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平之战爆发的前夕,难道赵国只有廉颇可用吗?

本文解析一下长平之战爆发前夕的两个细节问题。这两个问题我思索了许久,不吐不快。

第一个问题:“在赵惠王文王晚年至长平之战前,赵国主要依靠哪位将领与秦国作战?”我首先来告诉读者们,肯定不是廉颇,廉颇在长平之战前应该没有和秦军对过阵。廉颇是赵国的名将不假,不过他的名气主要是建立在对燕国和齐国的军事成绩上,有时顺带打下其他山东六国。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像这样的史料记录在《史记·赵世家》中更多,我在此就不再举例,各位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查证。总之,在我能查阅到的史料中,廉颇在长平之战前与秦军无任何交战记录。不过秦赵之间的阏与之战倒是给过廉颇与秦军交战的机会,不过在那次的军事会议上,廉颇的表现有点怂,他对赵王的回复是“道远险狭,难救。”廉颇的退却成就了赵奢,赵奢敢于亮剑,发出的回复铿锵有力:“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赵奢用一场胜仗让自己成为了马服君,也让秦国四年之内不敢再向赵国用兵。阏与之战后的四年,赵孝成王元年,秦军又开始攻赵(此时赵奢已逝),赵国又恢复了被揍的局面,《史记·赵世家》写到:“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赵奢虽勇,不过昙花一现。那试问除去由赵奢指挥的阏与之战外,赵国平时主要是依靠哪位将领抵抗秦军?

我的回答是乐乘。乐乘是乐毅的同族,不知道乐乘的也应该知道乐毅。因为诸葛亮在隆中时常自比管仲乐毅。乐毅是在燕惠王时期受到猜忌,离开了燕国投奔了赵国。《史记·乐毅列传》记载:“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乐乘就应该是那个时候同乐毅一同来的赵国。虽然过后乐毅的儿子乐间重新回到燕国效力且被封为了昌国君,但是乐乘却一直留在赵国效力。在阏与之战时,赵惠文王除了询问过廉颇和赵奢的意见之外,也成询问过乐乘的意见,不过乐乘的意见和廉颇如出一辙。如果《史记》读得很细的读者应该会对乐乘入赵的时间发出疑问,因为太史公在《史记·乐毅列传》中写到:“乐间居燕三十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栗腹、乐乘···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后五岁,赵孝成王卒。”如果从这段史料看,乐乘是赵孝成王时期投奔的赵国,而且还是以俘虏的身份入赵。如果是赵孝成王时期入赵,那又怎么可能出现赵惠文王时期询问乐乘关于阏与之战的看法呢?这么明显是太史公手滑,不小心自相矛盾了。太史公著史偶尔手滑纯属正常,这么大量的史料整理,谁能保证不出错?不过当列传冲突的时候,一定要以世家为准。《史记·燕召公世家》同样记载了燕王喜用栗腹之计攻赵之事,不过《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如下:“燕军至宋子,赵使廉颇将,击破栗腹于鄗。乐乘破卿秦于代。乐间奔赵。”(《史记·赵世家》也有相同记载)从这段史料我们可以得知,乐乘早就是赵国的将领,而不是被俘入赵。在燕赵这场对弈中,乐乘是代表赵国在代地击败了燕军将领卿秦。

我花了大量笔墨写乐乘并不是跑题,而是乐乘对于长平之战很重要,后面我会写到。首先,我推测当时赵国的军事格局是除了边军将领不论外,对西线作战,抵抗秦军的主要统帅应该是乐乘。而对东线作战,攻打燕齐的主要统帅是廉颇。赵国是一个四战之地,不可能靠任何一个将领两线作战。其次,乐乘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虽然他对秦作战败多胜少,但是他是赵国除赵奢、李牧之外唯一战胜过秦军的统帅。《史记·赵世家》记载:“十年,赵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军,破之。”这场战役的指挥者当然是乐乘,他们战胜的是秦军的信梁军。何谓信梁军?王龁,号信梁。对,就是长平之战前期的秦军最高统帅,和廉颇对弈的哪位。乐乘能在长平之战后率领赵军击败王龁,非优秀的军事统帅难以做到,至少廉颇一直未能做到。

第二个问题:“在长平之战前,是谁给了赵孝成王底气,敢于接受上党郡?”赵孝成王不是傻瓜,一个才继位就被秦军打得连丢三城,还需要让长安君出质于齐求救兵的人不会在他继位第四年后就敢于和秦国掰手腕(拓展阅读:《触龙说赵太后》),历代先祖对秦作战的伤疤和自己的伤疤会提醒他不要这么快就忘了痛。虽然平原君赵胜给他了勇气,但是显然只靠赵胜的推动是不会让赵孝成王做出如此之重大决定,毕竟平阳君赵豹还投了反对票。能够给赵孝成王带来底气,促使他做出最后决定的只可能是军方的回答。虽然《史记》上没有记载任何关于赵孝成王询问军方意见的史料,但是我们应该能推测出一定会有军事讨论会,否则违背常理。现在我带大家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赵国军事会议上,我来臆断一下当时的场景。赵孝成王先询问乐乘应不应该接收上党,乐乘的军事战略观很强且长期和秦军打交道,他给出的答案是不能接收,因为他知道以赵国目前的国力无法与秦国进行正面的军事对抗。但是赵孝成王听后很不高兴,因为这不是他所想得到的答案。赵孝成王接着问廉颇,廉颇认为这是一次可以排挤乐乘提升自己地位的好机会。廉颇认为一方面秦军统帅不是白起,另一方面长平的地理位置也不像阏与那样险恶,自己有机会完成抗秦的壮举。所以廉颇回答的内容是赵军虽不能正面战胜秦军,但是自己能带领赵军守住上党。只要能守住,秦军外线作战必不能持久而只能撤军,只要秦军撤军,那就是赵军胜利。赵孝成王接着问青年将军赵括,赵括的回答是可以接收上党,且赵军能正面击退秦军。赵孝成王一琢磨,乐乘太保守,完全不敢放手一搏,不可用;赵括太激进,太刚易折,亦不可用;唯独廉颇老成持重,提出的策略得当且东线作战经验丰富,战果累累,是此次战役的最佳人选。因此,乐乘没能拉住赵孝成王按下启动战争的按钮,从而也无法担任此次战役的统帅。

廉颇与乐乘有矛盾吗?史载他们有相当大的矛盾,而且是积怨很深。赵孝成王十五年,廉颇因大破燕军而被封为信平君兼代理相国,而赵孝成王十六年乐乘就被封为了武襄君。赵孝成王十八年,廉颇又被正式任命为相国。而在赵孝成王十七年时,乐乘已经紧跟廉颇步伐,担任了“假相大将”, 廉颇对官位的追求以及乐乘对其之追赶从未停止过。直至赵孝成王逝世哪一年,廉颇和乐乘直接发生了火拼。《史记·赵世家》记载:“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颇将,攻繁阳,取之。使乐乘代之,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乐乘与廉颇的嫌隙或许早就在长平大战爆发的前夕就产生了。毕竟两人的军事观念、战略思想及脾气都不投机,而且还是互相竞争的对手。不过就是这样一场军事将领之间的内斗,造成赵国损失了两位优秀将领。廉颇嫉妒心一直很强,原来曾扬言要收拾蔺相如,幸好蔺相如胸襟宽广,识得大体,最后两人成为刎颈之交。但不是每个人都是蔺相如,比如乐乘就不是。这个也反映了赵国君王的平庸,秦国这么多优秀将领也没见发生这样的巨大冲突。引用这段材料,只是为了臆断说明为何长平之战时乐乘没能担任统帅,也是为了进一步臆断说明不敢打阏与之战的廉颇为何此时敢于扛起抗秦这面大旗。赵奢的逝去,让廉颇与乐乘之间没有了竞争的缓冲地带。以廉颇的性格,不会放弃打击乐乘的任何一个机会,哪怕长平之战的机会。。

长平之战的最终爆发,是由方方面面的因素所构成,并不能简单粗暴地把问题归结于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们往往容易看到显性的原因,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隐性的原因,藏于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我们却往往很难看见。基于我对廉颇的认知,我臆断认为他应该无意中帮助赵孝成王坚定了接受上党的决心。没有军方的支持和对自己国家军事力量的信任,我相信没有哪位君王能傻到以为天上真的能掉馅饼。

“渊渊读史记”头条号:“读的是《史记》,品的是人生”。更多有意思的文章请关注“渊海杂谈”原创微信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烧脑战国:残魏六十年(5)
长平之战惨败,真的应该让赵括背锅?赵国上层目光短浅、决策混乱
纸上谈兵的赵括,究竟是草包还是军事天才,为何能取代廉颇?
长平之战的误读:赵括并非纸上谈兵输在了国力上 | 新鲜观察
纸上谈兵的真正内幕
长平之战的误读:赵括并非纸上谈兵输在了国力上【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