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晓斌的blog

           母亲,让我背你一次

 

 

 

亲已是九十上寿。今年正月初六,我们一家数十口,四世同堂,为母亲做了一个简朴而热闹的寿庆。老寿星身穿大红袍,端坐在铺了红毯的滕椅上,喜笑颜开地接受一个个亲朋的寿拜,有人喝彩,有人呼应,笑声一片。摄像机、照相机交错,镁光灯闪烁,场面俨然老明星会见热爱她的“粉丝”。

古稀之年,我们为母亲做了寿,不想一晃就是二十年。如今,我们这些儿女也都长大了,生儿育女,为人父母。而母亲则日渐衰老了,那满头的银丝、佝偻的身子、干瘪的脸颊、嶙峋的双手、变形的关节、蹒跚的步履。岁月和沧桑都镌刻在母亲身上。

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泥土里刨着生活。母亲一生共生了十二胎,在现今看来似乎是难以置信的事情。自头胎难产后,意想不到的是接连生了九朵金花,在接近天命之年,才望眼欲穿掉下我和弟弟这两颗星星。为了生计,父亲长年养着一群蜜蜂,走南闯北,浪迹天涯,四海为家,年头出门年尾回,为了采集百花的芬芳,为了酿造生活的甜蜜,日日追赶着春天的脚步。在我考上大学那年,父亲一直悬着的心似乎才踏实了下来,出卖了伴随他一生的蜜蜂,结束了他六十六岁的漂泊生涯。那些年,父亲年事已高,且身体每况愈下,家中又男幼女长,我的二姐、三姐便先后如同“花木兰”,代儿随父出征。母亲持家务农,拖儿带女,一家数口,辦着手指过着辛劳而节俭的日子。那时,尚未分田到户,母亲和姐日日在集体地里劳作,赚着价值几毛钱的工分,但无奈儿女众多,强劳力又少,常常是生产队的“超支户”。为此,仅有的口粮根本不够我们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的需要。我们天天期盼的,就是在唱凯集开店的堂伯给我们带来父亲从遥远的地方寄来的汇款单,那是让我们一家过上生活的唯一希望啊!养蜂是风险极大的副业,收成一靠走的方向对,花期好;二靠天帮忙,只有持续晴天,蜜蜂才能劳作,采粉酿蜜。但期望常常变成失望。一年冬天,开始记事的我看到奔波了一年的父亲载着蜜蜂回来,但家里却没有一丝久违的欢笑。父亲佝着身子低头一根根地抽烟,一副疲惫和茫然。我知道,父亲又是败走麦城,颗粒无收了。辛苦了一年的母亲倚在门边,不停地啜泣,瘦弱的身躯微微颤抖,气氛沉闷而沉重。那时,在我幼小心灵里,有一粒责任的种子开始渐渐发芽、生长。

年复一年,父亲依然春去冬来地寻找着生计,母亲依然坚强地拉扯着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有一日,不堪负重又不忍孩子受苦的母亲,用那青筋暴露且粗糙的手抚摸着她几个饥瘦的孩子,冰冷的泪珠滚落下来。母亲终于作了一个让他这一辈子都忏悔的决定,把一个女儿送给邻村的一对年轻夫妇扶养,但不久客死他家。然而,噩运和悲伤似乎纠缠着不幸的母亲,接连的几年,又有四个女儿因突发麻疹或脑膜炎先后不治夭折。母亲哭干了泪水。至今,回想这段悲惨的岁月,母亲依然黯然神伤。

在那重男轻女、传宗接代思想十分严重的年代,母亲除了担当家庭的重负,还要承受他人歧视。发生一些邻里纠纷,母亲总是忍气吞声,谦和退让,从不敢和人斗嘴,最怕人咀咒哪可怕的词语。母亲把一切希望寄托在生个男儿的身上,似乎不达目的不罢休。父亲则是个开明豁达之人,对每一个女儿都视若掌上明珠,悉心培养,大姐成了文革前全村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大学生。大姐的出类拔萃,也影响和带动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我们姐弟六个,有四个先后考上了大学。我们终于成为父母亲的骄傲和自豪,母亲一辈子的辛劳,终于有了慰藉,终于有了晚年的幸福时光!

百善孝为先。十七年前那个正月,还没有来得及过上元霄节,父亲在我们一切都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万般不舍、万般无赖地离开了我们。我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伏在父亲尚存体温的遗体上嚎号大哭的情形。那一刻,我真正知道了什么是悲伤,什么是空白,什么是负疚。父亲的离去,带着没有孙儿抱遗像的遗憾,也让我这个老大不小、尚未娶妻生子、从未服侍左右的长子,留下了“子欲养而父不待”的痛憾!父亲的离去,更加深了我对母亲的深深依恋,我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母亲在我生命中意义!

在母亲的眼里,父亲是个顶聪明、顶能干的人,周边有名。母亲出生二十天就做了童养媳,喝婆婆的奶长大,和父亲一起成长,真正的青梅竹马、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七十多个春秋。十多年来,母亲和我们每每谈及父亲,双目中总闪烁着崇拜和幸福的光芒。闲暇之时,母亲总不忘细细地擦拭父亲的遗像,深情地端祥,虔诚地放上水果祭品,然后点燃一柱香,自言自语的和父亲诉说着。我能感受母亲对父亲那无比深切的情感!

大姐说,母亲是我们家的福根,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母亲健康长寿,是家庭最好的福报,是儿女们最大的福份,尽享天伦。家有老母,我们还是母亲的孩子,我们也就永远年轻;家有老母,我们的家便始终有了一个核心,母亲在哪里,哪里就是儿女们聚集的中心;家有老母,让我们这些天各一方的儿女们有着阻隔不了的牵挂和联系、有了更多的团圆和相聚。母亲就象一条纽带,用亲情把我们这些儿女们紧紧的箍在一起。

但母亲的根却始终在老家。这些年,母亲虽然随我们在城里住,但隔些日子,就唠叨着要回乡下去看看,有时还赖着在乡下老房子里住上几日,和左亲右邻唠唠家常。特别是一年三节,或老家游神,或“三脚班”进村唱戏的日子,母亲是雷打不动必须回乡下去,任何人任何理由也无法阻挡。我们担心母亲的身体,每次还需强行“绑架”才得返回。从乡下小住几日回来的母亲,总是精神饱满,有好几日都处在亢奋之中,兴致勃勃、眉飞色舞地给我们讲述着乡村的所见所闻、琐碎小事。在母亲看来,老家处处都那么鲜活,处处都有故事。有时,我们陪同母亲逛逛超市,母亲总是在油盐酱醋、生活用品前徘徊,放下去又拿起来,边看边唠叨着要买回乡下去。我们家淘汰的家俱或电器,母亲总不让我们卖了或遗弃,非要送回老家祖屋不可,在母亲的心里,还在时刻惦记并谋划着如何建设故土上那个已经破旧冷清了多年的家园。故乡那块土地,那栋祖屋,那里的亲邻,那里的一草一木,有母亲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情结,太多的思念,大多的牵挂!

母亲九十高龄,却有着永不服老的的心态。至今,他还常念叨着要回乡下去种点菜、喂几只鸡,甚至夸口养头猪又算什么,弄得我们啼笑皆非。我知道,劳作了一辈子的母亲,土地是她的寄托,是她的快乐。一生的劳作,让母亲始终闲不住。在家里,母亲吃完饭,便起身收拾碗筷,有时还自个儿偷偷地去洗衣服。妻嗔怪,母亲嘟嚷着:“我还能做事。天天坐了吃,吃了坐,烦呢!”

我们成年了,母亲却越来越象个孩子。出门前如小姑娘,洗脸、梳妆、照镜子,一丝不苟。有时一个人偷偷地玩儿子的游戏机,有时和儿子互相追追打打,嬉成一团,输了还向孩子他妈告状,一副委屈不满的样子。有一点小事不依着,或一句话不中听,便气嘟嘟的,闹着要到乡下老家去一个人过,非得耐心地哄着,那横着眼别着头气呼呼的样子,与我读初中的儿子一般。儿子被妈揍了一顿,母亲则在一旁拉塌着脸发表抗议。儿子做了错事,做奶奶的便和他订立攻守同盟,一唱一和地应对。祖孙两个,仿若一对甘苦与共、肝胆相照的朋友。

细心的大姐保存了一张我三岁时和母亲的相片,也是我幼年时期唯一的真实记忆。慈祥的母亲坐在一个小木凳上,手弯里搂着一个瘦小、大眼睛、带着瓜皮帽的小儿。那是母亲十二个星星中的第十一个。

也许是老年得子,也许是旧时的贫困,也许是母亲生育过多,也许是先天不足,一来到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啼哭不止,疾病缠身。为了我这个迟来的星星,母亲百般呵护,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夜夜难眠。没有想到,我在母亲的望眼欲穿中降临,带来的却是更多的折磨和苦难。为了治病,母亲四处求医问药,几十里的远村,母亲就凭双脚双肩,艰难地背着我踏上漫长的求生之路,无论风雨雷电,寒冬酷暑。为去城里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母亲不惜苦了我的姐姐们,把从牙缝里省出的钱全部用在我身上,最终把我这“半条命”从病魔手里夺了回来。用姐姐们的话说,我是母亲用奶水、泪水、汗水喂大的。而我觉得,母亲哪佝偻的背膀,完全是因为我的重负和压迫啊!我的出生,自然成了母亲的寄托和慰藉,前途和希望。以至于在我之后的成长历程中,只要我有所懈怠、退步,我几个精通心理学的姐姐就会以母亲一生的含辛茹苦、热切期盼来教育我、激励我,我则常常悔恨交加,眼泪纷飞。

母健在,不远行。十二年前,我第一次远离母亲到京城工作。那时的我,象是一叶风筝,无边无际地飘曳,但总有一根思念的线,时刻牵动着我的灵魂。几年后,我还是决断放弃留在京城工作的机会,游子般回到母亲的身边,就像种子回到了大地,饥渴地吮吸母亲的甘霖!

之后,我去了县里工作。母亲则时常告诫我:“当官要多做善事”,“县里事多,就不要回来了,别耽误了工作”。但妻告诉我,每次家里来了电话,母亲都要询问是不是我的电话。而我渴望着每次和母亲的相聚,一到周末,就觉得阳光是那么的美好,万物那么的新鲜,空气中弥漫着花香,我的每一步都是那么地轻盈,一步三跨,毫不费力地登上六楼。开门,一眼就见母亲惊鄂的样子,然后欣喜如花瓣般在母亲脸上盛开,混沌的眼中放射出激动的光芒。“回来了!吃了饭啵”。一句千万母亲最朴实的语言,让我幸福难抑!母亲仔细地打量我的上下,摸摸我穿的衣服,责怪“穿这么少,操硬劲!”这时我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亦娇气地拥着母亲,仿佛是待哺的孩子。这时妻便笑我:“莫非还想吃老奶哦!”

我有熬夜的习惯,常至三更。母亲似乎有感应,睡眼惺忪地爬起来,“几点了,天都快亮了,快去睡觉”,“不晓得自己保重自己,怎么得了”。我一边附和着,有时因伏案写作而无动于衷。母亲见我不理,叹了口气,默默拐进了厨房,转身递给我一瓶牛奶:“这么晚,肚子饿了,吃点东西!”。捧着牛奶,我分明捧着一颗慈爱的心。在母亲的眼里,我依然是那永远长不大、需要呵护的孩子。每当我要返回县里时,临行母亲又会冒出一句:“不可以多住一夜么?”。我于是又坐下来,陪着母亲说话。母亲又催促:“县里远,早点走”。出门时,又反复的叮咛:“天黑了,好生走”,“不要喝酒,不要熬夜,少抽烟,要记得”。又交待司机,要开慢点。合上门的一刹那,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突然意识到,珍惜自己,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好好工作,让母亲少一份担心,少一份牵挂,就是对母亲最好孝敬和报答!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我把在三姐家住了些日子的母亲接回自己家里,准备团团圆圆陪伴母亲过个传统佳节。车到楼下,我搀扶着母亲,拾级而上,那层层迭迭的台阶似无尽头,九十的母亲气喘嘘嘘了。我一闪念,迅即躬下身子,让母亲趴到背上。母亲执意不肯,我恳求道:“妈,让我背你一次......”。

泪水,霎时模糊了我的双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怀念曾经任教的日子
【中华杯2022全国第三届清明节笔会】作品大展:王洪武
父母如在,故园就在
有声读物丨父亲,请你慢点老
乡下小院里,那渐行渐远的槐花香
华人华侨的故事(十)遥望故土,祝福中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