相济,炉火纯青。
(一)能看破不写破
诗是语言最精炼的文体。《沧浪诗话》认为:诗词的妙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有些景、有些事、有些情、有些理,你可以看破,读者可以读破,但不宜写破。一竿子插到底,一览无余,都不是好诗。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诗词创作中同样适用。冰山,1/8浮于水面,7/8隐于水下,水面部分对应严沧浪的“言有尽”,水下部分隐约缥缈,是留给读者去品悟想象的部分,对应严沧浪的“意无穷”。
《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李三瘦的“绿肥红瘦”,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等,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范。王国维说:“词之雅正,在神不在貌。”诗如人,有貌有神有内涵,才是真正的美。
(二)能少言不多言
王国维认为,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所以诗词创作大可不必追求洋洋洒洒,长篇大作。我这样说,不是不让大家写长诗,只是说在炼字上要精准简练,追求字字珠玑,四两拨千斤。能少言就无须多言,如果能达到“欲辨已忘言”,那当然是更高的境界了。
这里我只拿王维的《杂诗》和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做个比较。且贴二诗在下: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此二首诗,都为思乡,都为有问无答。王维只一问,而王绩一连十几问。王绩见到故乡人,万语千言,滔滔不绝地问了子侄、栽树、建茅斋、植竹、水渠等一系列问题,他把见到故乡人那种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盘托出,思乡之久,乡情之切,完整表达。而王维呢,客居异乡,忽遇故乡旧友,亲情友情爱情,一草一木一花,春播夏耕秋收,千言万语,万语千言,竟突然不从说何处说起,最后浓缩成一句“寒梅著花未”。如叙家常,语调舒缓,雅趣不俗,情思绵绵。这梅花不是俗物,而是故乡的一种象征,是诗人心中的一种寄托。笔墨俭省,却耐人咀嚼,韵味无穷。
二者对比一下,就好比两个伤心的人,一个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的苦楚,一个极少言语只默默垂泪。你更同情哪个呢?
(三)能婉言不直言
这里所说的“婉言”是曲径通幽的技巧,是有必要也有限度的,不是句句用典,字字绕弯,那不是写诗,而是建迷宫,故弄玄虚。
说到婉言,大家一定都能想到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楚楚可怜,寓意幽婉,难怪张籍读后忍不住回复一首:“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镜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看看古人发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比直接说“我若负你,不得好死”美的多吧。
再看看情人告别:“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这里,词人借助芳草与罗裙同色的联想,生动地表现了女子临别时的复杂心理和眷恋情绪。女子看见萋萋遮满古道伸向远方的芳草,想到行人将离开自己而跋涉天涯,又想到自己将苦苦地思念他,又转想到他对自己的思念,猝而又担心他会不会忘了自己。芳草与自己身上的绿罗裙颜色相同,女子由这一联想生发开去:天涯处处有芳草,她希望行人睹芳草而记得绿罗裙(自己),行遍天涯,爱情永远不变。
女子狠着心肠转身欲别,突然“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悠悠艾艾,委婉凄迷,这是足以令游子心醉的了。
我们诗词学会经常做题画诗,为啥画需要题诗呢?因为“意态由来画不成”,借助了题诗,画意就更美,更有韵味儿,画面的美丽以及画里的意蕴就最准确地被揭示出来了。好的画是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赋予诗与画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所谓的诗情画意,说的就是诗与画的形象与情感。好诗都有说不出的美,道不尽的情。
我们可以刚毅地表态,也可以柔美地传情。刚直而不粗鄙浅陋,柔美而不故弄玄虚。豪放敢追苏轼,婉约能比易安。若真如此,草原诗将会走得更远……
 
 
作者简介
董连辉,女,现就职于敖汉旗教育局,中华诗词学会、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敖汉诗词学会副会长,《华夏第一村诗词》及“华夏第一村诗书画影”微刊副主编,《敖汉教育文艺》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首芳草诗欣赏
我们都被骗了,这些被我们深爱的诗句,原来都是“抄袭”的!心态崩了!
【中国红馆】第十七季推优作品赏评——研学中心诗人诗语专刊
跟着李兵背诗词 | 第550首·少年游·草
宋名竞、黄发滨、张芳草诗歌合集
刘长卿很伤感的一首诗,写出了宫女的无奈和委屈,每一句都很忧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