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愿意跟你好好说话!

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



一个做儿童教育的朋友跟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他13岁的女儿说:“我想自杀。”

他淡定地回答:“活着确实辛苦。不过,青少年自杀是要上社会新闻的。大家都会猜测我们虐待你,是狠心又愚蠢的狼妈虎爸。爸爸说不定连工作都得丢,毕竟我是老师。唉,又没办法跟人解释,我只是尊重女儿的选择,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他认真的可怜样儿把女儿逗笑了。

后来女儿说,觉得自己的父母很牛。她同桌也跟父母说过要自杀,父母发疯似地骂他,他妈边哭边打了她一个耳光。

他女儿现18岁,跟他无话不谈。

他很自豪,告诉我,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还愿意跟父母好好说话。

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化,是交流与理解。能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的家庭,温暖有爱;懂得聆听的父母,也懂教育。

在高铁上看到一对父子。

父亲一直跟儿子讲成功学,从马云、任正非讲到王健林,告诫儿子要好好学习,不能一事无成。

儿子开始在玩手机游戏,后来索性假装睡觉。

任何人都能看出来,他在父亲面前竖起了一道屏障,他们之间是隔绝的,父亲很急,像一团火,儿子冷淡,像一块冰。

这是很多为人父母者的痛。

那个婴儿期,把你当作全世界的孩子,你天天见他,为他出钱出力,操心着急,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失去了他。

他的世界你进不去,你的话题他不关心。

这种心理上的失去,比真正的失去,更让人无能为力。

你明明还爱他,对他充满期待,却无论用多大的力气都没办法改变他,甚至你越用力,他离你越远

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明明都是尽职尽责的父母。

教育界的金句“陪伴是最好的爱”,害得很多职业女性对孩子说对不起,甚至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但如果你的陪伴像监狱和牢笼,陪伴越多,孩子越差。

我们容易将陪伴错误地理解为守护,其实陪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交流的质量。交流的质量好,陪伴一小时胜过守护10小时。

通畅的交流与沟通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没有交流的关系是在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林真理子的小说《平民之宴》最近在家长圈传得很火,触痛了在教育上兢兢业业却走入死胡同的家长。

小说里的由美子是一个全职妈妈,对儿子寄予厚望,送他读不错的学校,上很贵的培优班,风雨无阻地为孩子送上热乎乎的便当。

读高中的儿子翔,却厌学离家出走。

由美子什么时候开始失去儿子?

当翔第一次希望像一个成年人,好好跟母亲谈谈开始。翔告诉母亲,自己不想做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只想当个平凡的打工仔。

由美子正义凛然而又痛心疾首地说:“一事无成?开什么玩笑,我们这样的家庭根本不可能出这样的人。你外公是医生,你爸爸早稻田毕业,就连你妈,也是上过大学的人……”

当孩子终于鼓足勇气,向父母露出柔软的疼痛与脆弱的伤口,他们期待的不是被嘲讽、被教育,而是被理解、被认可。

这方面,太多家长输在过分认真、三观太正上。

有个亲戚的孩子,高中恋爱,离家出走了。找回来以后,跟父母的关系到了冰点。

父母找我,委屈地说对女儿的教育尽心尽力,好话说尽。

我说你们的交流出了问题,她母亲睁大眼睛说:“怎么可能?我每天都跟她说,要好好学习,嘴皮都磨破了。”

可这不是交流,是单方面的说教。真正的交流,是像最贴心的朋友一样:你的一切我都懂,你的不好我接纳。

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大主角”意识太强,三观极正,永远一副我比你懂、我比你高级的脸。甚至一激动,连“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种近于诅咒的话都说得出来。

孩子属于未来,而父母属于过去。

教育的前提,是认同与跟随。如果他不认同你,你就没办法教育他。而想获得孩子的认同,你首先要认同你的孩子。

卡耐基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倾听是一种能力,身为父母,懂得如何培养自己倾听的能力,才是建立和孩子顺畅沟通的基础。

想要倾听,先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想想家里的饭桌时间,基本都是夫妻聊一些孩子不感兴趣的事。

孩子除了被问到什么,才回答一下,基本不吭声。


饭桌聊天,不仅解决和儿子的沟通问题,一家人的关系也更融洽。

倾听,只有两个字。

但做起来,并非只是竖起耳朵那么简单。

有句话说:先有尊重,才会有倾听。放下自己,为对方考虑,这样你才能倾听到更多。

想成为能倾听孩子心声的好父母,首先要创造一个尊重孩子,让孩子愿意倾诉的环境。

一味单方面地问话,会让孩子倍感压力,连倾诉的心情都没有,又何来倾听呢?
 
真正的倾听,要能适时给与回应

碍于工作繁忙,常常只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敷衍了事。

孩子虽小,但家长的一举一动包含了多少对他的关心,他都一清二楚。

真正的倾听,不是由着对方一口气说完了事,而是要适当地给与倾诉者回应。

比如,在孩子说到关键之处时,回应一句“这样啊”、“然后呢”之类的话,激发孩子继续表达的兴致。

或者至少要重复孩子说的一些话,表示自己正在认真倾听这些信息。

如此一来,孩子才能感到被尊重,倾听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意义。

有言道:倾听,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

好的家长,绝不会在倾听上省功夫。
 

礼貌地倾听,不在听完之前妄下定论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家庭聚会上,一个孩子说自己想当飞机员。

大人就问他:“如果你有天你驾驶飞机时,忽然发现燃油马上耗尽,但飞机上坐满了乘客,你会怎么办?”

孩子说:“我要告诉他们系好安全带,然后我带降落伞跳下去……”

一桌大人都笑了,有的大人说他是一个脑子聪明又自私的小鬼,旁边的人附和说是人都会自私,小孩子至少敢坦诚地表达出来云云。

就在大家都就此谈笑风生时,这个孩子又开口了:

“我跳下去拿到燃料后,马上回到飞机上!”

这一刻,全桌忽然沉默了。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写道:
要放下先入为主的想法,放下急于作出判断的欲望,不要急着给出建议,而是专注于体会对方的需求。

大人们经常做的事,就是在孩子还没说完话时,妄下定论。

仗着自己人生阅历充足,本能觉得孩子的想法不值一听,殊不知是大错特错。

孩子的世界之所以单纯,正是因为他们尚未陷入,已经被社会打磨得圆滑的成人们的思维定式中。

所以当孩子话还没说完时,就按着成人的思路,去判定他的真实想法,往往会有所偏差。

主观臆断,打断的不仅是孩子真实的想法,更可能打断了和孩子的沟通桥梁,得不偿失。
 

美国资本家洛克菲勒曾在《留给儿子的38封信》中写道:在对话中,倾听者才是拥有权力的人,而非陈述者。

真实的倾听,是不具任何攻击性的,即使你不喜欢这个信息,你也应该倾听了解。

专注地倾听,不太像是一种技巧,它更像是一种态度。

在孩子面前, 父母就是那个掌权人。

只有父母首先坦露自己真诚的态度,让孩子确信到他所要表达的一切,是父母乐于接受的,他才能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吐露真言。

莫怪孩子不说话,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会说,而是父母不会听。

良好的亲子沟通,从倾听开始。

与所有父母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儿子上北大,女儿上清华!这位农民父亲的教育理念,真的牛!
爱,其实就是放手
有儿子的给儿子看,有女儿的给女儿看!教育意义深刻,值得所有家长收藏!
我的家庭教育实践
很多父母,就是输在三观太正上
孩子是父母一辈子的事业和孩子谈话15分钟就够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