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们都是怎么进入 Quant 这一行业的?

【董可人的回答(133票)】:

这道题目答起来有点怪,我入行时间不长就几年而已,答这题感觉好像在回顾人生似的(汗)。

我本科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以后,对于写程序这个行当有很高的热情。也曾经度过了几年努(zhou)力(fu)工(ye)作(chu),醉(pi)生(yu)梦(ben)死(ming)的生活。

说远了。毕业后的几年,我做过不少纯码农的工作。像是写软件,做网站等。当时做的比较多的是在一家叫 TopCoder 的网站上参加编程比赛。也许有熟悉的朋友知道,这家公司组织的算法比赛很有名气,早些年也承包过 Google 的比赛。但我对算法本身的兴趣很少,当时主要是参加另一种形式的软件开发比赛,从模块的开发,设计,到整个软件的整合都做过不少。这种比赛的奖金也比较多,并且隔三差五还组织世界范围内的比赛,决赛就在美国找个旅游城市进(chi)行(he)对(wan)决(le)。所以那段时间我的生活压力不大,有时候就会开始思考未来进而怀疑人生什么的。后来我厌倦了那种空虚的生活,就找了个机会到英国来搞交易这一行啦。

又说远了。真实的情况是,在写了几年程序之后,我对软件业和互联网行业的确感到有点厌倦。因为当时我个人觉得技术研发这个角色在这个行业有点尴尬。首先是进入门槛太低,开源软件不说,技术文档也是网上随手可得,任何人只要肯花时间都能入门。而具体的工作做多了又实在感觉有点重复,无非是从一种语言换到另一种语言,从一个框架换到另一个框架。其次,即便技术本身仍然存在挑战性,一个项目的成败,关键点往往又并非技术能力,可能是一个新颖的时尚功能,或者是交互设计,又或者是市场推广。总之,情况变得复杂以后,技术人员的地位相当微妙。事实上,大家后来也都见证了,“只差一个程序员”的段子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需要注意,我这样说,是完全主观的个人感受。事实上,当时(世纪初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说是码农行业的黄金十年,Google 的大潮刚起,短短数年内又有了 Facebook 的崛起,之后又有 Twitter,iOS,Android之类层出不穷各种热点,对于程序员来说机会是非常多的。但是当时就我个人而言,对这种极速变化的世界是不太喜欢的。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你刚学会 Java 有人就开始鼓吹 .Net,学会 .Net 发现大家都在赶 PHP 或者 RoR,等你扑过去,发现热点已经变成 iOS 了。技术的变更还不是最致命的,要命的是产品的形式也在飘忽不定,上学的时候大家明明还在钻研操作系统,毕业以后已经是搜索引擎的天下,还没等你深入学习,热点又变成了社交网络。我对这种变来变去的世界实在是厌倦极了,而且关键是,等到社交网络大行其道以后,我已经彻底搞不清楚花如此大力气只是为了多卖几个广告这种业务到底是在做什么。

(互联网行业的朋友息怒,以上仅为当年的浅薄看法,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与此同时,大家知道到了07年,中国股市过山车,08年,美帝闹金融危机。这些事情使我开始关心一些金融方面的信息。对于当时在互联网大潮里淹的喘不过气的我来说,Quant 这个行业目标相当的单纯,无非是用数学和编程技术进行交易,交易的方法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业务的核心形式是不变的。这意味着在这行业内积累的经验,生命周期会比较长,不至于两三年就换了江山。而且,这种集金融,数学,计算机等多种学科于一身的工作,对于沉迷于技术世界的人来说本身就有特别的吸引力。那种感觉,就像是山穷水尽之时,你突然发现眼前有座巨大的金矿,不动心是不可能的。

兴趣转变以后,接下来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就比较简单,只是如何寻找入行的机会而已。老实说当时我觉得自己编程的底子不错,写程序的工作都能做得来,这本身是个很大的优势。而且长期搞比赛,抗压能力得到很大锻炼,我想做一些难度高一点的工作应该问题不大。后来机缘巧合,先是经同学介绍,去了香港一家大学里面做助研,跟那里的一些金融机构合作了一些项目。结束以后,又正巧看到英国一家公司和利物浦大学合作了一个 PhD 项目,因为我已经有些经验,就申请到了这个项目。读 PhD 期间,因为项目本身的公司背景,就自然入行了。

我这个答案写得略长,写完看仍然是一种回顾人生的感觉,这绝非我所愿。可以看出,这些年在职业发展上我其实很随性,没有按照什么固定的套路去走。这一方面有性格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学时选择了喜欢的专业,毕业后也按照自己的兴趣做喜欢的工作,因为工作时可以保持愉快,所以在职业发展的问题上没有感到困扰。这是为什么在之前的一些回答中,我始终强调选择职业应该以兴趣为优先。

当然,此间也自有辛酸往事,我并无意轻描淡写刻意隐瞒,只是那的确与心路无关,所以就不提了。

【梅腾天的回答(36票)】:

本人计算机背景,医疗图像方向博士。最后一年去一家博彩公司打工,发现写个定价模型和策略可以帮公司赚很多钱,所以毕业以后就开始找这方面的工作了。

第一份工被骑士资本录取,遇到一群巴黎高师的猛人,学了不少东西。老大跳槽组里人心散,之后又跳槽到瑞银。在那里遇到个好老板和好同事,觉得自己很幸运。可惜瑞银虽然外汇大但银行规模小,所以后来到花旗也算如鱼得水了。

工作中觉得知识都是可以学的,但读书时候培养的,对事儿爱钻研爱较真的精神很重要,是矿工的立足之本。

【老豚晕糖的回答(27票)】:

师兄们指引前行~~

早在读小本的时候,本系(USTC物理)老师会在课内段子时间插一些鼓舞士气的故事,比如本系毕业的牛叉师兄们除了造原子弹弹,做科研,还有一堆在华尔街挣钱的。还有个段子是街内电梯里两中国人见面都是用合肥话打招呼的(太拉仇恨了.....)。后来慢慢验证了这个段子虽然夸张,但是师兄们在Quant转行成功的比例真的很高(以致于看文献看到作者华裔会带出个习惯查查作者的毕业学校,因为很有可能遇到师兄-_-)。前人成功之路即说明市场有需求。

博士毕业考虑是否转行的时候发现Quant这行和物理研究真的太像了,而且在国内是处女地,会有很大空间可作为。然后,碰到大摩来学校招Model相关的Quant项目,关于未来的发展就渐渐明了(后来大摩那年出尔反尔地砍了这块招人计划)。毕竟大摩有过当时神秘又赚钱的PDT部门,所以大摩关于Quant的要求和打法也是比较正经学术的(比如不会歧视PhD们......)。

但是就像这行业所有过去不代表未来的模式一样,那些令大摩名声大噪的统计套利遇到的批评声越来越多(高频交易的兄弟们,你们看批评的声音从来都是与赚钱能力成正比的,表担心)。前人的路必须遍历。然而入行这么多年,我觉得最有价值(赚钱)的研究都是和市场逐力后被逼出来的。自己的路只能依靠自己来走。

然后,真知出于实践。

【何波的回答(19票)】:

谢 @韦昌明 邀请

我毕业之后,其实一直是从事程序员的工作,是一个证券软件公司的CTO,2011年底忽悠了91手机助手的CEO 胡泽民和我们一起成立了一个从事移动证券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我做了个小股东和兼任了总经理,正春风得意的打算做移动互联网风头上的猪。然后,2012年初,我一个大学同班同学从美国回来,说:哥们,我想在国内成立一个科技型对冲基金,就缺一个写代码的。。。

ps:其实我同学编程水平很强拉,他在美国是读的计算机博士,我决定走这个方向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技术和投资最完美的结合,也是能最大化体现技术价值的方向。另外,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马太效应太严重,相对来说,对冲基金行业会好很多。

【糜鹿的回答(1票)】:

被忽悠读了MFE,不干几年可惜了学费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读博穷三代,生物毁一生,少壮不学挖掘机,老来望天空流泪,这自然是找不到本行工作才被迫入了他行的,多少辛酸泪尽在不言中。总之在毕业前一两个月才敲定的工作,也没有多大选择余地,应该说自己主观的意愿成分不大,其实都是命。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我只知道我们老师是在华尔街做hedge fund,流体物理学博士毕业

思维极其发散,喜欢哲学

【乔半仙的回答(0票)】:

从本科开始读天体物理一直读到博士毕业, 干了一年名义上的博后, 一看找教职遥遥无期, 日子苦逼, 就转行了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Warald美国职业谈]学什么专业能挣大钱–兼评一些专业就业情况
干货 | 学金融工程的我,写给未来想去华尔街做Quant的你
投行看重什么学历和证书?CFA / JD / MBA / MD 有用吗?
金融工程到底是什么专业?
新媒体运营葬送了多少人的前程
年薪76万人民币的Quant岗位,最爱招什么样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