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弃武从医重证据实,亲赴刑场找尸体,中医界的耿直boy

导读:清任性情耿直豪爽,在目睹和亲历了晚清官场的腐败后终于弃官从医。王清任在四十多年的行医生涯里,仅留下一本三万余言的《医林改错》。 王清任为了研究人体脏腑的形态、功能,赴义冢观察因瘟疫而死亡的小儿尸体,赴刑场观察“剐犯”的内脏。 王清任是一位临床医学家,他研究脏腑解剖的目的是为了“临证有所遵循”。

王清任(1768—1831),清代医学家,又名全任,字勋臣,河北玉田县人,享年六十三岁。

王清任自幼习武,精骑射,为武庠生,青年时曾考取武秀才,系武科举出身,后纳粟得千总衔(清代绿兵下层军官)。王清任性情耿直豪爽,在目睹和亲历了晚清官场的腐败后终于弃官从医。

行医之初,他仍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据说当年的玉田县知县,要把当地的民桥收为“官桥官渡”,老百姓过桥渡船都要交钱。王清任维护民众利益,带头向官府请愿,坚决反对收费,结果得罪了知县。知县怀恨在心,唆使经王清任诊治未愈或死亡的病人家属去县衙告状,企图陷害王清任,迫使他只好逃离故乡,在外地行医。后来,王清任在北京开设药铺“知一堂”,渐渐名噪京师,成为一代名医。

王清任在四十多年的行医生涯里,仅留下一本三万余言的《医林改错》。该书自他去世前一年,即1830年刻版印刷后,至197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医林改错〉评注》出版,近一百五十年间发行了四十多种版本,深受医界推崇。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脏腑记叙》里谈到,古人讲“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是以为良医易得,良相难当。他不以为然,认为治国良相,世代都有,而靠著书立说得以传世的诸多“良医”,实际上都名不副实。

之所以无良医,因为不明脏腑,“其所以无全人者,因前人创著医书,脏腑错误,后人遵行立论,病本先失。病本既失,纵有绣虎雕龙之笔、裁云补月之勇,病情与脏腑绝不相符,此医道无全人之由来也。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前代医书里有关脏腑结构、功能的记载,错误和自相矛盾之处很多,医生按照错误的记载去处方用药、著书立论,病情与脏腑绝对不可能相符,这就失去了治病的基点。“本源一错,万虑皆失”,哪里谈得上“良医”呢,“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古人之所以不明脏腑,是因为他们没有亲见脏腑。天下任何事物的形态、规律,都要经过实地考察、检验才能获得。

王清任怀着更正古医书脏腑图说错误的愿望,致力于人体解剖研究。道光二年(1822),清宣宗旻宁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由,下令“太医院针灸一科,著永远停止”(《太医院志·职掌》)。连针灸都不准施行,何况于人体解剖!而《医林改错》刊印于道光十年(1830),由此可见王清任从事这项研究的勇气和魄力。

王清任为了研究人体脏腑的形态、功能,赴义冢观察因瘟疫而死亡的小儿尸体,赴刑场观察“剐犯”的内脏。前者相当于病理解剖观察,后者则近似正常生理解剖。为弄清“出水道”的功能,王清任还进行动物实验对照观察,“出水道出水一节,虽然近理,仍不敢为定准。后以畜较之,遂喂遂杀之畜,网油满水铃铛,三四日不喂之畜,杀之无水铃铛,则知出水道出水无疑”(《医林改错·津门津管遮食总提珑管出水道记》)。实在无法亲见者,就设法去拜访曾经亲见者,力求准确。

王清任“于脏腑之事,访验四十二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并在六十二岁时撰成《医林改错》两卷。本书记述了他所观察到的一些人体组织结构,指出前人在这方面的错误认识,并予以纠正;而且再次肯定脑有主宰思维记忆的功能,认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把脑提高到人的生命活动中最高主宰的地位,这是他对中医学理论的重大发展。

王清任的“改错”,也有某些失误之处。如他认为“心无血”和“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其他医家提出肺“吸之则满,呼之则虚”的正确论断,却被他斥之荒谬。这种错误主要是受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他进行观察研究的条件限制所致,不能苛求。

王清任是一位临床医学家,他研究脏腑解剖的目的是为了“临证有所遵循”。在研究过程中,他观察到大量的“血瘀”现象,即结合临床实践对血瘀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作了系统的研究。在《医林改错》一书中,王清任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气虚血瘀”“瘟毒烧炼,气血凝结”等新的理论观点,阐发了四十余种病证的病因病理,创制了多种补气、行气、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治疗中风偏瘫的补阳还五汤、黄芪桃红汤、通窍活血汤及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通经逐瘀汤、会厌逐瘀汤等系列方等。

王清任通过解剖学和临床学研究,把血瘀的病理改变看作人体疾病过程中较普遍的病理基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活血化瘀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王清任对中医学的另一项重大贡献。王清任认为他著《医林改错》一书,是“记脏腑之书”,不是“治病全书”,然而从该书论述内容所占的篇幅来看,更像一本关于血瘀和活血化瘀的专著。

王清任也坚持医家立言著书一定要选择“亲治之证”“屡验之方”,万无一失者,才能传给后人。即使一个症状不清楚,宁可留给后人研究补缀,也不要揣度立方。否则,方不对证,病不知源,只能“是以活人之心,遗作杀人之事”(《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叙》)。其《医林改错》初稿实际上在嘉庆二年(1797)即已完成,只因“横膈膜”的形态、位置没弄清,便搁置起来,不予付梓。直到三十二年后,王清任经反复访问、了解,“方得的确”,才刊行世。

编著者简介

林殷(1956—),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康复系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保健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传统养生康复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相关著述有《国学举要·医卷》《养生康复基本技能实训教材》《当前若干养生热点问题的辨析》《古今药膳名称考》等。

陈可冀(1930—),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教授,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受聘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1978—2009),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及终身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心血管病医疗研究、老年医学及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系列贡献。

本文来源于《儒家文化与中医学(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壹)》。

知识就是力量

愿明天的你依然会相信

点击「写留言」参与讨论

猜你喜欢

  • 【本草故事会】活血化瘀药应该怎么应用?

  • 【名医馆】益气活血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验案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儒家文化与中医学(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壹)》,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为6章。首章为源流概述,第二章从儒学的“道中庸”、“谨孝道”、施“仁术”、“乐从和”与“以致用”诸方面探讨其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第三章从“太极图说”“遏欲存理”“气化”理论和“格物致知”等角度谈儒学与中医理论的关系;第四章在儒医考辨基础上介绍了历史上著名的49位儒医;第五章从清代朴学的今古文之争探析近代中西医汇通的背景;最后,从当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展望了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愿景。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公众号原创发表,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本文来源于《儒家文化与中医学(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壹)》。商业转载请与我刊联系授权事宜。如有内容合作,请后台留言,欢迎广大读者原创投稿。

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医林改错》读后感
清代名医王清任,杰出的医学革新家,所创的优秀方剂至今造福世人
中医也有解剖?而且几千年前就已出现?是的!
从清朝王清任,看中医反科学(你怎么看?)
中华民族名医像(66):王清任
清朝医学革新第一人——王清任|内经|医学家|医林改错|方药|清朝|王清任|脏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