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治疗癌症(肿瘤)治疗法则

中医治疗癌症(肿瘤)治疗法则

来源: 古方中医网 【字体:

祖国医学中关于治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论之。在山东淄博古方中医疑难病研究所诊治肿瘤常用的治法有:扶正培本法、理气活血法、清热解毒法、软坚散结法、化痰除湿法、以毒攻毒法等。肿瘤为全身性的局部病变,病情复杂,虚实寒热夹杂,所以上述诸法又常配伍应用。

一、扶正培本法

祖国医学认为,肿瘤的形成、生长过程是一个机体内邪正斗争消长的过程。肿瘤的形成是正气先虚,然后客邪留滞,引起一系列病变的结果。人的正气是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并有抵御外邪的能力。正气虚弱则卫外无能,易受邪气(外界致癌因子)内侵,也就是在人体内部环境稳定性及机体内外相对平衡性遭到破坏的时候,致癌因子就能起到作用而导致肿瘤形成,并使肿瘤得以浸润、扩散和转移。中医理论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肿瘤的形成被认为是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所致。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在患肿瘤病之后,耗气伤血,久病致虚,导致正气更亏虚。而肿瘤在体内的能否控制、恶化、扩散及转移,决定于邪气与正气斗争的结果。临床和实验研究已初步表明,扶正能预防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所以扶正固本是治疗肿瘤的根本大法之一。扶正培本法实际上并不单纯是应用补益强壮的方药,而是应该把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脏腑、经络功能平衡稳定,以及增强机体抗癌能力的方法都包含在内。因而中医的“补之、调之、和之、益之”等法都属于扶正范畴。总的原则是:“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1.古方中医治疗癌症法则之补气养血

(1)理论依据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难经·二十二难》中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的主要功能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作用;血的主要功能为营养和滋润作用,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二者同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生理上互为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调和,共同维持人体正常活动,反之则:“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而恶性肿瘤形成又将耗气伤血,若手术、放疗、化疗后,则正气受损,气血不足。根据“气血同源”的理论,临床拟用补气养血法,气血双补,既可提高患者的机体状况,又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补气养血法成为肿瘤治疗的常用法则之一。

(2)适应证用于气血两虚证。如肿瘤患者手术、放疗、化疗后耗伤气血致气血亏虚者;或中、晚期癌症由于久病消耗,气血两虚均可用本法。临床可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唇舌指甲色淡、毛发枯落、舌淡而嫩、脉细弱。气虚易致气滞,于补气同时可少佐以行气;气虚行血不畅,易致血瘀,又当稍加活血化瘀之品,共同起到益气养血活血之功。

(3)常用药物古方祛瘤散

(4)作用机制补气养血类药物的作用方式主要是调节整体处于低下状态的各系统、各组织的代谢,从而加强这些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增强抗癌能力,整个机体代谢的增强和改善相对抑制了癌细胞的增殖。有些药物则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如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来而实现抑制癌细胞生长。近年来,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补气养血类药物能够影响患者诸多机体功能的调节,如调节免疫因子,甚至基因的表达等;另外,其抗肿瘤是通过改变细胞膜的流动性,调整环核苷酸比值,增加机体免疫力而达到促分化和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2.古方中医治疗癌症法则之健脾补肾

(1)理论依据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乃人体阴阳之根本;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与肾,生理上相互资助与促进。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有赖于肾中阳气的温煦,肾中精气有赖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病理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脾虚则气血乏源,化生痰湿,久病伤肾,即“五脏之伤,久必及肾”。肾虚失其温化,而水湿泛滥,影响脾之运化。脾肾两虚,抗邪无力,邪气亢盛。特别是癌症晚期,脾肾两虚表现明显。而健脾补肾,既有利于正气的恢复,有力抗邪,又有利于放、化疗及手术治疗后身体恢复,提高机体的抗癌能力,因而健脾益肾法是肿瘤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2)适应证适用于脾肾两虚之证。或晚期癌症,或久病消耗,或手术、放化疗后脾肾损伤,气血不足,髓海失充可用本法。临床可见消瘦乏力,眩晕耳鸣,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食欲缺乏,腹胀,大便溏薄等,舌质淡,苔腻,脉沉或沉细。应用时要注意脾虚与肾虚的侧重;更要注意补阳勿过,免伤阴动血;补阴勿过于滋腻,须配伍健脾醒脾之品。

(3)常用药物 祛瘤散等。

3.古方中医治疗癌症法则之益气养阴

(1)理论依据肿瘤形成后,痰凝瘀血互结,热毒内蕴,耗气伤阴;加之营养摄取不足,或手术中的体液丢失,或放疗的火灼伤阴,或化疗引起的呕吐与腹泻等,皆可加重阴津亏损,进而导致体液内环境失衡。此时要“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治疗宜采取养阴生津法,以养阴清热,生津润燥。因而养阴生津法成为肿瘤常用法则之一。

(2)适应证多用于阴虚内热之证。如晚期癌肿,体质消耗,癌毒热盛;或放疗后灼耗阴液,表现为形体消瘦,午后低热,手足心热,咽干口渴,尿赤,大便结,舌红苔薄,脉细弦数等。肺癌、鼻咽癌、喉癌、食管癌等出现津液不足之证应用更为广泛。养阴之品易滋腻,对脾虚胃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者要慎用,或佐以健脾理气药,使其滋而不腻,补而不滞,是为益气养阴法。

(3)常用药物北沙参、天冬、麦冬等祛瘤散。

总之,肿瘤属慢性消耗性疾病,多为虚证。最基本的病理特点一正虚邪实。因此,扶正培本法在肿瘤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贯穿了肿瘤治疗的全程。用扶正培本法,“养正积自除。”扶助人体正气,调整机体内环境,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加强抵御和祛除病邪的能力,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临床运用时,首先应辨清阴阳气血盛衰,然后辨别五脏虚损及脏腑间相互关系,采用五脏分补法。当然,扶正培本法并非十全大补,在应用时,必须通过多方辨证弄清虚在何脏何腑,属阴属阳,及其性质。在临床中扶正的同时也应注意扶正与祛邪的辨证关系。

临床上,根据病情早晚,病程长短,体虚程度,性别、年龄等情况分别进行调治,正如古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不同情况下运用不同治疗,才能真正发挥补益作用。扶正培本的目的在于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正胜则邪却”的目的。在肿瘤治疗中,扶正培本的正确使用,要以辨证为依据,首重脾胃,要依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补益法。在运用补益剂时,要处处照顾脾胃,重视胃气的恢复,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癌症治好为啥又复发?这6点道出防止癌细胞复发转移的真相
为什么中医不随便公布癌症中药方?讲真,你的良药可能是他的毒药
提前预防,肿瘤不敢靠近你
带瘤生存,有三类癌症患者最为适合,中医通常从这四点下手
UC头条:中医药抗癌,这四个阶段每个都很重要,部分常用中药分享
癌症(附:白血病)作者:王正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