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教育:让人成为人——西方大思想家论人文与科学》(四)

 爱因斯坦《宗教与科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裔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能演奏钢琴和小提琴。1915年发表广义相对论。“一战”期间坚定表明反战态度。因成功解释光电效应而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主张和平主义,社会正义,作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同时怀有虔诚的宗教情感。

爱因斯坦认为,宗教的开端是由于恐惧,饥馑、百兽、疾患、死亡引起的恐惧。天下开化的各个民族的宗教,尤其是东方民族的宗教,主要为道德宗教。从恐惧宗教走向道德宗教,这个烟花是各个名族生活中伟大的一步。P215但是还存在着第三个阶段的宗教经验,属于上述二者所共有,虽然天下罕见体现为纯粹形式的宗教:我将称之为宇宙宗教感情。P215

爱因斯坦的宗教感情是蕴含在他整个的文中的,应该也包括他的科学研究中。他提到“倘若无法产生认识上帝的确切观念,也就产生不出神学,那么宇宙宗教感情怎样才能在常人之间彼此交流?依我之见,艺术和科学最为重要的职司,在于唤醒这份感情,使之长存于有所感悟的凡人的内心。”P216

“因此,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我们形成的概念,与通常的概念大相径庭。从历史角度来看待问题,论者未免认为,科学与宗教可谓不共戴天的对头,道理显而易见。”“科学一直受到的职责是削弱道德,可是这番指责有失公正。个人的伦理行为,应该有效地基于同情、教育,还有社会纽带的需要,那么就没有什么宗教基础是必要的。倘若由于恐惧惩罚,同时希望身后获得奖赏,因此迫不得已而受到约束,那么人类确实陷入了可怜的境地。”P216爱因斯坦坚持认为,宇宙宗教感情,乃是从事科学研究时至为强烈和无比崇高的动机。P216靠什么支撑着这份感情,若是没有一种宗教感情,那些枯燥的远离现实的科学研究是如何坚持下去的呢?“唯有献身于类似旨趣的人士,才能如临其境的设想,是什么精神激励着他们,同时又给予他们何等的力量,他们才能百折不挠,矢志不渝。恰恰是宇宙宗教感情给予他们如许的力量。一位当代人士并无偏颇的说过,处于崇尚物质的当今之世,严肃的科学工作者,唯有他们堪称笃信宗教之士。”P217

 

爱因斯坦《科学与宗教》

上一篇是《宗教与科学》,本篇却反过来《科学与宗教》。

爱因斯坦开篇指出现实,过去的两个世纪之内,“大家广泛地认为,知识与信仰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冲突。在与时俱进的智者中间,下述见解风靡一时:信仰应该日渐成为知识所取而代之的时代已经来临。”而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不以知识为依托的信仰乃是迷信,而这样的信仰理应予以抵制。”P218

我们理解的科学是什么?爱因斯坦认为对此形成了一种共识,看来不会存在疑难。科学乃是历时百年的努力,借助于系统的思维而把这个世界为人感知的现象,尽可能的融会贯通,化为一种彻底的会通。说的冒昧一些,科学乃是这样一种尝试:通过转化为概念的过程,后来重新构建客观存在。P221而当问道何为宗教时,爱因斯坦无法如此容易的想出一个答案。即便是想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也无法融会贯通。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通过最广义的科学,宗教已经懂得运用什么手段,借此促使实现自身树立的目标。可是科学只能由那些完全立志于追求真理和格物致知的人士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则迸发于宗教的领域。”爱因斯坦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来阐述二者的关系:科学脱离宗教,变为跛足,宗教脱离科学,变为盲瞽。P222

 

爱因斯坦《宗教与科学:不可调和吗?》

爱因斯坦接连三篇讨论宗教与科学的问题,第一篇从历史角度,第二篇是现实角度,第三篇提问,不可调和吗?是从发展的角度。

宗教与科学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无以克服的冲突吗?宗教能够为科学取而代之吗?这是爱因斯坦开篇提出的问题。数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在讨论当中。爱因斯坦认为这个问题之所以复杂的原因在于,大家对“科学”的定义乐于达成共识,而“宗教”的定义产生了分歧。

那么宗教的认识,爱因斯坦如是说,“论者一般的共识是,宗教处理的是目标和评价,而且大体说来,处理的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情感基础,只要这些不是由本性难移的人类遗传而先天决定的。宗教关注的是人类对待一般自然的态度,关注的是为了个人和公共生活而确立理想,关注的是相互的人类关系。P227”爱因斯坦认为二者不是不可调和非要一方压倒一方的,“一方面,科学成果确实完全脱离了宗教或道德的考虑,同时伟大的创造性科学成就应该归功于那些个人,而他们则无一例外的濡染了真正的宗教信念:我们的宇宙是完美的,在理性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为人吸纳。倘若这个信念还谈不上是具有强烈情感的信念,倘若这些探求知识之士,尚未受到斯宾诺莎所谓‘对上帝的理智之爱’的启迪,他们就难以获得孜孜不倦的献身精神,而唯有这种精神才使人能够取得至高无上的成就。P228

 

马利坦《论人类知识》

雅克·马利坦是法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马利坦的思想基于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托马斯主义,同时兼收并蓄,汲取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养分,充分重视道德哲学,揭橥“存在的形而上学”,自成一家之言。他宣扬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著称,在法国和英语世界的知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人类的心智即无形的宇宙,那个宇宙的光明则寓于知识。如果我们关注文明的前景,我们就必须首要关注的是,何谓知识,知识的价值,知识的程度,以及知识如何才能培养人的内在统一性:凡此种种,应该获得真正的悟彻。P230”何为内在统一性,人的内在统一性是怎样的统一?带着这两个问题,来看马利坦的论述。

本篇马利坦简约探讨两个问题:人类只是固有的多元性,以及知识的内在价值或本质——我指的知识是推理和思辨性的,属于哲学和科学。然后就有必要略及一种迥然不同的知识类型,哲学家往往予以忽略,可是这类知识却在文化方面发挥着一个本质的作用——诗性知识,这类知识乃至艺术家本身所特有的。P230马利坦在此又让我开始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知识的多元性,可见知识的分类是如何?按照马利坦的两分法,诗性知识是什么样的知识?

一、科学与哲学

马利坦认为,实证主义时期已经告终。伊始以来,柏格森,或者海特海,或者德国现象主义者之类的哲学家,都纷纷开始证明,除了科学知识以外,另一知识领域则有用武之地,其中运用自身的工具的哲学,能够把握现实最内在的本质,以及绝对。P231他指出,有一种学派的观点,已经把科学的逻辑付诸一丝不苟的分析,这个学派值得是维也纳派,或者成为“逻辑实证主义”。他认为“维也纳派最重要的成果在于,它已经通过一种确定的方式表明,对于科学家具有意义的那些断言,其关注所在并非事物的实质,即本质或者何物的本质,而是仅仅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科学,从现代大家接受这个名词的语义来看,处理的仅仅是感官可以知觉的王国,也就是说那一切是通过我们观察和衡量的手段而企及的内容。”但是,再物理学方面来看,科学有提供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力,“科学超乎感官,超乎想象力。”P233马利坦认为,一方面逻辑实证主义始终摆脱不了实证主义偏见的羁绊。两一方面他有赞成维也纳学派的分析,可谓准确并且言之有据。

维也纳学派所不可企及的是,梅叶松也许认识到了,“科学自身,即便当它开始从本身的结构中抹杀了围绕存在和本质的思考,获得的激发却是一种不知满足的欲望,一种企及一切实在的渴求,还有一种始终意在为其支配的令人佩服的迫切心理。这种情形发生的表现形式为事物的内在生命,寓于科学自身领域之外,对于科学而言,内在生命始终是一个硕大而又生生不息的未知世界,科学永无止境从中积累的是观察和衡量,科学的标记和符号,即建立与这个基础,二者的作用是在这些观察和衡量之间,编织起演绎构成的一个井井有条的组织,从而能够把握自然。P234

马利坦认为,区别二者的原则是:第一种方式是通过非本体的分析,即对现实事物进行“经验逻辑的”分析。这是科学知识的范畴。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对现实事物进行的本体分析。这是哲学知识的范畴。科学在可以观察和可以衡量的事物范围之内,解决其概念和定义。哲学则在智力可以理解的存在之中,解决其概念和定义。P235

二、知识的价值

马利坦在知识的价值问题上,支持圣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观点。在圣托马斯看来,认识既不在于接受一个印象,也不在于推演一个意象;认识乃是某种远为透彻深湛的活动。认识意味着变化;变化意味着无我。P239托马斯·阿奎那认定,知识绝对依傍具体客体。P240可是,在圣托马斯看来,科学并不只是对感官细微经验的“经验逻辑”分析,甚至并非只是数学,它和我们是处于相同水平。科学超越所有的形而上学,迫使我们昂首仰视。因为如果我们的智力,就其具有人性一面而言,是把感官可以直觉事物的性质,作为和它相称的或者“同质的”客体,智力,然而究其智力而言,则往往趋于全部的存在和上帝。P241笔者理解,托马斯的观点即科学是超越形而上学的一门学问,但是却是研究的对象是上帝创造的世界,形而上学依靠这二者而存在。马利坦认为,我们才智之于物的关系上的被动性,实现了一个具有人性的条件,这是一个必然的条件;我们必然要从客体有所认识,这样才能通过客体而具体确定我们的认识。P241

三、诗性知识

马利坦认为,前面分析的是思辨理性知识,即属于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知识。另外一种知识,以圣托马斯的观点来说,是通过才性所好,或者通过同声相应,志趣相投或者天生禀赋而先天所赋。他所说的就是到的知识。“他可能理论上并不懂得心理学或者社会学,宇宙论,伦理学或者什么其他理论,可是为了他一部作品里,能够给自己揭橥自身最为奥妙的存在,他潜心于创造直觉情感,在精神无意识的生命和主观的深层境界中,通过从现实界所获得的冲击,看待天下万象及其奥妙时,他产生了一种非概念性的知识。P245”马利坦称其为诗性知识。这种是是蕴含在诗歌与艺术当中。“这种与一般所谓知识判然不同的一种知识;这种知识无法用观念和判断来表达,这种知识可谓经验而非知识,而创造经验,因为冀望的是达到表达,而且只有在一个作品里从能够得到表达。这种知识不是先前存在的,或者是创造活动的先决条件,而是融入其中的,与形成作品的活动过程化为一体了,而这恰恰就是笔者谓之诗性知识的含义。P24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爱因斯坦说“宇宙的一切都是设计好的”?
爱因斯坦提出:未来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是科学还是迷信?
科学是什么?
论科学(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哲学人文信念
观念与能力 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