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历理论的历史发展(四)

三、学力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学界逐渐恢复了汉语中固有的一个词汇——“学力。在日本,学力作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内涵。学力研究作为国民教养的不可或缺的作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学力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卷帙浩繁,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思考学力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学力:作为教学成果的知识与能力

  作为教学成果的学力,有人把学力界定为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能力,亦即学习者内化学科内容的成果。这种学力,大体可以分两点考虑:一是现实的学习成果的知识和能力;二是牵涉未来学习的潜在的学习力

  作为教学成果的学力同教育目标处于表里一体的关系。布卢姆(BloomBS.)倡导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使得学力问题的抽象论争宣告终结,表明了分析性、实证性地研究学力的取向。布卢姆的教育目标亦即通过教学所要形成的学力如下:(1)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意领域——接受、反映、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的个性化;(3)运动技能领域——模仿、技巧化、精致化、分节化、自然化。布鲁纳(BrunerTS.)以皮亚杰(PisgetJ.)的认知论为基础,倡导问题解决与思维的三种方式——符号表象、行为表象、图像表象。所有这些学力论都是以历来的知识、概念的逻辑认识为中心来思考学力内容的,它们表明了,学习知识和概念的方法(学习方法)这一行为能力;学习的基础——动机、兴趣、爱好等的情意领域,乃至同知识背后的学习者的经验相关联的表象,统统都是学校教学应当形成的学力内容。

  不过,关于学力的内容,也存在只承认学力的认知侧面的观点,认为态度和情意是学力之基础。然而,对于学习的兴趣、动机或是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形成,是学力内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倘若离开了教学过程,在哪里去形成这种学力之基础呢?它难道不是既是学习前提,又是学习结果么?当然,情意领域、学习方式和表象方式,并不是一律借助成就目标或是客观测验来评定的,而且,它们离开了科学知识是不可能形成的。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学力的习得,是同学习者个体所内化了的知识息息相关的。基于这一观点,可以把学力的内容作如下的梳理:1.认知侧面——以知识、概念、法则为中心的逻辑性、语言性知识。2.表象方式——同学习者的自身经验相关的、内化客观的知识和概念时起作用的思维方式。3.学习方式——学习者亲自发现并获得客观的知识和概念时,一连串操作技能、行为及集体性讨论、合作作业的集体性。4.情意侧面——学习的意志、兴趣、钻研力、持续力、忍耐力、价值观等支撑学习的态度。

  (二)学力的结构

  在现实地把握儿童的学力实态时,不仅要着眼于显性的学力水准,而且还得探讨学力的落差与结构。日本的远山启用··来勾勒学力结构。他形容学力由三层组成。为底层,指牵涉技能的内容;为中层,指牵涉学科、学术的内容;为上层,指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劳动观、职业观等等的自我形成。这种学力观为我们从结构上把握整个课程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在学力结构模型的研究中一般区分了三种不同层次的学力成分。第一层次:学力基础。它包括了性格因子、生理因子,以及被视为一般智能的因子。这些因子是应当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包括学校教育)过程中加以关注与培养的。第二层次:基础学力。系学力的基础部分,是作为最低限度的国民教养或是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第三层次:发展性学力。它是以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相结合的、有个性的思考力为轴心的学力,亦称创造性学力

  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只是旨在便于分析而作出区分的同一个概念范畴的两个侧面。一般说来,基础发展指的是,教学步骤彼此交替、螺旋上升的关系。亦即,AB的学习基础,BC的学习基础,CD的学习基础。反过来说,DC的发展,CB的发展,BA的发展。同一个学习内容(例如B)既是基础,又是发展。这样看来,区分基础发展是不可能的。但这是一种逻辑的、偏于功能分析的见解,并未阐明我们所求的基础发展的固有性质。从学力结构模型的分析看,所谓发展性学力基础学力,可以借助其内部起作用的思考力记忆力的主客逆转来加以区别(当然,应当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思考力记忆力都不是一种实体,不过是起作用的种种因子及其成果罢了)。许多学者一般都是根据学习主体的内部要因的这种差异来区分基础与发展的学力的。

  不同于历来的课程论者往往剥离了内容来论述学力的方式,日本的安彦忠彦却联系基础性内容,提出了另一种区分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的方法。亦即,即使视为目标的基础性内容是同样的,但可以依据习得其内容的过程中哪一种能力占主导作用来区分基础发展。这样,所谓基础学力就是主观上(主体)以记忆力为主、思考力为从,客观上(客体)伴随着要求这种智力因子起作用的基础性内容的部分;而发展性学力则反之,主观上(主体)以思考力为主、记忆力为从,客观上(客体)伴随着要求这种智力因子起作用的基础性内容的部分。安彦说,这就是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的形式性质。实际上,发展性部分是以基础性部分为前提的。不过,相对说来,发展性学力具有开放性的一面,一般所谓的要素间关系的重整、变更视点而进行的再建构、在既有要素之中内容新的要素等等问题解决及创造性思考,构成了发展性学力的主要部分。在人类的学术知识中,确实存在运用了它,就能说明、表达、制作某种事物的什么。这里面既有永恒不变的,也有随时代而变化的。不过,领会、理解这种什么的人类行为——“基础学力,和发现、创造新事物的发展性学力,虽是相互交错、不可分割的,却是可以区分的。

  (三)现代学力的诠释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判别学力的内涵及其培养的标准,这就是所谓的学力观。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是指学力观的转变。应试学力的特点是:(1)思考能力仅限于出题范围,百分之百的被动应付,不容有任何的疑问、反驳、创意。(2)教学的课题是使学生敏捷地抓住出题意向的训练----机械训练,形成条件反射。缺乏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新学力观恰恰相反,它是旨在培育学习动机与主动应付社会变化的能力。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目标,大体有四个组成部分:(1)关心、动机、态度;(2)思考力、判断力;(3)技能;(4)知识、理解。这四个视点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学力观。有人借助冰山模型清楚他说明了这种学力观的特色。假如有一块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这个浮出水面的部分可以比作知识、理解技能,而隐匿于水面下的不可见部分(占冰山总体的80--90%)才是支撑浮出部分的基础。这就是思考力、判断力关心、动机、态度。正如冰山由浮出水面与未浮出水面两部分组成一样,学力也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组成。显性学力是靠了隐性学力的支撑才能存在与发展的。如果说,这里的显性学力相当于基础学力,那么,隐性学力便相当于发展性学力了。

  现代学力的诠释形形色色。诸如自我教育力说、生存能力说,就是适例。在知识社会时代,我们要求于学生的,不再是知识习得的量的竞争及态度、价值的划一化追求,重要的是要求每一个学生的组织化知性”——“自我教育力。按照联合国教科文教育研究所(汉堡)的主张,它包含了自我教育态度自我教育能力两个要素。而日本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则把生存能力作为学力的关键概念。这种生存能力不是纸上谈兵的知识,而是社会生活中实际起作用的活生生的生存智慧。在生存能力中受到强调的是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主动判断、自主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言以蔽之,现代学力培养的重点,正在从习得内容转向习得能力。这是因为,现代知识社会所要求的能力首先是信息处理能力,而非死的知识的存储。德鲁克(DruckerP.F.)说,现代社会需要的学力培养不在于习得内容而在于习得能力。在知识社会时代,仅仅授子儿童一切必要的知识,完全是无意义的、愚蠢的。10年、15年后需要哪些知识,现在无从知道。现在能够确凿地明确的、儿童未来所必须的知识是现在未知的知识。而我们不能教授现在未知的知识。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现在就培养起未来时代需要的不断求得新知的态度、能力和心态,亦即学会学习。这就是现代教学的课题。

  不过,现代学力的培养终究离不开记忆的要素。读写算能力是基础学力的核心。不扎实地习得读写算,学习本身就不能成立,也不能展开。它是学习的基本武器。因此,对于基础学力的形成来说,三基训练发挥着最本质的作用,练习是不可缺少的。为了锻炼学习的基本武器——“三基能力,我们不必惧怕反复练习,离开了反复练习,三基能力是不可能形成的。但是,三基不是基础学力的全部内涵,在其他等科中也有基础学力的构成要素,也存在借助训练必须加以巩固的最基础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也需要反复练习。对于基础学力的形成来说,不能完全抛弃记忆。我们要抛弃的只是死记硬背。惧怕记忆,无异于否定学力形成本身。

  (四)学力研究的课题

  今天,学力问题已经成为解决与克服现代学校教育的问题与课题的关键。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看,面临着学力理论研究与学力现实问题的消解这两大课题。一方面,作为教育科学的学力理论、学力的形成机制与学力评价方略的探讨等等尚待拓荒;另一方面,学力的现实问题愈演愈烈,亟待正视。我国学校教育中学力的现实问题的基本特点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禁锢所造成的大面积的基础学力低劣;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所造成的学力的剥落现象(辍学者、失学者)的大量存在;由于重点校政策与精英主义课程模式所造成的学校之间的学力差距的加剧;由于电脑文化的不均衡发展所造成的电脑持有者与非持有者之间学力差距的加剧,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教育行政工作者、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三位一体共同攻克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参见田中耕治等编.战后学力论资料集(1.2000年内部资料。

  [2]市川博主编.关于课程编制与标准改革之综合研究报告2000年版第7-8.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课改100问》(之四)
关于“核心素养”学习的梳理与思考
探究 |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
问题学习:新世纪的学习方式
钟启泉|学力目标与课堂转型——试析“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心理学依据
“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