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筷子为什么叫筷子?筷子的规矩知多少?

据说黄帝他老人家发明了锅灶,燧人氏他老人家教会了大家用火,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细节上的问题,锅里的饭做好后,该怎么吃呢?没有人发明新的工具,大家就只好下手了,我们的第二个手指称为食指,可见这个手指在吃上大有作用,在古代他还有一个名字“啑盐指”,就是尝尝咸不咸的意思,想必经常出入于汤锅之中,大理段氏他们家老祖先估计天天将手指头伸进去,将一根肉指整成了百炼钢,最终创造出了一阳指这样的独门功夫。

这只是少数天赋异禀人才能练成的,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食,让他慢慢变凉才敢下手去吃。不过上古的时候,大家工作都不是很忙,可以慢慢等着他变凉,凉了之后再下手抓着吃,倒也不碍什么事。

幸好,后来发了一场大水,洪水滔天,沧海横流,方显工作狂本色,负责治水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吃起饭来肯定也不会慢慢等着他变凉,有一次锅里的肉煮好后,他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捞,他虽然会治水,却不会一阳指,结果被狠狠烫了一下,为了尽快吃到饭,大禹折了两根树枝夹起来吃。于是一种新的吃饭工具诞生了,产生了划时代的的意义。

这当然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这个故事再延伸一下还可以解释为火锅的起源,为了尽早吃饭,大禹发现肉切得越薄煮得就越快,于是他就将肉切成特别薄的小片,在锅里涮一下就吃——于是火锅出现了。这个传说强调了筷子在吃菜时候的重要作用:夹。所以最早的时候筷子的名字可能就是夹,不过春秋战国那会,各国文字不同,写法就有点差别,《礼记》就把筷子称为挟,《管子》上把提手旁换成了木字边,到了三国时,张揖编《广雅》,解释这个字的时候,写成了草字头改成了“荚”。虽然部首不同,但强调的内容却都是夹,充分说明那时候给这两根棍取名字的时候强调的是它的实际用途,简单明了。

筷子出现了,就不能随便用手指了,再用手指去吃饭,是一种很不礼貌也很不卫生的行为,特别是当手纸还没有发明的时候。春秋时候,郑国的公子宋估计食指还保留着古代的习惯,食指仿佛内置海绵体,感到美食,就如同看见美女,会充血摇动,甚至不能自已,就为了喝到一口王八汤,竟然将手指伸到国君的锅里,结果引发了一场叛乱。

尽管反对用手,但是我们的老祖先一开始也不鼓励用“夹”吃饭——只能用筷子吃菜,《礼记》上明确要求:“羹之有菜者用挟,无菜者不用挟”——有菜的时候用筷子,没菜的时候不要用筷子,还说“吃小米饭的时候不要用筷子(饭黍毋以箸)”,因为小米饭是一种可以祭祀天地的高贵食物,筷子这种东西是配不上他的,能够配上小米饭的只有“匕”——匙子。古人吃饭的时候就跟现在吃西餐一样,左手拿匙子,右手拿筷子,吃菜的时候用筷子去夹,吃米饭的时候用匙子去盛。

人吃饭的时候这样,祭祀的时候自然更要注意,想必在小米饭旁边放一个匙子,在煮好的肉上放一个筷子,为了便于祖先享用,肯定这个筷子要插在煮好的东西之上,即便到现在,许多地方供奉祖先的时候都是将筷子插在饭上,煮和者在古代是一个字,于是根据这个意思,人们很形象地创造了一个字“箸”,成了这两根棍的新名字。到了汉朝,筷子基本上摆脱了“夹”这个浅显的名字,彻底而改名为箸。

(为什么插在上面不行,因为这是在上供)

改了名,吃饭的时候匙和著并用这种习惯保留了很久,当年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当曹操说出那句著名的“表扬与自我表扬”的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时候,《三国志》说刘备吓得“失匕箸”,匙子和筷子都掉在了地上,说明他面前摆放的就有筷子有匙子。

(青梅煮酒掉在地上的不光是筷子,还有勺子)

筷子改名为箸,名正了言也就顺了,箸的含义越来越多,可以表示著名的著的,还表示穿着的着,在这些字被单独造出来之前,人们为了避免混淆,于是单独创造出来一个筯来表示筷子。竹字头下面一个助字,想必是帮助人们吃饭的意思。既然是帮助人们吃饭,就不要有那么多规矩了,估计从这个时候,用筷子吃饭的那么多规矩就被慢慢取消了。想用吃米饭就吃米饭,想用来吃菜就用来吃菜,《世说新语》上王述性急,拿筷子扎鸡蛋,结果鸡蛋没扎到,气得他拿起鸡蛋摔在地上用脚踩,可见这个时候人们在餐桌上已经没有古人那么多的礼仪了。

有时候盲目的讲究礼仪,反而惹人厌烦。比如明朝初年的唐肃,这人是个饱读诗书的呆子,有次因为早朝缺席,还没有向朱元璋请假,被开除公职,回老家去了。后来朱元璋有点想念他,就把他召回来,让他陪自己一起吃饭。陪领导吃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个在政府部门上班的人都有体会,何况这个领导还是个脾气不好的皇帝。《翦胜野闻》上说,唐肃为了表示自己毕恭毕敬,就在筷子上做文章,他吃完饭后,将筷子横在碗上。朱元璋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这是我从小学的礼节。朱元璋大怒:“这种民间的俗礼怎么能用在天子身上?”给他定了个大不敬罪,可怜这个呆子被发配广西当兵去了。

其实唐肃挺冤的,他的老家在浙江会稽,明朝时候,南方人对“箸”的讲究的俗礼还真是特别多,影响最广的一条就是箸不能叫箸,因为南方人多乘船,就害怕船到江心停“住”,也害怕船被虫“蛀”,“zhu”实在是一个不吉利的发音。但是偏偏吃饭要用的这个两个东西就叫箸,不用还不行,于是干脆反其意而用之,给他改个名字“快儿”,一开始也就普通百姓这么叫,《菽园杂记》上记载这个事的时候还颇鄙视称作“此皆俚俗可笑处。”态度跟朱元璋一样,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士大夫亦有犯俗而称块儿者。”这说明这股风已经渐渐影响到了上层社会,既然文人都用了,于是就有了专门的字“筷”,很快在口头语中风靡开来。一开始,就跟新华词典不收录“包二奶”“小伙伴”一样,上层还颇为抵制,《康熙字典》就不收录筷字,显示出对他的鄙视,但这个字的生命力异常旺盛,很快就在习惯上取代了所有称呼,成了这两根棍的专有名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祖宗留下的规矩有什么讲究?
鄂州民间将直插在米饭中的筷子称为“死人筷”
酒桌规矩你知道吗?“菜不摆3,筷不列5,席不坐6”,寓意深远
一些不成文的规矩,要牢记在心!
老祖宗的规矩------有关筷子的话题
用筷子吃饭有十忌,你至少曾一项犯忌,不信对照看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