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个在我们学校的安全演练手册中看到了“地... ?

唉,关于这个问题,我真是不想再跳出来回答了啊,因为我相信上果壳的网友都是可以分辨出地震云、蛤蟆上街之类的问题了。不过,这个问题里出现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名词:“地震前兆”。关于地震前兆,这也是全世界的地震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们也会在全球最顶级的学术期刊去讨论这个问题。当然,他们的讨论,不是谁说啥是啥就是,那得拿其中的机制出来说话。

当年5.12的时候,为制作专题,我狠狠狠狠的爬梳了一遍关于地震前兆的论文,并采访了相关领域里肯说话的专家。诸位不怕太长的话,我就再絮叨絮叨。

地震是发生在地球内部的自然现象,一次7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与数十颗原子弹的能量相当,地震学家们很难相信(公众就更不相信了)如此巨大的应变能,在释放之前没有任何“讯号”,这就是所谓的“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是指“地震之前发生的、被认为是与主震的孕震过程有关联的一些环境参数的、定量的、可测量的变化。”地面隆升、地应变加速、重力场变化、磁场变化、电场变化、地下电阻率变化、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流体流动、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大气化学成分变化以及其他一些可能对应力、对岩石中的裂纹、动物异常等等都被称为地震前兆,或者说,可能的地震前兆。

上个世纪60年代后美国、苏联地震学家相继发现,地震波的波速比在震前可能降低,随之而来的大量有关震前波速异常、波速比异常等前兆现象的物理机制的提出,地震学家们曾经一度乐观地认为“即使对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了解得不如天气、潮汐、火山喷发预测那样透彻,也可能对地震做出某种程度的预报”。当时,许多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都深信,系统地进行短期的、临震的预测是可行的,只要布设足够的仪器以发现与测量地震前兆。

然而,地震学家们很快就发现,这些前兆越研究越有问题,波速比异常试验结果不能重复,岩石力学膨胀、微破裂和流体流动实验结果时有时无。多年来地震学家们一直在希望找到“确定性的地震前兆”,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在地震之前必定毫无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必定毫无例外发生大地震的异常。但是这种期待中的前兆,迟迟不能确定。

1989年,国际地震学与国际地震预测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多国专家委员会,对各国地震专家提出的地震前兆进行了严格的评审。这些专家两轮共评审了37项提名参数,其中只有5项被通过,包括震前数小时至数月的前震、震前数月至数年的“预震”、强余震之前的“平静期”、水中氡气含量减少(水温下降)和地壳形变。

不过,即使在地震学家内部,关于这些前兆参数的审议意见也并非完全一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荣誉所长的地震学家陈运泰院士说:“并不是说没有通过的方法就一定毫无用处,即使被确认的这5项,也不意味着就可以运用于预报地震,比如前震无疑是地震的前兆,但是如何识别前震呢?”

在对地震预测进行了近30年的苦心研究而无重大突破之后,一些科学家对短期的地震预测充满了悲观。1996年11月,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地球物理联合会在伦敦召开了一次“地震预报体制评估研讨会”。会后以日本东京大学的罗伯特·盖勒为首的三位著名地震学家联名在《科学》上发表论文,标题就叫做“地震不可预测”。他们认为,在地壳内部动力状态这一敏感的非线性系统中,一个破坏性大地震的形成取决于完全未知的物理条件,对这一复杂系统预测其偶然远远多于必然。

1999年,《自然》杂志在其网站上组织关于一场关于“地震预测”的公开辩论,来自7个国家的学者,提交了数十篇文章,引证了他们自己或者其他人相关的文献200多篇,对“地震预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对地震预测持支持、怀疑、中立的学者都各抒己见。这场网上的公开辩论,是对此前地震预测研究的一次大总结。

来自中国的地震局的吴忠良教授参与了讨论,他在提交的论文认为,根据震源的物理性质对地震进行的分类还远不完备,还需要对地震的震源过程和发震机制作更为细致的研究。一个近乎常识的问题是,地震与地震是不同的,把所有地震都不加以区别的对待是不合理的,要求一个前兆适合所有的地震也是没有根据的。此外,他认为如果没有观察到某些前兆就说前兆不可靠,这样就会把太多可能成为有效的前兆先行屏蔽掉了。

关于地震前兆的当前讨论,08年我所在的杂志制作专题的时候,采访了美国著名地震学家麦克斯· 魏斯,魏斯是1997 年《科学》和1999 年《自然》关于地震预测大讨论中的关键性人物。

Q:您一直认为可靠的地震预测是可能的,您估计我们要实现这样的预测大概还要多久?还有哪些必须跨越的科学门槛?

魏斯: 这是一个好问题,可惜我没有一个好答案。我们目前刚刚启动第三轮的地震前兆审议与评估的计划。在这个国际项目中,我们将建立一个网页,其中会对你所提出的这类问题做出概括性的回答。今天我能说的是,目前还不存在任何可靠的预测短期地震的方法,也没有一种让我们在可见的未来具有这种能力的方法。然而,我认为,仍然会有一些定量的和科学的短期预测个案可能会成功。

Q: 近年来在确立可靠的地震前兆方面,有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哪些可能的地震前兆在建立有效的地震预测方面显现出最大的潜力?

魏斯: 在前面提到地震前兆审议与评估的计划当中,我们希望开始测试一种叫做M8的地震预测方法。它所做的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最小半径为150公里,多数半径为600公里)内,预测三年内全球发生的8级以上地震。我认为我提出的震前地震缺失也是一种有用的方法,但这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接受,它也必须接受这次新评估的检验。

Q: 有些科学家在从事地震预测的工作,并且有些声称得到了准确的结果,比如通过动物异常、旱情、地磁等等,您对这些研究有什么看法?

魏斯:我曾听说过这类的工作,有人宣称说这些方法有用。但在前两次地震前兆评估当中,这些方法都没有得到严格的审查,这些方法几乎没有形成过严谨的论文并送交专业的学术期刊。我认为,说某些动物能够在震前感知某些变化而发生行为异常,这并非不合理。如果有人能提出一种假说,说明这些动物行为异常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发生,以及这样的异常如何有利于动物生存,然后专业的动物行为学家在受控的环境下观察到这些异常,并且能够在盲目实验(观察者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中能观察到同样的行为的话,那么这种假说就是合理的。我没有检验过你提到的这些研究,但在中国以外,这类研究被认为是业余而没有实质意义的。

Q:您认为是增加地震预测的准确率重要,还是清楚地掌握地震发生的机制重要?如果能一定程度地预测地震的发生,但不能解释其机制,那样的发现有多少价值?

魏斯: 在建立可靠的预测方法上科学家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因此科学家认为我们应该更仔细地去研究地震的机制。如果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以严谨的方式(比如使用统计学)来证明它能在许多情况下预测成功,那即使我们仍然不了解其中的机制,我也会接受这是种有效的方法。当然,我们紧接着就会努力去寻找其中的机制。但是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在我们不了解其中机制的情形下,被确认是成功的。

Q:您曾经是1997年在《科学》以及1999年在《自然》上关于地震预测的辩论的主要参与者,这两次辩论对科学界看待地震预测有什么影响?

魏斯: 我觉得科学界因为这次辩论而多少分成两派了。对地震预测方法评估的新努力有一部分也是希望让科学家坐在圆桌前发表不同的主张,同时也将或支持、或反对以及持中立意见的人都纳入工作组。

Q: 您目前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魏斯:我工作的重点已经转移了。我仍然会参加任何关于震前地震缺失理论的国际检验,但同时我正尝试学习如何评估预测当中不知何时发生的地震中可能造成的生命损失。我也在投拍一部电影,通过影片告诉人们地震预测的困难以及我们还无法解决这个难题。但我们也会告诉观众,保护人们免于地震灾害还有一种方式:早期预警。早期预警装置是将地震仪连接在一个能够做出决策的系统上,地震仪可以在地震一开始时就有所察觉。当岩石还在破裂的时候,这个系统就能判断破裂后是否有大地震,然后就能将警告发送到一种成本很低的接收器上,这种接收器可以安装在办公室、学校、工厂、家庭,告知那里的人强震即将到来。这样人们就会争取到10秒到1分钟时间,迅速离开他们所在的建筑,或者躲避到建筑中的安全地点。在我们解开地震预测的难题之前,这种早期预警是减低地震造成的生命损失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吧。

以上答案部分内容曾刊登于《华夏地理》2008年6月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学网物理学家怎样研究地震?
20世纪的地震学研究和地震预测
美国一地点10天发生432次小地震,专家认为并非大地震前兆
地震为何难以预报
预测火山爆发_
对“汶川大地震预测真相:科学的悲歌”一文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