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老师(转载)

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老师(转载)

(2011-12-12 09:25:50)

刘老师教育手记: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老师

晚自习结束后回家的路上,几个老师都感叹现在学生的学习时间太长:上午5节课,下午4节课,晚上还有4个小时的自习;学生的书面作业太多:每天晚上做到12点。于是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学生课堂上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于是有老师感叹,下午第一节上课的时候,七八个学生自觉站起来听课,如果是坐着的话,一定会打瞌睡。面对他们,我们还能够指责他们学习不努力,不刻苦吗?那为什么他们的成绩并不如我们的愿望,不能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呢?需要我们老师反省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赢得了数量,却失去了质量,牺牲了效率,始终停留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上。同样,单纯拼时间和精力是不能带来学习效益的,只有高质量的、高效率的学习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而学生的学习能够有质量,有效率,首先必须建立在学生能够有充分的休息时间的基础上。看着疲惫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挣扎状态,你就能够想象到他们在这样的状态下会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效果。教育,教学,前进的路究竟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真正营造高效的教学?

江西一位政治老师给我留言:“有个学生说的很好,我没有去开会,怎么考政治;地理都是考我没有到过的地方;历史都是考我还没有出身的事情呵。我们得出结论:现在的一代只会吃与玩。”我回复说:“人类发明文字就是为了积累知识,从而使我们在短时间可以走过过去几千年的丰富,这是人和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这就需要老师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今天的中国教育环境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将教育中的问题全部归咎于外部环境。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里,有的老师却能够做得比一般老师好呢?我们发现,这样的老师往往更少抱怨环境,而是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水平,并能够从职业工作中获得快乐与幸福。

北京22中数学老师孙维刚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我无法左右社会上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我工作范围的小气候。”是的,面对不利的环境,抱怨和等待只能让人感到沮丧,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素质让自己有能力解决更多的教育问题。

孙维刚作为数学老师,能够让学生非常喜欢学习数学,他的秘诀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首先是他的数学教学所达到的深度。比如,讲解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许多老师通常都只选一种方法来证明它是正确的,但孙维刚老师却启发学生想出了24种证法。在孙老师的课堂上,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拥有许多种证明的方法,学生在他的启发下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生并不需要做多少题,却能够赢得好分数。

其次,孙老师数学教学所达到的广度。孙维刚老师的数学课上融进了物理、历史、军事、哲学、交响乐、唐诗、天文知识。学生不想喜欢数学都不可能。许多数学老师常常对学生说,数学是很枯燥的,需要刻苦钻研的精神。经常遇到数学老师抱怨说:难道数学能像故事一样生动?可能吗?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充满魅力的,就如同孙老师的数学课堂。

作为政治老师,一堂政治课的精彩和生动其实关键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知识体系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设计出能够引领学生思维的思考点和让学生清晰简单地把握其内涵与体系。另一个方面就是运用恰当的材料,这个材料首先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有深入了解的东西,这样他们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

课堂能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愿意和乐意去关注与思考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教师仅仅是从自己的角度或教科书的角度去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即使学生不熟悉的材料,教师就需要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背景。

完全由教师主导,没有学生自动参与的课堂,教师可以按照考试命题的角度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教师可以不关注高考以外的内容。但是,如果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的活动就会突破考试对知识的限制,而是用他们自己的人生体验去理解和把握知识。这种情况下,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常常超越教师的固有知识。

比如历史课上,老师讲到故宫,顺便提了一句故宫又叫紫禁城,结果有学生马上就举手提了一个问题:故宫为什么又可以叫紫禁城呢?这个问题高考是不可能考的,以应试教育观念引领下的老师是不需要这个知识积累的。于是,我们很多老师备课时的知识准备往往就只有考试,这种知识和视野的狭隘最终会成为新课程深入推进的障碍。如果我们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设计我们的课堂,学生随时可能打破我们已有的知识和思维积淀,如果我们自身不具备足够的积累,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就会焦头烂额。这是新课程教育理念对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严峻挑战。于是我常常想,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做好了足够的准备吗?

冯友兰在《“宗璞散文小说选”佚序》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教师讲一本教科书,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定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和教科书一样多,讲起来难免结结巴巴,看来好像是不能畅所欲言,实际上他是没有什么可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一个有如此丰富文化底蕴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会被他吸引,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仰,教学就真正变成快乐而幸福的体验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教师评课语言
新课程
课堂中怎样避免成为“教师的课堂”
丰富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新课程,教师缺什么
最勇敢的追求是超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