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新研究:受精卵或非“生命起始”网友“炸锅”:为什么?

每个小孩子问父母“我从哪儿来”的时候,相信都会得到各种各样脑洞大开的答案,比如↓↓

其实,只要懂一点生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生命的起点是一颗受精卵。

然而,胚胎学领域的一项最新研究却颠覆了人们的普遍认知:生命的起始或许并不是受精卵!

成为生命前,双亲染色体要先“相处”一下

国际知名期刊《辅助生殖与遗传学期刊》(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近期的封面文章发表了一个颠覆生物学经典理论的新发现。

中美胚胎学家联合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人类受精卵存在两套独立纺锤体,即从精卵结合到发生第一次有丝分裂期间,双亲染色体并没有相互融合,而是各自保持空间上的独立。

北京家圆医院生殖中心胚胎实验室主任、知名胚胎学家徐小明博士解释称:“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认为,人类胚胎第一次有丝分裂时是由一套纺锤体负责将染色体分离到两个细胞中,而实际上有两套纺锤体参与了染色体的分离过程,其中一套纺锤体分离父本染色体,另一套纺锤体分离母本染色体。”

也就是说,在精卵受精以后,人类父本和母本染色体还是分开的,并没有立即相互融合。这就意味着,处于此阶段的受精卵,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因此“生命起始”的概念或将被重新定义。

如何理解这项研究的结论?

打个比方,我们将蓝色和黄色两种颜料进行混合,混合之初,两种颜料仍然倔强地维持着本来面目,但经过充分混合之后,就会出现一种新的颜色——绿色。

网友也用通俗易懂的话做出了解释:双亲染色体要先“相处”一下再成为生命。没毛病……

早在2015年,徐小明博士就与美国加州洛杉矶生殖中心实验室主任孟励教授等人,开始对人类胚胎第一次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进行探索性研究。

徐小明表示,“相对之前的理论,本次发现具有更苛刻的挑战,因为只要两套纺锤体之间出现时间或空间上的不同步,就会造成染色体的分离错误,这也更好地解释了人类早期胚胎染色体异常比例高的原因。”

人类受精卵存在两套独立纺锤体这一最新发现,对辅助生殖医学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研究方向。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父母染色体正常但子女却会出现染色体异常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会促进辅助生殖技术的改良,比如将以往的冻卵技术改为冷冻胚胎技术

具体说来,如果认定胚胎就是生命起始,那么冷冻胚胎将受到伦理学挑战,在一些国家是被禁止的。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夫妇一次只能受精1-2个卵子,多余卵子只能选择冷冻,而冷冻卵子效率是大大低于冷冻受精卵的。

如果认定受精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命,那么就可以考虑冷冻受精卵,而不只是冷冻卵子。

徐小明表示,目前该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未来期待能取得更大的进展,为推动全世界辅助生殖技术安全、快速、高效的发展提供动力。

网友:求别改教材……

看到这一颠覆性的研究成果,很多人表示坐不住了。

更有许多相关学科的师生表示,瑟瑟发抖……

你怎么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Science:从受精卵到生命的第一步,我们直到今天才看清
改写教科书!Science首次揭秘:关于“受精卵”的这一认知,我们错了
改写教科书!科学家首次看清受精卵分裂第一步
冷冻卵子VS冷冻胚胎,哪个更好?哪个对怀孕更有保障?
纺锤体观测技术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二)
九院团队突破国际难题,创新试管婴儿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