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国展为什么不这么评选

您可以关注本微信平台(微信号cnshufajia),这样你就会见到老齐经常发布的第一手文章和资料,我们只做原创!




书法国展为什么不这么评选

齐玉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到今天,中国书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全国展。这三十多年的展览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书法复兴和繁荣的原动力,“国展”无疑也作为中国当代书法最具有权威性和学术性的标志。11次、30余年的展览评选,也为当代书法评审、评选和书法的风格走向乃至审美取向积累了丰厚的经验。我曾经参与了十几次国展评审的媒体报导、观察,近距离接触过评审全过程,虽然隔岸观火,但对于日趋科学、完善的评审机制,我依然有如下假想:


一、评委上岗培训


国家对于大部分行业都有上岗执业资格的要求,中国书协有各个书体和服务功能的相关专业委员会,评委的遴选也依据了创作水平、理论水平乃至个人品行的考察和考虑。但从一个更加科学的角度考量,每次国展在评委会成员确定之后,是否可以提前搞一次评委的上岗培训呢?这样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让评委把握评审精神、要求,更进一步领会评审要求,诸如书体、书风、传统、个性等诸多创作和学术问题的细节,如此,才能够统一全体评委思想,使之评审更加具有学术性和客观性。艺术的标准是模糊的,每个评委对于书法继承与创新,书体流派、风格的认知也是不同的,而仅仅依赖于每个评委的艺术良心、艺术感觉显然是不够的,也是非常自由化和随意化的。而评审前的上岗培训,可以让评委的行为更加具有专业性和准确性,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约束性呢。


2、独立评委


以往的国展评审,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诟病,究其原因,是每个省书协(团体会员)的评委都有自己的私心,希望自己的队伍成绩好,这个可以理解,连奥运会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但这种看不见的私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影响国展最终的公平性,也会让一部分投稿者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所以,每次国展评审结果的公布,都会伴随着大家用名单比照评委名单来对号进行猜疑。多年以前,我就此问题曾经呼吁过“国展需要独立评委”。所谓的独立评委,是指那些水平很高、德高望重而又不依托于任何一个团体会员单位任要职的书法家,比如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退休公职的书法家(理论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带着团体会员单位的任务(入展、获奖多少)来出现,他们在身份上相对是独立的。而现在的评选,很大一部分评委是各省书协(团体会员)的驻会干部、主要负责人来担任评委,他们肯定会不自觉地考虑自己省份的成绩,甚至会出现彼此利益的交换。能够让评委会的每一个评委最大程度的消除私心,是国展渐趋纯净的方向,虽然做不到百分之百的纯净。


3、评委对获奖提名的理由


一直以来,每次面对获奖名单和获奖作品的时候,人们总会不自觉地疑惑甚至猜想与评委有什么关系,尽管这种猜测是没有依据的或者可能是无中生有的。但是,某届中青展曾经的做法我依然觉得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没有延续下来。比如,在公布获奖名单的时候,同时公布每件作品是由哪几个评委投票的,得票多少,甚至要求所有对其投票的评委写出理由。这样,也算给大家一个交代,让大家看得明明白白,看的心服口服。既然,国展一直在倡导阳光评审,倡导公开、公正、透明,那么一个真的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审,这些投票背后的细节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猜疑总是因为信息的不透明引起的。其实,每个评委对自己提名、投票的获奖作品署名、写明理由,这也是对评委行为的一种约束,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负责,这样也能够让全体投稿者和关注国展的人共同监督。没有监督的评审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猜疑和诟病。监督要依靠机制而不是监审委员会的眼睛。


4、书体、书风、作品形式的控制


近十多年来,虽然国展一直在倡导书风的百花齐放,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鼓励创新。但是,某种书风的流行其实就是对国展最终评审结果的一种延续,每一次国展评审结果必然是对下一届国展书风起到引导作用。那么,既然是国展,就要体现书法在当代的多样性发展而不是一种书风的流行,也不是一种书体的流行。正像本次国展评审前公布的数据一样,行草书比例占据了很大份额,就是国展评审结果的引导。我想,是否在今后的国展评选前即征稿启事中注明每种书体的入选比例,这样也可以让准备投稿的作者有所准备,以便在创作时考虑和选择用何种书体创作投稿。毕竟,现在的国展(比如十一届国展)要求一个作者最多只能投稿两件,在数量上限制了诸体多能的作者的选择。


再者,对于书风的取舍,这些年国展对于具有大胆创新意识的书风(即所谓的流行书风)进行了遏制,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排斥。但并非所有“流行书风”都是粗制滥造,作为植根于当代的新书风能够出现并生存着,必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代书法的一个品种和风格,所以国展应该给一定的比例容其展示。全国展,似乎应该定义为“当代书法篆刻展”,而不是“传统书法展”。


这些年的国展,似乎片面追求展厅效应和展厅效果,作品尺幅一直徘徊在8尺和6尺之间。这种最大尺寸上的限制其实是对于大尺寸作品的一种鼓励和纵容。书法,艺术水准和尺寸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此大尺寸的要求,会让一部分作者放弃投稿。创作成了拼体力的活儿。我们看一下传世的经典书法作品,并没有因为尺寸不大而不璀璨。不要让尺寸、让展厅制约当代书法精品的出现和创作形式的多样性发展。


5、特邀老作者和高手参展


很多人慨叹,现在的全国展成了新人展。这是因为一大部分老作者不愿意参加投稿了,这是因为国展已经成为了比赛而不是展览了。既然叫做展览,那么不妨少一些竞技的成分。全国展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所有展览中最具有权威性的展览,那么就要体现权威性,而不要和其他单项展、新人展、青年展混淆起来。否则,也就失去了全国展的意义。对此,我以为,全国展可以设置一个特邀作者展。对那些书坛名宿、曾经的创作高手和多次获奖的实力派老作者,采取邀请参展的方式,让他们的出现来为展览锦上添花。这样做,也会让那些有创作实力的老书家、老作者们积极参与到当代书法的创作队伍中来,让他们与当代书法的发展紧密相连。毕竟,他们也是当代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展,是一个对当代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总体展示和检阅。当我们翻阅最初的几届全国展作品集的时候,会不由得生出一份自豪与慨叹----原来,那时候的展览居然有那么多大名家和名流都参与其中啊!也正是那些在社会各界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参与,才让当代中国书法有了更雄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所以,当全国展越来越成为一个竞技比赛的时候,书法的社会圈子其实是在缩小了。


作为一个埋头于书法网络建设的人,我亲身经历了十余年的书法发展和评审,于是坐井观天、闭门造车的有如上建议,目的是期望当代书法展览越来越好!


2015年6月9日深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展篆书评委:老作者缺失,新面孔增加!
全国第三届老年书法作品展评委谈
刘洪彪:从十二届国展评审,思考当代草书发展的相关问题
十二届国展:五体可同时投稿可同时入展,入展名额增至1000件
把“王羲之”写成“王義之”,作品直接被淘汰......
【关注国展(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