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有些小孩子会干出很残忍的事情,长大了却不会了?

【曾小傻的回答(264票)】:

谢邀。

这个话题可以从儿童道德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

道德认知与虐待动物

皮亚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

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但是他在道德发展理论上的贡献也同样巨大。他运用了对偶故事法,让孩子评价两个相似的对偶故事中,同一个主人公的两种相似行为哪一种是更加值得谴责的。

下面,让我们用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一看 @Justin Lee的从虐待动物到不再虐待动物的心路历程:

  •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时期,他们不能意识到外界的规则。并且他们的认知是完全自我中心的,一切的行为目的都是满足自我的愿望并且避免外界的惩罚。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儿童的道德水平基本处于动物水平,是“趋利避害”的。因此,我们认为这个阶段,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来看看前道德阶段的Justin Lee是如何看待虐待动物的:「那时之所以这么残忍,是因为心里只有自己,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准备的,比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为自己提供吃穿的人,家里用的动物是为了给自己提供好吃的肉,而别的小孩子是为了陪自己玩儿存在的,至于其他的东西也都是为了让我觉得好玩而准备的——让它们活着是为了好玩,伤害它们杀死他们也是因为好玩,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残忍”。」

  •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外界的规则,但是他们对规则的认知是死板的、绝对的、非此即彼的。他们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要么就是绝对的善,要么就是绝对的恶,没有不善不恶的中间思考和善恶共存的辨证思考。他们往往表现出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让我们来看看他律道德阶段的Justin Lee是如何表现的:「后来上学了,学会了区分有益的动物和有害的动物,觉得惩恶扬善是使命所在。于是开始保护青蛙、保护蜜蜂,而对偷吃的老鼠和捕捉青蛙的蛇则是杀之而后快。那时候胆敢徒手把蛇扯断、敢用汽油烧老鼠——善与恶的区分并没有让我告别“残忍”,反而让我做残忍的事情更加心安理得并理直气壮。那时候之所以残忍,是因为被善与恶的教育迷了心窍。

  •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或道德相对论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理解外部规则,并且开始思考制定各项规则的原因,明白了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他们判断行为是,不仅仅考虑行为的后果,也去推理行为背后的动机;他们的道德判断不再绝对化,并且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站在其他生命的立场上去思考和感受。而不仅仅是盲目的听从外部规则、父母老师教育的那些教条,而是去思考那些教条的合理性,并且自我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自律道德阶段的Justin Lee是这样想的:「我隐约意识到,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是有生命的,并不是为我们人类准备的,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意识到这一点对我来说极其重要,我发觉那些以“善恶”为名的杀戮,多么的残忍而血腥!我从那时才学会尊重生命,慢慢远离残忍。」

  •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理解和判断已经基本抛开外部规则的桎梏,开始自主的思考公正的概念,他们的道德判断具有了可逆性并且能够从利他主义的角度去思考,就如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不再按照特定的规则规范去进行道德判断,而是开始真正出于自身对于他人和万物的关怀,表现出真实的同理心,这时他们已经从内部建立起自我完整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系统,这种道德系统自发地支配儿童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公正阶段的Justin Lee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过了很久我才明白我妈的意思:虽然为了食物而屠宰(不是屠杀,想到战争的同学,这是哪儿跟哪儿呀)不可避免,但温柔地对待刀下亡灵,至少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加柔软。至此,我觉得自己真正与童年的残忍告别了。

    现在想想,我妈那句话,或许只是让我不要把鸡血弄得到处是,而我却从中理解出善意,也算是心有所思、固有所得了——一个美丽的错误。」

全文三分之一以上引用了 @Justin Lee的心路历程,对此表示感谢。望大家给他点赞。

【肉山的回答(743票)】:

还没上学时,做过很多残忍的事情,比如用管子往青蛙的菊花里吹气让它鼓起来沉不下水只能漂着,比如把彩蛛的丝从肚子里抽出来缠在分叉的木棍上做玩具,那时之所以这么残忍,是因为心里只有自己,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准备的,比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为自己提供吃穿的人,家里用的动物是为了给自己提供好吃的肉,而别的小孩子是为了陪自己玩儿存在的,至于其他的东西也都是为了让我觉得好玩而准备的——让它们活着是为了好玩,伤害它们杀死他们也是因为好玩,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残忍”。

后来上学了,学会了区分有益的动物和有害的动物,觉得惩恶扬善是使命所在。于是开始保护青蛙、保护蜜蜂,而对偷吃的老鼠和捕捉青蛙的蛇则是杀之而后快。那时候胆敢徒手把蛇扯断、敢用汽油烧老鼠——善与恶的区分并没有让我告别“残忍”,反而让我做残忍的事情更加心安理得并理直气壮。那时候之所以残忍,是因为被善与恶的教育迷了心窍。

初中有次看一本佛教读物,里面讲:“鱼也是生命,当我们剥去它的鳞片时,它的疼痛不亚于我们人类的指甲被拔除。”我隐约意识到,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是有生命的,并不是为我们人类准备的,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意识到这一点对我来说极其重要,我发觉那些以“善恶”为名的杀戮,多么的残忍而血腥!我从那时才学会尊重生命,慢慢远离残忍。

但这还未完全根除我天性里的残忍,因为我悲哀地发现,尽管我不想杀生,但却经不住肉的诱惑,我有些沮丧而愤懑:“既然要吃人家的肉,还装什么慈悲!”于是第一次被安排去杀鸡,我直接把鸡按到在砧板上,沿脖子把鸡头剁了下来。我妈看见了,斥责道:“哪有你这么杀鸡的!”

我有些懊恼地说:“反正对鸡来说都是一死,怎么死还不都一样!”

我妈平静了下来,说道:“对鸡是一样,但对杀鸡的人不一样。”

过了很久我才明白我妈的意思:虽然为了食物而屠宰(不是屠杀,想到战争的同学,这是哪儿跟哪儿呀)不可避免,但温柔地对待刀下亡灵,至少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加柔软。至此,我觉得自己真正与童年的残忍告别了。

现在想想,我妈那句话,或许只是让我不要把鸡血弄得到处是,而我却从中理解出善意,也算是心有所思、固有所得了——一个美丽的错误。

【回忆跌进风里的回答(237票)】:

上面的同学用人性、道德、教化来解释,当然也有道理。但是我倒是想用一个看起来不是特别光明的想法解释,这个解释就是:小孩子长大不干“残忍的事“,其实原因很简单---”没有必要了“。

来,先看看LZ和众多回答者举得那些例子:

用针管注水进蚕身体里,然后再把水连带蚕的内脏(?)全部抽出来;不给家养的松鼠喂吃的,然后把养松鼠的笼子一直转一直转,

【看松鼠能连着跑多久最后差点把松鼠累死】

小的时候很多人都用放大镜烧过蚂蚁,只是以为很

【好玩】

我小时候可以说是无恶不作 剪蚕蛹就不提了,解剖青蛙神马的就不提了,把奶奶的袜子套在猫咪头上装大象也不提了

你看,这些例子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1. 大多和小动物有关。

蚕、松鼠、蚂蚁、青蛙、猫....

2.大多采取荒诞不经的手法

就不用多解释了。

3.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往往喜欢在旁边

【观察】,且

【享受】观察的过程。

这一条才是重点。对,是观察。看看上面我引用的那些话,恶作剧者都在旁边观察.,举得”好玩“,并且这种观察能给他带来满足感。那么满足 什么呢?当然是孩子特有的---好!奇!心!。用放大镜烧蚂蚁,是为了看看放大镜聚焦究竟能不能点火;解剖青蛙,不用说了,你一定是生理学天才;看松鼠跑多久类似,亲你是想将来去当中国男足主教练么? 你看,这些恶作剧,无一不满足你们的好奇心。容我再问一句,这些你们会反复做、一直做吗?还是只做了一次、两次、若干次就

【腻了】?

对,你们不再做这些恶作剧,其实一定程度上并不归属于你们父母的教化,而是你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好奇心作为一种欲望推动了人类科技发展几千年,它恐怕是仅次于食欲、性欲的第三强的欲望。越是年轻人这种欲望越强烈。你们做的”恶“,其实并不是恶,只是恶作剧而已。

可是,当你终于验证过放大镜的奇妙功效、终于知道青蛙的五脏六腑是什么样的,终于把松鼠转死了十个八个,好奇心得到满足,自然就不会去做了----当然,这不是说,好奇心一定衰减了,它可能由”放大镜真能烧死蚂蚁吗?“、”青蛙被剖开肚子后真能活下来吗?‘、“猫从九层楼上摔下来真的不会死吗”,渐渐演变为了“物质真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吗”、“生命真是由细胞组成的吗?”、“太阳系真的只有八大行星么?” 这样的问题---随着年龄提升、知识层次建立,你的关注度、好奇心从浅显的东西转向更加深刻的、理性的东西,而之前的那些恶作剧就----

【没有必要了】。(当然,有些人可能好奇心如此旺盛以至于还不能抛下童年恶作剧的乐趣,于是他们就拿硫酸去动物园泼熊了..)

其实想想,你为了看

【松鼠转多久会转死】和

【蚂蚁会不会被放大镜烧死】,与实验室里那帮解剖小白鼠研究其血液循环系统的科学家们,真有太大的差别么?

【俞林鑫的回答(24票)】:

谢邀!

觉得某个行为残忍,代表一个人已经在内心建构起了仁慈心和内疚感,这是人的道德自我所能引发的情感。对于幼小的孩子或者未建立起道德感的人来说,没有残忍而只有本能满足的快感。当孩子残酷地对待小动物或其他小孩时,一般都会乐得呵呵大笑而绝不会有内疚或后悔。只是当他的父亲或母亲为此而惩罚他时,他才会感到害怕。他害怕的不是自己的不当行为,而是父母的惩罚。残忍是人类道德规范建立起来之后的一种道德评价,残忍的冲动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最令他害怕的莫过于父母说:“你再这样做,我就不要你了(或不喜欢你了)”。父母是孩子生存所必需的对象,出于生存的本能,孩子必须讨好父母,压抑一些不被父母所认可的快乐行为(比如伤害他人、过度自私等)。逐渐的,残忍的冲动被压抑了下去,与此相反的态度或行为(合作、忠诚、利他)建立了起来,这便是道德自我。所以,道德自我形成的动力来源是害怕丧失父母(或父母之爱)。每当一个人有了不当的言行或想法时,这个道德自我便会进行批评,并体验到内疚或罪恶的情感;而每当一个人有了社会意义上的道德行为时,这个道德自我便会进行赞赏,并体验到价值感或成就感。对于成年人来说,虽然有了道德自我,但这个道德自我也需要害怕丧失他人之爱(从害怕丧失父母之爱延伸出来)的约束,否则也会退行进入本能的满足之中而显示出残忍或兽性的一面。所以,人之所以为人(也即一种本能充分压抑动物)的重要原因是人的群体性。

在社会规则(通过父母的教育)的约束之下,本能与道德之间形成矛盾统一体,道德的反面是本能,本能的反面是道德;本能可以发展为道德(前行),道德也可以回复为本能(退行)。所以一个平时看起来温文尔雅的人,也有可能做出可怕的罪恶行为。我有一个相处多年的60多岁的邻居,她一直给我以温和善良的感觉,当有一天她一下子把三只刚出生没多久的活泼可爱的小猫给活活溺死时,令我大跌眼镜。促使她那样做的原因只是因为这三只小猫太吵了。残忍的本能在适当的外在条件下(比如战争、游行示威、心情烦躁、缺乏外界的约束等)随时都有可能出现。

一个人对内在的本能约束地越彻底,他便越有可能进入更高的道德境界,直至成佛或成圣。为什么要唐僧去感化孙悟空、猪八戒这样的人?唐僧的内心深处有孙悟空的攻击性以及猪八戒的情欲,唐僧是在不断地克服攻击性与情欲的过程中才最终成了佛。这个成佛了的唐僧也要不断地与本能作斗争,而且这种斗争随时可能滑向本能一端。所以,不要以为成佛或成圣是一种稳定不变的状态或者一旦获得便一劳永逸了,它更多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弗洛伊德设想,在人类诞生之初,可能经历过一个因为攻击性大量释放而导致的同类相食阶段,只是后来当发现这种行为不利于整体利益时,才逐渐地构建起了攻击本能的压抑机制。本能的压抑为道德自我的建立提供了可能。看来,压抑虽然是一个令人不快的词汇,但它却是文明不断进步的原因之一,也是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的重要区别所在。

【王小鱼的回答(28票)】:

外在道德准则内化,构成自我行为约束

【陈阳的回答(21票)】:

很简单,小朋友的心理不健全,没有同情心。

同情心这个东西在五岁之后才会有明显的表现。幼儿同情心发展具有年龄和性别特征。研究表

明, 幼儿的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随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4-5 岁是幼儿同情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心理援助行为、应答担心体验、角色理解和情绪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增长趋势。3-6 岁幼儿的心理援助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多;3-5岁幼儿以平行苦痛体验占优势, 但随着情绪认知能力和情绪控制调节能力的发展,5 岁以后幼儿的应答担心体验开始超过平行苦痛体验而占优势; 中班幼儿的角色理解和情绪理解能力较小班幼儿有了显著发展。

一方面是没有同情心;另一方面小朋友没有结果预测和后果评估能力。他们随心而动,不知道自己的举动可能带来什么风险和后果。

那些从人性、道德、独立、自由角度讨论问题的。有没有想过,你们的讨论对象是不具备相对完整人格和行为能力的小朋友?

【酋长萨尔的回答(45票)】:

小孩子是受压迫者,他们生来就受到年长者(家长老师)的威压。

如果你能看清这层社会关系,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几乎所有小孩都曾经折磨动物、欺负同学、察言观色、奉承大人。

因为他们是下位者,下位者必须行事卑鄙,才能获得利益、维护心理平衡。

当小孩长大了,翅膀硬了,脱离家长控制了,独立了,他们才会成为心理健全的人。

人的气质会表现在相貌上,猥琐者相貌猥琐,阳光者相貌阳光。这也可以(牵强的)解释,为什么高中生都看起来很土肥圆蓬头散发一副家畜圈养气息,而到了大学立刻就神采奕奕。因为他们脱离了压迫。老子得到自由了,这些无聊事情就不必做了。

只有独立与自由,才能让人学会平等与尊重。

有些家长却不明白这一点。一些孩子半辈子、一辈子都活在家长的控制下,这样长大的后果,大家可以想象。

【ofaceace的回答(15票)】:

假设该儿童没有心理疾病,那么无非是缺乏善恶观以及好奇心泛滥。

【极乐的回答(8票)】:

在精神分析,这种“残忍的行为的消失”是因为“投射性认同”

小孩不仅仅对这些与自己边界清楚的东西“残忍”。

一.我的世界我做主

如果养过小孩的可能观察到过,小孩经常会把自己的脸抓破,似乎他们都不觉得疼。

他们会很用力的咬妈妈的乳头。

他们会用力敲打自己心爱的玩具。

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这样的:

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是我的,并且通过虐待的方式再次确定这是我的,因为通过虐待,他们会反应----自己会痛,妈妈会叫,敲打玩具有时候时间相当之长,因为玩具不对这种虐待做出反应,直到坏了,来确定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未建立的投射性认同

我举个例子:

我侄子,我,以及我弟弟,小时候经常一起玩耍。有一次我们捡到一只猫,他们疯狂的折磨猫,我们那里有水田,他们将猫扔到水里,然后让猫爬回来,然后再丢下去。他们玩的很欢乐,而我却怎么都不能开心,因为我觉得猫可伶,猫猫一次次爬回来的场景让我非常心痛。

我分析原因,可能是这样的:

我从小妈妈教育很严厉,缺少母爱,所以我很难感受到猫的辛苦和孤独,我能将自身与猫所处的状态联系起来,所以会激发我的情绪。而弟弟和侄子小时候都是比较被宠溺的,他们无法理解猫在这种状态的痛苦与坚持。

但是这种投射性认同是有规则的:

比如,我不忍心捏死小蝌蚪,但是我会毫不犹豫的砸死癞蛤蟆。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美好

小孩子“残忍”----因为他们能从这种虐待中体验都美好,体验到那种全能的控制感。

我们看待这些行为觉得残忍,是因为我们觉得小孩子的善良才是美好的。

而“美”来自文化。

武松打虎,是美好,还是残忍?

【Icarus的回答(7票)】:

逆转裁判中有一个案子让人特别有感触

逆转马戏团那个!!

单纯幼稚的人是其实是最残忍的

因为他会不觉得给别人造成了伤害

【Young杨的回答(5票)】:

在知乎混了小半年竟然第一次被邀请回答(虽然是这种话题……)但是还是要隆重地说一声谢郑依妹纸邀!!_(:3」∠)_

好吧现身说法。我小时候可以说是无恶不作 剪蚕蛹就不提了,解剖青蛙神马的就不提了,把奶奶的袜子套在猫咪头上装大象也不提了,还有骗邻居家的猫猫上五楼然后把它推下去也不提了……

但是!我现在是一个三观很正的人!富有同情心!积极向上!为人和善!(掩面……

回想起来当初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二。

一是不知善恶。不了解蚕蛹剪开就不能破茧成蛾、不了解剖开青蛙肚子它就会死、不知道猫咪被袜子套头套得很难受……这是无知,因无知而犯错,在一次次地了解和知识的学习后,意识到当初的自己有多么残忍,当然现在也就学会了尊重生命。

二是趋利避害。我记得本来跟邻居家的猫咪关系还不错,直到有一次看到自己家猫咪被它欺负(也许只是一起玩,无知)气不过,想要为自己家猫咪除敌后快,于是乎骗它上五楼天台然后推下去……这也许也从侧面反应了,小孩儿并不是完全没有判断的,他们知道什么对自己是有威胁的,比如说也许有小孩看到毛毛虫觉得很恶心就踩死。

总之,父母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引导,我们必须要尊重生命。

不要因无知而伤害其他生命,也不要因为利害就裁决生命。

【LucyHe的回答(6票)】:

移情能力提高

【na帕萨的回答(10票)】:

性交不能传递知识与智慧,“礼”这种东西也没法通过哺乳来传承,因为人类的基因决定了记忆不能遗传,所以婴儿一生下来并无善恶是非,只是混沌无知,按照DND的阵营划分,初生的婴儿是混沌中立阵营的,所以小孩子有时候很可爱,有时候也很可恨,但归根结底是可爱的,因为婴儿是可调教的,但是在调教之前,是野蛮的,“礼貌”的传递,就需要通过教育来调教,而家庭变故,社会动乱,或者风气不良,个人资质不好,家境贫穷,都有可能造成教育的缺失,同时也是“礼”的缺失,比如“狼孩”“狗孩”的存在证明了这一点,这是不可避免、必然发生的事情,切不可以点代面,因此而否定一个集体、一个文明的全部。性相近,习相远,古人诚不我欺,如同基因复制中必然会产生突变一样,社会中的人也必然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存在着“坏人”“恶人”,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好的环境来学习“礼”,而“礼”亦包含了如何应对这些情况,这是社会的黑暗面的形成过程,做医生,做警察,无论你干什么都要明白这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活在美好的想象里等待受伤。

人一生下来就是赤裸的,他的灵魂也是赤裸的,这个赤裸的灵魂,就叫“赤子之心”,婴孩和禽兽类似,杀生未必有恶意,可能只是好奇而已,恶作剧也只是单纯的找乐子,并不是故意伤害,年纪幼小又限制了婴孩的破坏能力,所以大家一般都能忍受,英语里的婴儿baby的代词是it,可能也是这个考虑,当婴孩长大,学会说话,学会规则,知道见了长辈问好,见了警察听话,见了后辈勉励,见了朋友交际,学会了这社会通行的规矩,我们就可以称他懂了礼貌,长大成人,实际上,就是灵魂学会了穿衣服,从光屁股到裤衩背心,再到西装革履,从赤裸裸地表达欲望到圆滑世故,这个过程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容易有的难,有的人一辈子也学不会。

华夏文明、华夏文化到底是什么? - 知乎用户的回答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小孩子不会害怕。

【justing的回答(6票)】:

道德观是后天形成的,人生而没有是非善恶的观念。对于儿童来说,都是按照本能去做让他们感到“有趣”或“愉悦”的事。我更好奇的是为什么残害比自己弱小的对象能够使孩子产生愉悦感。

【扑克里斯的回答(6票)】:

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

有需要的情况下,

还是会的。

OVER。

【朱非墨的回答(5票)】:

我把小青蛙四条腿用图钉钉在写字台上活活解剖致死,把还没孵化出的小麻雀蛋掰开把湿漉漉的小家伙开膛破肚,我把蜻蜓,知了的翅膀拔下来让它们在地上慢慢爬直到让蚂蚁包围,我把蚂蚱,螳螂触角,腿,翅膀都去掉再用火烧……

我小时候干过这么多现在看来残忍暴力惨绝人寰的事,现在却因为我家喵喵失去了妈妈哭得泣不成声,因为想起去世多年的小狗声音哽咽,因为病房里家境困难却身患重病的木讷沉默的母子偷偷摸泪,因为小外甥女的天真可爱而觉得幸福美好。

我小的时候,并不了解这个世界上生命的崇高和珍贵,并不明白生命是多么值得敬畏,只是沉浸在自己创造的游戏里不能自拔。所以,你一个成人,不能随便judge一个天真的孩子的行为到底是否是道德,而且他长大后所成为的那个人,和他所沉浸的游戏的道德性质无关。因为那是你眼里的道德,不是那个孩子的。

【CkGoahead的回答(5票)】:

啊,从小就心疼好多小生物,蚂蚁都舍不得捏(≧ω≦)

【杨迈的回答(7票)】:

人之初,性本恶。

【海角的岛屿的回答(4票)】: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说过,小孩子是最没有同情心的。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之初,性本善”但为啥儿童有时候略显“残忍”?
《哪吒》:凭啥“熊孩子”上了电影就成了超级英雄?
如何面对儿童的“残忍”(干货推荐)
觉醒阶段
孩子明知故犯,屡教不改?亲身经历告诉你,4个方法搞定孩子
哈耶克 | 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