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捣衣声歇|槐荫风情
捣衣声歇        往昔的乡村,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穿粗糙厚实的土布衣服;男女衣着,只有染色和图纹的不同,没有面料和质地的差别。这种衣服湿水后很沉重,洗衣时,必经捣衣才能干净如初。后来有了洋花布、的确卡、的确良等机织化纤衣物,质地轻薄多了,但捣衣仍旧沿用。
        捣衣是诗文里的雅称,其实就是捶衣,它是手工洗衣的一个环节。衣物浸泡搓洗后,通过捣衣将衣服里的脏水和残留洗涤剂捣出。方法是将搓洗好的衣物重新在清水里浸泡湿透,用棒槌在石砧上捶打,捶干水后,浸湿再捶,如此反复,不断吐故纳新,直至捶出的是清水,方可晾晒。
        捣衣曾经是水乡别致的风俗。试到环村的小河、门前的池塘一看,河水清且涟漪,池塘碧波荡漾;水岸边,柳荫下,远远近近伸向水中的埠头和石板,就是捣衣的蹲位和捣衣的石砧。再到寻常巷陌里访寻,每家都能找到一根光滑的棒槌,一尺多长,手握处凹进,便于手指抓牢;棒槌是日用品,捣衣并兼它用,比喻老子吓唬儿子,那是最顺手的工具!村妇们三三两两,集体捣衣时,一边话着家长里短、五谷桑麻,一边舞动着棒槌,摆浣着衣物;时而笑语盈盈,时而捣衣声此起彼伏。水波动荡,漪沦不绝,不时还有游鱼来戏,分享捣衣之乐。
        在我的记忆里,捣衣一般在早上。起床后,男人们下地出早工,女人在家料理家务。先将前一天晚上一家老小换下的脏衣服浸泡在溶化了洗涤剂的水盆里,然后淘米洗菜,烧火做饭。早饭准备好后,男人还没有回家,女人就一边洗衣,一边等候,女人会赶在男人回家前把衣服搓洗、捣净、晾晒。每家的规律大同小异,所以女人们经常不约而同地在河边或池塘边的捣衣砧上相遇。当然,也不乏尚未出阁的大姑娘,刚进门的小媳妇,那往往是水边最动人的风景!
        捣衣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唐诗里关于捣衣的诗句俯拾即是。张若虚笔下的月色,“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就像捣衣砧上的月色,挥之不去。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何等壮观,捣不尽千万思妇对征夫的牵挂和对战争的怨愤。王维笔下的秋夜,除了明月清泉,还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清新的田园风光!有趣的是,唐诗里的捣衣多在晚上,是白天还有更多的事要操劳吗,还是晚上更需排遣闺中的寂寞?不管怎样,即使是盛世唐朝,妇女也生活得艰辛不易!更早的吴越春秋,还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传说:西子浣纱。西施的美色被发掘之前,不过是越溪边的一村姑,一卖薪女,想必绫罗绸缎穿的也不多,而厚实的土布衣衫可能就是她每天上山打柴、下地侍苗的工作服,即便出的是香汗,恐怕也少不了棒槌的敲打!
       物换斗移,沧海巨变。如今,自然经济在农村瓦解。告别了男耕女织,手工纺织的土布淡出人们的视野;村民们的衣料越来越轻盈,质地越来越精细。手起槌落的捣衣既无必要,也有伤衣物,那响彻千年的捣衣声渐渐地歇息在历史的角落和记忆的深处。光滑的棒槌不知在哪天就劈柴为薪,化为灰烬;新生代的孩子视之为遥远的传说。那柳荫掩映、荷叶簇拥的捣衣砧早已淹没在荒草间,倒塌在淤泥里。
        洗衣还在继续,只不过演化为水井边的作业。井水冬暖夏凉,着实减轻了女人们的辛苦。因为捣衣并不都是田园诗。冬天在河边捣衣,头顶凛冽的北风,手搅刺骨的河水,顷刻间,十指通红 ,半身麻木,那不仅是对意志的考验,更是对生命的摧残!那濯清莲、濯手足的池塘因年久失修,多为泥沙淤积,残枝败草在泥面上疯长,当年的当家塘堰沦为片片沼泽,水可碗盛。那清水长流、水美鱼肥的条条小河不是干涸见底,就是污水横流,全无小河的灵性与秀丽。池塘和小河的命运,是农村衰败的缩影;曾经的鱼米水乡,现在不得不靠饮用水工程解决人畜的饮水困难,想觅一池捣衣的清水已是难乎其难了!也许这才是真正值得祭奠和叹息的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观飞:棒槌声声荡涟漪
老物件的记忆:木棒槌
用棒槌砸衣服是什么原理,用棒槌到底好不好?
从棒槌到洗衣机
【乡土情缘】刘希:远去的捣衣声
“洗衣粉+小石子”成去污神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