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冬天有多冷?古人又是如何过冬的?

虽然现在还是十月,但是北方与南方已经不在一个季节了。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还在春天,我的世界凛冬已至。但是看看古代的冬天,我不禁知足地裹紧了被子。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将中国过去 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下面就来体会体会四个寒冷期到底有多寒冷。


1.西周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50年)。

西周寒冷期是中国5000来的第一个寒冷期,持续了200年之久。《竹书纪年》记载了公元前930年和公元前897年左右“江汉俱寒”的场景。
《孟子·滕文公下》提到武王伐纣时“驱武、豹、犀、象而远之”,其实是这些动物不是被人赶跑的,而是由于天气缘故成群地退出了黄河流域。


2.魏晋南北朝寒冷期(公元初~公元600年)。

魏晋南北朝寒冷期的年平均气温可能比现在低1℃~2℃左右。《齐民要术》中记载枣树长出绿叶的时间比现在推迟10天至15天。据《晋书·慕容皝载记》记载,333-336年,从辽东湾西北岸到东南岸沿海连续三年全部结冰。


3.南宋寒冷期(1000年~1200年)

在这一时期,华北梅树不能生长,1111年太湖结冰,湖中洞庭山柑橘全部冻死。北方9月普降大雪,苏州运河经常性结冰,可见冷的程度。


4.明清宇宙期(1400年~1900年)

明代北京冬季的平均气温可能比现在低2℃左右。清初东南沿海一带冬季最低温可能比现在低5℃~7℃。弘治六年(1493年)淮河流域普降大雪,至直到次年二月才停止,也就是说下了半年雪。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湖北蒲圻大雪,平地深五、六尺,冻死了很多人畜。清人王樾曾写过一首描绘光绪十八年(1893年)钱塘江冻结的场景的诗——“大地气不温,重衾疑浸水。曾闻钱塘潮,冻结平如砥。又闻淮海滨,弥望坚冰履。古老多未经,我生乃值此。”古老所未经一句,表明了当年的冷的程度。
历史上寒冷期的冷真的不是说说而已,古人没有空调也没有暖宝宝,要怎样渡过漫漫寒冬呢?
首先是多穿点穿暖点。棉花是一种外来作物,到了明朝才在全国大范围流行,在那之前一般人都穿不上棉衣。葛、麻、蚕丝等都是中国本土的纺织材料。有钱人用的自然是丝,天气寒冷时,他们会在衣服里垫上丝锦保暖,还会穿上用羊羔皮、狐裘和貂皮等动物皮毛所制成的裘衣。至于贫民多使用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纤维织成的面料,御寒效果自然不如人意。幸好,到了明朝时期大家普遍能穿上棉衣。
和今天的人一样,古人也讲究装备齐全,帽子、手套也是妥妥要的。马王堆就出土了露指短手套。古人还习惯将内涵丝或棉等填充物的长条裁帛巾扎在额间,用作保暖。至于明代时期,百官上朝还戴有类似于耳套的暖耳,清朝官员则戴着皮毛制成的暖帽。
穿暖后还要想办法取暖。
最简单粗暴当然是直接点堆火取暖。室内取暖多用木炭,这就得有个燃烧用具。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燎炉也就是炉子烧炭取暖了,火盆、熏炉也是很常用的,熏炉下部为盆,上部罩,平民百姓用的多是陶制的,上层人士用的多是铜质的。
古代人还会将火炭和尚热的灶灰放入手炉中,拿在手上取暖。另外还有足炉,也被称为汤婆子。足炉是由锡或铜制成的扁瓶子,在里面灌热水就可以放入被窝取暖了。
秦朝的高级宫殿内有了“火墙”和“壁炉”。所谓火墙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人在屋外的廊檐底下就可以生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至于壁炉也是烧炭取暖,同样有排气口。
汉代宫殿以花椒取暖。皇宫中有专门温室殿,墙壁上涂着花椒和泥土,壁面挂着锦绣,设有屏风和鸿羽幔帐,地上铺着毛毯。皇族在这样的房间里住着,应该不会有多冷。
除了这些,还可以吃得暖,正所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坐在“红泥小火炉”旁与朋友共享“绿蚁新醅酒”。当然,也可以凭着一身正气过冬,孤舟蓑笠,独钓寒江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雪——雪凝时,围炉取暖,沏茶闲话
北雪
百无寂寥的冬天,古人都在做什么?
飘雪的日子(七)这个冬天,我要用你的名字取暖!
明日·大雪将至
暖气,空调,助我们过冬!古人又是如何使用智慧取暖过冬的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