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

本期导读:

语文教学的教师阅读、写作、评课等,涉及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几个重要环节。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不简单是备课的问题,而是教师阅读、思考乃至人生历练的结果,所谓“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优秀教师的阅读是宽广深厚的,对思想、人物或技巧等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形成文字;教师的课堂语言透射着典雅与缜密之美,来自于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追求;教师的评课文章也可以写的诗意,充满逻辑的美感。

本期编选五篇文章,从中揣摩一下教师的各种形式的写作风格,更可以体会教师的教学探求。

江苏盐城明达中学张锐老师的一本意料之外的文学史——<木心回忆录>书评》(《盐城教师之友》2014年21期),写得兴致盎然,将木心先生的通透漂亮传达出来,看到汉语文字的穿透力,掌故诗词,信手拈来,读了让人爱不释手。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学王开东老师的《苏轼和李清照》(王开东新浪博客),则是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带有理性的深度,自出机杼,这也与王特一贯的教学风格相吻合。浙江永嘉县教研室肖培东老师的《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瓦尔登湖>的倒影》(引自“我们的语文”新浪博客),真是读出了其中的内核,教师是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作品中,读出了文字的美感,文字的温度,文字的生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

编者曾听过肖培东特级的六节课《琵琶行》《记叙文构思立意》《走一步,再走一步》《那树》《皇帝的新装》《沙之书》,涉及到高中古诗文教学、高三作文复习教学、初中散文教学、初中童话教学、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等专题,但是每堂课都堪称惊艳,让人欣喜不已,随着肖特的思维,流连在语文教学的大观园里,久久不能自拔。肖特的教学语言是诗意的,也是充满质感的,而四川省双流县中学刘小芳老师的《生命的课堂 深刻地成长——肖培东<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观感》(“我们的语文”新浪博客),对肖特课堂的评价,也堪称是一篇诗意的文章,原来评课也可以写的这样杂花生树、春意盎然。清华附中王君老师的《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选自王君新浪博客),也是一篇评课稿,她对窦桂梅老师的课堂评价,其认识深度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评课范畴,而是抵达人生修炼的境界,授课者的炉火纯青、峰回路转,大道之下的其中的苦与乐、血与泪,谁人堪知?只有像王君老师这样经过起起伏伏、平平仄仄人生历练的人,才会达到这样的评课感悟。

【教师书评】

一本意料之外的文学史

——《木心回忆录》书评

江苏盐城明达中学 张锐

(《盐城教师之友》2014年21期)

木心当年纽约讲课,纯属私人性质,不涉功利,没指望付梓,若不是一帮爱屋及乌的读者央求当年听课的陈丹青掏出笔记一睹为快,怕也见不了面,更不会洛阳纸贵。正因不求问世,故而闲闲讲来,落英缤纷,谈词如云。这讲课,沙龙不像是沙龙,私塾不像私塾,虽西装革履,却无衣冠之累,不拘小节,由众人团团坐定,听他出入中外娓娓而谈,迤逦出一路文学风景。文质兼美,议论精警,时而又从遥远的文学星空闪回现实,抖个包袱,引得众人大笑,老头自己也跟着笑成一团。

风雪夜,听我说书者五六人;阴雨,六七人;风和日丽,十人,我读,众人听,都高兴,别无他想”。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传》序言里的大意,却不是这种笔墨,但意思相仿,由木心的口气道出,别有韵味。这或许也可算木心讲文学史初衷的一个注脚,不为文以载道,不为标新立异,更不是时下四处可见的炒作,只为了一种生命的愉悦。见惯了书店里望之俨然的厚厚文学史但求内容文采欠缺的学者之言,木心谈文学,文字肤如凝脂,观之忘俗,一见倾心。而法国著名学者巴特以为,语言的形式是更高级的一种内容。这种观点映照在木心文章上,倒是言之有物恰如其分。

老人家性癖耽佳句,又不会以辞害意,多有通透漂亮的妙论使你醍醐灌顶,了一断公案之余莞尔一笑,略近周作人笔下喝茶之意,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如论《红楼梦》里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用不着援引狄德罗关于美的定义“美是关系”来佐论,单单这透辟的比喻,便显见识。而木心三言两语概括文本故事枝干更是信手拈来,提唐传奇《枕中记》:“穷书生得枕,梦见荣华富贵,娶美妻,登显官,寿八秩,儿孙满堂,乃含笑而逝,醒来如故。至此,所寄居的旅馆主人蒸黄粱,还没蒸熟。”寥寥几句不输文采,写影评的人介绍故事情节真该好好学学。

有门户之见的学院派学者以为木心文学史学术有欠严谨,难以登其堂奥,这番好意不免哪壶不开提哪壶。木心讲文学史,好比外祖母灯下讲故事,那是启蒙,引你触摸文学的一个开始,多年后谁会在意故事和史实有多少出入?木心文笔太好,以至于爱屋及乌,令人可以容忍学者眼中的瑕疵,何况瑕不掩瑜?也这因为文笔好,通透广博,引人入胜,夹带一种兴趣兴致勃勃跟着上路,这难道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相形之下,所谓正规文学史味同嚼蜡的文字倒把人拒之门外,难以卒读。至少这个意义上,木心值得你去亲近。

我上课提《聊斋志异》也喜欢照搬木心之言,手舞足蹈,沾沾自喜,因为即便闲闲引上一段,也觉得齿颊生香,说蒲松龄是:

考运不济,在家授徒,七十一岁才成贡生,已是康熙年间了。他有诗文集传世,《志异》凡四百九十一篇,可分三类:一,据传说;二,想象虚构;三,重数唐宋旧文。从前对蒲松龄评价很高,说他愤世嫉俗,寓意讽谏,其实不然……《聊斋》好在笔法,用词极简,达意,出入风雅,记俚俗荒诞事,却很可观。此后赞美别人文字精深,称之聊斋笔法。

乖乖隆地咚,韭菜炒大葱(盐城方言)。这文字可以下酒了。

【教师读人】

苏轼和李清照

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学 王开东

(王开东新浪博客)

苏轼和李清照,这两个人之间的纠缠太多。他俩都是宋词中一等一的高手,大腕。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是豪放派英雄,一个是婉约派翘楚。一个少年得志,誉满天下,被称为李江苏海,名垂千古;一个少女得情,神仙眷侣,被誉为婉约之宗,光照日月。

但所有这些,都不是我关注的要点。我感兴趣的是,这两个光风霁月之人,在命途多舛之中,为什么都有一个著名的奸臣,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帮助他们,使他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不能不说是咄咄怪事?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苏门弟子烜赫一时。不说苏门四学士如何了得,单就是苏轼门下的一个小小的书童,在苏门的熏陶之下,不出几年,竟然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做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国防部长”,就知道苏门弟子的厉害。

这个小小的书童,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太尉——高逑。

关于高逑,历史上实有其人。在小说《水浒传》第一回中,施耐庵这样描述这个人物:

“那高俅,原是泼皮无赖,多次投靠权贵,最后被推荐给小苏学士,小苏学士又将他推荐给小王都太尉。小王都太尉居然待他“如同家人一般”。后来被小王都太尉的小舅端王看中,从此发迹。”

这里所说的“小苏学士”就是苏东坡,而“小王都太尉”则是王诜。王诜,何许人也?他乃端王的姑夫是也。而所谓的端王,就是后来的书画皇帝宋徽宗。

据《挥麈后录》记载:王诜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端王赵佶正在园中踢毬,高俅站在一旁观看,技痒难耐。端王问他“会踢否?”,高俅年轻气盛,回答说“能”。于是二人对踢,高俅拿出看家本领,使出吃奶的力气,像齐达内一样华丽的脚法,如罗纳尔多一样的盘带功夫,穿越端王的灵魂,把端王惊得一楞一楞的。端王大喜过望,引高逑为知己,两个人每日切磋球技,关系一日千里。高逑凭借球技高超,还有苏门所学的文书之用,很快成了端王最大的亲信。端王登基不到半年,就急不可耐地破格提拔高俅担任殿帅府太尉。从此高逑腾云驾雾,像坐了火箭一样拔地而起。

元祐末年,宋室起用新党,旧党遭到清洗。苏轼首当其冲,被贬官远谪。乌台诗案后,苏轼更是厄运连连,接连被贬谪到惠州、儋州等地。

在苏轼最艰难的时候,可以说,吃饭要拿贷款,喝酒要靠按揭。高逑不忘旧恩,挺身而出,不断接济苏轼家人。据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记载:  

“高俅发达后,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恤甚勤。”也算高俅这个东西还有点良心,最终才得以善终。

苏轼另一个看走眼的人是林灵素,他少时曾为苏轼书僮,苏轼问其志,他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后林因素果真多次得到皇帝封赐、加号。徽宗以“聪明神仙”称他。然而,林灵素为非作歹,闹出的动静实在太大,以至于民怨沸腾。皇帝不得已让他告老还乡。但仍然对他亲眼相加。林灵素死后,徽宗还亲笔赐字——“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来褒奖他,可谓恩宠不改。

林灵素出自苏轼门下,和高逑同为书童,也许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总之,林灵素对苏轼及其“元祐党人”极为同情,曾大力为苏轼叫屈。而苏轼最好的朋友,历史上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沈括,《梦溪笔谈》的作者,却是想方设法的把苏轼往死里整啊!

苏门弟子中,竟然有两个臭名昭著之人,而这两个臭名昭著之人,竟然不约而同地为苏轼两肋插刀,不知道这是苏轼之幸,还是苏轼之不幸?

再来看看李清照。琴瑟和谐的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一个人孤独的活着,行无定所,漂泊无依。不久之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张汝舟也是读书之人,初婚之时,对李清照极为宠爱。但好景不长,张汝舟的这种感情并不单纯,他不仅看中了李清照之貌,想把一个美女诗人据为己有,更重要的是还想霸占李清照拥有的文物。

李清照何许人也?岂能让自己和丈夫赵明诚的文物轻易落入他人之手?恼羞成怒的张汝舟,立马露出了真面目,对李清照大打出手。这个庸俗之徒,哪里明晓一个高贵灵魂的坚守?

李清照眼里揉不得沙子,决定和张汝舟分道扬镳。要知道这是宋朝,离婚简直是天方夜谭。中国历史上第一例离婚的是婉容,她的离婚对象是末代皇帝溥仪。李清照距离中国第一例离婚就横跨了好几个朝代。

无奈之下的李清照走上了这条绝路。她要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要把张汝舟送入牢笼。惟其如此,她才能获得自由之身。

造化弄人,老天助人,新婚燕尔之际,张汝舟曾经透露过一个惊人的秘密。当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是作弊过关的。可能是因为手段天衣无缝,他暗自得意,才忍不住告诉新婚的娇妻。李清照当时虽然觉得荒唐,但命运系在这个人身上,也没有过多纠缠,但现在,这个秘密却成了自己救命的唯一稻草。只有告倒张汝舟,自己才能重新属于自己。

但这样一来,等于两败俱伤,鱼死网破。因为宋朝法律规定,女人状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至少要坐牢两年。

一介弱女子,扬眉剑出鞘。我们完全能够想象,李清照把写词的纤纤玉手,伸进镣铐枷锁的悲壮如水。只是一个苟延残揣的宋朝的桎梏,岂能锁住一个巾帼英雄的婉约雄心?

张汝舟东窗事发,终于锒铛入狱,接着被流放。而李清照只在牢房里呆了九天,就被无罪释放。

原因何在?要知道,这个时候,赵明诚死了,树倒猢狲散,赵家倒了;李家也衰落了。最重要的是,如果不是生活无着,李清照怎么可能那么快就改嫁张汝舟?那么,穷愁潦倒、大逆不道的李清照,又凭什么逃脱牢狱之灾?

答案是当朝权贵,大奸臣秦桧的大力援助。那么,秦桧为什么要帮助李清照?原来秦桧的夫人是李清照二舅的女儿,是李清照的亲表姐。尽管李清照刚直不阿,不依附权贵,根本没把秦桧看在眼里,也不和他打交道。甚至秦府落成,大宴亲朋,李清照也拒不参加。但拳头往外打,胳膊肘往里弯。最终援助李清照的只能是老贼秦桧。

我读书至此,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汹涌而来。能够拯救宋代绝世才华两大词人的,竟然是宋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大奸臣。这难道是历史对我们的嘲弄?

也许揭开历史的烟云,他们并不如我们的想象中那么坏呢?

毋庸置疑,这两个人都是聪明人,秦桧还是状元出身。而聪明人势必要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生存的人生。也就是说,是皇帝决定了他们的选择和走向。魏征没有遇见唐太宗之前,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一旦遇见了一代明君。马上就不顾生死的劝谏,和皇帝顶真,对着干。他是否用用这种最活泼的蛮横的奴性赢得皇帝的宠爱?

只反奸臣,不反皇帝,红颜祸水,男人无罪,这似乎是我们历史的惯例。未尝不也是奴性社会最大的悲哀。想想看,岳飞最大的理想就是,“直捣黄龙,迎请二圣还朝”,那么,“二圣”回来了,人家高宗皇帝怎么办呢?岳飞也不想想,你敢威胁到高宗的龙椅,高宗不纽断你的脖子才见鬼呢?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秦桧偏偏没有给岳飞罗织罪名,而只是用了一个荒唐的“莫须有”,也就是“可能有”的罪名,在风波亭处死岳飞。这是为什么?

我觉得这是一个状元的聪明之处,秦桧也怕留下滚滚骂名,而用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任谁也能猜出真正想让岳飞死的是高宗!否则,秦桧凭什么用“莫须有”的罪名,就敢杀害君之股肱,国之重臣?

别忘了,历史还告诉我们,是高宗用十二道金牌调回岳飞的啊!

【教师阅读】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瓦尔登湖》的倒影

浙江永嘉县教研室 肖培东

当人们逐渐以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的形态存活于这个世界的时候,人们将越来越依赖前人给自己奠定的点滴物质基础与精神保障。也正因为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此,个体的人也就在这个世界日益发展的现代文明光环下迷失了自我。读梭罗的《瓦尔登湖》,你可以渐渐找回走远了的自我。

我很难搞清楚它是一本关乎什么主题的书?是关乎生命,是关乎尊重,是关乎意志,还是关于时间,关于思考,关于自省,关于富有与赤贫,关于索取与回馈,关于需求与满足?……而且很难给这本书做一个归类。是生态学的书,经济学的书,社会学的书,诗学的书,还是认识自然的书,认识社会的书,认识自我的书?梭罗甚至不厌其烦地“晒”出他建造一间所需的物资,具体到器物的多少,金额的多少。可是,你一点都看不出这反反复复说的琐碎不是生活。

如果单纯地只是把自己安置在瓦尔登湖畔,写这些湖畔的生活,那么梭罗势必会成为远离社会的不懂世故的鄙夫野人,而这本书充其量只会是一本自然生态的书。但是,只要你细细、静静地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其中的深邃,是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执着研究,是对文字,对本源,对未来的精细讲究。没有谁可以做到不把自己的观点“急于求成”地道出,而是在平静地控制中把周遭的生活的原委娓娓道来,可是梭罗做到了。比如,梭罗能够在一尘不变的生活中体会出“人类很可能在地球上出现时间不长,就发现了房屋所能提供的舒适和室内的安逸,‘室内的安逸’这个辞藻,最初或许指的是房屋给予的满足,而非家庭带来的惬意”“人类需要家园,那是一个温暖或安逸的去处,最初是为了保暖,随后满足的则是情感需要”。可是,哪怕是得出这样深入浅出的感悟,梭罗处在远离群居的生活,却从未把自己置身于脱离社会环境的形而上的乌托邦,也从未把故作高深、舍我其谁当成是自己思想的高山。应该说,《瓦尔登湖》是接地气的,梭罗的语言所到之处都是在群居生活和独居生活的体悟中匍匐前行的,并且每每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足迹,他人走过的足迹,时间走过的足迹,以及心灵走过的足迹。

难以置信的是,梭罗在1845年7月4日搬到瓦尔登湖过独居生活后,没有人可以交流的他,却能够在这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与山林,与湖泽,与孤独,与时间充分地对话。著名导演陆川说过:“新西兰是一切纯真的原点。”我想,《瓦尔登湖》又何尝不是一切纯粹的原点?通常来说,我们和山林湖泽的对话往往会苑囿于对湖光山色的美好的留恋,所谓忘情山水;抑或是对山崎湖深的伟岸的惊叹,所谓敬畏自然。而你看这《瓦尔登湖》,固然也有陶醉,也有折服。可是《瓦尔登湖》绝不仅限于此,就好像你只能看到湖面的平静,却看不到湖里暗藏了多少玄机。而这个《湖》并不做急功近利地挖掘湖畔的生活,而是在细细品味中慢慢种植纯粹自然的田园生活。在这里生活,梭罗懂得阅读自然的法则,并在存活与生计中慢慢评估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异同优劣。他也开垦土地种植菜豆,却不把这当成是填饱肚子的实物;他也阅读书籍,却不把这当成是附庸风雅的门面;他也经冬历春,却不把这个光阴做毫无意义地虚掷。在《湖》里,你丝毫感受不到作者用任何一种刻意的方式去谈论你我本该共同面对的话题,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纯粹。

梭罗总是在轻描淡写中将生存、欲望、文明、人际交往中的较为沉重的话题纤毫毕现。无论是人类不断发展的文明,每日赖以生存的欲求,抑或是社交生活,梭罗一再强调节制有度,与奢华铺张作声讨,与简约率真作邻友。不做羁留逸乐世界的笼中鸟,但为投入生活实践的开拓者。本质上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是孤独的,但他却享受把孤独之酒一饮而尽的畅快,不必对镇上的人做世故的应酬,也不必为人有我无的欲望做没有底洞地诉求。一切都是如此的柔和,温婉。

在书中,使人感受更多的便是对一切真相的追求。梭罗坦诚,自己“也跟大多数人一样热爱社交”,“我本性就非隐士,要有什么事情让我来到酒吧的话,我可能比那些一坐下就不想走的客人坐的时间更久” ;他也坦言,自己“有时,对人类社会及闲言碎语感到厌倦”。像这样自我内心真实想法的话语,文中比比皆是。为了追求真相,梭罗认真地读着瓦尔登湖,读着她的神秘,读着她的遭遇,读着她的顽强与再生能力,读着她的宽容包纳。梭罗在湖畔建造足够一个人居住的棚屋,就是他从起居这一点回归自然真相的开始。既然一个人的需求是如此之少,那么这便是对社交生活无止境奢求的有力挞伐。追求真相是艰辛的,哪怕是过一个冬日;追求真相又是幸福的,因为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给了梭罗足够的自由。同时,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瓦尔登湖》也给了读着足够的自由——尽管没有眼见耳听,却能在文字的游走中感同身受。梭罗告诉我的是“以时入山林”才能找到自然的真相,才能发现世界的奇妙,才能知晓人类的无知、自身的渺小。

读《瓦尔登湖》,就好像是在给自己枯竭的心灵输液,文字表面流淌的是充满智慧的血液。所以说,读你千遍也不厌倦。难道不是吗?

【诗意评课】

生命的课堂 深刻地成长

——肖培东《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观感

四川省双流县中学 刘小芳

推开文字的门,走进肖培东老师《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堂实录,春风迎面。

“春风迎面”,这个词语率先抵达,随之贯穿整个课堂,让人为之一振,生命充满力量,愿鼓帆前进。这份勃勃活力,自然不是偶然的季节误入。成长是需要契机的,肖培东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善于抓住机会,而且善于制造机会,随时营造促成孩子们成长的春天。

如果说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在一次攀爬事件的经历中获得成长,是一个人的幸运;那么,孩子们在肖老师的引领下,在文字的体悟中获得成长,便是一群人的幸运。文字是有生命的,也是有能量的!肖培东老师唤醒那些平躺的文字,让孩子们吸收文字释放出的巨大生命动力,促进思维成长。毫无疑问,这是一堂富有生命活力的课。

首先,这份活力,源于对文字的尊重。

入课,识字正音,清扫阅读障碍;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波澜不惊。没有追求奇巧,也没有着意偏难,肖培东老师只是老老实实地领着孩子们认认真真地从识字开始。以朴素的常态推进,这入课很实,也很低,对文字低到尘埃的尊重。

肖培东老师尊重文字,是从尊重词语开始。品味时,既让孩子们体味“全身颤抖,冷汗直冒”这些突出心理的显性词语,也用问来撬开孩子们的思维大门,挖掘隐性的心理表情的词语。“你能不能从好像看不到情感色彩的词上感觉到它是在心理描写?”“看看能不能从不直接表现的词中找到这种心理?”,让平时看起来无足重轻的“终于”“尽量”这些副词,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词语的重视,也体现在对词语细微变化的关注上,“大家再看前面有一个动词‘蹲’这里的动词换成了‘伏’,这个‘伏’字写出了什么?”这个字写出当时那块石头是他唯一的依靠,紧张和害怕通过一个动词的变化是越来越强烈。

引导孩子们从面无表情的词,读出内部的惊涛波澜,从词语的细微变化中读出内心的巨变,这既体现着肖培东老师对文字解读的功力和敏锐,也体现他不留痕迹地传递抓关键词解读文本的方法的高妙。

甚至,这尊重,也体现在对标点符号重视。“‘没法——’后面是个什么符号?”,肖培东老师抓住“破折号”产生的留白艺术,“这里后面怎么就没说下去呢?你来说,会说什么话?”,以这一标点符号为契机,为孩子们搭建想象的舞台。而在“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肖培东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到“第一句和第二句我说话的时候用的标点符号是(感叹号),第二次我说话时用的什么符号(句号)?”让孩子们明白前面用感叹号是因为我当时情绪还没有平静下来,现在用句号是说我在父亲的引导下我的情绪已经慢慢地平静恢复了。明确标点符号也能看出心理的变化,心理描写不仅在字面上,在语气上也能表现出来。

尊重词语,还文字内涵之真,给课堂灌注细节认知的活力。

其次,这份活力,源于对文字的懂得。

那些平躺的文字,不是见到每一双眼睛,它们都愿意醒来;不是听到每一声呼唤,它们都愿意回应。不是!它们要感受到一份真心,一种真诚,甚至,一份虔诚,才愿意敞开心扉对话。教师,要成为文字的知音,才能获得文本的倾心交流,肖培东老师无疑是文字的至深知音。

肖培东老师懂得,所有词语,都有自己的性格、情绪,有独特的脾气和风格,在每个句子里头,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同时有着互帮互助的温情。但它们睡得太久,只有用它们熟悉的,有着恰好的语气与语调,适当的节奏与速度,充满情感的有温度的声音才最易唤醒。

因此,肖培东老师特别重视用朗读来营造课堂的生命气场,让课堂活起来。一开始,他就引导孩子用声音反复触摸“57年”“至今”“还能”这些词语,直到它们完全苏醒过来,成功地进行信息交换,一如当年那样清晰与深刻。在过程中,也是反复用声音来复活词语的内部情绪。“我绝对没法爬下去......”中的“绝对”要孩子们重读出那份绝望感来。“软弱”地“哀求”,要孩子么慢读出那份无奈、恐惧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要慢读出时间的过去和时间的漫长,以及“我”不敢下去,紧张害怕的内心来。在结尾,也要“我们最后一齐来读一读最后一句话,用非常自豪的感情去读”。

声音,是复活词语生命的最佳方式,是文本解读的关键。肖培东老师善于引领孩子们进行朗读品味文字,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肖培东老师确然是抵达了这种境界,他用这样一份懂得,引领孩子们以声音来真心、真诚地唤醒文字,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使得课堂精神流转,智慧碰撞,思维之花竞相绽放,情感之泉甘冽丰沛,让课堂充满朝气。

再次,这份活力,源于对文字解读的深刻。

肖培东老师明白,文如女孩心,欲说又还休。只有善于观察,抓住纠结的关节处,才能很好地破解文字的内心。

既然是“时隔57年,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那么,是怎样一种闷热呢?肖培东老师敏锐地抓住这个矛盾的契机,让大家找写闷热的句子。孩子们一找才发现,竟然无一句!这样,用这困惑的纠结点引导大家深处思考,原来,这闷热,不是天气特点,而是内心感受!那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感受的呢?恐惧、害怕!于此,文本解读顺利地往深处推动。

而在拓展延伸中,肖培东老师提出“那么这次经历的人生启迪不仅是“我”能得到,其他人是不是也能得到呢?”这一话题,更彰显其解读的大智慧。这意味着文本的根性解读,是“无我”的解读,终极解读却是“有我”的解读。

“无我”的解读,即在“闷热”的曲径通幽一环节,通向的是文本中的“我”,是解文本之“我”,非读者之“我”或文本中其他人。“无我”之读,是需要读者抛开自己,忘却自我,深入文本之“我”,以限知的内视觉去体察、品味在攀爬事件中的那份胆怯、恐惧、无奈,最后得以脱险的欣喜及获得的启迪。肖培东老师对“无我”解读往深处挖掘,便是对成功因素的确认,自信,目标(尤其是看得见的目标,跳一跳就可以摘取的目标),家人的鼓励,朋友的帮助。

“有我”的解读,体现在拓展延伸部分,肖培东老师用“这次经历的人生启迪其他人是不是也能得到呢?”,明确点化,文本朝向纵深的解读,必然是“有我”的解读。这个“我”,是根植于文本的多角色的我,肖培东老师明确这里的“我”不仅仅是指文中“我”,还指“父亲”“杰利”“母亲”“那群离我而去的小伙伴”。

母亲提醒自己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太过娇嫩,永远躲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要让它走一步,再走一步。明确母爱是远离之爱,走一步再走一步。父亲提醒自己不能因孩子的顽皮而训斥他,要用良好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他,让他走一步,再走一步。明确教育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杰利提醒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小伙伴,要及时去告诉他的家人,鼓励他走一步,再走一步。明确遇事不慌乱,走一步再走一步。

最后这环节的训练,将文本解读拓向了纵深,将孩子们的认识推向了巅峰,促使思维裂变成长。

总之,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不是板块的拼凑,更不是整体的割裂,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他强大的精神气场里,文本复活了,课堂鲜活着。“曲径通幽”的美景,“成功因素”的探讨,“拓展延伸”的挖掘,步步走来,精彩纷呈。我要逼着自己静下来,静下来,听生命成长有声,看那美次第盛开。

【教师评课】

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

——听窦桂梅老师上课

清华大学附中 王君

(王君新浪博客)

我非常非常喜欢窦桂梅老师。

我一直关注小语界。小语界的名师似乎比中语多。大概是因为畸形的应试压力要小些的缘故,小学老师们更能施展手脚,更能健康成长。窦桂梅也好,王崧舟也好,于永正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更不用说了。总体来看,小学的语文名师比中学名师成果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所以,我持续关注他们,阅读他们,向他们学习。

上上个周,在北京市110中学举行了特级教师联谊。由中语和小语的两位大腕级人物──101中学的副校长程翔老师和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同课异构。他们上的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课文《魅力》,以此探讨中小学的衔接问题。两堂课都非常精彩,让人叹为观止。

程翔老师我太熟悉了。一起上课的机会也很多。以后再撰文专门分析他的特色。今天先说说窦桂梅老师的课。

我几乎算听过读过窦老师的大部分课。对她的期待是很高的。我毫不怀疑她会精彩。我的期待值是她能精彩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她有什么改变。

她当然没有让我们失望。你听完她的课,脑子里心里好几天都会是这堂课。窦老师的魅力就在此。我说一堂好课就是一座纪念碑。如果你不太明白,听听窦老师的课,你就会恍然大悟。

我非常想找一个很好的话题来评课。觉得挺难的。好老师上课,她上的已经不是课了,她上的是人生,是生命,是智慧,是情怀。你如果用一般的评课标准去评,很难评出妙处。

我想到一句话,想用它来表达我的感受。那就是:

你怎么活,你就怎么教。或者说,活法就是你的教法。这话是从我的作文课《向<泰坦尼克号>学写作文》的总结语中化过来的。是,死法、爱法、活法、写法、教法……全是一个法。课的精神就是人的精神,课的思想就是人的思想。课堂就是一面镜子,完全地映照出你对自我,对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你没有办法撒谎,甚至没有办法掩饰。课堂就是光天化日下一个你无处逃逸的舞台。你一张口,一举手,一投足,就完全暴露,彻底现形。甚至可以这么说,课堂还是一面“照妖镜”,你已经“修行”了多少年,你是人是鬼是妖是仙是佛,照得纤毫毕现。

所以我说,对语文教师而言,得课堂者得天下。

我以为,窦老师的课,是仙的境界,也接近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乃是超越生死,普渡众生。观窦老师的课,你时时处处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对学生的爱。那是期待,是鼓励,是帮助,是点拨,是点化。总之,她给予学生的一切,都是春风化雨。比如其中的一个细节:

最开始她让孩子“初读《魅力》,谈自我感受”。一个孩子说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卡佳“可笑”。窦老师笑而不评,只是请孩子把这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当时我很捏了一把汗。我知道,这样做很冒险。写下来,就意味着在后面必须要回应。但是,对于回应完全生成的内容,这是很难的。一般老师上着上着课,难免就会忘记。而老师要抓住一个极佳的契机不露痕迹地纠正──让孩子自己去纠正,这几乎算是教学智慧中的最高层次的机智了。

但显然我的担忧是多余的。接下来窦老师带领着孩子们不断地深入文本。曲径通幽,柳暗花明,随着卡佳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机终于到了。真的就是水到渠成的,不露痕迹的,窦老师又站在了那个女孩子面前,问她:“你还觉得卡佳是可笑的吗?”小女孩儿当然懂了!这个环节由窦老师请女孩儿第二次上黑板自己把“可笑”改为了“可爱”而圆满结束。这个细节,几乎横跨两堂课近90分钟。这似乎只是不经意的一笔,我以为,却是整堂课的最具魅力的“神来之笔”。

窦老师之聪慧,之冷静,之沉着,之慈悲,之机敏,可见一斑。

因为面临的授课对象不同的原因,小学老师比中学老师更讲究课堂的铺路搭桥──这事实上是一种课堂关怀:用最适宜的方式帮助每一个学生慢慢抵达终点。小学老师的“点拨花样”比中学老师丰富得多。他们的教学技艺炉火纯青。这些方式,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都堪称经典,都值得中学老师学习。我们说要“朴素”地上课,并不能就为“呆板”地上课的借口。我们说回归语言本位,也不能成为了干瘪瘪地咬文嚼字的托辞。带领学生字斟句酌更需要智慧,需要技巧,需要技术,甚至是需要艺术。

窦桂梅老师,王嵩舟老师们,把这种艺术,展示到了极致。

其实窦老师的课堂设计是很朴素的。全课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预习单内容交流。她组织学生概括小说内容,初谈感受,质疑问难。第二部分:深入文本,共同探讨一些难点内容。初看并不奇崛,似乎卑之无甚高论。但是,课的美妙都在细节──在于老师高超的点拨技艺和纯熟的对话技巧。

这些技巧,反复出现在窦老师的课堂当中,是完全可听可感可学的。

其中最靓丽的乃是她帮助学生补白文本的功力。教文学,最重要的是要教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教出没有老师帮助,学生很难自己读出来的东西。

总有一些语言点被窦老师重锤敲打得金光闪闪。她像个冶炼大师,一炉又一炉的火,一锤又一锤的耐心,锤锤下去,石块变成金子。

比如她总是适时地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来解读文本。当教到卡佳进剧院前的紧张兴奋时,窦老师问孩子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101的孩子答小时候坐飞机前的紧张,对于上学的期待和恐惧等等,引发了一串串笑声。难点不讲自破。

她自己的朗读水平很高。她至始至终传递着对朗读的热情。整个课,底子都是诵读。所有的关于文本解读的过程和结果,几乎都以朗诵的形式表达出来。这课,因为读而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儿。是,读,就有这么神奇──它既展现了课堂上已经教出来的东西,更展现了课堂上还没有教出来但已经呼之欲出的东西。朗读让课堂走向了无限。

窦老师的点拨收放自如。她能以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为跳板,把《魅力》引向小说的背景内容《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向同主题的冯骥才的《花脸》。这种“跳出”自然无痕,几乎算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因为这样的“跳出”,卡佳为什么会“噙着泪说”,为什么“眼中的火光消失了”这些空白点全部变为了充实丰满的内容。那不是理性的分析,没有丝毫的说教,就在自然的引进式诵读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怀展露无疑。学生就这样学懂了,在他们自己可能都还不知道的时候就学懂了。

我以为,这样的“学懂”,乃是语文式的“学懂”。而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充斥着太多“数理化式”的“学懂”:条分理析,恶意肢解。标签硬贴,模式强套。这样的“学懂”,不是文学本位的,不是语文本位,事实上应试本位的。

窦老师极善制造思维风暴。她不断地把孩子们引向两难境界:是谁让卡佳“醒过来了”?这样长大的成人们有错吗?如果你来续写,你如何写?此刻,你正在想什么……每一个问题,其实都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这些问题,不断地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遥远的地方。她的课堂,像一块大海绵,不断地吸收,不断地吸收各种各样的思维的精华情感的精华,慢慢变得沉甸甸的,湿润润的,从海绵变成了大海,一直浸润到了人的心灵深处。

窦老师的《魅力》的魅力真是一言难尽。

总而概之,那是预设和生成、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课,是经过了高超的设计的。在每一个细节中,我都能看到教师的呕心沥血的匠心。但是,这课,又是开放和率性的,因为尊重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旁逸斜出”,又在九九归一。精致而又大气,严谨而又圆融,教学效率非常高。我以为,这是最佳的课堂状态。

这课,是激情和理性的完美统一。开头说到期待窦老师的变化。她确实也在变化着。总的来看,更沉着,更冷静,更能控制自己的激情了。她的课堂,越来越少舞台表演的夸张的华丽,而渐渐走向朴素和深沉。那种激情,慢慢地化为一种劲道,静水深流,大美无言。

我读过窦老师的不少书,知道她是如何从一个学校的打杂工人走到今天这个高度的。她的活法就是她的教法。朋友开东撰文《玫瑰,华丽绽放》,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绽放过程中,有多少苦与痛,血与泪。

我是知道的!

我觉得,中学老师也应该读读窦桂梅。你会有收获的!

(2013/1/9补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遇见你,是语文的另一种开始
窦桂梅《神笔马良》课堂实录+听课感想
读书|广度与深度的碰撞
听王君老师聊课(之六):关于《记承天寺夜游》(下)
第1361季 【青春语文】王君老师《写作与负能量》实录与研究(中)
窦桂梅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