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淮海经济区及宿迁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江苏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7-05-14 09:14:39  作者:江苏省统计局  

 

  淮海经济区于1986年建立,是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域内各市具有相近的自然条件、相近的区位特征、相近的资源优势及相近的历史文化,宿迁处在淮海经济区腹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内的20个省辖市有较多的相同和相似之处,因此淮海经济区的振兴与崛起,与我市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对加快我市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一、淮海经济区的基本情况

  淮海经济区包括20个地级市,总面积18.0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总人口1.24亿,占全国的9.4%。其中山东鲁南有7个地级市,分别是枣庄市、济宁市、泰安市、日照市、莱芜市、临沂市和菏泽市。鲁南7市总面积为59989平方公里,占淮海经济区的33.3%;总人口4070.7万人,占淮海经济区的32.7%;安徽皖北有5个地级市,分别是亳州市、蚌埠市、淮北市、阜阳市和宿州市。皖北5市总面积为36629平方公里,占淮海经济区的20.3%;总人口2690.9万人,占淮海经济区的21.6%;江苏苏北5个地级市,分别是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和宿迁市。苏北5市总面积为54358平方公里,占淮海经济区的30.2%;总人口3281.1万人,占淮海经济区的26.4%。河南豫东3个地级市,分别是周口市、开封市和商丘市。豫东3市总面积为29107平方公里,占淮海经济区的16.2%;总人口2394.86万人,占淮海经济区的19.3%。

  至2006年末,宿迁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在淮海经济区中排第11位,占淮海经济区的4.8%,占鲁南7市的14.3%,占皖北5市的23.4%,占苏北5市的15.7%,占豫东3市的29.4%。20个地级市中面积最大的为临沂市,面积为17184平方公里,宿迁占其49.8%,面积最小的是莱芜市,仅有2246平方公里。宿迁人口529.47万人,在淮海经济中排13位,占淮海经济区的4.3%,占鲁南7市的13.0%,占皖北5市的19.7%,占苏北5市的16.1%,占豫东3市的22.1%。20个地级市中人口最多的是周口市,人口为1076.36万人,宿迁占其49.2%。人口最小的是莱芜市,人口有124.9万人。

二、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宿迁与淮海经济区中的各市一样,经济社会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人民生活、社会事业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淮海经济区域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淮海经济区发展滞后的状况逐步改善。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2年末,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64.77亿元,至2006年末迅速增加到680.76亿元,4年扩大1.9倍。其中鲁南7市扩大2.0倍,皖北5市扩大1.8倍,苏北5市扩大1.7倍,豫东3市扩大1.7倍。鲁南地区扩大最多,除了日照扩大1.9倍外其余都在2.0倍以上,其中枣庄市扩大2.4倍。宿迁4年扩大1.8倍,低于平均水平。

  20个地级市中,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的共有济宁市、徐州市、临沂市、盐城市和泰安市5个市,其中经济总量最大的是济宁市,达到1456.1亿元,宿迁占其31.2%,最小的是淮北市,只有225.7亿元,宿迁是其2.0倍。从四大区域平均值来看,鲁南7市平均为851.7亿元,皖北5市平均为324.16亿元,苏北5市平均为847.17亿元,豫东3市平均为598.85亿元,鲁南7市经济总量最大,皖北5市经济总量最小。

  2、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6年,淮海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与2002年相比,年均增长13.4%,比1997年到2002年年均增长9.1%的速度快4.3个百分点。其中鲁南7市年均增长16.8%,比淮海经济区快3.4个百分点;皖北5市年均增长9.9%,比淮海经济区慢3.5个百分点;苏北5市年均增长13.9%,比淮海经济区快0.5个百分点;豫东3市年均增长12.9%,比淮海经济区慢0.5个百分点。宿迁市4年年均增长13.8%,快于淮海经济区0.4年百分点,但慢于鲁南7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与2002年相比20个地级市中4年年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日照市和莱芜市,均增长17.2%,比宿迁快3.4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最慢的是阜阳市,年均增长8.6%,比宿迁慢5.2个百分点。其中2006年发展速度最快的是菏泽市,增长17.1%,比宿迁市快2.1个百分点,最慢的是淮北市,增长10.1%,比宿迁慢4.9个百分点。

  3、工业化程度较高。至2006年末,淮海经济区从总体上看,工业化程度较高,全部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达42.1%,与全国43.1%的水平略低1个百分点。其中鲁南7市达49.2%,皖北5市达28.4%,苏北5市达39.8%,豫东3市达35.9%。可见,鲁南地区最高,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皖北地区最低。2006年宿迁全部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3%,低于淮海经济区的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比最高的莱芜市低28.6个百分点,比最低的亳州市高14.9个百分点。

  4、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6年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9.0:48.5:32.5,呈二三一格局,与2002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了5.9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了6.8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一产比重比全国高7.2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比全国低0.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比全国低7.0个百分点。2006年宿迁三次产业结构为24.2:44.2:31.6,一产比重比淮海经济区高5.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2.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比淮海经济区低4.3个百分点,比全国低4.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比淮海经济区低0.9个百分点,比全国低7.9个百分点。一产比重比宿迁高的有7个市,二产比重比宿迁高的有12个市,三产比重比宿迁高的有13个市。

  5、固定资产投入逐步加大。2006年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86.65亿元,比2005年增长26.3%,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增长速度比全国增速快2.3个百分点。2006年宿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6亿元,占淮海经济区的5.4%,比淮海经济区20市平均投入多26.67亿元,占投入最多的徐州市(752.99亿元)46.0%,是投入最少的亳州市(69.5亿元)的5.0倍。比2005年增长28.6%,比淮海经济区平均增速快2.3个百分点,比增速最快的周口市(43.7%)慢15.1个百分点,比增速最慢的阜阳市(17.4%)快11.2个百分点。

  6、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06年淮海经济区20地级市共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4.57亿元,平均每个市实现32.23亿元,是2002年(15.62亿元)的2.1倍。比2005年增长28.7%,与2002年相比年均增长19.8%。2006年宿迁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5亿元,比20市平均水平少12.18亿元,相当于最多的徐州市(89.64亿元)22.4%,是最少的亳州市(7.86亿元)的2.6倍。

  从增长速度看,2006年宿迁市比2005年增长45.6%,比增速最快的菏泽市(47.4%)慢1.8个百分点,快于其他各市。与2002年相比年均增长20.2%,高于淮海经济区平均水平。

  7、内外贸易稳步增长。2006年淮海经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2.79亿元,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7%,比2005年增长15.7%,比全国平均增速快2.0个百分点。与2002年相比年均增速16.2%。2006年宿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3亿元,占淮海经济区的3.2%。比2005年增长16.0%,增速比淮海经济区平均增速快0.3个百分点。2002年到2006年间宿迁年均增长15.7%,比淮海经济区增速慢0.5个百分点。

  2006年淮海经济区20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05.41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2%,比2005年增长35.1%,比全国平均增速快11.3个百分点。与2002年相比年均增速37.8%。2006年宿迁实现进出口总额2.3亿美元,占淮海经济区的1.1%。比2005年增长49.7%,增速比淮海经济区平均增速快14.6个百分点, 2002年到2006年间宿迁年均增长38.9%,比淮海经济区年均增速快1.1个百分点。

  8、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6年淮海经济区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83元(按城市简单平均计算,下同),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4%,比2005年增长13.5%,比全国平均增速快3.1个百分点。与2002年相比年均增速12.5%。2006年宿迁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76元,占淮海经济区的79.5%,比2005年增长13.4%,增速比淮海经济区平均增速慢0.1个百分点,2002年到2006年间宿迁年均增长12.9%,比淮海经济区年均增速快0.4个百分点。

  2006年淮海经济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834元,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06.9%,比2005年增长12.1%,比全国平均增速快4.7个百分点。与2002年相比年均增速9.0%。2006年宿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228元,占淮海经济区的110.3%,比2005年增长10.1%,增速比淮海经济区平均增速慢2.0个百分点,2002年到2006年间宿迁年均增长6.8%,比淮海经济区年均增速慢2.2个百分点。

三、宿迁及苏北地区主要指标位次变化情况

  2006年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在淮海经济区中的位次与2002年相比(下同)变化较大,主要指标变化如下:

  1、经济总量位次。苏北5市地区生产总值呈"总体下降"。除宿迁市和盐城市排名相同外,其他地区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其中徐州市排第2位(山东省济宁市排第1位),回落1位;盐城市排4位,与2002年相同;淮安市排8位,回落1位;连云港市排第11位,回落3位;宿迁市排第14位,与2002年相同。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苏北5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呈"一升四降"。一升即淮安排第7位,上升1位。四降即徐州市排第3位,回落1位;盐城市排第6位,回落3位;连云港排第13位,回落4位;宿迁排第17位,回落1位。

  3、固定资产投资。苏北5市固定资产投资呈"一平一升三降"。一平即徐州市排第1位,持平。一升即盐城市第2位,上升2位。三降即淮安市排第7位,回落1位;连云港排第8位,回落3位;宿迁市排第9位,回落1位。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苏北5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一升三平一降"。一升即连云港市排第8位,上升1位。三平即盐城市排3位,淮安市排第7位,宿迁排第15位,均持平。一降即徐州市排第2位,降1位。

  5、进出口总额。苏北5市进出口总额呈"一升三平一降"。一升即徐州市排第5位,上升1位。三平即连云港排第2位,淮安市排第8位,宿迁市排第14位,均持平。一降即盐城市排第6位,下降1位。

  6、财政收入位次。财政收入呈"两升一平两降"。两升即宿迁市排第12位,上升3位;徐州市排第1位,上升1位。一平即淮安市排第6位,与2002年相同。两降即盐城市排第5位,下降2位;连云港市排第8位,下降1位。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两升两平一降"。两升即盐城市排第2位,上升3位;连云港市排第6位,上升2位。两平即徐州市排第1位,宿迁市排第19位,均持平。一降即淮安市排第10位,下降3位。

  8、农民人均纯收入位次。农民人均纯收入呈"三平两降"。三平即盐城市排第1位,徐州排第3位,连云港排第9位,均持平。两降即淮安市排第8位,下降4位;宿迁市排第10位,降5位。

四、宿迁所处位置及主要差距

  建市以来,宿迁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淮海经济区角度考量,宿迁与周边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

  1、经济总量偏小。2006年宿迁地区生产总值454.2亿元,在淮海经济区20个市中仅排第14位,而且排名与2002年相同。从所占比重看,2006年宿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0.22%,比2002年回落0.02个百分点;占淮海经济区的3.3%,比2002年回落0.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宿迁经济总量虽然有所扩大,但其扩张慢于全国,慢于淮海经济区,在淮海经济区范围内处于平稳发展状态。

  2、发展速度偏慢。2002年到2006年四年间,宿迁年均增长13.8%,低于鲁南7市3.0个百分点,低于苏北5市0.1个百分点,在淮海经济区20市中与连云港市、淮安市并列排第10位。2006年与2005年相比,宿迁增长15.0%,低于鲁南7市1.8个百分点,与苏北5市持平,在淮海经济区20市中排第11位。

  3、工业化进程滞后。2006年宿迁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低于淮海经济区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低于鲁南7市14.9个百分点,低于苏北5市5.5个百分点,低于豫东3市1.6个百分点,比最高的莱芜市低28.6个百分点,在淮海经济区20市中排第15位,仅高于亳州市(19.4%)、宿州市(23.3%)、阜阳市(24.9%)、蚌埠市(32.2%)、商丘市(34.2%)。

五、影响淮海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自然等多种原因,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成为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相对滞后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1、特殊的区位影响淮海经济区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淮海经济区相邻的有"长三角"、"沿渤海"、"中部崛起"等,但没有把淮海经济区作为一个整体区域来开发和考虑,同时各成员市都属各自省的边缘地区,属欠发达地区,也未列入各省的战略规划中,所以淮海经济区从国家及各省得到的实惠并不多。在这种因素影响下,淮海经济区与周边区域在优惠政策等方面存在差距,发展的难度更大。

  2、划地而治的行政体制影响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淮海经济区的20个省辖市,分别隶属于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和河南省四个省。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省是独立的行政单元,省与省之间的经济和社会交往较少,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产业雷同、行业相近等现象普遍。而市场经济是无限空间经济,要完全打破行政壁垒,还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3、马太效应影响淮海经济区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生产要素的配置逐步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聚集,形成发达地区要素倍增、欠发达地区要素递减的局面,最终导致富者更富、穷者更穷。长期以来,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技术、人才、矿产资源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步扩大。

  4、观念落后影响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淮海经济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受孔孟文化和江湖文化的熏陶,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具有明显的农耕经济特征,开拓创新和艰苦创业的意识不强。而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由于首先接受了现代思想的同化,主动适应并很快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

  5、基础设施落后影响淮海经济区的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先决条件。但改革开放以前,淮海经济区的交通状况比较落后,除了"京广"、"京沪"及"陇海"铁路在境内穿行外,各市县之间一般仅靠低等级公路连接,进出比较困难。广大农村的交通条件则更差,特别是豫东、鲁南及皖北的一些地区,长期处于进不去、出不来的封闭状态,造成了这些地区信息难以沟通、经济缺乏活力的困难局面。

  淮海经济区处在"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发达区域之间,虽然经济基础薄弱,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一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加之现已具备较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因此要立足区域优势,加快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突破大项目,发展大企业,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纺织服装、日用百货等方面的"三来一加"工业。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针对"长三角"和"环勃海"两大经济区人口密集、消费集中、而农产品资源又相对匮乏的情况,把淮海经济区建成两大经济区的"后花园"、"米粮仓"和"菜篮子"基地。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根据多元化、新型化和高附加值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金融、信息、旅游、房地产、社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此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推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升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数据列表对比:枣庄在苏北鲁南的地位
泗水是什么:没有它,便没有京杭南北大运河和津浦线中线
苏北和鲁南:两大强省的边缘竞赛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督导考核 济宁开启淮海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圈旅游合作对接活动
刚刚!“淮海经济区”规划曝光!10个市,8.9万平方公里!
江苏未来发展的新方向——苏北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