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文物,品历史

看文物,品历史——湖北博物馆梁庄王珍藏欣赏

2023-03-30 23:03·在逢时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二十四万余件(套),除了著名的曾侯乙墓专题展厅,还有一个专门以梁庄王墓出土文物的展厅。

梁庄王朱瞻垍(jì)是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第九子,明宣宗朱瞻基异母弟。生母郭氏是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的孙女。在靖难之役中,郭英作为南军主要将领,奉建文帝之命讨伐燕王朱棣,朱棣登基后,就将其罢官闲置了。永乐元年,郭英去世,追赠营国公,赐谥“威襄”。不久,他的孙女郭氏就嫁给时为皇太子的朱高炽为东宫庶妃。

在永乐七年、九年和十四年,郭氏分别为朱高炽生下第八子朱瞻垲、第九子朱瞻垍、第十子朱瞻埏。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返程途中,驾崩于榆木川,随即太子朱高炽登基。朱高炽即位后,将太子妃张氏立为皇后,皇太孙朱瞻基立为皇太子。与此同时,郭氏封为贵妃,其余尚未有爵位的儿子都封了王。其中郭贵妃所生的三个儿子,分别封为滕王、梁王和卫王。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在其后宫妃嫔之中选择了五位妃子为其殉葬,郭氏便在其中。按照明朝殉葬制度,无所出的妃子要为皇帝殉葬,但郭氏为何在其中。对此后人推测是郭贵妃在仁宗生前太得宠,招来张皇后的嫉妒,所以逼郭贵妃殉葬。洪熙元年新皇帝朱瞻基赐郭贵妃谥号为恭肃。一个月后,梁庄王的同胞兄长滕王朱瞻垲不幸去世,年仅十七岁。

在明代历史中朱瞻垍既无显著战功,也无傲人政绩,是位很普通的亲王,但却得到朱瞻基的特别照顾。《明史》载:宣德初,诏郑、越、襄、荆、淮五王岁给钞五万贯,惟梁倍之。大意为:明宣宗在登基初期,给郑、越、襄、荆、淮、五位王爷的年俸禄为五万贯,而梁王给十万贯。

宣德四年,朱瞻垍与几位哥哥一同就藩,他的封地在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梁庄王的原配是安庆卫指挥纪詹之女,婚后不到一年便不幸去世,其墓也被盗掘一空。继妃魏氏是平民之女,宣德八年被册为梁王妃。正统六年正月二十四日,梁王朱瞻垍去世,享年三十岁,赐谥曰庄。

梁庄王逝后,魏妃向皇帝请旨想要以身殉葬,但皇帝怜悯梁王的两个女儿尚且年幼,便令魏妃继续主掌梁王府事宜,以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待到她去世后,特准她与梁庄王葬在同一个墓穴里。

2001年的除夕夜,一伙盗墓贼来到湖北钟祥大洪村挖宝,借着鞭炮声进行爆破,被附近村民发现并报了警,很快盗墓贼落入法网。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对梁庄王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考证此墓是明代梁庄王朱瞻垍与其王妃魏氏的合葬墓。

梁庄王墓出土文物共计五千一百余件,其中金、银、玉器一千四百余件,珠饰宝石三千四百余件,均保存完好。合计出土文物用金量高达十六公斤,用银量十三公斤,用玉量十四公斤。各种镶嵌的宝石多达十八种、七百余颗。世界五大名宝:红宝石、蓝宝石、金绿宝石、祖母绿四宝俱全,仅缺钻石。

经中国地质大学检测这些名贵宝石产地都不在国内,其产地多为西洋(今东南亚、南亚、西亚一带)。从梁庄王所在的年代来看,很可能有部分文物与当时郑和下西洋带回来有关。这在已发现的明代亲王墓中,还未见过随葬如此大量的金银珠宝,可谓金玉满堂,珠光宝气,专家公认这是继明定陵发掘以来明朝考古的最大发现。

冕冠

礼仪服饰是皇室彰显宗亲政治身份及地位的重要载体。亲王礼服有衮冕与皮弁服,便服有常服与保和冠服。亲王参加助祭、谒庙、朝贺、受册、纳妃等礼仪活动时穿着衮冕,参加朔望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等活动时穿着皮弁服。冕冠是衮冕服制中的礼帽。永乐三年规定,亲王冕冠前后各九旒,冕旒串珠应有五色,梁庄王墓所出的冕冠,串珠颜色仅四种。出土时冕冠綖板(冠顶板)和冠卷(冠周沿)已朽,但冠冕上的一百四十件金玉附件尚存。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件冕冠是据山东博物馆鲁荒王冕冠复原而成。

此冠通高18cm、长49.4cm、宽30cm,重372.9g。

皮弁

据《明会典·亲王冠服》记载“皮弁(biàn)用乌纱冒之,前后各九缝,每缝中缀五采玉九,缝及冠武弁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金簪朱缨。”

梁庄王墓出土的弁,其串珠系仅“四采”。今据山东鲁荒王皮弁复原。出土时皮弁已朽,尚存金玉附件一百三十四件,计有贯弁金簪一件,金方环两件,金花纽五件,弁珠一百二十六颗。

梁王墓一共出土了六个金座帽顶:

帽顶,又称顶子,是男子帽子上方的装饰物,元代时期在贵族间十分流行:元代大帽由帽身和帽顶两个部分构成,是当时的帝王服饰。大帽也叫笠,为中原固有的服饰,是一种有大沿的帽子,适合在野外活动可以遮阳、防雨,为野老之服,用于农业、渔猎等户外活动。到了元代,蒙古贵族将大帽带入上流社会,以戴大帽为常,帽顶就成了身份的象征。到了明代,恢复汉人穿着,但大帽作为王公贵族燕居之服在上层依然流行。

燕居,指退朝而处或闲居。燕居之服就是王公们的家居休闲服。

明代,一二品官,帽顶和珠用玉,三到五品官帽顶用金、帽珠用玉,六至九品官帽顶用银、帽珠用玛瑙、水晶或香木。

金镶淡黄色宝石帽顶

金镶无色蓝宝石帽顶金镶宝石帽顶

金镶无色宝石帽顶高7.5cm,底径4.8cm,重76.7g。这件帽顶由金质底座和宝石顶饰组成。

一颗约重两百克拉的橄榄形无色蓝宝石,被金线贯穿而过,以拴丝工艺镶嵌在座顶,这是考古发现最大的蓝宝石。

底座看起来像一朵倒立绽放的莲花,覆盖着五至八层花瓣,花瓣根处分布着五个小孔,分别植入一根小金钉作为花蕊。全器现存红宝石、蓝宝石共十颗。

金镶蓝宝石帽顶

蓝宝石,是刚玉宝石中除红宝石之外,其它颜色刚玉宝石的通称。蓝宝石的颜色,可以有粉红、黄、绿、白、甚至在同一颗石有多种颜色。梁庄王墓出土的这几件帽顶上的宝石,无论是无色蓝宝石帽顶还是淡黄色宝石帽顶,其主要成分都是三氧化铝,所以都是蓝宝石。此金镶蓝宝石帽顶高3.9cm,底径5.1cm,由金镶宝石覆莲底座和蓝宝石顶饰组成,现存宝石七颗。

金累丝镶宝石帽顶

金累丝镶宝石帽顶高3.4cm,底径5cm,重38.2g。帽顶的底座为金质,采用花丝工艺镂空制成五层:下层为六瓣覆莲花形,瓣面镶嵌六颗大宝石;第二层为座柄,镶嵌六颗较大宝石;第三层为十二瓣金质仰莲花;第四层为六个云纹爪托,镶嵌六颗较小的宝石;第五层为座顶,是一朵八瓣仰莲花,花芯是一个椭圆形托,托底有两个小穿孔,以拴丝法镶嵌顶饰的宝石。虽然顶饰已经遗失,但并不影响累丝工艺与宝石的华美。

累丝工艺是有记录可查的最早的珠宝制造技术工艺之一。又名“花作”或“花纹”,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它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谓之累丝。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最难,须事先经“堆灰”的手续。

所谓“堆灰”,即把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调和作为塑料,塑成人物或走兽等所要制作的物象,然后再在上面进行累丝,用焊药焊连,之后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烧毁,即成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精美艺术品。

金镶宝石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帽顶

金镶宝石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帽顶高6.3cm,重80.1g。这件帽顶系元代皇室之物,历经改制和转赐,辗转为梁王所有。帽顶由金质椭圆形喇叭状底座和白玉镂空龙纹顶饰组成。金质的八重瓣覆莲底座上现存宝石七颗,底座口沿的后端有两根管状短尾饰,尾饰铆接在一片莲瓣尖上,以金轴贯连,可以摆动。座顶镶嵌一件多层镂空的玉饰,一条玉龙从四朵牡丹花中平身而出,张口瞪眼,鬃毛后扬,龙爪蜷曲有力,仿佛蓄势待发,即将腾飞,显得神采熠熠。玉饰经打磨抛光,玉色柔和,质地干净,与宝石相互映衬,更显富丽堂皇。

金镶宝石白玉镂空云龙冠顶

这件帽顶系元代皇室之物,由金质椭圆形喇叭状底座和白玉镂空龙纹顶饰组成,覆莲瓣面上现存宝石七颗。其中顶部镶嵌一块镂空玉龙,底部镶两颗红宝石、两颗蓝宝石、两颗黑色宝石和一颗绿松石。

白玉素面带

梁庄王墓一共出土了十三条腰带,皮质带鞓均已腐朽,只保存金、玉质带銙。其中朱瞻垍十二条、继妃魏氏一条。他是至今已发掘的明代墓葬中腰带最多的,数量甚至超过万历皇帝的定陵。

明朝革带是身份性饰物,使用有极严格的规定。帝、后礼服、一品官员服玉带,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五品银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革带也就分别称之为玉带、金带、银带等。

玉带板,也称为“带銙(kuǎ)”,因为玉不可以弯曲,所以先要制作成一块块的扁平玉带板,才能串穿成玉带。

完整玉带由带头,又称“三台”(三件长方形銙)、“六桃”(六件桃杏銙)、“两辅弼”(长条形銙)、“双尾”(方头弧尾的长方形銙)、“七排方”(排列于两件尾之间的七件长方形銙)组成。一般为二十件,但实际上革带的玉板数量不等。

白玉鹘捕鹅带

所谓的“吐鹘带”,是金代的束腰带,按照玉、金、犀角象牙等级划分。而梁庄王墓中出土的这条“吐鹘带”,由十五件带饰组成,总重365.2g,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条完整的吐鹘玉带。据专家推测,该玉带在金朝灭亡后落入元人手中,元朝灭亡后又落入明人手中,最后赐给了梁王朱瞻垍。

《金史·舆服志下》:“金人之常服四:带、巾、盘领衣,乌皮靴。其束带曰吐鹘……吐鹘,玉为上,金次之,犀象骨角又次之”。由此可见,金代人称其束带为“吐鹘”。所谓“鹘”是指生存于辽东地区的一种猛禽,俗名叫做“海东青”,十分凶猛,据说可以捕食天鹅。这条吐鹘带上的三块较大玉板上各琢一只横飞的天鹅,每块上又各琢一头海东青扑于天鹅脖颈上,正在对天鹅发动凶猛的攻击,栩栩如生。

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

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由十八件镂空云龙纹玉带銙组成,总重700.4g。

金镶青白玉带

金镶青白玉带由二十件金镶青白玉素面带銙和两件金带扣及一件脱落的金插销组成。

金镶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带

金镶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带由二十件金镶白玉镂空带銙和两件金带扣组成,共重1011.4g。镂空龙穿牡丹纹青白玉带銙均用金带框镶嵌。一件“两辅弼”的鋬面上刻有“金拾两伍钱外银底板叁两肆钱”十三字铭文。

金嵌宝石带

金花丝镶宝石带

金花丝镶宝石带正面上金焊三至五个透空的掐丝抱爪托,托内以爪镶法镶嵌宝石。全带共镶嵌红、蓝各类宝石八十四颗之多,共重646.4g。

金镶宝石绦环

绦环原本是丝绦上用作带扣的圆环,使用时将丝绦的两端分别系在圆环上,宜结宜解,非常方便。宋人喜带玉绦环,《古今考》谓:“士大夫民庶贵玉绦环,以丝为绦,多用道服腰之为美观。这件绦环通长13.4cm、中宽7cm,重198.3g。金带銙中心托镶嵌木片和髹漆骨片,小托内存镶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东陵石,左右小方中心托内原镶一小段残木块。

金累丝镶宝石带带銙

金镶青白玉龙纹绦环

绦环由中心方和左右小方三个金镶带銙组成,是绦带上的带头。所镶嵌的玉龙饰为青白玉质,表面有水锈沁,其中心方为厚水锈。

青白玉螭首带钩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

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带钩是身份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

镀金银封册

封册是梁王继妃魏氏被册封为王妃的任命文书,也是我国发现的首件亲王妃封册实物。

银鎏金王妃封册,铜质髹金,由两块等大的长方形鎏金银板扣合而成,每块板长23cm,宽9.1cm,厚0.4cm,重1839.8g。板内铸有册文八十八字:“维宣德八年岁次癸丑七月壬子朔,越三日甲寅,皇帝制曰:'朕惟太祖高皇帝之制,封建诸王必选贤女为之配。朕弟梁王,年已长成,尔魏氏乃南城兵马指挥魏亨之女,今特授以金册立为梁王妃,尔尚谨遵妇道,内助家邦,敬哉。’”

大意为皇帝选一贤惠的女子魏氏封为梁庄王妃,作为弟弟梁庄王的妻子,希望她能够遵守妇道,管理好家庭,并协助梁庄王一起共同振兴藩国。

金锭

金锭共两件,均作扁体弧端,束腰,正面铸有铭文,背面素面。其一为长14cm,宽10cm,厚0.8cm,重1874.3g,铭文为:“随驾银作局销捌成色金伍拾两重作头季鼎等匠人黄闵弟永乐拾肆年捌月日”。

“银作局”是明朝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负责制作金银钱币、器具等。“随驾银作局”应为朱棣迁都前,往返于南京和北京之时的随身机构

其二为长13cm,宽9.8cm,厚1cm,重1937g,铭文为:“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

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永乐十七年正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归来之时。可以确定,该金锭是郑和宝船用所买的一批黄金在返回途中制作的。由于明朝亲王婚礼有朝廷赏赐“定亲礼物”金锭五十两的制度,因此这件由郑和带回存于内库的金锭可能赏赐给了梁庄王。此金锭是目前唯一一件考古发现有铭文记载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文物。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分心

三角形金累丝镶宝嵌玉簪通长10.6cm,头宽12.6cm。簪首为等腰三角形形状,底边朝下,为平插式簪。

簪首中部镶嵌一块三角形镂空的“双鸾鸟牡丹花”纹玉饰。缠枝牡丹纹占据全托,左右两侧各有一鸾鸟。左侧的鸾鸟为头下尾上展翅飞翔状,右侧的鸾鸟站立状,敛翅回首。边缘一周镶嵌有红、蓝、绿十八颗宝石,现存十七颗。

挑心与分心是明代发饰中非常醒目的装饰。挑心是插戴在䯼髻前正面簪钗。造型大多是上窄下宽的三角形。挑心之下,䯼髻之前插戴的簪钗称为分心。分心常与其它簪钗一起组成一套完整的主题。

明代的首饰俗称"头面",首饰一副即为头面一副。所谓一副头面是指插戴在䯼髻周围且装饰题材一致的各式簪钗。常在十至十二三事左右。首饰插戴之满,是明代女子的装束风格,四鬓都要装点得一丝不苟。贵族女性一般会拥有数副头面,象征着贵族女性的财富、地位和身份。

䯼髻是女子戴在发髻上面的发罩,皇室使用的凤冠即明代礼书中所指的特髻,而民间使用者则称䯼髻。䯼髻大多用金丝或银丝编就,将发髻撑起后,环绕䯼髻插戴各种簪钗,便可组成一副华丽的发饰。插戴在不同位置的簪钗,其名称各不相同。

桃形金累丝镶宝石簪

桃形金镶宝簪子一对,分别长14.7cm、13.9cm。

簪首平面呈桃形,双层镂空,上镶嵌五颗红、蓝宝石。

梅花形金镶宝石簪

梅花形金镶宝石簪为一对,长度均为12.7cm。簪首用镂空的五瓣梅花作底,花瓣中间镶嵌一颗红宝石,金色和红色相称,虽样式简单,也同样奢华富丽。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香瓜簪

瓜形金累丝镶宝嵌玉簪一对,一长一短,通长16cm、13cm。簪首平面近似带蒂的果形,簪首中部镶嵌一块透雕白玉,为带花、叶的瓜形图案,边缘一周为金质花丝托,上镶嵌九颗宝石。簪首的蒂上同样镶嵌红蓝宝石。

金累丝镶宝嵌玉簪

金累丝镶宝嵌玉簪共一大两小三件,此为一对,通长均为16cm。

簪首均呈如意云头形,边缘一周为金质花丝托,上面镶嵌十颗红绿蓝三色宝石,中间镶嵌一块透雕的白玉,为立鸟花卉图案。

云形金累丝镶宝石掩鬓

掩鬓又称“边花”或“鬓边花”,插戴于左右两鬓,因此总是成双成对,相当于现在的发夹。簪柄均为扁平条状,插戴时自下而上倒插入发内,用以押发和装饰。

掩鬓流行于明清时期,已婚妇女在出席正式场合时,往往需要盛装打扮,“四鬓”都要装点得一丝不苟,造型多做成带尾的祥云状。

梯形金累丝镶宝石簪

梯形金累丝镶宝石簪为一对,通长15.3cm、15.8cm。簪首顶端镶嵌一颗红宝石,下衬以掐丝花形金饰。簪首下部镶嵌三颗红、蓝宝石。簪身扁体。

金凤簪

金凤簪共两件,通长23.5cm、24cm。

簪首为一只镂空的金凤,昂首展翅,站立在如意云纹之上,下接簪身。

金花簪

金花簪长13.4cm,簪头花瓣宽10cm,厚3cm,重60g。簪头作成一朵牡丹花,由四层花叶组成,每层八瓣花叶,叶面有叶脉纹,层间夹有花须;簪尾较短,是直插式簪。此簪每片花瓣及簪尾系先各自锤揲,冲压出花瓣正面的叶脉纹,再撮合瓣梗,用金丝以祥丝法将其与簪尾的曲尺形头端固定,便合成了一器。戴时竖插,位于正中,俗称“顶簪”,出土时位于亲王棺床之上。

明代承袭了唐宋男子的簪花习俗。男子在立春、科举及第、婚礼、出征、生活休闲等节令、场合簪花。据《漱石闲谈》中记载:明成祖朱棣参加迎春庆典活动,仪式中有国子监学生为成祖簪花的程序,学生们因畏惧龙颜,没人敢上前为皇帝簪花,最后由一个叫邵玘的监生站出来,为成祖簪了花。

金鈒花钏

金钏在古代可作为定情之物,俗称“缠臂金”。这件金钑(sà)花钏用宽0.7cm、厚0.1cm的金条缠绕成十二个相连的圆圈,做成弹簧形状,两端以金丝缠绕固定,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松紧。金钑花钏之名是据《明会典·亲王婚礼·纳征礼物》中“金钑花钏一双”的记载而定。

金镶宝石镯

此金镶宝石镯为一对,与花钏配套使用,同时出土于梁庄王妃棺内一件漆木匣中。金镯由两个半圆形金片合成,其中一端作活页式连接,另一端用一根插销连接,佩戴在手腕上可以自由开合。外壁现存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和绿色东陵石等宝石共十三颗。

金镶红宝石戒指

金镶宝石戒指

金镶绿松石戒指

串缀珠宝金耳环

串缀珠宝金耳环为一副两件。大小相同,通高5.5cm,通宽4cm,钩长6.7cm,分别重13.8g和14g。均略有变形。环钩连接环垂,环钩弯曲呈耳形,环垂是用 花丝工艺的祥丝法制成的三角形框,框顶用编丝法制成一个同心圆饰,每器串缀珍珠宝石四颗(绿松石、珍珠)

金环白玉葫芦饰

云形金镶宝石饰

右通高1.2cm,长4cm,宽3.2cm,重10.9g。金托为椭圆形,镶一颗淡黄色蓝宝石。

左通高1cm,长4cm,宽3.4cm,重11.7g。金托为三角形,镶一颗三角形红宝石。

金镂空凤纹坠

金镂空凤纹坠通长14.2cm、体高10.2cm、宽7.8cm,重72.4g。器钩内壁有“随驾银作局宣德柒年拾贰月内造柒成色金壹两玖钱”二十二字铭文,铭文表明它是朝廷的赏赐品。

金镂空凤纹坠是贵妇霞帔的坠饰。霞帔,也称“霞披”“披帛”,是宋明以来重要的冠服之一。霞帔最早由南北朝时期的帔子演变而来,发展到隋唐时期唤做霞帔,造型类似于现代常见的披肩。至清代,改制为背心式服装。霞帔原本为皇帝的妃嫔所穿着,发展至宋代霞帔被划入命妇礼服的行列中,正式成为一种身份等级的象征。

金镶辰砂石坠

金镶辰砂石坠通长2.8cm,中宽1.9cm,中厚1.2cm,重15.7g。金质边框内镶嵌玫瑰红色的桃形“辰砂石”一颗,吊环可以转动。此件坠饰属于项坠或胸坠饰。从出土位置及其功用分析,可能属于梁庄王的饰物。

金花钿

花钿(diàn)是古时汉族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即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1]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等制成花形,蔽于脸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民间流行着许多传说,有人说源于汉代,有人说源于六朝,也有人说源于唐代。南朝时寿阳公主发明梅花妆,唐朝时因上官婉儿而再度兴起,并达到鼎盛。

金扣

方环头金钩

云形头金钩

云形头金钩共两对四件,重18.7-19g。正面錾刻(冲压)出凸起的如意云纹及麻点纹,上有三组呈“品”字形分布的小穿孔,云尖及两侧各有一组,每组两孔。

据其形制,对照《明会典·亲王冠服》记载,它们应是钉缀在亲王衮冕服“蔽膝”上的附件。出土时它们与冕冠、皮弁相邻,可能是冕冠、皮弁的挂钩。

金钱

金钱银钱各出土三十七枚,均系用整块银板剪裁,穿系錾凿而成。原有序地平置于梁庄王与王妃的棺床上,均为下葬佩带之冥钱,另有三百余片金片和银片散布其间。在妃棺床“土蕊”的四角和中央各埋一枚“世代兴隆”银钱。一钱内置珍珠一颗,一钱穿内置宝石一颗。

金爵

金爵圆流尖尾,深腹,口上左右两侧各立一菌形钉,口外饰一周云纹,腹饰二道弦纹。原置于鎏金银托盘上,出土时已脱落在托盘一侧。

金杏叶执壶

梁庄王墓中出土了两把金杏叶执壶,存世的明代金壶十分稀少,这还是首次在明代亲王墓中发现随葬金壶。两件金杏叶执壶形制相似,造型典雅大气,制作时先分不同部位捶揲,再以金焊合成,最后全器抛光。其一铭文为“银作局洪熙元年正月内成造捌成伍色金贰拾叁两盖嘴攀索全外焊壹分”,壶实重868.4 g,其二铭文为“重贰拾肆两伍钱捌分”,实重915.5g。

金钟盖

金钟盖高5.2cm,口径16.3cm、重183g。系搭配青花龙纹瓷钟和鎏金金托盘所用。

盖方唇外叠,折沿直口,三级递拱面,顶端有一个桃形钮。盖面满饰凸起的龙赶珠纹和云纹,盖口沿内壁刻一行十五字的楷体铭文:“承奉司正统二年造金钟盖四两九钱。”

承奉司是梁王府内设机构,因此这金锺盖大约并非皇宫赏赐。

青花龙纹瓷钟

青花龙纹瓷钟通高19.3cm、钟高10.4cm、口径15.6cm、圈足径4.1cm。是王妃使用的日用器皿,由瓷锺、金锺盖和银鎏金托盘三件组合而成。

金盂

金盆

重量为1695,口径41厘cm,底径28cm。

金耳勺

古代耳勺、镊子、牙签俗称"三事儿",佩戴无论男女,通常栓于汗巾角。

密教法器

金大黑天舞姿神像

金大黑天舞姿神像是一件帽饰,高9.4cm,重169.4g。上面浮雕一座大黑天神像,背面满饰火焰纹。大黑天是印度教湿婆神的化身,他面相凶恶,左手托颅器、右手握钺刀,足踏“地神女天”。这种造型被密教视为湿婆本尊的忿怒像,是战斗之神,也是世间的保护神和财富神。

密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派别,藏传密教是在西夏时期传入内陆,极盛时期是在元朝,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密教诸派仍受朝廷重视。梁庄王墓随葬有大量密教法器,正是当时上层社会密教流行的反映。这批珍贵的密教法器在以往明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甚为罕见。它们的发现为研究明朝前期社会意识、汉藏关系、密教在内陆的传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金大黑天舞姿神像

此神像头冠为十骷髅冠,背光为圆形,背光边缘有三个等距小穿孔,可能为钉缀于衣帽上的饰物。反面錾刻“大里天心咒”佛教咒语,意为“皈依大黑天,破除一切魔”。 此蓝扎体梵文咒亦见于明永乐大钟铭文。

金大鹏金翅鸟像

大鹏金翅鸟像直径4.6cm,重13.8g。大鹏金翅鸟是佛教天龙八部之一,是密教五方佛中的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之坐骑,其寓意就是法王摄引一切,无不归者。

金时轮金刚曼茶罗咒牌

此咒牌直径5.3cm,重9.3g。金质圆环镂梵咒,其图案由日轮、三符及七梵字组成,亦合称为“十相自在”,是藏传佛教时轮金刚乘的重要标志,在藏地等佛教相关装饰中十分普遍。其图符象征丰富,有逢凶化吉、消灾辟邪之寓意,元代以后随藏密在中原传播而成为明清常见的佛教吉祥符号之一。

金梵文种子字

金曼荼罗镶木佛珠

金曼荼罗镶木佛珠复原通长16.4cm,重35g。由“二珠式”金佛头一个、骨数珠二十七颗、小金轮(隔轮)二十八件组成。每件金曼荼罗的两个顶面均铸铭一周七字或十字的梵体阳文,铭文均为蓝扎体梵文咒语 ,意为莲花里的如意宝,这串佛珠的金曼荼罗便属于“法曼荼罗”。

骨佛珠

骨佛珠

水晶佛珠

镶宝嵌玉鎏金铜枕顶

镶宝嵌玉鎏金铜枕顶是古人枕头的端面,由内外两个方框组成,内框为青白玉质,外框为铜鎏金并各存镶宝石十四颗,内框镶嵌青白玉透雕折枝荔枝。

青玉镂空宝相花饰

青玉镂空宝相花饰弧尖直径7.5cm,弧底直径6.9cm,厚0.3cm,重25.4g。器呈圆形,正面微凸,背面微凹,镂空成一朵带八叶的宝相花。宝相花是以莲花、牡丹、荷花等自然花卉进行变形的装饰,象征富贵的纹样,常见于金银器、织锦、刺绣和瓷器。

青玉镂空荷叶鸳鸯佩饰

青玉镂空荷叶鸳鸯佩饰高7cm,宽6.3cm,上厚0.3cm,下厚1.3cm,重51.5g。上方雕出两只对嘴鸳鸯,下方雕出一张荷叶,两只鸳鸯站在荷叶上。玉色呈油脂光泽。

青白玉镂空东升图环饰

青白玉镂空东升图环饰直径4.9cm,厚0.5cm,重17.9g。环内雕刻双兔望月图,图案上端正中以“骨朵云”烘托月亮,其下是一颗结有果实的枇杷树,属下有一大一小两只玉兔作望月状。大兔胸前有一灵芝。另有一件纹饰相同的环饰,只是其中的双兔朝向相反。

绿松石执双荷童子佩

绿松石执双荷童子佩高5.2cm,宽3.2cm,厚2.5cm,重43g。童子身穿褐衣,双手合持两张荷叶之梗,置于左肩上,弯垂置于颈后,其叶贴于后背。赤足作行走状。

青白玉执荷童子佩

青白玉镂空秋山饰

青白玉镂空秋山饰高6.6cm,宽4.3cm,厚1.1cm,重38.6g。画面中部有牡牝双鹿,牡鹿较大,回首仰视牝鹿。两鹿间有枫叶,左下角雕一颗灵芝,右下角雕一株柞树。表现意境安谧祥和。辽金元时期的玉雕常以狩猎活动为母题。文献称鹘捕鹅图案为“春水之饰”,虎鹿山林图案为“秋山之饰”。此玉即是“秋山玉”。

白玉圆雕折枝牡丹佩饰

绿松石圆雕双鱼饰

金钩凤纹佩

金钩凤纹佩复原后长68.5cm、重276.2g。由金钩一、玉饰十、玉珠三百九十四颗共四百零五件金玉饰件组成。金钩内面刻有:“银作局洪熙元年正月内造捌成伍色金伍钱”铭文。此凤纹佩为王妃所佩,是古代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叶组佩

玉叶组佩,又称玉禁步,梁庄王大婚的时候明宣宗皇帝特意赐给她夫人的,复原后长59cm,总重328.3g。此玉叶组佩包括三十二片玉叶,四只玉桃,四件玉瓜,四个石榴,两条玉鱼和两只玛瑙鸳鸯。

三十二片玉叶,代表金枝玉叶;四只玉桃,寓意福寿平安;四件玉瓜,象征瓜熟蒂落;四个石榴,象征多子多福;两条玉鱼,象征富贵有余;两只鸳鸯,寓意百年和美。

据《明会典》,皇室纳后、纳妃的聘礼都有“玉谷圭”和玉佩。皇帝纳后有“玉佩玎珰一副”、“玉禁步一副”,皇太子和亲王纳妃均有“白玉钩碾凤纹佩一副”,并无“玉禁步”。梁庄王墓出土的“玉叶组佩”与定陵出土的“玉禁步”形制相同,或为赏赐之物。

青白玉谷纹圭

青白玉素面圭

青玉圆雕羊首觿

觿(xī)又名玉冲牙,是古人随身的雅物,系解开绳扣的工具,

髹漆铁盔

髹漆铁盔高18cm,外径26cm。盔内焊接由十二根竖置的铁条组成的“罩子”。通体胶贴平纹麻布,然后髹红漆。盔顶正前方,用金粉书写的“勇”字。

铁刀

银锭

银锭共出土八枚,有大小两种,各四枚。大者属于王的随葬品,小者属于王妃的随葬品。此大银锭重1865.9g,锭面铸有“花银伍拾两重”铭文。“花银”是一种表示银锭成色高低的文字,而且表示该银锭成色较高。

银钱

银提梁罐

提梁罐重1322.2g,肩部有两圈环衔住提梁。罐内原装有金匕、金箸、金漏勺和银盒。一旁的金匙、金箸、金茶匙皆出自提梁罐内。

银壶

银筒形瓶

瓶底刻有“梁府承奉司造银捌两壹钱重”十二个字铭文。分件锤鍱,再焊接成器。

青花缠枝花纹梅瓶

青花瑶台赏月图瓷钟

青花瑶台赏月图瓷钟高10.1cm、口径15.5cm、圈足高4.6cm、圈足径4.2cm 。这件瓷锺是王妃的随葬品,出土时有镀金银盖、镀金银托盏残件相配,瓷锺胎质细腻,壁薄色亮,钟身描绘着三组人物故事,均为贵族女子与侍女,她们分别在远山、流云的映衬下,沉醉于皎洁的月色中。

釉陶缸(灯)

这个陶缸(灯),黄绿釉陶质,内、外壁饰浅蓝纹。内底竖置一件管状铁灯架。陶缸(灯)是墓内的长明灯,共有两件,原分置于墓后室的左、右灯台上。

举报
评论 40
  • 一事不明:梁庄王墓没被盗,那帽顶上的宝石为何缺失?就算年代久远,脱落下来也应该在墓中。在电视发掘现场,我们看到挖出来的土都要过筛,就差挖土三尺了!墓也这么大,怎会找不到?

    ·03月31日
  • 这是我看过的最详细的梁庄王及王妃的全方位介绍。

    ·04月01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1平米古墓,竟出土5000多件文物!
生前一事无成的梁庄王,死后墓内却堆金砌玉、藏宝无数,堪比帝王陵
200克拉蓝宝石、6顶国宝级帽顶、13条大有来头的腰带,这个豪华程度堪比皇陵的王爷墓,让盗墓贼屡次失手!
金钱能衡量爱情吗?梁庄王:能
古代男子的身份象征 不忍废弃成了......
大明王朝的顶级金银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