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路径探析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路径探析
发表日期:2013年7月17日  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张显龙  本页面已被访问 2007 次

  内容摘要新型城镇化是集理念更新、发展思路、体制转变于一体的,综合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同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内涵和外延并重的城镇化。要实现城镇化和产业化的互动融合发展,产业发展必须顺应城镇化的新理念并突破现实困境,重点是构建应以本土企业、政府和产学研机构为主体的调控机制,形成网络引致点;强化信任性机制,增加声誉的资本积累,生成稳定网络局势;扩大产业联动的价值链、产业链对接全球,推进网络格局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路径探析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城镇化率为51.27%,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水平。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由此可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是重中之重,而城乡产业联动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一、新型城镇化理念:“五化”协同推进和“五位”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空间扩张和数量变化,不是照搬西方一房一车的模式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它是“五化”协同推进和“五位”协调发展的内涵式和外延式并重的发展,旨在综合实现城市、乡村的共同繁荣。
  (一)新型城镇化必须“五化”同步推进
  新型城镇化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也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和以小带大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较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从发展的思路上看,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协调互动融合发展,更加自觉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和全面推进,更要重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市、城市和乡镇、乡镇和城镇之间的交互和流动,发展要符合经济规律和农村城镇化的经济运行轨迹;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要更加突出和谐建设,彰显人性,关注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新型城镇化是各要素系统化、结构化和链条化的全面升级和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必须“五位”协同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集理念、思路、体制转变于一体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新理念是指城镇化的核心因素是人的发展权益,即农民的市民化、人的现代化问题;新思路是“五位一体”全面协调推进,是政治民主、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交通运输、建设用地、教育文化卫生、生态文明构建的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全面升级;新转变是指正确处理长期与短期、整体与局部、集体与个人以及公平效率、整合分割的关系,坚持以生态规划为先,创新技术与新城乡文化为基点,完善生态补偿、绩效问责、影响评价等机制,建设让群众住得进、留得下且不想搬出去的青山绿水城市,整体推进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的城镇化发展。
  上述内涵可以具体化为“一个目标”、“三个预防”、“四个原则”和“五种模式”。一个目标:人化城镇。即围绕市民化的城镇化核心,关注人的发展,凸显人的价值,实现现阶段人以物质需求为基点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及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人性化城镇。三个预防:机会主义、社会共振、短期暴富。即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要有效预防和制约市场的机会主义,遏制投机的恶性操作行为,以健康的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实现;预防和制约由土地问题可能引发的“社会共振”,合理解决征地、拆迁、宅基地问题;预防和制约农民由土地带来的短期暴富,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强对问题的预见性和发展的预测性,真正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四个原则: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协同促进;推进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保护环境为先,实现人与人、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青山绿水的生态家园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五种模式:品牌、集约、集群、城乡、生态的城镇化模式。通过对要素禀赋优势比较、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分析以及城乡之间的异质性和零碎性特征的对比,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强化城乡互补性,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和发展不同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形成具有本土诉求的城镇化模式,构建具有品牌效益、集约式效益、集群式效益、城乡式效应和生态化效应的内涵式的、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及城乡联动发展的城镇化模式。
  二、城乡产业联动: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城乡产业联动是以聚集性、共生性、创造性和外部性为特征的,以产业转移为核心,以城乡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为目的产业互动。城乡产业联动是生产力内在扩张和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整合城乡经济、提高城乡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是经济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是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制度约束等产业联动的外部性发展保障,形成了产业联动的文化环境和发展的软实力,增加了产业发展的内生力。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城乡产业联动就要顺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实现城乡发展由单向性高能耗式向互补式低能耗式发展,由粗放型的放任机械化发展向集约式人性化的生态价值突出的发展转变,由少数人的先富向共同富裕的注重环境建设的和谐社会发展,由牺牲环境到对环境的低冲击模式转变,在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农业化的协调发展、市场化的健康推进及与全球化的对接中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城乡产业发展承载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的重任。一方面,产业发展理念的转变即新型城镇化语境下的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必须转向关注人的价值取向,以人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以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以生态为战略支撑的社会主义新型城乡产业联动系统;必须是和谐、集约高效、功能完善和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必须传承乡土文明,以文化振兴带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城乡之间的资源特色和发展规模差异、生产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优势,整合和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高效率利用,形成城乡分工合作体系,解决城乡就业问题,实现“打工候鸟”的回归,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三留人口”过多的问题,增强城镇化信任和声誉社会关系的资本积累,提升产业联动的吸引力,既保证农村的发展又支撑城镇的发展。通过高效度的产业联动可以减少城乡空间分割带来的损失;通过产业集群形成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通过增强城乡的经济实力,可以整体提升城乡、区域甚至是国家的竞争力,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
  三、城乡产业联动现状透析:非理性、非确定性因素增加了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难度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分不开的,但现实中非理性、非确定性等现实困境却增加了产业联动发展的困难。(1)非理性因素方面。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以及资源低效配置等问题突出,资金缺位、人才缺乏、技术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和行业壁垒等导致市场要素流动不合理、不充分;信息交流平台等有效沟通机制以及战略整合与布局的缺失,企业信息披露不规范,阻碍了信息资源共享。产业建设上,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突出,⑥地域分割引致的城乡分离导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强,扩大了发展的空间距离和增加了投资成本;激励效应、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处于国外竞争的边缘化地位。地域上主要体现为:农村征地问题、拆迁问题、宅基地废弃问题和土地撂荒普遍严重等土地生态问题突出,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缺失,农村“三留人口”比重过大,农村居民整体素质偏低,应有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化水平不相适应,城乡发展不均衡;城市发展的环境生态问题恶化,水土资源不足,医疗交通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此外,对产业网络和社会网络共同发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认识不足,社会信任水平低下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分工。(2)不确定因素方面。自然环境、区位因素、要素禀赋、局域政策、联动效应、网络创新、企业选择、内部需求、市场需求变动、国际市场价格机制、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等非正式的不确定关系增加了城乡产业联动实证分析的复杂性,不能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一体化下产业联动发展的困境,降低了产业之间发展的抗拒风险能力。
  四、新型城镇化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路径:构建城乡产业联动调控机制、链条体系、信任性机制
  新型城镇化的城乡产业联动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如何实现产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即如何通过土地资源的节约和利用,实现资源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1+1>2的整体协同放大效应问题;⑨如何发挥各主体的能动性,构建产业联动的链条体系,降低产业的经营风险和产业成本;如何测评产业联动的效益等内涵性和外生性问题。
  (一)构建城乡产业联动主体调控机制:发挥主体调控性,形成网络引致点
  城乡产业联动是适应知识经济面向未来的新的经济形态,其不仅是一种生产的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它的效益和辐射力依靠城乡的产业基础和设施、政府的政策、市场的健康运行、企业行为、产学研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等的最优整合及调控,是在多种制度和资源之间的多项均衡、主体间的价值互补和价值增值的效益上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及城乡的系统效率。构建城乡产业联动主体调控机制,要以政府为指引、市场为主体的调控机制优化产业联动的外部环境,构建以企业为支撑、产学研支持的内部调控机制,实现相互连接的网络主体和产业网络的引致点。
  1.依托以政府为指引、市场为主体的调控机制优化产业联动的外部环境。企业之间的联动一般只是点对点效应,政府之间的联动可以实现点和面的效应,回因而承接产业转移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宏观上的中央政府是支持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关键调控点,是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保障者和环境创造者,指引产业联动方向;中观上的地方政府是城乡产业联动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实施产业联动政策,形成产业转移的网络引致点,使城乡之间具有不同优势的生产要素突破障碍得到合理流动、重组和优化,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城乡产业联动和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来实现人的发展,构建主体调控机制就是要求各级政府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来调控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整体目标和调控实施方式、手段。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整体目标的调控,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更加关注农民发展的利益问题,促进城乡,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要正确处理土地的征集和拆迁问题,并使之得到合理妥善解决;三是要优化和配置城乡资源,通过横向的静态分析和纵向的动态比较,实现资金、技术、土地和人才等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最优配置。在调控实施方式和手段上,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重点是制定相关的支持产业联动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支持产业进行技术研究创新;制定以人为核心的经济产业政策制度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制度可能性带来的最大经济效益,增强对市场发展的预测性和防范性;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推动城乡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以及城乡以外产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动;广纳人才,培育和形成产业联动的文化环境。市场是经济利益调整的关键点和制约点.对市场进行调控,就是要根据市场发展的价值规律、价格规律和市场的竞争机制,结合自身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源泉和根本目的来决定自己的产业政策及投资的方向,自发地选择自己的发展区位和联动的产业。实现城乡产业联动的效益就是要把政府和市场的调节机制结合起来,将市场产生的内源性力量和政府外部制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实现国家、企业、人民利润的最大化。
  2.深度挖掘内部机制,构建以企业为支撑和产学研支持的内部调控机制。产业联动是一个动态化、复杂化的发展过程,是经济效益和发展成本动态比较的过程及协同的结果。它在社会分工中不断演进和深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通过不断促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增强社会的运作效应,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机遇、顺应市场运行规律和调控发展目标,既要创造发展的人文环境,关注人性和员工的发展,又要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学习、吸收能力和发展的包容度,不断引进人才。产学研是以提供技术支撑为向度的运作模式,应加强对产业联动机理和战略机制、生命周期以及如何延缓衰退期的研究,培养研究性人才,增强创新能力,参与产业实践调研,深入开展实证分析,实现提供技术支撑的目标。
  (二)构建城乡产业联动的信任性机制:强化企业非正式关系,生成稳定网络局势
  产业联动是在社会分工分化和深入合作机制日渐完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受到区位优势、市场环境、人才素质、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关系等确定的或不确定的、稳定的或变动的非正式关系的影响。一般来说,非正式关系包括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信仰体系和意识形态等,这种道德舆论上的非正式规约、深刻的认同信任关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积淀丰厚的产业发展的社会声誉资本,形成巨大无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当前市场机制和制度不完善的转型时期,对于被传统文化包围的乡村来说,它具有的信任性机制超越了市场或价格、权威机制的作用,城乡产业联动受到非正式关系的影响程度更加大一些,甚至会决定经济活动的结果,它是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对接全球的“黏合剂”。
  构建产业联动的信任性机制就是构建城乡产业联动的信任性机制,强化产业联动的非正式关系,充分发挥产业联动中的战略联盟、虚拟组织@等非正式的组织关系以及建立在传统文化和道德文化基础上的非正式关系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一是要深入了解城乡发展的人文环境、所在地的传统和风俗,构建稳固的信任关系,使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牢固灵活,增强产业联动的稳定性和预见性;二是要了解当地的产业文化,挖掘产业联动的内在一致性,加强企业的内部合作,增加可控性因素,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增强产业抵御不确定因素的抗拒力;三是要突破原有的网络结构,增加产业联动的网络主体数量,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和合理流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四是要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和波动,有效抑制和避免市场失灵下的机会主义,促进企业更加健康快速发展,降低产业之间合作、交易的成本,达成信念认同和形成信任机制的经济活动及社会关系,促进产业联动形成网络,生成稳定的网络局势。此外,过度的非正式关系可能会出现封锁闭塞的发展状态,这就需要通过补充机制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兼容、区域化和本土化的融合来打破这种锁定状态,营造有利于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软环境,增强产业发展的持续竞争力。产业联动的正式关系,如行政命令、法律文件、行政规约和企业之间的合同机制等都是产业联动发展的正式的、有形的保障,它从政治强度和法律威严上强制性实施,能够快速生成产业效应,对企业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三)构建城乡产业联动的链条体系:打造系统化、结构化产业群,推进网络格局化
  城乡产业联动是通过链接、互补、融合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分工与合作、竞争与发展的机制,架构不同链条体系,以价值链拉动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系统化,形成产业群集,生成集群式效应,打造与全球价值链对接的体系,实现产业联动效益的过程和网络体系。(1)打造以城乡利益为核心的价值链。人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是产业联动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产业的经济效益是产业的直接驱动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集合点,这就要求必须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以市民化促进城镇化;坚持以环境为支撑,以生态化保障城镇化;坚持以工业为支撑,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围绕城乡发展的利益链条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对经济利益的诉求,推动产业和城镇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形成相互间具有目标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行动的预测性、可控性于一体的,人和生态一体化协同推进的价值链。(2)形成城乡一体化城乡产业链。城乡产业联动的直接驱动力是源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而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在互利共赢、良性互动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产业联动的核心是产业的转移,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势能差导致的势能传输和扩散是城乡产业联动的基础和能量。这要求我们深度挖掘企业内部和寻找产业联动的势能差,从城乡联动、产业链和企业的维度,完善城乡产业链,逐步形成横向、纵向、侧向或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在形成集约效应、品牌效应、集群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基础上构建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于一体的、人民生活幸福感强的、具有极高稳定性的和产业效应的产业群,最终实现产业的联动效应。(3)打造对接全球的全球价值链(以下简称“GVC”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深入,产业之间要获得不断发展的创新源泉和灵活变化的能力,转变低成本、低价值的生产方式和动力,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就要参与到全球的分工和合作中,通过城乡的产业联动价值链体系架构,和全球对接起来,实现与GVC的对接,融人区域乃至全球的产业价值链体系,提高全球价值链的附加值,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最终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城乡利益为核心的价值链、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和对接全球的GVC三个价值链体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三者之间可以形成以价值关系为起点,建成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的呈现网络状的城乡产业链接关系,形成稳定的城乡产业链,推进产业网络格局的形成,产生集群效应,形成具有巨大能力的产业群体,使产业的发展更加科学,动力更加持久。
  综上所述,构建产业联动主体调控机制、信任性机制、链条体系,以网络引致点、生成稳定的网络局势、推进网络格局的形成,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化的城乡产业联动网络,才能推进产业联动的发展,形成高效率的联动效应,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战略研究——以株洲市为例
【专家成果】着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东营市人大关于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意见
走具有南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孙辉:财政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