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条辨 12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译文】太阳中风,脉轻取浮,重取弱,脉浮就会发热,脉弱就会自汗出,瑟瑟发冷,洒淅畏风,如火烧般发热,打喷嚏,恶心空呕而无物,这种症候,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点药名儿,解释药性

单位换算,看用多少克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小师妹:桂枝汤中包含那些方剂

甲森: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


小师妹:不理解啊!对原文注释下

甲森:

阳浮而阴弱:轻按诊阳脉,重按诊阴脉,阳脉浮则表示体表有邪气,阴脉弱则意味着里即内脏虚弱。

啬啬(sè sè):因寒肌肤粟起,抚触不滑。病人怕冷的表现;

淅淅(xī xī):喻畏风寒。病人怕冷的表现。指身体遭水洒的样子;

翕翕(xī xī):如火烧状,俗谚烧得像锅边。由恶寒而转变到发热时的形容。

鼻鸣:方有执曰:鼻鸣者,气息不利也。盖主气而上升,气通息于鼻,阳热壅甚,故鼻窒塞而息鸣。《九折堂读书笔记》:鼻鸣者,谓喷嚏也。鼻黏膜充血发炎,呼吸障碍发生的声音。

干呕:有声有物为,有声无物为,有物无声为。由于发热刺激呕吐神经,中医说胃气上逆。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该十二字在康平本为旁注。推测是“脉阳浮而阴弱”的注释文字。宋本、成本、玉函均将该句当作正文。

脉阳浮,意味着气盛于上,热聚集于体表;

脉阴弱,意味着邪气未潜入深,汗自出。

因为这里有“汗自出”,所以后世多将本条解释为桂枝汤证为自汗,在桂枝汤方后,明确写有如果无汗则缩短服药时间,半日内服完一日量。矛盾!!!本条并非论述“汗自出”的,在桂枝汤证,自汗与无汗都有。



小师妹:对生辟字注释下

甲森:擘(bāi):分裂;

㕮()咀():碎药物成粗末,现在指切片;

适寒温:不冷不热;

须臾:一会儿;

歠(chuò):饮,喝;

温覆:盖上被子使之温暖;

一时许:约2小时;

遍身:全身;

漐漐(zhí zhí):汗持续出;

病瘥:病好了;

小促其间:将吃药的时间促近,缩短间隔;

周时:一昼夜,同晬(zuì)时

五辛:蒜、葱、韭、薤、姜。禁五辛可能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酪:牛羊乳汁;

小师妹:桂枝汤方煎服法

甲森:桂枝45克,芍药45克,生姜45克,炙甘草30克,大枣20克。将上五味入于2000毫升凉水中,泡1小时,煎1小时,用火大小调节汤液量,去药渣,取600毫升,待到可饮用的温度时,服200毫升。饮毕稍后,宜喝热稀粥200毫升,以助药力。这时,可盖被子以温覆,汗从全身渗出为宜,不可使汗如流水般流出,这样反而不能使病情好转。如果服一次药,汗出而病愈,其后便可不再服药,没有必要将药喝尽。如果未见汗出,可如前述方法再次服药。如果仍未见汗出,其后缩短服药的时间,在半日内将600毫升服完。如果病情重,不见好转时,可在观察病情变化的同时,使患者一昼夜间持续服药。如果服用完一日的量600毫升,病情依然未见好转,可重新煎药。如果汗不出,则可服用二三剂。这里所说的一服,指一次量200毫升,所说的一剂,指一日的量600毫升。另外,这种情况不宜食用水果、冷饮、发黏的东东、滑腻的东东、肉、大蒜、韭、葱、酒、牛羊乳制品、有恶臭的东东等。


申明:以上量为举例说明,服药请找执业医师。


小师妹:后世医家解桂枝

甲森:

【成无己】阳以候卫,阴以候营。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营气弱也。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营虚,故发热汗自出也。


《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者是也。啬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淅淅者,洒淅也,恶风之貌也。卫虚则恶风,营虚则恶寒,营弱卫强,恶寒复恶风者,以自汗出,则皮肤缓,腠理疏,是亦恶风也。翕翕者,熇熇(hèhè)然而热也,若合羽所复,言热在表也。鼻鸣干呕者,风拥而气逆也。与桂枝汤和营卫而散风邪也。


【柯韵伯】太阳中风之桂枝证,非谓凡中风者,便当主桂枝也。条辨13脉证,是概风寒杂病而言。此条加“中风”二字,其脉其症,悉呈风象矣。条辨43言脉浮而弱者,是弱从浮见。此阳浮者,浮而有力,此名阳也。风为阳邪,此浮为风脉。阳盛则阴虚,沉按之而弱。阳浮者,因风中于卫,两阳相搏,故热自发,是卫强也。阴弱者,因风中于营,血脉不宁,故汗自出,是营弱也。两“自”字便见风邪之迅发。啬啬,欲闭之状;淅淅,欲开之状;翕翕难开难闭之状。虽风、寒、热三气交呈于皮毛,而动象是中风所由然也。风之在动,风之在声,风自皮毛入肺,自肺出鼻,鼻息不和则鸣,此声之见于外者然也。干呕是风侵胃腑,鼻鸣是风袭阳明,而称太阳者,以头项强痛故耳。亦以见太阳为三阳,阳过其度矣。


【尤在泾】太阳中风者,阳受风气而未及乎阴也,故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不待闭郁而热自发阴弱者,不必攻发而汗自出。所以然者,风为阳邪而上行,卫为阳气而主外,以阳从阳,其气必浮,故热自发。阳得风而自强,阴无邪而反弱,以弱从强,其气必馁,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肌腠疏缓,卫气不谐,虽无寒而若不能御,虽无风而常沉洒淅也。,越也,动也,盛也,言其热时动而盛,不似伤寒之一热至极也。鼻鸣干呕,不特风气上壅,亦邪气暴加,里气上争之象。是宜桂枝汤助正以逐邪,抑攘外以安内也。


【程应旄】热自表发,故浮以候之;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阴阳以浮沉而言,非以尺寸言,观伤寒条,只曰脉阴阳俱紧(第3条)并不着浮字可见。惟阳浮同于伤寒,故发热同于伤寒;惟阴弱异于伤寒,故汗自出异于伤寒,虚实之辨在此。热自表发,故浮以候之;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得其同异之源头,而历历诸证,自可不爽。


小师妹: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成无己】《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


【柯韵伯】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桂枝赤色通心,温能扶阳散寒,甘能益气生血,辛能解散风邪,内辅君主,发心液而为汗。故麻、葛、青龙,风发汗御寒咸赖之。惟桂枝汤不用麻黄,麻黄汤不可无桂枝也。本方皆辛甘发散,惟芍药之酸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故能发汗而止汗。先辈言无汗不得服桂枝汤,正以中有芍药能止汗也。芍药之功本在止烦,烦止汗亦止,故反烦、更烦与心悸而烦者咸赖之。若倍加芍药,即建中之剂,非发汗之剂矣。是方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枣之甘助芍药以和里。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而精义又在啜热稀粥,盖谷气内充,则外邪不复入,余邪不复留。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不至于亡阳;用之止汗,不至于贻患。今医凡遇发热,不论虚实,便禁谷食,是何知仲景之心法,而有七方之精义者哉!


小师妹: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


【柯韵伯】汗已遍自,则邪从汗解。此汗生于谷,正所以调和营卫,濡腠理,充肌肉,泽皮毛者也。令如水流漓,使阴不藏精,精不胜则邪不却,故病不除。世医只知大发其汗,即芍药亦不敢用,汗后再汗,岂不误人!


小师妹: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柯韵伯】前自汗,乃卫中邪汗。服汤后反无汗,是卫分之邪汗已尽,但谷气未充,精气未敷于营分耳。依前法便精胜而邪却,药势促则病除矣。


小师妹: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柯韵伯】言病重者,药必倍之。一日一夜,当作二服,病在即促后服,勿使间断,便服至三剂无妨。盖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与麻黄汤专于发表不同,故可重汤迭剂以汗之,不必虑其亡阳也,若施之他方则误矣。


小师妹: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柯韵伯】凡服药便当禁此。因桂枝为首方,故录其后。每见病家禁其谷味,反与麦饮,岂非大悖?


【尤在泾】风之为气,能动阳气而泄津液,所以发热汗自出,与伤寒之发热无汗不同。此方用桂枝发散邪气,即以芍药摄养津气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药之酸,足以安内生姜、大枣甘辛相合,补益营卫,亦助正气去邪气之用也。盖以其汗出而邪不出,故不用麻黄之发表,而以桂枝助阳以为表;以其表病而里无热,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药敛阴以为里。此桂枝汤之所以异于麻黄、大青龙也。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余,所以助胃气,即所以助药力,盖药力必藉胃气以行也。温覆令微汗,不使流漓如水者,所谓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也。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者,中病即止,不使过之以伤其正也。若不汗,后服小促,及服至二三剂者,期在必克,以汗出为和而止也。仲景示人以法中之法如此。



小师妹:来首七言轻松下

甲森:

表  证  歌

 宋·许叔微

身热恶寒脉又浮,偏宜发汗更何求。

要须手足俱周遍,不欲淋漓似水流。

轻则随时与和解,重须正发病当瘳。

初春阳弱阴尚胜,不可亟夺成扰搜。

夏时暑热脉洪大,玄府开时汗易谋。

不可汗脉微而弱,更兼尺中脉迟缓。

微弱无阳迟少血,安可麻黄求发攻。

更有衄血并下血,风温湿温如何发。

坏病虚烦且慎之,腹间动气宜区别。

妇人经水适来时,此是小柴胡证决。

忽然误汗表里虚,郁冒不知人作孽。



身热恶寒脉又浮,偏宜发汗更何求。

脉浮宜汗解之。

要须手足俱周遍,不欲淋漓似水流。

《金贵》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絷絷一时间益佳,但不欲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轻则随时与和解,重须正发病当瘳。

仲景有和解之者,有正发之者。和解若小柴胡、桂枝是也。正发若麻黄汤之类是也。

初春阳弱阴尚胜,不可亟夺成扰搜。

初春阳弱,不可大发汗以扰乎阳

夏时暑热脉洪大,玄府开时汗易谋。

夏测玄府汗空开,故易汗

不可汗脉微而弱,更兼尺中脉迟缓。

《金匮》脉微不可发汗,无阳故也。尺中脉迟,营不足,血气少,不可汗

微弱无阳迟少血,安可麻黄求发攻。

更有衄血并下血,风温湿温如何发。

仲景云,衄家不可发汗,发汗则额上陷。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坏病虚烦且慎之,腹间动气宜区别。

此五证皆不可汗。解在第三十一。

妇人经水适来时,此是小柴胡证决。

忽然误汗表里虚,郁冒不知人作孽。

妇人经水适来适断,属小柴胡证。误汗,郁冒不知人


小师妹:桂枝汤涉及到的条辨

甲森: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炙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心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方


白术、茯苓各三两芍药三两

炙甘草二两生姜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炙甘草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炙甘草二两,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原注:“促,一作纵”)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

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原注:“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nüè)状,日晡()所发潮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解读(连载二十二)
15.感冒——桂枝新加汤加附子/附子汤加味
【葛根汤】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右七味,口父 咀,以水
葛根组方
经验杂谈。关于风湿痛疼几个经方脉象
麻黄系方剂(2)葛根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