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50年祠堂 暗藏族人迁徙密码
150年祠堂 暗藏族人迁徙密码
2016年04月24日


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桥沟村五龙井黄氏宗祠外观。


《资阳丹山镇黄氏族谱》。


硬木穿斗式结构的房梁。


2016年正月初六,黄氏宗祠新春祭祖会现场。

  

  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桥沟村五龙井黄氏宗祠
  在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只要问起桥沟村五龙井的黄氏宗祠,没有人不知道的。最近几年,慕名前往黄氏宗祠拜谒的外地人络绎不绝,这座具有150年历史、外观保存尚好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慈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家训”的历史使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黄氏宗祠理事会会长黄廷杰说,2002年春节正月初六,黄氏宗祠召开了第一届新春祭祖会。此后,每年春节期间的正月初六,都是黄氏宗祠的祭祖大会,摆起具有四川特色的坝坝宴,宾主尽兴而归。
  这座黄氏宗祠是怎么建起来的?有着怎样的历史?当地黄氏族人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古宗祠,藏着资阳黄氏迁徙密码
  2016年2月13日(正月初六)上午,黄氏祠堂前新修的坝子里停满了来自省内外的小车。祠堂里,从天井到两侧厢房,坐满了数百名黄氏族人和各地来宾,黄廷杰正在主持黄氏宗祠新春祭祖大会。他主持这个大会已经有15年了。
  黄氏宗祠距丹山镇约1.5公里,整个宗祠是规整的正方形,前面是水田,四周与农舍相邻,视野极其开阔。从外观上看,黄氏宗祠重檐牌坊门楼式的大门设计得大方得体,气势恢弘,具有浓厚的客家风格。
  大门两边有一副对联:“溯江夏山谷传孝名成当体德,仰直卿石斋祀圣庙要读书。”再两边的装饰门又有一副对联:“留些正气还天地,学个完人对祖宗。”两副对联,体现出黄氏宗祠对族人的殷切希望:耕读传家,孝悌传世,正直做人。如今看来,仍有着积极意义。
  门楼“黄氏宗祠”4个大字的上方,是竖写的“江夏遗风”。“江夏”是黄姓的主要堂号,为此形成了独特的江夏文化。走进宗祠,是弧顶廊式的骏奔亭,这是以前族人开会议事和教育学习的地方。两边是天井和厢房。再往上走,是安置黄氏祖宗灵位的奉先殿。
  殿内高大宽敞,房梁均是硬木穿斗式结构,木柱上刻着寓意深刻的对联。其中一副对联是:“江夏溯流徽武纬文经百代簪缨归祖德,资阳绵旧泽兰芳桂馥千秋俎豆报宗功。”
  黄廷杰说,这副对联隐藏着资阳黄氏的迁徙密码。话还得从清朝初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说起。
  黄姓人,明清时有14支迁入资阳
  四川在元末明初、明末清初都发生过连绵战乱,导致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为迅速恢复四川的经济社会,朱元璋和康熙帝都发起了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从明朝永乐8年(1410)起,来自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省的黄扬、黄竹期、黄载岳、黄奇绪、黄彦楚、黄立功等14支黄氏族人,先后迁入资阳县(今资阳雁江区)境内的金带、丹山、东峰、回龙、中和、祥符、龙潭等地落业,成为资阳县的黄氏入川始祖。
  这些黄氏族人以孝悌传家,以农耕为本,以诚信待人,以礼教育才。经过数代人的繁衍生息,黄氏族人在资阳县境内发展为一大望族。由于这些黄氏族人大都是唐末工部侍郎、福建邵武人黄峭(有3妻21子)的后裔,清雍正10年(1732),金带的黄扬支族与丹山的黄竹期支族联宗,并拟定了新的20字五言字辈,由此拉开了资阳县境内黄氏族人大团结的序幕。
  资阳县境内的黄氏族人,在明清两朝中曾分衍到了外地。据黄淑亮续修的《资阳丹山黄氏族谱》中记载,清朝初期,为躲避战乱,住在金带的黄扬第五世孙黄裳,带着弟弟黄里逃到到贵州避难。直到康熙28年(1689)才返回资阳县。
  黄里从资阳县迁到洪雅县,后裔如今分布在洪雅县境内的牯牛湾、黄湾、黄河坝等地,成为该地黄氏的始迁祖。黄裳把大儿子黄长褒留在金带固守祖业后,带着另外5个儿子到丹山落业繁衍。
  清顺治年间,黄扬的后裔黄正清一支族人,从资阳迁到安岳县永康乡黄典沟。巧的是,黄竹期在明朝嘉靖后期从江西南昌府新义县迁入四川时,先住在安岳县永康乡黄典沟,后来子孙才迁到资阳县丹山镇古岩湾。
建宗祠,全县黄姓族人集资修成
  作为客家人,资阳县境内的黄氏族人在经过数百年艰难打拼后,逐渐有了一定的财富基础。鉴于“有族无祠,累代之灵爽无依,举族之精神莫聚”的现状,清朝同治年间,由资阳籍进士黄瑛倡议,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乡绅黄正松、黄正根响应,组织筹建全县的黄氏宗祠,并得到资阳县富商黄世纶、黄世启、黄妆楠、黄世雄等17人的大力赞助。
  经过选择地基,勘定方位,聚集财力,同治5年(1866),黄氏宗祠在丹山镇五龙井动工兴建。3年后,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黄氏宗祠竣工告成。
  宗祠建好了,要开展活动和进行维护管理。为此,黄氏宗祠成立了蒸尝会(相当于如今的清明会),由黄氏族人选出的族长、房长、族证、监临、总首、值年等具体负责。
  不管是活动还是维护管理,都涉及到资金问题。宗祠又成立了人丁会,通过“集谷放利”产生利息,或者购买田地招佃收租,或者购买房产出租盈利等,保证了资金来源。
  宗祠正常开支还有结余的资金,用来对贫困、孤寡家庭进行适当资助。灾荒时节,把宗祠积蓄的粮食拿出来赈济族人,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
  此外,黄氏宗祠还充分发挥那个时代特有的宗族功能,对族人进行社会化管理。
  族人之间发生纠纷、争执,由族长召集相关人员开会,在祠堂里进行调解,用族规宗约评判谁占理,谁亏理。情节轻者,当场批评教育,重的按家法惩处。性质严重的,送到官府追究责任。
  尽管“家法”备受后世诟病,但不可忽视的是,在那个时代通过家法化解矛盾,平息事端,的确为地方治安减轻了不少压力,还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逢年过节时,宗祠早早约好戏班子,在祠堂的戏台表演节目,丰富族人的精神生活。清明时节,各支派派出代表参加祭祖活动,共聚一堂,亲情融融。
  通过黄氏宗祠对族人的教育、引导,从清康熙年间到1930年,仅黄扬的后裔,就出了两个文武举人,国学生11人,贡生9人,秀才30人,相当于秀才和贡生的31人,事迹载入县志、州志的15人。
修族谱,四次编修全县联宗排辈
  雍正10年(1732),黄扬的后裔黄凤彩第一次编修族谱,召集黄扬与黄竹期的后裔聚会共议,联宗排辈。修成后,因经费困难,族谱没有正式刊刻,只在内部小范围内传播。
  光绪8年(1882),丹山镇的黄汝开、黄汝森再次大规模修谱,把资阳各地及安岳、乐至和隆昌的黄姓族人组织起来,溯宗探源,形成共识,大范围联宗排辈。族谱分为上、中、下3卷,刊刻印刷,流传广泛。
  1920年到1930年,黄淑亮主笔并联合资中县的黄姓族人续修《资阳丹山镇黄氏族谱》。这部族谱分为天、地、人3卷,篇章栏目齐全,内容丰富,受到广泛赞赏,广泛流传。
  同时,黄淑亮还联络黄姓族人在资阳县城设立黄氏同宗总会,在丹山镇设同宗分会,组织资阳各地及资中骝马、乐至中井场、遂宁三家场的黄姓族人,进行了第二次联宗排辈。
  在《资阳丹山镇黄氏族谱》中,有数百页的“地集”。主要内容有族规、家法、条章、戒律及铭言,有教人出世入世、立身做人的歌谣、谚语、规则、劝世文,教人立德行善、修身养性的哲理箴言、戒条、要语、铭文、顺口溜,倡导孝行、教人治家固本的戒训、规则、家箴、铭文等。对黄姓族人的思想教育及道德规范,起到了巨大作用。
  1997年,黄古岩以1930年编修的《资阳丹山镇黄氏族谱》为基础,重修了《黄氏族谱》。
保宗祠,成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黄氏宗祠先后被当时的资阳县丹山区五龙乡政府、五龙乡粮站、五龙乡小学征用。
  2001年,五龙乡小学因迁新校搬出宗祠,准备卖给私人拆除。以黄廷杰为首的当地黄姓族人认为,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么一座宏伟的古典建筑,具有重要的人文和旅游价值,要是被拆除,实在太可惜了。
  他们查阅相关历史档案发现,宗祠在产权上,既没有被没收,也没有作为庙宇、教堂等收归国有,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黄姓族人通过合法正当的程序,积极向镇、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希望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宗祠进行保护和利用,而不应拆毁。
  黄姓族人良好的文物保护意识,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多方调解和协商,黄氏宗祠以“文物遗产”的身份回归黄姓族人。
  回归黄姓族人管理的宗祠,已经损毁严重。因年久失修,宗祠部分墙壁坍塌,屋顶漏雨,精美的石刻被水泥填平,古戏台、奉先殿上的格棱花窗门及祠内木雕等被捣毁,地面坑洼不平,大门前的牌坊门楼色彩褪尽。
  为维修祠堂,在黄廷杰的倡导下,黄姓族人成立了黄氏宗祠维修理事会,一方面组织各地族人捐款捐物,另一方面搜集整理宗祠原始资料,制定修复方案,恢复部分文物、进行维修等,使得宗祠焕然一新。
  同时,黄廷杰等人还在宗祠开展了新春祭祖活动。2002年正月初六,黄氏宗祠召开了第一届新春祭祖会,参会代表有1000多人。此后,每年的这一天,是黄氏宗祠雷打不动的新春祭祖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在外地生活的黄氏族人回来寻根问祖,共叙亲情。
  在新春祭祖会的基础上,黄氏族人还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把宗祠打造为慈孝文化基地,以全新的解读构建健康向上的慈孝文化。2012年7月16日,黄氏宗祠成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省江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向东表示,黄氏宗祠能成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是因为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历史文化珍贵遗产的一部分。围绕黄氏宗祠开展的一系列积极健康的传统文化活动,对弘扬传统美德、帮助寻根问祖、教育子女后代、凝聚乡土情感等,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长期致力于江夏文化研究的黄奎,是丹山本地人。得知族人齐心协力保护宗祠、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后,深为感动,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黄祠赋》,镌刻为碑,立在宗祠里。
  华西都市报记者黄勇摄影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宗祠】闹市中的宗祠,族人的共同记忆——台山黄氏大宗祠
??大沥平地黄氏大宗祠属于平地历史的“独家记忆”
修建黄氏总宗祠 弘扬黄氏祖德 传承黄氏文化 振兴黄氏家族
开眼界!河源黄氏宗亲千人盛会,高清大图带你感受客家文化···
河北江西黄氏宗祠堂
严氏家谱-客家大百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