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山岩臼(下)

青山岩臼(下)  

本文转载自牧羊女发表的日志

 

青山岩臼景区在约1000m’的范围内有数百个花岗岩岩臼,口以圆形、椭圆形居多,以底平肚大为特征,堪称“世界奇观”。据有关科研人员研究,青山岩臼的形成与花岗岩这种岩石的特性以及该地区的地貌特征、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出露花岗岩的地势平坦,从而使得花岗岩表面容易蓄水。由于该区一直处于多年冻土区的冰缘环境,花岗岩自身是一种易风化的岩石,晶体颗粒明显,矿物导热率差别大而极易遭受寒冻风化,水分及其他物质也更容易渗透,花岗岩层内及孔隙内的结晶作用和迁移作用非常容易进行。而且,该区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带,使得化学作用进一步增强,导致花岗岩内的物质组分不断结晶迁移,长石首先风化,在花岗岩表面形成一个个网状分布的小孔。因为该区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较大,在山脊、山顶平面易接收日照,岩石存在水化与脱水的周期循环,在这样环境下,寒冻风化、冻融作用、冰劈作用等各种物理风化作用异常强烈,且增强了化学风化作用的强度。最初形成的小孔,在物理—化学风化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增大,孔之间的岩石分离蹦解,最后孔孔打通,形成大大小小的凹坑。在地势平缓处,这些凹坑可以成水,加上风携带的沙粒等对臼壁进行吹蚀和磨蚀,在有岩臼的地方引起风向风速的变化,导致风场产生旋涡现象,加速有凹坑地方的风化—风蚀作用随着风化速率的加快,凹坑底的风化物不断被风和流水搬运走,岩面新鲜,凹坑的中心得不到保护,久而久之,使得中心不断加深加大,形成口大底深的岩石。这些岩石容易蓄水,臼底因为冰水覆盖,风化速度的减慢,臼壁却因不断的磨蚀,保持了岩面的新鲜,风化速度加快,最终形成了大肚子的岩臼。风的吹蚀及冻融作用,在岩臼的内壁刻上了一条条的痕迹,即臼壁上的螺旋纹,这样形成了青山上常见的岩臼。请分享最后一组岩臼,拍自于内蒙古克什克腾大青山。(关于岩臼的资料是从网上查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克什克腾美景系列——奇峰怪石大青山
风成地貌①:风蚀地貌
高考地理中的风蚀地貌
《岩石学》小结
微专题:风化作用
这么看,地质现象其实没那么复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