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上,如何解释喜欢做幼稚或极端行为引别人注意?

【罗林的回答(487票)】:

记得小时候,我们班里有一个女生。她平时是一个很孤僻的人,不爱和周围人说话,包括同桌的我也是。听说她父母刚刚搬到本市,她是以借读的身份入学的。她学习上十分刻苦,就是有一点不太合群。这个不合群而又孤僻的女孩,有一次却留给我们很大的印象。

有一次好像是同桌男生和她争执,无意间轻轻拉扯了她的衣服,她就撕心裂肺地大哭大叫,不停地和周围同学说男生欺负她。书本文具摔得到处都是,她一度还坐在地上不肯起来。老师和同学劝了很长时间,她在渐渐平静下来。后来老师害怕出意外还联系了家长,可是他们并没有来。她的父母很忙,平时也很少来接她,一学期以后,因为她父母离开本市,她也离开了我们班。

那时正好是期末考试紧张复习的时候,这个事件被同学们当成了花边新闻一直讨论。大家都对她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在大学学了心理学才知道,她充满戏剧化的发泄行为,其实和她当时焦虑无助有关。父母没时间关心照顾她,自己学习方面压力太大,一件小事变成她发泄内心焦虑的出口。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这些表演性的冲动行为,源于内心无意识的羞耻和恐惧,是对别人关注的强烈依赖愿望。他们的内心有很多强烈而冲突的情绪,包括害怕、耻辱和罪感。因为社会和自身的压抑无法充分表达出来。而偶尔发作的表演行为,其实是内心无意识冲突的一种体现。他们寻求注意是渴望获得接纳的无意识的需求,他们极端的情感,是对即将面临的事情极度焦虑,特别是向自认强大的人表达自己。通过幼稚化和自我贬低,他们不指望别人能够尊重自己的感受。他们倾向于放大自己的情绪来缓解焦虑,同时暗示自己的态度并非严肃认真的。

这种心理模式如何形成的?可以讲一个内在小孩的故事。一个敏感和饥渴的女孩,儿时需要母亲细致入微的照顾。可是母亲的行为没能满足她需求的安全和奖赏。于是,她对母亲非常地失望,在成长的过程中,她会贬低自己的母亲,与之分离;她会认同自己的父亲,过分依赖。她渴望强大和力量,厌恶弱小和卑微。可是面对力量和权力,她充满了矛盾纠结。她向往权力和力量,可有害怕它的危险。她内心充满了需求,却又压抑着需求。对需求的纠结和冲突,让她的情绪不稳、行为冲动。

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可对竞争又感到焦虑和虚弱无力。而采取的行动方式充满孩子气,弱小、害怕又充满矛盾。他们在做各种极端行动时,内心无意识通常是害怕的,可是行为上表现出相反的行为。他们感觉到自己比他人卑微,却又喜欢成为注意的中心;他们害怕攻击和侵犯,却喜欢表现出勇敢英雄的姿态;他们害怕权威,却又向它挑衅。这种行为既是一种掩盖,也是一种呼唤,呼唤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却压抑了自己对自己的感知。过于压抑的他们容易接受暗示和催眠。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是协助他们去关注自己的无意识需求,避免压抑导致焦虑、幻想和躯体化症状,学会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重新确立自身真正价值。这样自己可以发展出更加成熟的自我人格,也避免和减少过分焦虑造成的极端行为。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有价值,欢迎点一个赞:)

【pino曹的回答(0票)】:

人们遵守公共行为准则是出于一个默认的游戏规则,即你不能妨碍别人,别人也不能让你不爽。

如果外界对你的任何行为都持负面评价,完全没有鼓励——比如学校里摊上一个挑剔的更年期班主任,家里整天训斥陷入恶性循环——那规则就会失效,个人开始反抗破坏游戏。怎样的反抗最有效呢?当然是完全反着来:学校想要孩子变得成熟自控,那就往幼稚乱搞的方向玩给你们看。

【桑桑的回答(3票)】:

退行

【孙政涵的回答(2票)】:

自卑,缺少关注

【陈晨的回答(2票)】:

题主你好,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火影忍者》。

幼年的伊鲁卡还有鸣人和你一样。

通过耍宝和恶作剧甚至扮丑吸引别人的注意,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关注。

结果反而变成别人嘲笑的对象。

解决办法?两条路。

一个,停止这样的行为,做自己。幼稚、搏出位反而会让那些本想接近你的人退却。

另一个,去学专业相声小品甚至小丑? maybe.

【黑色喵咪的回答(2票)】:

在现在这样浮躁的社会很多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引别人的注意,特别是在中国,毕竟人太多了,如果没有突出的样貌、智慧或技能,或许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时常看着别人不用怎么付出就有一堆人围着,这样自己也会不好受,所以总想做点什么不一样的引起别人注意。

但,(借用知友的一段话,9忘了原作者的名字了,抱歉-_-||)

我希望我们不要成为一个无穷无尽的哗众取宠的人,不要害怕冷场而唱得更多,笑得最大声,闹得最起劲,不要因为急于亲近而忘了矜持,放低骄傲,更不要因为在爱的人面前莫名自卑,而准备了一箩筐逗段子他开心——哗众取宠没什么不好,但你给人的嬉笑太盛,于是没有人再欣赏你的认真。

以上。。。

【王小灰的回答(1票)】:

人遇到挫折或不顺的时候,好像会出现的心理退行的现象。出现行为低龄化。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儿童在6岁之前为了获得某种东西是几乎不择手段的,而用方法得到会强化这种行为,在6岁左右,孩子会学会3,4岁行为重复,这些是孩子觉得从父母那里的关注不够导致,你的行为定形是从7岁左右开始,也就说你的行为在幼年强化而重复之后没有什么填补遗留下来,能解开这个的是提高自我控制力,你心里缺东西没填上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缺爱

【于某某某的回答(1票)】:

表演型人格障碍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社交需要,尊重需要

马斯洛说的

【binyang的回答(0票)】:

知道什么叫逗逼么?

【司马旺的回答(0票)】:

心情好了会这样,看见喜欢的人也会这样。世间有为法,无罪亦无业。

【Excited的回答(0票)】:

俗称卖萌么...

【夏小虾的回答(0票)】:

因为有喜欢的人了

【dudeyan的回答(0票)】:

快吃根香蕉冷静一下

【张佳佳的回答(0票)】:

缺少什么吧,喜欢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王杰的回答(0票)】:

父母关心的不够,太没有存在感。想要别人关注你。

可以看看 书 ?人间失格?,

电影,?令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

电影中的角色和楼主不完全一样,但是值得一看。

【安琳的回答(0票)】:

还是因为急于想得到关注吧 所以不惜通过这种过度并且低级的方式来引起不论好坏的关注 (想到各种搏出位的明星)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人就了不起?别以为你比孩子明白事儿!
当孩子心理处于低迷状态时,家长可以这样对待孩子
“不让玩手机,我就跳楼”:孩子的这三种情绪变化,父母忽略一种,都是致命的伤害
心理学丨全面解读常见的五种心理防御机制
健玲,盼望心理学,学会NLP情绪管理能力,不被负面情绪绑架
文章详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