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资产证券化从表外融资,能改善银行财务状况。请问表外融资怎么理解?企业活动不都应该计入资产负债表吗? |

【MrToyy的回答(141票)】:

会计是什么?会计是讲故事。既然是讲故事,就少不了三要素:谁(Who)在什么时间(When)做了什么事情(What)。这里的“谁(Who)”,是会计在空间上的一个界定,表示只有属于这个“谁”的事情,才会在这个故事里面进行讲述。这就是会计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会计的四大假设之一。

既然会计只讲述与会计主体相关的事情,那么就只有属于这个会计主体的资产和负债才会在资产负债中表示出来。换言之,如果资产和负债不属于这个会计主体,那么就不需要也不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表述。

试想,如果一家银行,有100亿资产和90亿负债,资产负债率达到90%。现在有一笔新业务,资产价值900亿。如果银行自己做,那么就需要借入900亿负债,再买入该项资产。完成后,银行资产达到1000亿,负债达到990亿,资产负债率99%,不符合监管要求,报表也很难看。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站出来一个聪明人,说新成立一个特殊目的公司(SPV)。然后,由银行作为中介,让投资人直接投资于这家公司,并获取相应收益;另外由这家公司购买该项900亿资产,作为这家公司的收益来源。这家公司的收益、清算和分配由银行代为处理。

在这笔交易中,银行获得了代理收入。同时,如果银行有多余的现金,也可以投资于这个SPV,从而获得投资收益。换句话说,银行不但完成了这笔投资,而且还多了代理收入。但是,这笔900亿的资产和负债,因为其并不属于该银行,而属于这个SPV,根据会计主体的假设,它无需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进行表述。银行的资产仍然是100亿,负债仍然是90亿。这就是所谓的“表外融资”。

“表外融资”也是会计操纵的一种,只不过是一种目前看来“合法”的会计操纵。

【知乎用户的回答(56票)】:

-

先说废话再答题。

提到资产证券化,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米国证券化住房贷款违约引发的次贷危机。事实上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就叫停了,当时中国也在做住房抵押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呃……2012年重新开闸,一共才给了500亿的额度(看看上面图一个银行贷款就6万多亿),而且具体项目上,监管当局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强调将多元化信贷资产纳入基础资产中,要求兼顾收益性和导向性,要保证收益,也要加强于国家产业政策的配合。

同时也是被次贷危机吓怕了,要求发起机构自留5%的风险,如果有坏账,要从银行自留的5%算起。另外禁止再证券化,彻底断绝层层打包。

所以呢,中国的资产证券化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卖出后银行仍承担部分风险,基础资产很清晰,也不能通过层层包装来隐瞒风险。就现状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比信托和一些银行理财低。

有这么强势的监管,咱们要对国内银行的安全性有信心阿~

答题:

现实世界中有很多融资活动是不进入资产负债表的。因为根本看不见,所以不存在“从负债端做文章才叫做表外融资”的说法。

举个栗子,A公司卖一批1千万的货给B公司,收款帐期6个月。A可以选择坐等收钱,这样会在资产端挂上6个月的应收帐款;也可以选择把这个应收帐款卖给保理商,在报表上体现的是直接收回了现金。

应收帐款是企业资产,上面的例子是使用资产融资最简单的一种方式。银行也是企业——金融企业,银行的资产也可以用相同的原理来融资。

为理解方便,先贴个某行主要资产负债科目表:

(认出来的同学举个小手咩~)(认出来的同学举个小手咩~)

表上的数据和本题没什么关系,咱们主要看科目的构成。

银行占比最大的资产是贷款,主要负债是存款。贷款即银行信贷资产本身是缺乏流动性的(是的,流动性差的不一定是次贷, 银行贷款本身就没什么流动性,你们听过谁去银行买贷款了?),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于是我们可以把一些贷款项目通过一系列步骤(具体步骤简单说1、银行把资产卖给作为风险隔离手段的SPV,2、安排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3、通过券商销售)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流通的证券。对银行来说,相应资产打包卖掉就可以从资产表上去掉了(其实是转移到SPV的表上去了),从而实现表外化。

银行的资产即贷款都是用其负债即存款支付的对价,资产证券化之后腾出的存款规模可以用来发放新的贷款,在负债不变的情况下带来新增收益,所以说“资产证券化从表外融资”。当然资产证券化和其他一些借助资产进行的融资一样,不一定是一开始就在报表上不体现,但它出了表你肯定看不到了。

-

【知乎用户的回答(40票)】:

条件:

1. 当下,中国模拟银行手上持有一块按揭贷款资产(诸多借款买房的人将向银行逐年偿还现金)。

2. 这份按揭贷款资产由成千上万的小数额,偿付期限接近,风险类似的个人按揭组成。

3. 银行渴求大量现金,按揭贷款资产的现金流对银行来说来的太慢,等不及了。

处理方式:

想象一下,如果银行持有一块土地资产,那么直接找一个大买主,将土地出售给他,换取现金就行了~但是银行能将一笔笔零散的按揭贷款资产轻易卖掉吗?(可以是可以,但是这样做效率很低,如果不知道为什么可再问)。于是银行就将资产“证券化”换来现金。

1. 将按揭贷款注入一个“特殊目的实体”(SPV),这个SPV持有且仅持有这一份按揭资产。

2. 按揭资产通过“分层”,划分为信用评级不同的多个层次:信用评级最高的层次风险最低,其收益率也最低。这个层次的证卷能够吸引养老金,保险公司等行为举止保守的买家;与之相反地,信用评级最低的层次拥有最高的风险,一旦出现借款人违约的情况,这一层次的证卷将遭受最惨重的损失,但是它们的账面收益率也是最可观的,从而吸引了市场上的对冲基金等重口味买家。

3. SPV依靠资产发行证券。出售证券换来的现金,当然是由证券化的发起人——银行给笑纳了。

4. 今后按揭贷款偿付所带来的现金流(减去SPV管理费等),将流入证券的持有人,也就是买家们。ps:银行在这中间通常会起到代为收款和分派现金的角色。

5 按揭资产担保证卷吸引了100个大大小小,风险偏好不同的买家购买(之所以进行“分层”,就是因为金融市场上众口难调,银行这个厨子得绞尽脑汁让餐馆里的菜色多一点,这样客人才会多一点)。而且因为是“证券”,所以买家们在今后也能够相对轻易地将证券再交易(保障了流动性)。

-------------

上面的内容全部是金融学的理念,

那么,为什么这是表外融资?这就涉及到会计学的规则和原则。

假设中国模拟银行需要现金,于是中国模拟银行希望同美国花旗银行签订了500000元3年到期的借款合同,那么这属于正常状况下的表内融资,如果它发生,那么会计分录应是这样的:

借 现金 (资产类项目增加)

贷 长期借款 (负债类项目增加)

如图所示,总资产和总负债增量相同。由于资产负债率= 总负债/总资产,

所以资产负债率(950000/1410000=70.9%)也增加了。

银行看到这种结果就浑身不舒服了。因为资产负债率越高就意味着银行所承载的风险越大,所以银监会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率是有硬性限制的,搞得这么高怎么和银监会交代啊?

---------------

于是模拟银行老总在最后一刻放弃签约。他发现手头有一些“应收账款”满足了资产证券化的条件,于是立刻着手进行证券化,其原理如第一节所述。

诸如此类资产(应收账款,按揭贷款资产等)证券化的处理属于表外融资,其会计分录是:

借 现金 (资产类项目增加)

贷 应收账款(资产类项目减少,因为它被出售给SPV了)

资产类项目的内部一增一减,维持不变。负债类和权益类项目同样不变。所以资产负债率肯定不会变。根据会计主体假设原则,SPV的资产负债表的数字不会被包含在模拟银行的综合资产负债表里,也就是所谓的“跑到表外”了。

-------------------------------------

@MrToyy 说的有一点我也不明白。如果是将“将要购买的资产给证券化”,那么融资现金就直接流入资产出让方了,而后期持续现金流也归证券持有人了。如此,银行就真只是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了。所以资产证券化应当是把发起人持有的资产给证券化才更有意义吧?

【知乎用户的回答(17票)】:

表外融资的关键是在于利用会计准则及其相关规定的不完善。

对于答案,基本支持 @周汉淼 的SPV融资说法。

个人补充:

是否“表外融资”的实质判断在于公司(包括银行)是否真实出售了于资产相关的风险与收益权利。

会计上将继续保持与资产相关的风险与收益的权利叫做“继续涉入”

判断表外融资应该也跟公司是否“真实卖出”资产给SPV有关,也就是是否继续涉入资产有关。

如果企业将资产通过协议转让给SPV公司,但却继续涉入资产,那这种SPV手段应该叫做表外融资。

其效果是企业并没有完全转移与资产相关的风险与收益,只是利用资产做了一笔融资。

本质上是增加了负债率。

但是由于利用SPV公司对会计准则做了规避,所以使得这笔融资不计入资产负债表。

比如: 不对SPV享有控制权,于是不并表。然后背后搞协议控制,或者与实际控制方(通常是协助融资一方)有特殊的合约安排。

说的很绕口:

举例:安然公司将一些他认为很垃圾的资产出售给了SPV公司,融到一笔资金,又继续涉入该资产。

安然公司在SPV中不占有控制权益,于是不合并报表,利用SPV的融资不反应在安然的报表中

但是由于继续涉入的问题,垃圾资产的风险仍然保留在安然公司。

安然大量利用这样的方法隐藏自己的垃圾资产,让看上去好看的报表实质上很脆弱。

结果垃圾资产一爆发,就对安然自己的报表产生了影响,然后导致问题被发现。

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准则的变更,

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安然事件之后,对虽然不具有权益性控制但是具有其他控制权安排的公司也要求合并报表。

这样就意味着对表外融资监管的加强。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国在做股权和债券融资的各种募集说明书披露的时候,也非常严格的要求公司披露是否存在表外融资的情况。

另一方面,如果公司真实出售了资产,没有继续摄入。

那就相当于卖掉了。跟表外融资没关系。

所以表外融资的实质用一句话说明就是:

出售资产给SPV换一笔钱,但是实质上继续涉入资产的风险。

故意利用会计准则的界限来避免这种融资列入报表。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融资一般带来财务风险。表外融资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但是要在附注中披露。所以仅通过报表分析来看财务风险是下降了

【东尼大木的回答(0票)】:

银行记表外,因为卖断了。贷款企业还是要记表内的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华:资产证券化解析
银行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
【未来趋势】资产证券化时代来临 助推商业银行转型
什么是表外融资?
关于表内利息与表外利息的释义及区别
一分钟弄清表内和表外业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