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不去的母校

清溪文苑

回不去的母校

文/徐累先

03

2022年6月

星期五

当听到母校——竹山初级中学被撤并的消息,心里咯噔一下,翻江倒海,仿佛听到某一位至亲溘然长逝的噩耗,泪水瞬间弥漫双眼,往日的一幕一幕重又浮现脑际。

实际上,我早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但事实真的来临,还是让人止不住地扼腕叹息。这些年的大撤并、大整合,几乎割断了我与故乡的血脉联系。

我出生在名为“竹山”的行政村,解放初期,曾是公社所在地,在我很小时候,竹山公社撤销,合并到牌楼公社,但一些被冠以“竹山”的社直单位还是保留了下来,竹山医院、竹山粮站、竹山供销社等,让人隐约地感受到当年的盛况,特别是竹山小学和竹山中学,她们哺育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和我的父亲、母亲一样,深深地嵌进我生命的纹理,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最早消失的是竹山医院。记得那是两排平房,四五个医生,一天到晚穿着白大褂,在两排平房间走动。房后旮旯里堆满了用过的药瓶和杂物,我们经常在里面掏一些稀奇古怪的药瓶玩。

接下来是竹山粮站,空旷的院落内,两栋“壮实”的仓库和一排工作人员办公室构成品字状。那时候,粮站是何等荣耀的单位,交粮的、买粮的来往穿梭,里面的工作人员穿戴齐整,油头光面,拿捏着庄稼人的生死命门,被人神仙一样的尊崇。但随着粮油市场的放开,粮站也湮没进历史的烟尘。

本世纪初,又赶上撤乡并村的浪潮,竹山村合并到穿山村,竹山小学也随之更名为穿山小学,虽然还沿用竹山小学的校址,但门牌上的名字却改成了穿山小学。

就这样,不到三十年时间,以“竹山”命名的单位一个一个被掏空,只有竹山中学还一直保留着,成为内心里故乡的符号。

我初中三年都是在竹山中学度过的,那个时候,还不叫竹山中学,叫竹山初中班,由于教学质量好,赢得村民的信赖,再加上我们曾经的一位老校长四处游说,据理力争,才得以被上级部门批准为独立的竹山中学。

走上工作岗位后,几经辗转,我又回到这所学校担任老师。那些年,也是年年喊着撤并,但最终还是保留住了。

记得在撤并呼声最高的那一年,我写了一篇《农村布局调整切忌一刀切》的文章,发表在当时的《池州日报·教育周刊》上,以竹山中学为例,阐述了我对学校布局调整的想法,因为我们学校处在山区,交通不便,如果强行撤并,势必造成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难题再次呈现,甚至影响到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推行。

我的这个想法得到党报道义上的支持,撤并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近些年,政府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兴建了教学楼、运动场,各种功能室也一应俱全,有模有样,原以为这所学校能永久地开办下去,但却抵挡不住生源锐减的寒潮,上级政府终于下定决心,于去年关停了学校。

现在回到家乡,从学校门前经过,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向曾经学习、工作过的母校仰视许久。高大的门楼多像站在村口佝偻着身体的父亲,额头上刻满岁月的沧桑,敞开温暖的怀抱,憨厚地迎接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游子。

打开虚掩的校门,走进校园,昔日热闹的校园早已人去楼空,杂草遍地,树枝轻舞,虫鸟乱鸣,“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菁菁校园,早已经寻觅不到我青春的印迹。

我的内心一阵悲凉,不住地默念母校的名字。母校啊,母校,再也回不去的母校!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作者简介



徐累先:1968年生,中学教师,安徽省作协会员,贵池区作协秘书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故乡的名字叫书声
小学毕业诗朗诵《 母校 老师 我你们谢谢》
竺西母校恩 周铁故乡情(节选)
我们是没有母校的毕业生——北京人失去的回忆
精彩推送——辽宁作者任福斌作品《故乡情》欣赏
忘不了的故土乡村·苏勒图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