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老师:跟诊,别只顾抄方!(附,大一到大五跟诊攻略)



经常有同学问我:

老师,我课余想去跟诊,您能给些建议吗?

老师,我大二了,能开始跟诊了吗?

老师,我跟诊只是抄方子,怎么提升呀?

……


好吧,我这就详细聊一聊跟诊那些事儿。




中医
手札
麦冬先生,中医博士。
平素忙于执教高校、坐诊医堂,不敢妄言医道精微,但欲尽己之力传岐黄薪火,此志未敢稍懈。



文  |  麦冬先生

  |  半夏小姐

  |  警伊姑娘



要说跟诊,就得先说说「师承模式」,也就是俗称的「师带徒」。

在过去,学校教育没有广泛兴起的年代,几乎所有的技艺传承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所以,一个人要想学习技艺,就得先去拜师。


师傅先考察品行、禀赋——品行不高则不教,因为他有可能用所学技术危害社会,去年曝出的化学博士制毒贩毒就是典型的例子;禀赋不足也不教,因为很难成才,电视剧都演了,武林宗师要找「骨骼清奇」的好苗子才肯将平生所学传授给他呢!


通过了考察,正式拜入师门,有可能要交一大笔学费,金元时期李东垣「捐千金」才得以拜师张元素,这倒不是因为师傅「贪心」,而是从一开始就要深刻理解拜师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拜师后要从杂事做起,经过一段时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锻炼才能逐渐得到学习的机会,慢慢接触药材、熟悉药性、炮制药物,白天打杂跑腿,晚上看书学习,基本知识学得差不多了,才有机会在师傅身边观摩学习,最后在师傅的指导下独立诊治。一般要跟师三到五年方能出师,所以要学成一名好中医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跟诊,应注意些啥?


现在大家跟诊已经和过去的拜师不同,从内容上说,直接就进入了在老师身边观摩学习的阶段。因此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必须征得老师的同意不论是委托师兄师姐转达,还是亲自向老师请求,都要事先和老师取得联系,获得老师首肯,才能进入诊室在老师身旁学习。而且要明白,老师没有义务答应每一位同学的申请,如果没有得到学习机会也不必气馁,找找原因,有合适的机会再说。


不论有没有正式拜师,都要对跟诊的老师非常敬重,切不可对老师产生轻慢之情,如果自己的安排有变动,要提前和老师说明,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医就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没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和刻苦努力的付出,是不可能学好的。


其次,跟诊是有基本要求的——




要比老师到得早,帮助老师整理诊室,为老师沏茶倒水。仪容仪表干净整洁,工作服要平整,工作服内最好是有领衬衣(忌短袖白大褂内穿着长袖衬衣),着长裤。指甲剪短,不戴首饰,不穿走路有响声的鞋子,不吃有异味的食物,比如臭豆腐、大蒜、韭菜。女生要盘起长发,不化浓妆。



跟诊过程中,不要打断老师的诊疗进程,不要随便插话,没有老师的同意不要先于老师诊脉,尊重老师和学长,听从老师的安排。


跟诊时,多动眼动手动脑,不要一味地抄方,大部分老师所开之方都可以公开,如果真有「秘方」那必然不会轻易示人,所以大家跟诊的主要精力不要放在抄方上


另外,跟诊时要注意观察,有时候老师的提示不是十分地明显,比如老师观察到病人的面色黧黑,于是问病人:「你平时脸色也是这样吗?」这其实就是在提示大家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因为老师肯定不会说:「同学们注意看,这个人的面色就叫‘面色黧黑’」,这样会给患者带来紧张和压力。



一般来说,老师的门诊强度都很大,有时遇到典型病例会和同学们说道一番,但未必能很详尽地解释。


有时老师的思路非常灵活,以同学们当时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未必能一下理解,可以记下疑问,找机会再问,而不是当时就不停追问,更不能一知半解就拿着书本与老师当堂辩论,既影响了老师诊疗的进度,也不能提升自己的学识。要知道, 一个疾病不是一个病机那么简单,有时它会有两个或者三个病机同时出现,错综复杂,不是翻书对照这样容易。


还有,跟诊时不要问太幼稚的问题所谓太幼稚的问题就是那种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查书就知道的问题。应该抓住机会和老师讨论一些能启迪思路、拓宽视野的问题,或者是跟诊过程中自己看不懂、有疑问的问题




一开始,需要遍访名家吗?


不同阶段,跟诊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我不建议同学们从一开始就「遍访名家」


一来,名医对学生的要求甚高,基础不牢固,知识不系统,老师不太愿意带;

二来,名医门诊强度很大,身边学生又众多,初学跟诊时,也得不到老师太多的指导;

三来,自己水平不够,老师的很多思路也不大容易揣摩。


初学时,大家可以选择一些年轻、名气不大而又表达相对较好的老师来跟,虽然经验不及年资高的老师丰富,但是他们所带学生相对较少,有机会向他们请教问题,得到的指导反而更多,等自己各方面更成熟了,再去申请跟名医名家,更容易成功。




大一到大五,要求各不同


跟诊要学习什么必须跟自己当前的能力和水平结合起来,不同阶段,跟诊学习的内容也不一样。


大一时,才刚接触中医的基础理论,不建议跟诊,假期里大家把中基中诊这些基础理论和术语反复琢磨,熟悉中医的话语体系,初步建立中医的思维。我曾发过一篇《中医老师:为你暑假「开书单」,胜过期末「划重点」!》(?戳),得空也可看看这份书单。


大二的假期,建议大家在中药房见习,熟悉中药饮片,对中药有直观具体的接触和了解,对于大家处方用药非常有好处。比如,通过接触药材就知道,像灯心草、木蝴蝶这类药物,量不宜过大,因为这类药材密度小,质地轻,体积大,几克就已经一大堆,如果量多病人都无法煎煮了。


大三跟诊,主要是观察老师看病的过程,以及老师四诊采集的细节,看看老师是怎样和不同的患者交流,体会老师如何抓住重点,诊断的切入点是什么。有机会可以自己上手实习四诊技能,并书写门诊病历请老师指点。


大四跟诊,这时基础的知识基本完备,临床各科也已学习,自己要尝试边跟诊边思考,结合所学各科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面对病人时,自己先思考开方,再与老师的方子对照。看看老师的诊疗思路和自己有何不同,揣摩老师的思维特点,模仿老师的开方思路,从而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


大五研究生阶段,就要能够总结老师的用药习惯、诊疗特点。有些同学跟了好几位老师——不同的老师各有擅长,这样就可以领悟不同的辨病辨证思路,学习老师而不拘泥于老师,逐渐达到博采众长的境界。


跟诊后要定期回顾、整理资料,通过总结才能有所收获和提升。如果像猴子掰苞米那样边掰边丢,最后可能什么也没学到,只是看看热闹。




不抄方,也要动笔头


前头说,跟诊的主要精力不要放在抄方上。那么跟诊需要写些什么吗?


一是记下自己的体会和思考,比如看到一位患者,自己有什么新的启发,从而引发思考。

二是老师诊疗过程中,只言片语的经验和指导。

三是记录自己跟诊后,需要查阅和解决的疑问。

四是完整的典型病例,从患者的四诊信息到老师的处方用药都要记录下来。之所以只记典型病例,是因为跟诊时没足够时间把每个病人都记录下来。

另外,在征得老师和病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手机记录病人一些特殊的形态、声音等资料,尤其有些罕见病例,一辈子都见不到几个。






不骗你,在学医这条路上,

捷径是谁?我从未见过……





还想看

请戳下方


中医老师:为你暑假「开书单」,胜过期末「划重点」!

「中医好导师」:师带徒的传承之道

「中医好导师」:那名医学生,我为何没给转身?



温馨提示

你在跟诊中遇到过什么难忘的事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的诊疗方法?
中医诊疗的现状与思考
中医四诊——我的中医思路(上)
顾吧:从名医看安庆近代中医脉络
“四诊合参”——理解及差别
在校大学生蔡慧玲跟诊心得(字字珠玑,值得一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