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到6岁是孩子的“潮湿水泥期”,85%的性格、习惯、生活可以被塑造

孩子自律,才会有开挂的人生

英国有一对兄弟,

同父同母、出生于普通家庭。

从小到大,

兄弟俩吃的、穿的、用的,

都差不多,智商相近,

接受的学校教育也没啥差别。

但是长大后,

哥哥伊凡一路开挂,

成为了上层精英,

在金融界、政界都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弟弟大卫几经挣扎却依然身处社会底层,

没有工作、没有结婚、

没有孩子,居无定所,

只能开着一辆破房车到处流浪。

是什么导致兄弟俩的

人生出现这样的天壤之别?

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

对这兄弟俩的人生进行了观察研究。

综合分析下来,

我们发现弟弟因为是家中幼子,

父母偏宠,规矩不严,

所以形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

导致他凡事三分钟热度,

常常做事半途而废。

而哥哥因为从小就养成了高度自律的习惯,

因而即使工作、社交、

慈善、娱乐事务繁多,

也能坚持较好的自我管理,

并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好。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

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

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

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

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英国的这对兄弟无疑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

自律的孩子与不自律的孩子,

最终拉开的不仅仅是分数上的差距,

也会让彼此的人生天差地别。

我们砸钱砸资源想方设法让孩子抢跑,

其实不如踏踏实实从小狠抓习惯培养,

让孩子早日学会自律。

自律的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当孩子形成自律习惯后,

对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BBC高分纪录片《交换学校》

给出的答案让人欣慰:

高度自律的沃敏斯特学校学生

进入自由散漫的公立学校后,

并未因为环境的转变就变得“自甘堕落”。

上课时,

周围的同学故意捣乱,

课堂纪律乱成一片,

这些学生会依然选择遵守纪律;

在周围同学都不在意老师布置的作业时,

他们依然会选择认真完成;

在放学后同伴无所事事尽情玩乐时,

他们虽有羡慕,

但是会因为觉得浪费时间是罪恶的,

而继续学习。

由此可见,

尽早帮助孩子培养起自律习惯,

那么以后,

即使环境变坏,处境变糟,

孩子也能清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并最大限度按着自己的既定目标与习惯继续前行。

日本以强大的“自律”闻名。

他们的自律教育,

早从幼儿园就开始就进行。

自己吃饭、自己拿东西、

自己整理物品,

这些任务,三四岁幼儿园的小朋友就都必须自己完成。

幼儿园里还有很多“不方便”的细节设计,

来培养孩子自律的一些习惯。

没有水槽的水龙头,

提醒孩子要随用随关,

并且注意控制流量,

不然就会溅到自己脚上;

进门处设置的鞋子图案,

提醒孩子拖鞋后有序摆放,

这样才会环境整洁便于寻找;

关门位置也进行了特别设计,

让孩子形成随手关门习惯,

不然坐在进门处的同学就会因为冷而发出抗议……

正是因为从小培养,

自律逐渐成为孩子们刻进骨子里的条件反射。

自律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不再变得刻意与困难。

真正的自律,是自己管自己

其实,

很多父母都知道自律对孩子的重要性,

所以常常会盯着孩子,

监督他们学习、读书、做事。

但是真正的自律,

是无法通过控制产生的。

《少年说》里女孩徐嘉唯的妈妈

为了孩子能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每天都会做出细致的安排,

并且列成表格,要求嘉唯执行。

学习上,

几点吃饭、几点睡觉、

几点写作业、几点玩游戏,

妈妈把各项事务安排得明明白白,

时间精确到每一分钟。

生活上,

起床、叠被、洗手、

漱口、喝水、坐姿等,

也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嘉唯在妈妈的管理下,

苦不堪言,

于是大胆上台请求妈妈不要做这么细致的规划。

对此,主持人陈铭一阵见血地指出:

自律是一件好事,

但妈妈把自律变成他律,

就成为了压力。

自律,是源自内在的自发与自觉;

他律,则是外部力量的逼迫与驱使,

孩子越习惯他律,

他就越难有自律的意愿和动力。

因而在强制约束下的孩子,

一旦外力消失,

“自律”就很容易崩盘。

许多学生在高考、老师、家长的

高压下刻苦自律,

进入大学后,却逃课、玩游戏、追剧、玩乐……

无限自我放纵,

最终挂科留级甚至被开除学籍,

原因就在于此。

而有一部分孩子随着渐渐长大,

他们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觉醒后,

会反抗父母的压制。

前面父母压制越强,

后面孩子反弹就越厉害。

于是就出现了前面越自律,

叛逆期越放纵的情况。

所以要让孩子真正形成自律的好习惯,

父母可以引导,

但绝不能强迫。

没有天生自律的孩子,关键还需父母从小培养

心理学家们,

在研究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后,

将孩子的3-6岁称为

“潮湿的水泥期”。

因为孩子的85%性格、

习惯和生活方式,可以

在这一时期被很好的塑造。

而7-12岁则被称为

“正凝固的水泥期”

意即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

习惯等一旦形成,

孩子长大后,将很难再更改过来。

要想孩子真正自律,

父母就得从小培养孩子好的习惯。

具体来讲,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积极关注,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心理学中有一个“霍桑效应”,

指的是:

当人们得到外界的积极关注时,

往往更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

表现得更加出色。

《他乡的童年》里,

日本妈妈在介绍如何让四岁女儿

花果形成自己整理物品的习惯,

就非常好地用到了霍桑效应的原理。

虽然孩子每次做得都不是那么尽善尽美,

但是都会肯定她做得好的一方面,

让她觉得整理物品是一件非常满足、

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然后会每天努力去做到最好。

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做的是旁观者和赞赏者,

而不是指挥者。

这样,

孩子才会有足够的自主行动的空间,

以及强烈的努力好好表现的动力,

发自内心的去实现自律。

·科学引导,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拖拉磨蹭是孩子常有的现象,

要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就需要引导孩子学会科学安排任务,

并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

高分纪录片《小小少年》里,

小昆虫学家殷然,

痴迷昆虫研究,在学习上极不自律。

学习任务需要爸爸妈妈多番提醒,

常常是一拖再拖。

为此,殷然的父母有意识地

在日常中教孩子进行计划安排以及时间管理。

为了让殷然更好地明白时间概念,

妈妈还特别使用了手机闹钟的倒计时设计。

随着数字的减少,

殷然清晰感知到了时间的流逝,

紧迫感让他自然就加快了昆虫装盒整理的动作。

当孩子学会科学管理时间,

他就能体会到自律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而这种良性经验累积越多,

他们的自觉性和自控力就会越来越强。

·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每年的高考都会涌现出一批各地的高考学霸。

实际上,

不管他们来自哪个省市,

不管他们属于哪一年份,

细加分析就能发现,

自律几乎是他们的共有属性。

而这些学霸自律的背后,

往往也站着足够自律的父母。

广西高考杨晨煜妈妈在分享育儿经验时,

就曾直言,

教育没什么诀窍,

要培养孩子好的习惯,

家长首先要自律,

不能要求孩子学习,

自己却一边玩手机。

再好的说教不如言传身教,

父母离孩子最近,

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

有自律的父母示范在前,

孩子自然会以父母为榜样,

去约束自我、控制自我,

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培养孩子自律,

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大财富。

愿每一个孩子能都学会自律,

迎来开挂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2岁以前,请逼孩子养成这4种习惯,受益一生(父母都该看看)
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过得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10年之后,最容易被社会淘汰的,是这4种孩子
不要羡慕别人家自律的孩子,因为他们家一定有一位自律的家长
自律监督师职业兴起?本小利薄没卵用,改变还是要靠自己
如何让孩子听话且自律?听话源于父母的爱,自律源于习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