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退热用药宜忌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因为体温的升高是人体的自然防御反应,可以使抗体合成增加,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有时还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由于退热药每24小时不超过5次,很多家长在选用退热药时往往无所适从。如果退热处理不当,可能会挫伤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还有可能会掩盖症状,延误诊断和治疗。现将退热药使用注意事项作一下介绍。

儿童可用的退热药 研究证明,退热药的疗效由大到小依次是:布洛芬(美林)、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复方氨基比林和阿司匹林。最常用的是含对乙酰氨基酚制剂,该药短期使用常规剂量副作用轻微,为首选退热药。安乃近可致中性粒细胞数减少,阿司匹林退热效果好,但可能会增加雷氏症候群风险,所以儿童不推荐应用。鉴于缺乏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的任何国内外研究证据和文献报道,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与剂量成正比,但在剂量过大时,可能有肝毒性的不良反应。因此,一天使用最多不要超过4次。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良反应少,退热效果较好,可用于退高热。所以,如果孩子发热超过39℃,建议用美林;低于39℃,则可选择泰诺林。

不轻易使用退热药 当孩子体温超过38.5℃时,应该采取退热治疗。退热治疗分为物理疗法和化学疗法。如果儿童只是轻度流涕、低热,体温没超过38.5℃,应首选敷温毛巾、用稀释的医用酒精擦拭等物理方法降温。但酒精还能被小儿娇嫩的皮肤吸收,在血中达到中毒危险的水平,目前不主张多次酒精擦浴。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但如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如需用药必须遵循医嘱,两次使用退热药的时间至少要间隔4小时。

不要同服多种退热药 重复用药是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一点。很多家长给孩子吃了一种退热药后不见起效,又换另一种药,不同的退热药混吃即属于重复用药,很可能产生不良反应。退热药药效仅能维持数小时,体内药理作用消除后,体温将再度上升。儿童发热多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因此,选用退热药的主要依据是其疗效及副作用大小。须提醒您的是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同时使用,或自行增加剂量,否则会使患儿出汗过多,导致虚脱、低体温(≤36℃),甚至休克。

退热药物交替使用 布洛芬滴剂和对乙酰氨基酚滴液是不同成分的退热药,给孩子退热时,最好两种药物交替使用。这样可以减少每种药物24小时内使用的次数,还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这两种药物成分不同,对婴幼儿的副作用也不同。不过原则上,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后4小时可服用布洛芬,使用布洛芬后6小时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孩子服用一种退热药时出现呕吐,应该选择另外一种退热药。

盲目退热不可取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发热就紧张得不得了,一个晚上连续跑四五次不同医院,千方百计要医生给孩子尽快退热,这是不明智的。孩子服用退热药后,家长应先观察两三个小时,不要一等小孩吃完药就给他量体温,看热还没退就着急起来,以为是医生水平不够高,要忙着换医院。即使确实要换,也要告诉医生孩子之前接受过什么治疗,以免退热药用多了,可引起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不可超量用退热药 儿童的免疫、造血系统,肝肾等脏器都没有发育完全,不可超量使用退热药,或反复用药,导致用药超量,是非常危险的。如对乙酰氨基酚导致死亡主要是药物过量,首先是有意、无意超量服用,即为追求尽快生效自我随意加量,易发生肝中毒甚至死亡。但如退热药用量太小往往又达不到降温效果。

不可超时服药 退热药千万不可长期服用,否则会引起急慢性中毒。以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为例,说明书指明连续服用不得超过5天,如果超过6天就很可能会出现副作用。

注意儿童的年龄 半岁以内婴儿发热时,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不宜服用退热药,而应该选用物理降温,如松开包被、洗温水澡等。当患儿拒绝口服药物时,将退热栓剂塞入肛门,由肠道吸收,退热效果迅速。但家长要注意小剂量给药,切忌反复多次使用退热过度,引起体温陡降或腹泻。

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使用退热药前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要熟悉退热药的禁忌证和配伍禁忌,了解复方制剂中的各种成分, 以防重用药, 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了解自己的孩子对该药有无禁忌症。如严重肝脏损害、维生素K缺乏、血友病患儿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有哮喘史的患儿也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以免诱发哮喘发作。

每种药物都严格按照说明书的剂量服用,又为何还会过量?目前治疗感冒的药物多以复合制剂为主,各种纷繁的药物商品名的背后,每一种的复合成分和比例有所不同,因此,在自行选择非处方药时,不仅要关心各种药物说明书上的服用剂量,更要关注所含的药物成分,以免因为药物成分的叠加而导致过量。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复合制剂。

注意食物相互作用 退烧药与酒可加重肝损害,同时,还直接伤害胃黏膜,可能出现胃出血、溃疡等严重不良反应。研究表明,咖啡中的咖啡因能使对乙酰氨基酚在肝脏内产生的有害代谢物——“N-乙酰基苯醌”的毒性增强3倍,从而放大对肝脏的伤害。使用退热药后要适当多饮水,这既是儿童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也有助于药物的代谢与排泄,以避免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吃了退热药,为何高热仍然不退?体温下降需要通过增加人体的散热来完成的,主要是通过皮肤发汗、尿液排出等完成。所以,即使药物选择正确,剂量使用恰当,但要达到理想的退热效果,必须让孩子摄入足够的液体,不然退热药就不能发挥退热的作用。此外,适当的物理降温有助于达到更好的退热效果。当然,发热期间,体温时高时低是普遍现象,须待病因消除、疾病治愈后,体温调定点恢复到原来的设定,体温方能恢复到正常。

吃了退热药,体温降得过低怎么办?如在使用药物后,伴随着大量出汗,体温迅速下降到明显低于正常体温,通常是因为退热药使用剂量偏大,或者联合使用了其他的退热药或激素类药物。此时,需要为孩子保暖,尤其是四肢末梢部位,可以适当调整室内温度,必要时可以在确保不会烫伤孩子的情况下使用暖水袋等保温措施;同时为孩子补充温暖的水和果汁,以补充大量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通常经过上述的处理,体温会逐渐恢复到正常,假如小宝宝(或)伴随精神差、反应差,应在做以上措施的同时及时就医。

总之,小儿发热时,家长过分紧张或非常大意,都无助于患儿的康复。只有掌握了儿童发热的正确护理知识,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发热:物理降温PK药物降温
这种常用退烧药18岁以下禁用,别再给孩子吃了
小儿发热的合理用药
宝宝发热了,必须吃药吗?
【涨姿势】娃发热,家长别慌!退热攻略在此!
2个月宝宝吃退烧药中毒!这些退烧药使用误区说一百遍也不为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