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连州

1 地理气候

位置

连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小北江上游。东南毗邻阳山县,西南连接连南瑶族自治县,西北与湖南省蓝山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相连,北与湖南省临武县交界,东北靠湖南省宜章县境。地理坐标北纬24°37′至25°12′,东经112°07′至112°47′。市境东西广68公里,南北袤65公里,边界线总长610公里,全市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占广东省面积的1.26%。

气候

连州(2)全年最高气温在7—8月,极端气温41.60摄氏度(2003年7月23日);最低气温在1—2月,极端气温零下6.90摄氏度(1955年1月8日);累年平均气温19.60摄氏度。年平均气温分布中部较高,东南部及北部山地气温较低,并随着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大路边、星子、朝天、麻步、保安、东陂、西岸、连州、九陂等地年平均气温19.10—19.60摄氏度,西江龙坪、龙潭(大部分)、瑶安、丰阳、清水等地年平均气温18—19摄氏度,山塘、清江及丰阳、西江、龙坪的部分低山山区平均气温17—18摄氏度,潭岭、高山两地的年平均气温16—17摄氏度。东部大东山脉及北部的簸箕山脉一带中山以上山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6摄氏度以下。一年中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50摄氏度;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9.10摄氏度;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温差19.40摄氏度。每年4—11月的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上。山区气温一般比平原低3摄氏度左右。全年≥0摄氏度的积温为7164.60摄氏度。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摄氏度的平均初、终日分别是3月19日和12月6日,持续天数平均272.90天,平均积温6237.50摄氏度。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摄氏度的80%保证率,初日是3月17日。稳定通过20摄氏度的80%保证率,终日是10月8日。

霜冷期一般为3个月。多年平均初霜期为12月8日,终霜期在次年2月12日,霜期69天,无霜期为296天。

气候季节变化明显。通常以气候平均温度低于14摄氏度为冬季,高于或等于24摄氏度为夏季,14—24摄氏度间为春、秋季。

2 历史发展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

连州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当时,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赵佗及其后的南越国,都与汉朝一样实行郡县制。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西汉初年置桂阳县,因县治之西北有桂阳山而名,含今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县境,属吴芮长沙国,县治在今连州。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以湘南粤北地置桂阳郡(郡治在今湖南省郴州),桂阳县隶属于桂阳郡。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到南朝宋、齐两朝,桂阳县建制基本未改,但隶属关系略有变化,三国吴时属始兴郡,晋太康(280—289年)中,随始兴郡属广州。永嘉(307—312年)中,随始兴郡属湘州。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南朝宋永初时(420—422年)置小桂郡,治在桂阳县(今连州)。宋泰始六年(470年)在今连州市西北析置冈溪县,并置宋安郡附郭在桂阳,领桂阳(只含今连山、连南境)、含洭、阳山、冈溪4县。泰豫元年(472年),废宋安郡,改始兴郡为广兴郡,桂阳县属广兴郡。南齐复名始兴郡,从桂阳县划出部分属地立为希平县(在今连山县北,隋时改名熙平县),桂阳县与熙平县同属始兴郡。梁天监七年(508年),于含洭置衡州及阳山郡,从桂阳县划出部分属地另立广惠县(隋志作广德,后改广泽,再改为连山),桂阳县改属阳山郡,郡治在含洭。南陈因之。

马王堆出土的西汉长沙国地图(局部,上南下北),图中“桂阳”即今连州市。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省高要郡为县,置端州,领高要、端溪、平兴、乐城、清泰5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端州为信安郡。时肇庆境域设17县,分隶5郡:四会、化蒙、怀集3县隶南海郡;高要、端溪、乐城、平兴、新兴、博林、铜陵7县隶信安郡(治高要);泷水、安遂、永熙3县隶永熙郡(治泷水,今罗定,原属肇庆,今为云浮);封川县都城县隶苍梧郡;洊安县开建县隶熙平郡(治桂阳县,今连县);分属广州、连州、端州、泷州、封州。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郡置州,始设连州,治在桂阳(今连州)。领桂阳、广泽2县。大业元年(605年),州废,于桂阳县置熙平郡,治在桂阳(今连州),领桂阳(含今连州市和连南县境,下同)、连山、阳山、宣乐、游安、熙平、武化、桂岭、开建等9县。

连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熙平郡,复置连州,治在今连州,属江南道。唐贞观年间连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改连州为连山郡,治在今连州,属岭南道。乾元元年(758年),改连山郡,复名连州,治仍在今连州,属湖南道,辖桂阳、连山、阳山3县。大历三年(768年),连州属广州。晚唐光化三年(900年)至五代,归于五代十国楚。到乾和九年(951年),改属南汉。

宋代开宝四年(971年)起,连州属广南东路。开宝五年领浛洸等县。

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为连州路,治在今连州,属湖南道。十九年降为散州。其时连州迁出桂阳县城,移治于连山,领连山1县。同时,升桂阳县为散州,称桂阳州,领桂阳、阳山2县。大德年间(1297—1307年),桂阳州、连州一度改隶广东道英德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连州入连山县,改属韶州府。洪武三年,革连山入阳山,属广州府。十三年在桂阳复置连州,治在连州,加领连山、阳山2县,仍隶属广州府。清初沿用明制,连州仍属广州府。

雍正七年(1729年),连州升为直隶州,直属广东布政司,辖境及州治不变。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连山升为绥瑶直隶厅,连州只领阳山县。

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连州农民起义军配合太平军,攻陷三江镇,进驻连州城,改连州为熙平州,奉行太平天国年号约半年。次年,恢复为连州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连州改称连县,属岭南道。民国9年废道,连县属广东省管辖。

1949年12月8日连县解放。1958年11月,连县、连南、连山、阳山4县合并为连阳各族自治县连州镇为县城。1960年10月,原阳山县分出,恢复阳山县,连阳各族自治县改称连州各族自治县,连州镇为县城。1961年10月,撤销连州各族自治县,原连南、连山县分出,各自恢复1958年时建制,原连县境复名连县。此期间,连县、连阳各族自治县、连州各族自治县先后隶属北江专区粤北行政区韶关专区、韶关地区和韶关市。1988年1月,清远市(地级)成立,2月28日连县划归清远市管辖。

1994年4月22日,民政部批复设立连州市(县级),由清远市代管。连州市政府驻连州镇。6月18日,连州市人民政府举行建市挂牌仪式。

3 资源分布

水资源

地表水

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605.90毫米,折合总水量41.8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范围在14001800毫米之间,丰水年34.18亿立方米,枯水年13.72亿立方米。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汛期4—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连州72%;尤其4—6月,占全年降雨量的48%。降雨地区分布也不均匀:北部山区靠近岭南山脉一带,受抬升气流影响,雨量偏多,成为一个小范围的暴雨中心;中部山区山势较低,平原地带多,平均雨量偏少,形成一个低槽;靠近南部山区,雨量逐渐增大。降雨在地形上分布与地区分布基本一致,即山区雨量大,平原区雨量少。多年平均降雨量在北部山区的田心站为1877毫米,中部平原区的星子站为1282毫米,南部山区的西江站为1557毫米。

地表水的来源,主要以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年径流深变幅800—100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3.18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平均产流量0.028立方米/秒。丰水年的径流总量34.18亿立方米,枯水年13.72亿立方米,丰水年为枯水年的2.50倍。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比雨量的实际变化大。最大年比最少年的比值为5.70倍。年份也不均,汛期(4—9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78%。最大月份多发生在5—6月之间。

地下水

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地下河和岩泉,地下径流为地表径流的18.20%,即年均4.23亿立方米。岩溶地下水:龙塘水库是拥有42平方公里集水面积的龙坪水文地质单元的一个排池点,旱季流量0.20立方米/秒,计得每平方公里涌水量4.76升/秒;全市石灰岩面积占总面积的60%,共1598.40平方公里。龙坪单元在境内石灰岩地区较有代表性,求得石灰岩地区地下径流模数为0.00476立方米/秒·平方公里,若以每年3110万秒计,则全市石灰岩地下水总量为2.37亿立方米,占全市地下径流总量的56%。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种类多,分布广。探知的矿产有:无烟煤、烟煤、铁、锰、铜、铅、锌、锑、钨、锡、钼、银、铍、铌钽、铀、磷、砷、黄铁矿、钾长石硅灰石、黏土、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花岗岩、滑石、石墨、石膏、冰洲石重晶石、沸石等30余种共155处。根据矿床成因可划分为3大类10亚类,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19处、矿点117处,分布各乡镇。

土地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状况随社会发展有所变化。1997年,全市开展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全市土地总面积266400公顷(2664平方公里),其中已利用土地204631公顷,未利用土地61769公顷,土地利用率76.81%。

4 行政区划

全市总面积2663平方公里,辖10个镇(连州镇保安镇星子镇龙坪镇西岸镇东陂镇丰阳镇西江镇九陂镇大路边镇)、2个民族乡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207个村委会、18个居委会。

连州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412060人,其中:连州镇107269人、星子镇35309人、大路边镇25228人、龙坪镇16892人、西岸镇27912人、保安镇25674人、丰阳镇14131人、东陂镇23730人、清水镇9173人、九陂镇19808人、高山镇3392人、朝天镇8330人、附城镇16165人、朱岗镇9319人、潭岭镇2636人、龙潭镇5781人、清江镇13500人、山塘镇15548人、西江镇8536人、麻步镇8258人、瑶安瑶族乡9660人、三水瑶族乡3109人。

2003年,连州市将在年底前撤并山塘、清江、潭岭等9个镇(乡)。镇(乡)总数将由原来的22个变为12个。村级撤并工作将在2004年底前完成。

连州市乡镇撤并后,初步形成了中心镇格局,以该市巾峰山为界,山上片保留了龙坪、星子、大路边、西江4个中心集镇;山下片保留了连州、东陂、九陂、保安、丰阳、西岸6个中心集镇和三水、瑶安2个民族乡。其中有9个镇人口超过3万人。

5 人口普查

1953—2000年,连州市(县)进行过5次人口普查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连州医院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57622户、238648人(其中男124762人,女113886人)。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62797户、286368人(其中男146392人,女139976人)。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83053户、426165人(其中男218370人,女207795人)。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99769户、460075人(其中男237819人,女222256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112692户、409360人(其中男212292人,女197068人)。

2003年,全市有132441户、504643人(其中男260441人,女244202人),比民国36年(1947年)增加86742户、288225人,分别增长1.90倍和1.33倍。

6 经济发展

自西汉初年置桂阳县至2003年,连州经济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

连州

东汉末年,桂阳县的南迁者袁氏三兄弟,开凿连州古代第一个大型农田水利设施“龙腹陂”,灌溉农田5000多亩。秦汉400多年间,陆续南迁的中原人民,带来了铁器工具、农业生产技术,对连州的早期开发起到重大作用。唐宋时期,农业生产排灌始创筒车,利用植物纤维做衣料,矿业开采和冶炼初具规模,商业初显繁荣。连州的盐运至迟从明代开始,已担负粤盐中转供应连阳三属(连县、阳山和连山)以及湖南周边地区。唐僖宗(873—888年)时,连州工商者四五千人。清光绪年间,除传统农业外,有造纸、土木、纺织、缝纫、杵舂、陶冶、木板印刷等手工业,初具规模。中华民国期间,半机械工业有碾米、火柴、电力和印刷业,矿产开发主要有煤炭,以及铁、铝、铜、锡的加工业;手工业为主的工业有土制纸、造船、织席、皮革、砖瓦、陶器等。商业经济有粮食贸易、百货布匹、盐业、油业、杂货行业、烟丝和卷烟业、饮食业、中西药业等。抗日战争的8年间,广东省政府曾先后5次撤至连县(含今连南瑶族自治县的三江镇),时间跨度6年,连县曾一度成为广东抗日大后方,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全县陡增10万余人,市场繁荣,空前未有。新中国成立前,连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新中国成立后,连州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至2003年,经历了三次发展换位:1949—1979年,以农业为主,工业较为薄弱,第三产业不发达。1980—1998年,实现国民经济工大于农、农村经济第二、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农业多种经营大于粮食生产的转变;大力推行“双引进”(引进企业、引进技术),发展规模工业,推动传统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工作重点由“农业立县”到“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调整,经历大改革、大投入、大发展、大转变的跳跃式前进历程。1999—2003年,全面推行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工业园区,开展招商引资,提高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和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53373万元和171797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176.60倍和92.06倍;农民年人均收入和城镇职工年均工资2517.94元和13472元,分别比1979年增长了24.02倍和18.93倍;三次产业比重为34.70∶28.70∶36.60。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群众生活还不算富裕,各项经济事业还有待发展。

工业

汉代,连州已有冶炼和制陶业。晋代,使用铁器农具,制酒业兴起。南北朝时,建造慧光塔光孝寺,筑连州内城。唐代,连州人用植物纤维做料织细布,朝廷派官采连州白铜铸大钱,一以当十。宋代,有锡矿开采业。明代,开始开采煤炭。清代至民国时期,星子地区为粤北最早出现织布手工业的地方,全县手工业有土木、纺织、缝纫、杵舂、陶冶、土制纸、造船、织布、皮革、砖瓦、陶器等;半机械性质工业有碾米、火柴、电灯、印制业等,还有人工开采煤炭,铁、银、铜、锡加工等项目。

连州

新中国成立后,连州工业发展速度加快。50年代,完成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工业企业从事皮革、纺织、土纸等手工业作坊215间,碾米、纺织、铁器、竹器、机缝等家庭手工业4331家,先后发展了轻工、机电、燃化、建材矿产、冶金等工业,改造、扩建了一批工矿企业。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1959、1960、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到1976年结束的“文化大革命”,连县工业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曲折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工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9900万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40万元增长了69.70倍。90年代,初步建立了鞋业服装、食品饮料、石材建材、能源、林产加工、冶金矿产、造纸药品、机电化工八大系列的工业体系。2000年起,全市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分、多种形式并举的工业企业结构,工业产值逐年提高。200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5.76亿元,分别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和1985年增长1125倍和14.90倍。

林业

连州市林业资源丰富,是广东省的重点林区之一。群众历来有植树造林、种植竹、果、茶的习惯。境内陆形有中山地、低山地、丘陵、谷地、平原之分,地质基底为华夏古陆,山地母岩主要由花岗岩、石灰岩、砂页岩构成。山地、丘陵在长期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风蚀、谷地、岩溶等地貌类型。中、低山地出现的山嶂谷、峡谷较普遍。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市水陆交通较发达,利于发展林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5年冬省委、省政府作出“十年绿化广东”的决定后,县委、县政府相应作出“七年绿化连县”的决策,经全县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1991年全县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1993年实现绿化达标。1997年,连州市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清水镇清水村委会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至2003年,全市有林业用地292.87万亩,其中有林地20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96.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7.50%。

7 交通情况

秦代,秦军开辟沟通骑田岭南麓的顺头岭古道荆楚走廊。东汉,大司农郑宏奉命继续拓宽骑田岭南麓的峤道。自唐代始,开通五岭中另一南北交通隘道(山口)南风坳(海拔900米,为五岭各隘口中地势最高的一个)。这些古道历为中原进入岭南必经的孔道,也是历代游宦、商贾往返中原与连州之陆地通道。直至民国,往来于湘南连州古道肩挑过往客商,仍络绎不绝。水道:唐宋间,几度疏浚湟川,贯通南北水道。民国时期,计有400余艘船只经连江水道往来穗连之间。古代连州建有官桥17座,其中宋代在龙津门外的白马庙前建大型浮桥。至新中国成立前,连州境内石拱桥有84座,其中星子古埠周围修有18座;境内其他地区还建有多处码头和渡口,连结城关同各乡镇圩市之间的交通。

连州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水陆交通出现新的变化。水路:内河航道因多处筑水陂头及自然淤塞,于1964年全部停航;外河航道主要干流连江于1972年建成全国第一条山区梯级渠化河流,境内从双溪亭河口起,至阳山县同冠口止,长26公里,通航能力由原来行驶10吨—20吨木帆船,提高到150吨—200吨铁船。至2003年,水上货运量由1963年的3.53万吨增至102.50万吨;货运周转量由661.40万吨公里增至8223.43万吨公里,分别增长28倍和11倍。陆路:至2003年,全市有公路255条(段),总长1662.90公里,为1949年的14倍,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62.50公里。修建永久性桥梁共201座,总长775公里。市内12个乡镇均通客运汽车,207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全市有货运汽车2192辆、手扶拖拉机3386辆、摩托车14248辆。公路货运量从1963年的9.48万吨增至230万吨,货物周转量从3448万吨公里增至26817万吨公里,分别增长23倍和776倍。公路客运线路50条,汽车1504辆。每天发班车149次,客运量363万人,客运周转量26787万人公里,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是1963年的5倍和9.90倍。

清连高速

广东省清连高速贯通全市,南起于清远市郊区的迳口,北止于粤湘交界处的凤头岭,途经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县、阳山县、连南县、连州市,全长215.25公里,设计双向四车道,时速80~100公里,连接京珠高速和广清高速至广州。清连高速于2011年1月25日全线贯通。现有二广高速在建。

8 教育发展

汉代,连州已有教习诗书的记录,两千多年来教育代代相承。早期,教育主要在民间发展,没有规范的模式,也无定型的学制。五代时期,连州出现书院,保安的天衢书院是较早的一间。唐代,刘景是连州历史记载的第一个进士宋代,连州建立学宫,开始建立教学的专门场所,教育成为一项社会事业。唐宋间,连州人考取功名人数显著增多,在广东科举场上享有盛名。清代光绪年间,废科举,兴学校,连州开始建立新制中学堂和小学堂,连州中学堂、星江小学堂等相继兴办,师范教育出现萌芽。

连州

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政府撤来连县,多所大中学校随迁,对连县教育具有特别的促进作用。民国29年(1940年),全县小学超过300所,民国36年增加到330所。

新中国成立后,连州的教育在曲折和探索中前进。50年代,教育事业有所发展,质量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经历了一次严重倒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连州制定新的教育发展规划,推行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1994年,全市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5年,评定首所连州市一级学校。2001年,评定首所清远市一级学校。2003年,建设广东省一级学校和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工作稳步展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结构。

9 社会文化

文化场所

图书馆

连县图书馆前身是新中国初期成立的连县文化馆图书室,先后位于连州镇中心小学内和红星路县广播站内。1968年与县总工会图书室合并。“文化大革命”期间,3万多册图书仅余3000册。1972年,恢复图书室。1976年,正式成立连县图书馆。

1981年,在东门中路建成图书馆大楼,面积1200平方米,内设外

连州书库、特藏书库、综合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讲座室和农村流动书库,全馆藏书6万余册。少儿阅览室开展读书、科普等多种活动,1982年获文化部表彰。

1986年,馆藏图书7.62万册,年进馆阅览11万人次,外借图书5.50万册次。1988年,设立资料信息室。

1989年,依据新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编图书。年馆藏图书8.2万册,年进馆阅览12.2万人次,外借图书6.01万册次,是年被评为广东省文明图书馆。1993年获评清远市先进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三级图书馆。1996年,港商石汉基赠书2600册。

1998年,在特藏书库设立“连州作家、艺术家、学者著述专架”,获得全国各地的连州籍作家、艺术家、学者赠送书籍一批,充实了湟川文化专题馆藏。1999年,举办“湟川文化著述展”。

2003年,在市文化广场建设新馆。

文化馆

1952年,成立连县人民文化馆,1953年。改称连县文化馆。1994年,改称连州市文化馆。

1999年,文化馆先后添置一批专业舞台灯光音响设备,引进一批专业人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达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

连州

2003年,在文化广场建设新馆。

文化馆内设业余艺校、演艺服务中心、文学创作室、艺术档案室和民间艺术室。

博物馆

连县博物馆成立于1983年。1999年,在文化广场新建4层连州市博物馆大楼,建筑面积2580平方米。首层展厅,二层以上设陈列室和文物仓库。

博物馆长期对境内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研究和保护,编辑相关资料。

镇乡文化站

1998年开始,落实广东省八届人大关于山区文化建设议案。至2003年全市新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和21个乡镇文化站共25个文化设施项目。

2002年10月,全市21个镇乡全部按省人大议案的要求,完成文化站建设,总建筑面积2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镇乡文化站有7个。省文化厅对每个新建站拨给经费10万元、拨给器材价值7万元。各文化站设有图书报刊室、文娱活动室,配备了影视器材。

2003年年末,全市12个镇乡文化室建筑面积分别为:连州镇2512平方米,大路边镇788平方米,星子镇889平方米,龙坪镇2800平方米,西江镇1700平方米,九陂镇1124平方米,保安镇773平方米,丰阳镇816平方米,东陂镇730平方米,西岸镇630平方米,瑶安瑶族乡1087平方米,三水瑶族乡350平方米。

镇乡文化站开展镇乡文化活动,支持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提高,培养基层文化人才,完成上级文化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

文物遗址

虎头脑遗址位于保安镇迳头村,属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1982年发现石锛等石器和小方格纹陶器残片30件。

陈巷遗址位于连州镇陈巷村,属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1985年出土石斧、石纺轮、石环等磨制石器和陶器碎片等。

10 旅游景点

连州地处南岭山脉南麓,境内山峦起伏,名山秀川靓丽。游览连州山水,见诸文字记载的,始于唐代,有不少官宦和文人墨客到连州游览观光。留下有据可查的,韩愈以下103个作者赞颂连州山水优美的计有游记25篇、诗作659首、散文57篇、摩崖石刻8处、60题。唐广德二年(764年),湖南道州刺史元结来连州游览,被湟川山水所陶醉,倡议疏凿海阳湖,赋诗并建湖光亭和湖光桥于湖上。元和九年(814年),刘禹锡被贬来连州任刺史后,扩大湖面,在湖畔筑亭十二座,每景一诗,名为《海阳十咏》。他写的“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等诗句,为后

连州人所传诵。海阳湖成为古代岭南著名的人文胜区。韩愈游览湟川后写下《夜宿龙宫滩》等名诗流传至今。吏部员外郎王仲舒被贬任连州司户参军后建燕喜亭和韩愈作《燕喜亭记》等,至今还影响国内文学界。元丰十二亭、绍兴十二亭和周敦颐题“廉泉之源”及张浚的题刻等已入宋代国史。南宋张栻选湟川八景,赋《湟川八景》诗传世,是中国古代较早的“八景”之一。清康熙六年(1667年),知州林华皖作《连峡行》,站在历史高度,“论者连峡之殊……历相九州名胜罕有伦比,惟巫山巫峡可与同观”。明代游朴的“吏部文章高北斗,连州山水冠南陬”等名句,是对连州自然风光的赞颂。明代《永乐大典》中有“湟川山水佳丽,为岭南十四州之冠”句,更是对连州山水风光的肯定。游览连州风景后流连忘返者众。皆因游览连州后,遂定居连州的有唐代吴氏定居丰阳夏炉,宋代邵氏落居龙口、雷氏落居连州、元代成氏定居大路边、梁氏落居梁家水村等。连州旅游资源丰富且品位高,数量多,品种结构多元,传统特色明显,综合载体大,可塑性强。学者简言为:洞奇湖高,林茂石美,瀑布众胜。境内还有不少古道、古关、古楼、古塔、古亭、古寨、古堡等旅游景点。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旅游资源被逐步开发。民间组织、群众团体及机关部门时有组织人员前往旅游,领略连州山水景色。进入80年代,经济文化发展,游人逐渐增多。1988年,成立连县旅游局及旅行社等有关旅游管理与服务机构,负责旅游资源开发、景点建设和各种配套工程建设的规划、组织以及旅游服务工作。至2003年,全市旅游资源开发投资560亿元,修缮原有历史文化遗址,开发旅游景点,新建和改建旅游宾馆,购置旅游车辆等设施、设备。是年,境内列入目录的旅游景点24个,除原有颇具特色的传统旅游胜地外,还新开辟8个新旅游景区(点);全市拥有3家旅行社、1家旅游开发公司;星级酒店8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2家、二星级5家),总床位2000多张,形成60万人次的年接待能力;接待国内外游客4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100万元。

其中2011年9月6日,国家旅游局在北京为新评定的9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及1家5A级旅游景区(扩展部分)授牌。其中就有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地下河旅游景区。而广东总共仅有的9个5A级旅游风景区,其中一个就是连州地下河,连州地下河也是连州最为著名的城市名片

11 相关特产

白茶

连州白茶俗称“藤婆茶”,是生长在连州的山野中的藤状植物,它有清热润肺、解暑消炎之功效。相传唐代刘禹锡任刺史时,藤婆茶就已成为了连州人家家会制作的家居必用之茶叶了。经现代方法精制成的藤婆茶,又称白茶,除增强了原有的功效外,还具有了降血压、平喘化痰、消食减肥之功用,是一种功效特别的大众化的天然饮品。

水晶梨

连州水晶梨果实端正,近圆形,果皮青绿色。套袋后的水晶梨,果面光滑洁净、果皮黄白色、着色均匀、晶莹剔透,果肉雪白爽脆、细嫩多汁、芳香可口,具有清凉解热、消痰止咳、解疮毒、助消化等功效。连州市水晶梨的发展已得到中国特产之乡暨推荐组委会的肯定,被批准为中国水晶梨之乡。

星子红葱

星子红葱是我市星子镇名优特产,具有粒大、色艳(皮红)、鲜辣、味香浓的特征,具有消食、去毒、除腥、促进食欲的功效,使之成为餐桌上的调味佳品而声名远播。质量好、产量高等特点的红葱已成为星子镇的“拳头”产品并远销珠三角和福建、台湾、香港等地,而且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该镇红葱种植面积已达到1.5万多亩,全镇年产量可达9600多吨。星子红葱在2004年11月和2005年2月分别通过了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星子白菊花

连州星子一带盛产白菊花,而星子镇种植最多的应是大角坪。价钱好时每家每户都可以收获十几担。早几年,价格贱,很少人愿意种植,这几年价格有回升,种植面积又大了。

连州

白菊花的花序扁球形、不规则球形或稍压扁,直径多1.5~4cm。总苞由3~4层苞片组成,外围为数层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中央为管状花。气清香,味甘、微苦。

白菊花贱种贱生,春天栽种,秋天开花。摘取花头后,上笼蒸3-5分钟后取出晒干,即可。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

白菊花性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目赤昏花,肝肾不足,目暗昏花,眩晕惊风,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善疏风清热,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共奏疏风清肝明目之效;清热解毒,尤善解疔毒,故可用治疔疮肿毒。电脑一族常饮野菊花茶,对治疗眼睛疲劳,恢复视力有很好的疗效,但这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

孔塘烟

孔塘烟”是一种烟丝,别名黄烟,可作为烟斗烟丝或手卷烟丝抽食。孔塘烟出产地位于广东省连州市龙坪镇孔塘管理区(现改名为孔围管理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东省1个以“州”为名的县级市,建县2200年,人口超50万
连州主要景点
说说连州市的来历
湖南、广东两省交界处,为何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多地用一名”现象
广东连州一条街近百名儿童血铅中毒|血铅|重金属|儿童
媲美徽州,私藏了18个诗意古村,但没徽州出名,还人少!广东这个小城也该火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