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正平和、身心合一、挚着传承的太极追梦人一一大卫

3月,天地俱生,万物始荣。拉萨宗角禄康公园里,晨练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杏花旁,柳芽下,人们散步、跳舞、打太极拳。一个两面临水的小广场上,有群人正随着舒缓的音乐,迈步如猫行,双臂随身划着圆弧。那气定神闲的样子,引起不少路人驻足。

这群太极拳爱好者由藏、回、汉三个民族组成,有公务员、军人、市民、商人等等,仿佛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冬去春来,风雨无阻,他们已在此坚持锻炼长达三、四年时间。而向他们传授这种有益身心的传统文化瑰宝的人,却是一位戴着黑框眼镜,身材高挑,文质彬彬的小伙子。在拉萨,凡是练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他名叫杨大卫。


太极十年不出门

提起杨大卫,这些太极拳拳友们无不对他肃然起敬。从弱冠青年,到耄耋老人,无一例外。一位30出头的小伙子,为什么会得到这些人的敬佩呢?外人觉得不太可能的事,在这些太极拳拳友看来再正常不过了。

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虽说杨大卫只有32岁,但他正式学习太极拳的时间却长达17年之久。在国内杨式太极拳界,他也算是一位年轻的“老革命”。

杨大卫从小体弱多病。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他不怕学习文化课,就怕上体育课,常常不及格。为了改善体质,他很小便随父亲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太极拳属于武术中的内家拳法,其中蕴含了大量传统文化的内容。由于年纪太小,他还无法理解太极拳的内涵。太极拳松、静、缓、柔等特点与小孩子好动天性相违,加之杨父教学非常严格,动作不到位或者偷懒的话,都要挨打,因此年幼的杨大卫对学习太极拳提不起兴趣来。

杨大卫的拳技为什么会有大的进步呢?变化发生在他15岁那年暑假。他跟随母亲在西藏自治区党校学习,许多党校学员随时任副校长的牛治富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从小受太极拳熏陶的杨大卫以挑剔的眼光看了他们练的拳后,认为大家练得不好。童言无忌,在大人的“欣赏”下,杨大卫向大家展示自己练拳的“成果”,并第一次对太极拳产生了兴趣。就这样,在牛副校长的指导下,通过一个暑假的练习,杨大卫在拳架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对于儿子的变化,杨父又惊又喜,从此更加悉心指导。杨大卫也开始了苦练太极之路。从高中时代开始一直到研究生毕业的十多年里,他一边上学,一边先后拜扎西、张兆波、曹彦章、李和生、田秋信等太极拳名家为师,苦练了传统杨式太极、陈式太极拳等。

从2002年开始,杨大卫参加了北京市太极拳大赛。在名家辈出,武术水平很高的北京太极拳界,他第一次参加比赛便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2005年,杨大卫又代表北京市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国际太极拳大赛,并拔得头筹。2007年至2009年,他取得了北京市太极拳大赛的三连冠。

2011年,杨大卫参与编写了《感恩太极》这本书,并成为杨式太极拳大师扎西的关门弟子。但是,拉萨的太极拳拳友们敬佩杨大卫,并不是因为他拳技高超。

舍己从人不丢顶

拉萨的太极拳拳友们喜爱杨大卫,更多的出自对他的太极品格的敬佩。2012年5月,杨大卫来拉萨工作后,便开始在宗角禄康公园义务传授太极拳。但凡有来学拳的,他都分文不收。

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有人找太极拳名师授拳,仅一月学费就高达数万元。于是在太极拳界,为了经济利益,所谓“大师”满天飞,鱼龙浑杂,泥沙俱下。有谁愿把这种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又修身、修心、防身的拳术免费传授他人?又有谁会相信传拳的人就有太极真功夫?对一个能够明白太极拳价值的人来说,这无疑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理解的人看来,搭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免费传授太极拳,这不是傻瓜么!

北大硕士毕业的杨大卫绝不傻。他之所以在拉萨免费传授太极拳,与一个人有关。

(杨大卫的老师扎西)

这个人是杨大卫的恩师扎西。她是西藏第一位藏族太极拳家,今年已84岁了。扎西老人的故事,曾经被多家中央媒体报道过,也感动和鼓舞了无数的人。老人曾从一个路都走不动的重病患者,通过刻苦学习传统杨式太极拳而成为一代太极宗师。在扎西老人心里,太极拳对她有莫大的恩情。从1978年开始,扎西老人在西安义务传授太极拳。这一坚持,就是40多年。

40多年里,跟随扎西老人学习传统杨氏太极拳的人在全国各地及海外有数万之众。杨大卫从师父那里不仅仅尝到了太极真功夫,更学到了太极拳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他敬重恩师如自己的亲人。研究生毕业后,师父对杨大卫说:“你要是能回西藏工作就好了,可以把太极拳传播到西藏,让老百姓能够通过练拳健康身体。”
他把师父的话记在心里。

他按照恩师的嘱托,决定留在拉萨,一边工作一边传拳。

2012年下半年开始,杨大卫开始在拉萨办辅导班。

每天早晨,杨大卫与拳友们迎接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开始晨练。几年来,练拳队伍由最初的30多人,逐渐发展到近300人。后来,他又在罗布林卡公园和山南地区建立了辅导站。学拳的人越来越多,在宗角禄康公园,他们与另一群跳广场舞的人们因有限的场地产生矛盾。杨大卫出面协调,他提议双方差开时间锻炼。场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双方皆大欢喜。

处理场地矛盾时,杨大卫把“舍己从人不丢顶”的太极拳理,运用到待人处事上,展现出良好的个人修养。

付出就会有收获。2013年7月,在自治区体育局和民政厅的批复下,西藏自治区武术协会成立了。杨大卫任协会副秘书长。西藏武术协会的成立,结束了全国唯一一个省会没有武术协会的历史。

神明混然聚我身

人常说,“学无止境”。据说太极拳的高级阶段被称之为“神明”,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拳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但在传拳的过程中,杨大卫以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拳友们的爱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遇到了“很多热心的好人。”

有位老人,名叫顿珠卓玛,75岁了,每天天不亮就把练拳场地打扫干净,春夏秋冬,风雪无阻。杨大卫讲课的时候,她都站在第一排,非常用心的学。杨大卫每次休假、出差回内陆,老人家都背着家里产的土特产去看他。还有一位70岁的退休老干部,患有腰间盘突出和多种老年性疾病,经过两年多的锻炼,他高兴地对杨大卫说:“杨老师,你治好了我的病。”杨大卫回答道:“是太极拳带给了你健康。”

就这样,很多拳友通过坚持锻炼,不但有了规律的生活作息,身体也逐渐变得比以前好,还收获了友谊。有一次,两个山南的拳友专程赶到拉萨来学拳,他们住在宾馆,而杨大卫只有在早上才有时间教他们。杨大卫决定去山南免费办班。2013年的端午节,他在山南和太极拳爱好者进行了交流,并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款待。

青藏高原上,很多剧烈运动不适合锻炼。作为有氧运动中的一种,太极拳在高原上的健身价值已经被认可。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太极拳就是公园里的“老人拳”。其实,健身只是太极拳附属功能。传拳过程中,杨大卫曾一次次以其所学印证了太极拳是高级技击术。

最后,杨大卫告诉记者,学习太极拳的过程,就是通过身体的实践,不断与古人对话的过程,通过体悟、体证、体知的修炼,达到身心合一、知行合一,逐渐实现由技而艺,由艺而入道的过程。他的第二本著作《身体实践与文化秩序——对太极拳作为文化现象的身体人类学考察》,第一次从人类学角度对太极拳作了研究。

在新一轮太极拳热正在全世界兴起的今天,太极拳也拉开了其产业化的步伐。杨大卫也想通过太极这个媒介,把和谐、健康、快乐、友谊带给更多人。他的太极梦是想建立一个集学习、交流、研究于一体的“国际太极大学堂”。将一种太极拳式的生活方式推广到全世界。

(原载 <<中国西藏新闻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感恩太极大学堂| 杨澄甫宗师与扎西老师拳照赏析(三)
太极奇人扎西
好一套绵缓流畅的85式拳,看着都是种享受!
杨式太极85式扎西师父在提高班教拳摄影
感恩太极大学堂 | 杨澄甫宗师与扎西老师拳照赏析(二)
扎西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咸阳市殡仪馆举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