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阮梦怡:将珍贵的旧时光浇灌入铁盒 | 中国美术学院




她是谁





阮梦怡

199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2016年本科双学位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与东华大学公共关系学专业,现于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理论研究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阮梦怡的作品多从自然人文与情感诉求出发,关注于日常生活中被人忽略的细小事物。可能因为年轻,她对工作充满了对未知的探索,以及对情绪的把握。她也正在逐步塑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媒介,更充分的表达出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参展经历:

l  2016.10     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l  2017.01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看见西湖》展览

l  2017.05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五水共治》展览

l  2017.09     江虹美术馆-中法摄影联合工作坊

l  2017.11     第二届丽水国际摄影节《移山止水》






「遗迹」

类型:摄影装置

年代:2016

尺寸:580cm*150cm

 

随着物欲的逐渐丰富,一些陈年旧物便逐渐被人尘封、遗忘或抛弃。我走访了常居家中的老年人,对他们抽屉中所保存的旧物进行了归纳整理与拍摄。

我从他们家中或不远处的居民废品站里收集来了这些已不受人们所喜爱的物品,例如老门锁、旧衣服的纽扣、破损的黑白相片、不再崭新的小玩具等等,且最终用透明树脂浇灌尘封,令它们一如珍贵的纪念品一般永久不朽地保存了下来,成为永久的纪念。







谧境」

类型:摄影

年代:2016

尺寸:60cm*90cm *4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间万物因其多样性繁复而迷人,湖畔边沉静而隐秘的万物亦因有了岁月与湖水的磨砺而变得灵性独具。

它们的姿态清澈且羞赧,明媚而肆意。

仿佛是在探寻着古老的湖泊,又仿佛只是在听湖水冗长的倾诉。








「通道」

类型:摄影

年代:2017

尺寸:100cm*100cm


每一个下水道所通往的,都是人们赖生的供水河流。

可惜虽为,却未人所珍

 


 




轮:从本科数字媒体、公共关系到研究生摄影理论研究,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阮:在我眼中,数字媒体的概念其实是非常宽泛的。一切新技术引发的创作手段都可以称为新媒体,而摄影技术的发明到现在也就100多年的历史,相对于传统的表现手段例如绘画的上千年历史而言摄影还非常年轻,从这点意义上说摄影也能称之为是新媒体,并且依然有许多可以拓展和探索的地方。所以我从学习数字媒体到摄影,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只是在创作方式上更明确了一点。

公共关系是一种社交技能,便于我能更好地观察、了解并与人相处。因为现代社会对艺术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全面,艺术家不再是社会边缘人物而逐步迈向舞台中心,越来越多的跨界交流和合作也促使了艺术工作者必须要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所以公共关系对我而言更像是如何去打开自我艺术花园与外界相通的窗。



轮:作品「遗迹」收集了许多旧物,创作的出发点是什么?


阮:这个作品是我本科的毕业创作,当时创作的灵感源于我奶奶家分类有秩却又略显凌乱抽屉。老一代的人生活得大都十分节约,很多东西就算没有用了也不舍得丢弃。在奶奶的家中的抽屉里,我就看到了一个个用塑料袋包裹着的老门锁、旧纽扣、失效的证件、破损的相片等等。

在我眼中,这些老旧的物件其实也是一种过往记忆的象征,像是一种生活化的符号。于是我便生出了想把它们做成纪念品的想法,使他们最终不必像垃圾一般被丢弃,而是永久地被保存下来。



轮:在收集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或者有什么感悟?


阮:摄影部分可以说完成的很顺利,我走访了不少常居家中的中老年人,并对他们抽屉中所保存的旧物进行了归纳整理与拍摄。

但到了树脂铁盒制作的部分,便遇到了一个小小的难题。因为当时我在上海忙着考研又忙着做毕业设计,其实创作时间特别紧张。而我在上海的朋友大多又都是和我一样的年轻人,家中也寻不出太多老的物件。于是到了后面我便直接杀进废品站,去一家家废品站中精挑细选出一些可用的老物品用于填充铁盒的内容。

废品站之旅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体验,也在创作中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轮:挑选老物品的时候有什么标准或者侧重吗  在封存它们的时候又有什么排列方式?


阮:我喜欢选择一些富有生活痕迹、并能唤起人们心内共鸣的物品。

面对一堆从亲友家与废品站收集来的旧物,我便会模拟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对物品进行一些排列。

例如手枪子弹与昆虫系列盒子就是我心内十五六岁左右热血男孩的收藏品,而废旧的口红、廉价的玩具戒指与破损的娃娃便是生活或许不太尽如人意的幼年女童玩物,而一系列破损的老照片、生锈的钥匙与门锁便属于常居家中老年人的压箱底之物。当我想象自己成为了每个角色的时候,一个个破旧却极具生命力的铁盒便由此而生



轮:「谧境」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是在哪些地方拍摄的呢?


阮:我家住在西湖附近,《谧境》便是我每日沿着西湖边行走时所拍摄的。

当时我的导师矫健老师策划了《看见西湖》这个展览,于是我每日出门时便带着相机走在西湖边寻找灵感,最后我将目光锁定在了河畔边的苔藓与枯枝上。它们的形态很美,在幽静之中又有一种生命力肆意蔓延的感觉。诚然形态微小,可亦有一番自己独立的天地。



轮:「通道」是一个带有垃圾的下水管道,是什么促使你按下快门?


阮:当时因为五水共治的项目,跟着学校一起去了温州郊区探访治水成效。在永嘉县时,我们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新建水坝。

高高的水坝下便是整个温州市赖以饮用的河水,可就在这个在我眼中颇具神圣意味的地方,我在路过时却无意间被疏通排水的下水道所吸引了注意。

显而易见的塑料垃圾便位于直通往饮用河水的通道之中。一边是垃圾,一边是饮用水,这种强烈的反差给了我极大的心理与视觉的震撼,也可以说我在无意间捕捉并产生了这个作品。



轮:你的作品大多着眼于细节,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对生活细微观察的习惯呢?


阮:我从小在生活中便喜欢观察并铭记住一些细节。我记得我一岁半的时候被外婆家的狗拉着小车跑、记得第一次上幼儿园时穿的粉红色裤子、也记得年少时喜欢过的一张张脸庞。

在看影视作品时,比起观看演员的表演,更多时候我会将目光放在场景、灯光与道化服上。虽然生活中许多事情须得以小见大,但太过细致有时也不是好事。在创作中,我也感受到了自己在现下阶段中的一些局限。比如当下我便不太擅长于宏大的创作叙事,这是自我清晰的弱点,我也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努力改变。


 

轮:做艺术作品哪些方面会让你觉得有满足感吗?可以举例聊聊。

阮:在我的意识中,做作品就是一种探索和试验的过程,有些时候脑海中的构思不一定能在实践中完完全全的还原出来,但这并不是一种局限性。

在我看来,创作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搜寻的过程,这种不确定因素在我看来是一种莫大的快感也是挑战,因此我对实践过程中偶发的、失控的、自然而然的、不在预期范围内的元素具有很大的兴趣,有时它们会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惊喜。而这种手脑并进的创作方式也同时让我感到开心和满足,例如作品《谧境》和《通道》,都可以说是这类创作方式下所诞生的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废品再造】废弃的铁盒旧物改造成有趣磁铁容器教程
阮利文人物画,漂亮!
白光国花(花鸟)作品欣赏(1)
高波油画作品《沉思》
吴冠中油画作品欣赏
曾三凯丁酉作品--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